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觉与行为分离现象在二维铁钦纳错觉实验中的验证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智君 唐日新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3,共5页
利用二维铁钦纳错觉图片对单手及双手抓握情境下的知觉与行为分离现象进行实验验证 ,并探讨注意引导等因素对分离现象的影响。实验包括知觉任务和行为任务两项内容 ,前者主要测量被试的主观错觉量 ,后者则探讨分离现象是否存在及其影响... 利用二维铁钦纳错觉图片对单手及双手抓握情境下的知觉与行为分离现象进行实验验证 ,并探讨注意引导等因素对分离现象的影响。实验包括知觉任务和行为任务两项内容 ,前者主要测量被试的主观错觉量 ,后者则探讨分离现象是否存在及其影响因素。在行为任务中 ,记录被试在中心 (目标 )圆尺寸“实际相同”和“知觉相同”等不同情境下的行为 ,以拇指和食指抓握图片中心圆的最大抓握孔径为行为指标。结果发现 :单手抓握时 ,左、右手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错觉的影响 ,但均显示出分离现象 ;双手抓握时 ,右手受错觉影响的程度减少 ,分离现象增强 ,而左手的结果则比较混淆。因此 ,分离现象是存在的 ,但它的出现可能受到注意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与行为分离 铁钦纳错觉 注意引导 最大抓握孔径
下载PDF
从视觉知觉与行为的分离看行为的计划-控制模型
2
作者 邢佑川 张智君 唐日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9-146,共8页
知觉与行为的分离现象最早是从临床病例中发现的,以后研究者在正常人身上利用错觉实验范式继续探索该现象,并由此发展了4个模型进行解释。其中,计划-控制模型得到了众多实验事实的支持。该模型认为:行为分为计划和控制两个阶段,每个阶... 知觉与行为的分离现象最早是从临床病例中发现的,以后研究者在正常人身上利用错觉实验范式继续探索该现象,并由此发展了4个模型进行解释。其中,计划-控制模型得到了众多实验事实的支持。该模型认为:行为分为计划和控制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立的加工模块,每个模块使用不同的视觉表征;错觉影响计划阶段,但是不影响在线控制阶段。本文重点回顾了动态错觉效应对计划-控制模型的实验验证,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与行为的分离 计划阶段 在线控制阶段 动态错觉效应
下载PDF
缓解与未缓解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知觉空间分离范式下前脉冲抑制缺陷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宁波 田晴 +1 位作者 范玉 王传跃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探索症状缓解与未缓解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知觉空间分离的前脉冲抑制(PPI)。方法: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将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缓解组(34例)与未缓解组(26例);采用惊跳反射测试记录患者知觉空间融合(PSC)或知... 目的:探索症状缓解与未缓解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知觉空间分离的前脉冲抑制(PPI)。方法: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将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缓解组(34例)与未缓解组(26例);采用惊跳反射测试记录患者知觉空间融合(PSC)或知觉空间分离(PSS)诱导的肌电活动的峰值(PA),计算PSC-PPI及PSS-PPI以及由知觉空间效应造成的前脉冲增量(Enh-PPI),结果与27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与PPI的关系。结果:①正常对照组PSC-PPI、PSS-PPI及Enh-PPI明显高于两组患者(P均<0.01);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正常对照组内的PSC-PPI与PSS-P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内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相关分析显示,未缓解组的PSC-PPI和PSS-PPI分别与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及一般精神症状分呈负相关(P均<0.05);缓解组PANSS评分与PSC-PPI、PSS-PPI无相关。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知觉空间分离下PPI缺陷,其缺陷可能既是状态指标也是素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前脉冲抑制 知觉空间分离
下载PDF
基于ERPs的汉字倒置效应与镜像效应早期分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郑亚 高蕾 +1 位作者 周路平 赵仑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考察汉字倒置效应和镜像效应的早期分离现象。方法受试者为16名右利手健康大学生。实验刺激为4类随机出现的等概率独体汉字(正立、倒置、镜像、镜像倒置)。要求受试者对正立和倒立的汉字分别按不同的键。记录64导脑电。结果1)与正... 目的考察汉字倒置效应和镜像效应的早期分离现象。方法受试者为16名右利手健康大学生。实验刺激为4类随机出现的等概率独体汉字(正立、倒置、镜像、镜像倒置)。要求受试者对正立和倒立的汉字分别按不同的键。记录64导脑电。结果1)与正立汉字相比,倒置汉字与镜像汉字在颞枕区的N170潜伏期均显著延长,幅值无明显差别;2)在N170时间窗口,倒置汉字与镜像汉字的全脑地形图表现出了明显的分离,提示二者的神经发生源存在差异;3)与正立汉字相比,镜像汉字在枕区、枕顶区的P2幅值更大,倒置汉字P2无明显差异。结论汉字倒置效应与镜像效应在早期知觉阶段发生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置效应 镜像效应 知觉分离 事件相关电位
下载PDF
坡度的高估是系统性的还是测量造成的——感觉方式和报告方式对坡度知觉的影响
5
作者 王寰 张智君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11年第3期212-221,共10页
大量研究显示,人们对地表斜坡的知觉非常不准确,所知觉到的坡度比实际坡度大。然而,也有研究发现,虽然言语报告时对坡度的估计会出现高估,但通过触控面板用手掌对斜坡的倾斜程度进行模拟时,坡度的估计值与实际坡度基本一致。本研究考察... 大量研究显示,人们对地表斜坡的知觉非常不准确,所知觉到的坡度比实际坡度大。然而,也有研究发现,虽然言语报告时对坡度的估计会出现高估,但通过触控面板用手掌对斜坡的倾斜程度进行模拟时,坡度的估计值与实际坡度基本一致。本研究考察了不同感觉方式下采用四种不同的报告方式来判断坡度时的差别。结果发现,除手臂模拟可使坡度高估的情况有所下降以及触控面板模拟会使坡度知觉出现低估外,本体感觉和运动等均不能为坡度知觉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因此,本研究提示,虽然坡度估计在一定情境下受报告方式的影响,但其高估现象几乎存在于各个感觉通道之中,是认知加工前期的系统性提高,而非坡度视觉线索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知觉 报告方式 知觉-行为分离 视觉线索
下载PDF
坡度知觉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寰 张智君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11年第1期56-61,共6页
人们对于地表斜坡的知觉是非常不准确的,通常表现为对坡度估计过高。但是,研究发现,在以行为的方式对坡度进行模拟时,所模拟的坡度值却与实际坡度基本一致。这种面对同一视觉线索出现的视知觉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即为坡度知觉中的"... 人们对于地表斜坡的知觉是非常不准确的,通常表现为对坡度估计过高。但是,研究发现,在以行为的方式对坡度进行模拟时,所模拟的坡度值却与实际坡度基本一致。这种面对同一视觉线索出现的视知觉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即为坡度知觉中的"知觉-行为分离"。本文回顾了影响坡度知觉的各种因素,涉及视觉线索、认知判断、感觉通道、生理状态以及报告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并对坡度知觉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度知觉 表面纹理 知觉-行为分离 双系统理论
下载PDF
幻忆现象研究现状述评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警 余林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2-389,共8页
幻忆(Déjàvu)是指任何对目前体验的一种不适宜的熟悉感,并伴随着对过去体验的不确定感。年龄、梦、教育水平、旅行经历、生理状况和药物都会对幻忆产生造成影响。研究发现,内侧颞叶和嗅内皮质与幻忆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主要... 幻忆(Déjàvu)是指任何对目前体验的一种不适宜的熟悉感,并伴随着对过去体验的不确定感。年龄、梦、教育水平、旅行经历、生理状况和药物都会对幻忆产生造成影响。研究发现,内侧颞叶和嗅内皮质与幻忆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主要通过知觉分离范式、情景再现范式、单成分元素交互作用范式、无辨别再认范式和催眠范式来研究幻忆现象。幻忆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若干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忆 嗅内皮质 知觉分离范式 无辨别再认范式
下载PDF
对听感觉运动门控自上而下调节的动物模型和神经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杜忆 李量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44-958,共15页
对惊反射的前脉冲抑制是减少干扰影响、保护脑内信息加工的重要机制。它既是研究感觉运动门控的模型,也是探究精神分裂症机制的模型。前脉冲抑制可被选择性注意和情绪等高级认知活动所调节。本论文工作围绕着恐惧条件化和知觉空间分离... 对惊反射的前脉冲抑制是减少干扰影响、保护脑内信息加工的重要机制。它既是研究感觉运动门控的模型,也是探究精神分裂症机制的模型。前脉冲抑制可被选择性注意和情绪等高级认知活动所调节。本论文工作围绕着恐惧条件化和知觉空间分离去掩蔽(空间选择性注意)对听觉前脉冲抑制多层次化的自上而下调节,在大鼠行为模型、神经通路、神经电生理机制等几个层次上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并引入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模型,证实早期社会隔离饲养对前脉冲抑制注意调节的破坏影响。本论文研究成果不仅对认识正常情况下脑在复杂刺激场景中的信息加工机制有重要意义,以感觉运动门控认知调节功能缺失为基础的动物模型也将推动精神分裂症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脉冲抑制 注意调节 恐惧条件化 知觉空间分离去掩蔽 精神分裂症
下载PDF
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知觉空间分离下的前脉冲抑制缺陷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宁波 田晴 +5 位作者 毛珍 范玉 薄奇静 雷铭 李量 王传跃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87-392,共6页
目的探索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知觉空间分离下的前脉冲抑制缺陷。方法纳入42例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以及38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所有被试... 目的探索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知觉空间分离下的前脉冲抑制缺陷。方法纳入42例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以及38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所有被试者进行基于知觉空间分离线索的改良范式的前脉冲抑制测量,并对2组前脉冲抑制结果进行比较,采用以改良前脉冲抑制为预测因子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区分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结果在知觉空间分离的范式下,60 ms和120 ms间期2组前脉冲抑制存在差异[27.6(14.2,31.7)与37.9(26.5,60.4),Z=-4.04,P<0.01;28.8(3.2,39.6)与40.4(27.4,53.0),Z=-3.15,P<0.01],差异的效应值(Cohen′d)分别是0.91、0.70。以改良范式前脉冲抑制作为分类预测因子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0 ms和120 ms的知觉空间分离前脉冲抑制区分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0%、73.5%。结论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明显的知觉空间分离下的前脉冲抑制缺陷,且其可能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LOGISTIC模型 前脉冲抑制 知觉空间分离 注意调节
原文传递
同步困境——空间与空间使用者的演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庄慎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37,共5页
分析了空间与空间使用者在社会生产系统内持续、不同的演变状态及两者之间的同步关联,指出追求生产价值的增量是其背后的动力,空间从物质走向虚拟幻境与虚实混合,使用者的知觉同步不断被分解组合是大趋势。同时认为空间与空间使用者在... 分析了空间与空间使用者在社会生产系统内持续、不同的演变状态及两者之间的同步关联,指出追求生产价值的增量是其背后的动力,空间从物质走向虚拟幻境与虚实混合,使用者的知觉同步不断被分解组合是大趋势。同时认为空间与空间使用者在发展过程中各自面临危机,其中人的感知整体性与生物耐受性将是未来空间与空间使用者同步困境中最危机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产系统 空间 空间使用者 空间非物质化 知觉分离组合 空间演变 未来建筑学
原文传递
前脉冲抑制在自闭症研究中的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哲萌 雷铭 +1 位作者 吴玺宏 李量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0-738,共9页
惊反射的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是指当引发惊反射的强刺激之前出现了一个弱刺激(即前脉冲刺激)时,该弱刺激对惊反射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PI是一种大脑适应复杂环境的感觉运动门控过程,通过减弱惊反射使得由前脉冲刺激所引... 惊反射的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是指当引发惊反射的强刺激之前出现了一个弱刺激(即前脉冲刺激)时,该弱刺激对惊反射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PI是一种大脑适应复杂环境的感觉运动门控过程,通过减弱惊反射使得由前脉冲刺激所引发的中枢加工活动得到保护。自闭症患者不仅存在感觉运动门控机制的缺失,还伴随注意加工的损害。但是对自闭症患者是否存在PPI的缺失还存在争议,这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实验参数有关。前人的研究仅涉及对自闭症患者低水平门控机制的探讨,未探究自闭症患者高级认知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缺损。本综述重点探讨注意和情绪等高级认知活动对PPI的调节作用,通过引入恐惧条件化和知觉空间分离去掩蔽范式,考察自闭症高级认知过程与门控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 前脉冲抑制 注意损害 恐惧条件化 知觉空间分离去掩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