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Q理论与知识价值理论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1
作者 刘贤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1999年第Z1期48-50,共3页
素质教育的成效要受智力和非智力两大因素制约,EQ理论与知识价值理论对素质教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着互动性。EQ理论与知识价值理论相互建构、内在联系,共同影响和作用于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必要对EQ理... 素质教育的成效要受智力和非智力两大因素制约,EQ理论与知识价值理论对素质教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着互动性。EQ理论与知识价值理论相互建构、内在联系,共同影响和作用于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必要对EQ理论与知识价值理论予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施素质教育 价值取向 知识价值理论 非智力因素 内在联系 教育者 情感发展 智力发展 互动性 劳动者
下载PDF
EQ理论·知识价值理论·素质教育
2
作者 刘贤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35-36,共2页
EQ理论与知识价值理论相互建构,内在联系,共同影响和作用于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必要对EQ理论与知识价值理论予以探讨。 一、知识价值理论的价值取向及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适应经济(Knowledge Economy)。
关键词 实施素质教育 价值取向 知识价值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 教育家 创新意识 内在联系 社会性 情感发展 智力发展
下载PDF
评“知识价值理论”
3
作者 苏彩霞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第2期12-18,39,共8页
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中提出:“我们需要创立一种知识价值理论来代替马克思过时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工业经济初期诞生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必须为新的知识价值理论所取代。”(《大趋势》21页。以下引... 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中提出:“我们需要创立一种知识价值理论来代替马克思过时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工业经济初期诞生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必须为新的知识价值理论所取代。”(《大趋势》21页。以下引文,只注页数)“我也设法举出许多具体的例子来支持我的看法,并且提出使我改变世界观的重要例子。”(11—12页)的确,书中在探索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中举出了许多给人以启迪的重要事实。然而只要认真分析,人们就会看清楚:这些重要事实所证明的,恰恰是对这种“知识价值理论”的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价值理论 马克思 劳动价值理论 社会发展趋势 世界观 社会学家 工业经济 引文 资产阶级 电子计算机
下载PDF
论新经济知识价值理论的创新指向 被引量:2
4
作者 田应奎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5-80,共6页
当代科技革命正在催生出以知识创造和知识生产为实质内容的种种新经济形态,知识创新因素已经成为新经济持续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量,并由此带来价值生产与价值创造方式的革命性变迁。以知识价值、知识资本、知识管理和知识分配为代表的一系... 当代科技革命正在催生出以知识创造和知识生产为实质内容的种种新经济形态,知识创新因素已经成为新经济持续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量,并由此带来价值生产与价值创造方式的革命性变迁。以知识价值、知识资本、知识管理和知识分配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生态经济学新理论,将引发出众多方面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 价值 知识价值理论 知识价值 知识资本 知识管理
原文传递
对几种商品经济价值理论的认识
5
作者 秦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10-14,共5页
劳动价值理论、生产要素价值理论和知识价值理论,是商品经济中几个有代表性的价值理论,分别有着不同的产生时代背景,是不同经济观念的理论表现。文章对它们的形成及实质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劳动价值理论 生产要素价值理论 知识价值理论
下载PDF
“知识价值论”质疑
6
作者 陈征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1-6,共6页
“知识价值论”的错误实质当前,面临新的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交往空前频繁,知识趋于“爆炸”,无疑地,知识在物质生产和人类社会生活中日益起着进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发展国... “知识价值论”的错误实质当前,面临新的技术革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交往空前频繁,知识趋于“爆炸”,无疑地,知识在物质生产和人类社会生活中日益起着进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但是,知识本身具有价值,它却不能创造价值。可是有些人却鼓吹知识创造价值的理论,说什么“我们必须创造一种知识价值理论来代替马克思的陈腐过时的劳动价值理论。”他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力劳动者 技术商品 科学技术知识 技术革命 信息社会 社会实践 信息交往 人类社会 知识价值理论 科学实验
下载PDF
《政治学基础理论的观点——价值与知识的论辩》评介
7
作者 郑言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5-126,共2页
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严强和孔繁斌著述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的观点——价值与知识的论辩》(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一书,以政治学的基础理论为核心论域,在冷静感悟人类的政治实践和细致释读政治学经典的基础上,以当代思想成... 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严强和孔繁斌著述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的观点——价值与知识的论辩》(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一书,以政治学的基础理论为核心论域,在冷静感悟人类的政治实践和细致释读政治学经典的基础上,以当代思想成果和思维水平为支撑,批判性地系统阐述了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基础理论的观点——价值知识的论辩》 基础理论 价值 政治关系 方法论
原文传递
区域专利政策协同及其实证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杨晨 刘苗苗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6-205,共10页
在专利融入产业发展的双重视角下以知识产权价值链理论为指导,将专利政策协同解构为政策主体协同、政策目标协同和政策措施协同并推演内含要素,再制定政策协同量化标准手册。通过对江苏专利政策的实证,结果表明,政策主体协同中横向决策... 在专利融入产业发展的双重视角下以知识产权价值链理论为指导,将专利政策协同解构为政策主体协同、政策目标协同和政策措施协同并推演内含要素,再制定政策协同量化标准手册。通过对江苏专利政策的实证,结果表明,政策主体协同中横向决策主体协作分工不足、目标协同中诱导点布局缺位、措施协同中资源匹配碎片化。最后,做出提升江苏专利政策协同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政策 政策协同 知识产权价值理论 区域
下载PDF
评《大趋势》一书中的“知识价值论”
9
作者 吉铁肩 《世界经济》 1985年第2期74-77,63,共5页
美国著名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所著《大趋势》一书,以简练的笔调和丰富的材料,勾画了一幅被他称之为美国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转变的图景,使我们看到新的科技革命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引起的一系列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这对... 美国著名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所著《大趋势》一书,以简练的笔调和丰富的材料,勾画了一幅被他称之为美国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转变的图景,使我们看到新的科技革命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引起的一系列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这对我们了解世界、思考未来、研究对策,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然而,奈斯比特先生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在书中宣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价值 知识价值理论 科技革命 工业社会 社会预测学 劳动价值 社会领域 马克思 使用价值 生产力
原文传递
Narcissism: Theories of Self and Knowledge with Reference to the Notion of Reflection
10
作者 Richard W. Rummery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3期203-222,共20页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Narcissism which stands behind the theory and critique of particular psyc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personality. I argue that this concept is essentially a trope of reflection and 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Narcissism which stands behind the theory and critique of particular psyc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personality. I argue that this concept is essentially a trope of reflection and that reflection is thought of itself as itself which involves a "turning around upon oneself." But we do not see ourselves as we actually are, or in our entirety as a physical entity; self knowledge is limited by our nature. What we do not see or attend to is glossed over with the idealizations that are attached to our interest and these are informed by instinctual, or unconscious, intent.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 and other is both contained by and expressed in interpersonal and societal interaction, but still there is an inner aspect that remains sovereign and intimate. Societal values inform our identity, but cannot touch the inner self (or intimate self). We only ever experience ourselves no matter how similar or intimate we are to others. Although physically different from others we mostly aim to be known (ident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our own sense of value and self estimation, yet we do not escape judgment from others. One may resist any evidence or opinions about themselves from others that are not in accord with this sense of self value whilst easily accepting ideas and values to be true or accurate facts about them that they only wish to be true. From these two sources of ideas of oneself, internal and externally derived, we form a sense of ourself in comparison to ideal others. This sense of identity informs our actions and choices. We may continually monitor the effect our self-belief has on others and adjust our self-attitude accordingly. Or we may fail to see that others do not share those beliefs we have about ourselves (e.g., a job interview). Narcissism is a human tendency to either exaggerate or underrate one's power or beauty and this leads to false self beliefs. These ideas about oneself are ego-syntonic, within the boundary of the ego, and are thus not (immediately) experienced as being false. Thus, the question as to what is real and what is imagined is at stake in considering how we reflect upon a self which is essentially also a reflection of how others see them. The concept of Narcissism involves this inviolable choice to act for ourself or for others' sake in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satisfaction in social interactions. Taken as an axiologicaUy neutral mode of analysis, Narcissism illuminates the problem of being self in the world of others and goes to the possibility of self determination and knowledge. Specifically, I aim to show that self reflection is the key element of the idea or thought of self, but that form of reflection alone is not enough to ensure error since it is based on a fundamental illusion of ego integrity. However, the attentive mindfulness or open ideation of a purer form of thought which I term "active reflection" allows the possibility of new perspectives hitherto unavailable to the self to form, ensuring that rectification can proceed from exper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RCISSISM self love FREEDOM active reflection choice self knowledge recognition RECTIFIC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