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打造高校图书馆的形象经济——论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公共空间建设策略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静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年第11期14-16,共3页
网络阅读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知识资源不再稀缺的市场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可能正在逐渐被边缘化。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图书馆应该适应网络时代的形象经济的需要,以资源个性化、概念商品化、品牌资本化、传播市场化等形象经济原... 网络阅读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知识资源不再稀缺的市场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可能正在逐渐被边缘化。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图书馆应该适应网络时代的形象经济的需要,以资源个性化、概念商品化、品牌资本化、传播市场化等形象经济原则打造一个具有高度区隔性的知识公共空间,践行现代图书馆的基本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形象经济 知识公共空间 网络时代
下载PDF
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公共知识空间构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鸿 《情报探索》 2018年第6期94-97,共4页
[目的/意义]旨在为改善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介绍公共知识空间的定义与特点,阐述"图书馆+"背景下建设公共知识空间的必要性,提出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公共知识空间构建方法,并以国家图书馆、深... [目的/意义]旨在为改善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介绍公共知识空间的定义与特点,阐述"图书馆+"背景下建设公共知识空间的必要性,提出基于"图书馆+"思维的公共知识空间构建方法,并以国家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进行研究。[结果/结论]构建公共知识空间可消除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更加强调提供"以人为本"的优质知识服务。图书馆可以从物理层、虚拟层和环境设施3个方面构建公共知识空间。在"图书馆+"背景下,图书馆要不断转变思维,加强与多行业、多领域的联系,通过资源共享与信息互联,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公共知识空间 知识空间构建
下载PDF
关于公共知识空间中心场域转移的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平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9年第1期3-10,共8页
凭藉强势媒体与学院知识分子联袂,央视《百家讲坛》对经典进行了全面的“解构”——伴生着思想精髓的流失和审美张力的消解,浅表思维成为《百家讲坛》上学院知识分子经典阐释的首选。尽管此乃是其面对媒体前的公众时所不得已的行为,... 凭藉强势媒体与学院知识分子联袂,央视《百家讲坛》对经典进行了全面的“解构”——伴生着思想精髓的流失和审美张力的消解,浅表思维成为《百家讲坛》上学院知识分子经典阐释的首选。尽管此乃是其面对媒体前的公众时所不得已的行为,但确实反映了他们对公众的低期望值,也导致了知识分子自身价值的贬低。《百家讲坛》的成功,表面上看为学院知识分子在传媒中赢得了更大的公共话语空间,但实际上却缩小或限制了学术和批判的话语空间;同样,《百家讲坛》的轰动效应,表面上看为经典赢得了大众,但媒体的同质化和浅表思维运作的后果却造就了一大批媚俗艺术爱好者。面对这一形势,作为公共知识空间的主体模块——国家建制中的图书馆,如能有效整合与合理利用现有物质、人力资源和馆藏经典原著文献资源,同时借助并聚合学院与媒体等诸多社会公共资源,重建崭新合理的公共知识空间,共同促使由媒体主导的经典“代读”向由图书馆主导的个体“经典原著深度的阅读”转变,不啻是其摆脱目前困境,成功实现服务转型,重获创造发展新生的难得机遇,将公共知识空间中心场域转移至图书馆,图书馆功能与地位将得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阅读 公共知识空间 公共图书馆
下载PDF
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内涵探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倪代川 吕筱文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5年第7期5-9,共5页
公共空间不仅是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现代大学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实践载体。论文从文化公共空间、学习公共空间、知识共享空间、信息交流空间四个方面对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空间内涵进行了全面揭示。
关键词 大学图书馆 公共空间 内涵 文化公共空间 学习公共空间 知识公共空间 信息交流空间
下载PDF
多视角下的空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演进的几个观念 被引量:35
5
作者 王子舟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33,共10页
图书馆空间研究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各地新建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阅读空间也迫切需要空间设计与空间布局的理论指导。本文借助空间社会学、都市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进行研究,探... 图书馆空间研究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各地新建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公共阅读空间也迫切需要空间设计与空间布局的理论指导。本文借助空间社会学、都市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进行研究,探索公共阅读空间怎样协调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的矛盾,怎样使公共阅读空间变为社区的有机体而非空泛、浮华的社会形象,如何避免公共阅读空间的"非地方"性倾向而增加"地方"元素,如何使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实现公共阅读空间的社会功效最大化等。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公共阅读空间自身的基础理论,也可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者提供思想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阅读空间 公共知识空间 空间设计与布局 空间理论 图书馆
下载PDF
图书馆空间的审美化与阅读环境设计 被引量:48
6
作者 张彬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38,共11页
人类在构建知识社会的同时,也需要构建审美社会。图书馆在认知文化与审美文化之间具有纽带和桥梁作用。图书馆能够推动读者读书生活的审美化,促进知识社会与审美社会的融合,构建真正和谐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 认知文化 审美文化 知识社会 审美社会 公共知识空间 公共审美空间 图书馆空间 的审美化 阅读环境设计
下载PDF
学习共同体的社会动因分析及知识建构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静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第3期234-235,共2页
该文主要从学习共同体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入手,主要从社会学视角深入分析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思考在学习共同体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学习者通过公开个体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然后相互对彼此的见解进行评价、质疑、改... 该文主要从学习共同体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入手,主要从社会学视角深入分析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思考在学习共同体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学习者通过公开个体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然后相互对彼此的见解进行评价、质疑、改进、丰富和汇总,并延伸出新的问题和学习领域,实现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并从组织与管理视角提出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环境创设、角色定位、规范与文化、团体学习等几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 社会动因 公共知识空间 角色定位 知识建构
下载PDF
经典“代读”的文化缺失与公共知识空间的重建 被引量:25
8
作者 梅新林 葛永海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2-166,共15页
经典"代读",是当今大众传媒时代高雅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产物。本文首先提出经典"代读"这一概念,探讨了它的缘起和走向,肯定了其价值存在的... 经典"代读",是当今大众传媒时代高雅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产物。本文首先提出经典"代读"这一概念,探讨了它的缘起和走向,肯定了其价值存在的合理性。其次指出当下的经典"代读"存在着文化上的缺失:一是受众出于对文化的渴求,被动接受学者对经典的解读,导致自主阅读的角色缺位;二是媒体受商业利益驱动,以至于文化策略运用失当,文化角色定位偏移,出现角色越位;三是学者受制于大众强势媒体的导控,由文化理想的导航者变为大众趣味的迎合者。面对这一状况,聚合大学、公共图书馆、媒体等诸多社会公共资源,一同促使由媒体主导的经典"代读"向公众自身主导的"自读"转变,重建公共知识空间,这可能是我们应思考和采取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代读” 文化缺失 公共知识空间 重建
原文传递
公共知识空间与公共文化空间的融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 被引量:9
9
作者 杨琳 郭加美 +4 位作者 曲云鹏 任鹏 赵耀 于文博 张昊云 《图书情报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9-47,共9页
[目的/意义]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知识空间和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责无旁贷,同时也是对国际图书馆发展趋势的积极顺应。[方法/过程]总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通过设立院史馆促进公共知识空间与公共文化空... [目的/意义]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知识空间和公共文化空间,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责无旁贷,同时也是对国际图书馆发展趋势的积极顺应。[方法/过程]总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通过设立院史馆促进公共知识空间与公共文化空间有机融合的实践经验,探索提出融合策略与服务模式。[结果/结论]图书馆基于空间融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点在于:①兼顾“内融合”与“外融合”策略,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参与职能;②完善关联集成研究,实现资源、服务、推广等全方位融合;③基于空间融合,完善图书馆教育职能,构建终身教育基地;④融入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塑造基于大数据的文化服务新模式;⑤完善移动端服务,提升基于场景的智慧文化服务;⑥促进多元交流合作,推动文化服务资源共享;⑦完善融合模式及共享机制的研究,实现基于资源合理分权分域的共建共享、合理使用以及数据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图书馆 公共知识空间 公共文化空间
原文传递
图书馆之公共知识空间身份的再认证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宝瑞 鲁晓笛 《图书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8-31,23,共5页
公共知识空间是一个随着时间的累积连同时间一起共同将人类多种多样的思想契合成知识聚集的构序系统,是相对于私人知识空间衍生出的一个概念。图书馆作为公共知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一直承担着优秀公共知识聚集... 公共知识空间是一个随着时间的累积连同时间一起共同将人类多种多样的思想契合成知识聚集的构序系统,是相对于私人知识空间衍生出的一个概念。图书馆作为公共知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一直承担着优秀公共知识聚集、整序和积累的功能。同时,图书馆在公共知识与私人知识转化中的催化作用,在公共知识空间与私人知识空间的贯通作用使其在社会中具有唯一、不可替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知识空间 图书馆 知识功能
原文传递
央视中国文化类节目与公共知识空间的重建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志良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7-129,共3页
中央电视台倾情打造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中国戏曲大会》等,是重建中国文化公共知识空间的有效实践。该系列节目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益和强烈的社... 中央电视台倾情打造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中国戏曲大会》等,是重建中国文化公共知识空间的有效实践。该系列节目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益和强烈的社会反响。成功的关键要素包括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广泛的参与性、节目品质的提升。央视系列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推出,对于建构中国式文化类节目的范式与形态,引导全民接受与共享,彰显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无疑开辟了一条令人瞩目的原创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类节目 公共知识空间 中国文化内涵 参与性
原文传递
图书馆延伸服务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秀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年第4期13-14,共2页
阐述了对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理解,介绍了社会公共知识空间的概念以及作为公共知识空间重要形式的图书馆的内涵,提出了对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再认识。
关键词 图书馆服务 延伸服务 社会公共知识空间
下载PDF
Cultural deficiencies in "second-hand reading" of the classic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intellectual sphere
13
作者 Mei Xinlin Ge Yongha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3期68-82,共15页
With respect to the practice, now popular in the mass media, of substituting a few scholars' individual text readings for widespread reading by the general public, a practice spearheaded by the CCTV program "Lecture... With respect to the practice, now popular in the mass media, of substituting a few scholars' individual text readings for widespread reading by the general public, a practice spearheaded by the CCTV program "Lecture Room," we have in this essay come up with the term "second-hand reading of the classics" as a core concept characterizing this phenomenon. The cultural deficiencies symbolized by such "second-hand reading" t'md their expression in three phenomena: first, the audience, eager to become culturally enlightened, find themselves in the passive role of mere receivers of scholar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lassics, lacking the role of autonomous readers. Second, the media, motivated by commercial aims, opt for an inappropriate cultural strategy and over-reach their proper role. Third, scholars, taking their orientation from the powerful mass media and following the commercial logic that "the audience is king," settle for a misplaced role and degenerate from being "guides to the best in culture" into merely catering to mass taste. To redress such a situation, our strategy should be to coordinate the universities, public libraries, the media and other public resources in a concerted effort to switch from "second-hand reading" led by the media to self-initiated "autonomous reading," so as to rebuild a public intellectual sp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hand reading" of the classics cultural deficiency public intellectual sphere reconstru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