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以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为例
1
作者 陈磊 张凯亮 《福建电脑》 2018年第11期176-176,共1页
通过合理的情景的设置,让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新再发现,其教学效果往往比直接讲授知识点更为有效,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现的过程,提高创新能力。本文以网络原理课程为例介绍了如何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再发现,并分析了课程效果。
关键词 知识再发现 计算机网络 教学方法
下载PDF
泛系784e再发现:知识泛对称显生——超繁大系统运筹与方法论 被引量:8
2
作者 吴学谋 潘旌红 +1 位作者 李小霞 余丽华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2年第6期1-15,共15页
本文用多组图解直观地展示泛系理论的框架和有关应用的理法,特别是16组泛系原理,它们对知识再发现、超繁大系统运筹有诸多应用。具体内容包括:泛系框架展开,泛系方法论第一筹,泛系辩证和泛箱运筹,大碗捞针法,运故创新法,多层泛系法,泛... 本文用多组图解直观地展示泛系理论的框架和有关应用的理法,特别是16组泛系原理,它们对知识再发现、超繁大系统运筹有诸多应用。具体内容包括:泛系框架展开,泛系方法论第一筹,泛系辩证和泛箱运筹,大碗捞针法,运故创新法,多层泛系法,泛权场网法,粲泛系图解技术,泛极网联,DEF方法,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繁大系统 运筹 方法论 泛系方法论 知识再发现
下载PDF
泛系变分原理与泛系七步道(续二)
3
作者 吴学谋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5年第10期31-48,共18页
泛系论是一种网络型的研究,是一种新型的系统论、联系论、转化论、微积分、对称论、相对论和方法论,也是哲学和非哲学、还原论和整体论、东方哲理和西方科技的辩证结合。本文重点是泛系真谛(泛系变分原理)的哲理数理技理三兼顾的具体诠... 泛系论是一种网络型的研究,是一种新型的系统论、联系论、转化论、微积分、对称论、相对论和方法论,也是哲学和非哲学、还原论和整体论、东方哲理和西方科技的辩证结合。本文重点是泛系真谛(泛系变分原理)的哲理数理技理三兼顾的具体诠释和应用研究。也是对《泛系理法》第二章比较细化的论述。本文有关章节包括:引论:泛系理法;泛系变分原理;泛七要.数学泛七要.泛系变分空间.泛系七步道;泛系七步道:知识再发现.数据挖掘;泛系阴阳论;泛导泛极:逼近.拓扑.极限.ε-δ方法;泛导泛极:物理.力学.泛系否定统一问题;从泛系变分原理看数学逼近转化论;泛系泛环变分原理;泛系泛极论;泛系语言变分原理;泛系交响;感悟大进程。具体内容涉及:典型泛系阴阳(Panxy),数理二基(阴阳),泛系拓扑(阴阳/阴阳*,PanTopology),宏六法,网五法,由阴及阳阳及阴(d(xy)=*0*/(x=*=y)),阴阳泛导阴阳(阴阳/阴阳*,d(xy)=(xy)’),偏导,泛环法,泛对称,泛系变分方法,优缩法,数理工医文社史哲的方法论及其技术化,泛系辩证,具有可操作性的泛系七步道元程序,计算机、网络和高新技术的运筹性理法,知识再发现和广义的数据挖掘,科学技术进展规律性,百科千题理法的一些新的内在联系和泛系论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系方法论 变分原理 元程序 数理系统科学 广义量化 知识再发现 辩证逻辑 智能显生 跨学科
下载PDF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4
作者 江兴代 《天津教育》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9-40,共2页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江兴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应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近年来,在日本广为流传着一种新的哲学观─—用的哲学,在用中学,学以致用。在美国,人们提出了“用数学于现实世界”的口...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江兴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应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近年来,在日本广为流传着一种新的哲学观─—用的哲学,在用中学,学以致用。在美国,人们提出了“用数学于现实世界”的口号,他们认为,将来真正搞数学理论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理论 数学知识 数学教育 数学教学 知识再发现 数学化 创造性 学习数学 数学教材
下载PDF
运用猜想 活跃学生的思维
5
作者 陈细琼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年第12期75-76,共2页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科学家那样的猜想,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科学家那样的猜想,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是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学生的合理猜想中融合了直觉思维、联想等要素,是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直觉进行猜想,既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猜想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又能展现他们的创新才智,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例如教学“7”的分解和组成时,教师设计一个“猜小棒”的游戏。老师手里有7根小棒,老师拿着这些小棒并把双手放在自己的背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猜想 学生 知识再发现 学习过程 直觉思维 思维过程 思维能力 创造
下载PDF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6
作者 李向东 《科技信息》 2010年第21期350-350,共1页
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在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不断增强探索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应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应用... 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在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不断增强探索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应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应用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知识再发现 基础教育 数学教育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 学生
下载PDF
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途径与方法
7
作者 王小宁 《数学教学研究》 2019年第5期63-65,共3页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所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只是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下边,就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主体性谈谈...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所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只是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下边,就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主体性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主体性 数学教学 教学活动 知识再发现 学习活动 创造 参与者 教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