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的幻象:人工智能与知识变迁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大年 曹月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3-67,共15页
在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的支持下,人工智能获取知识的能力已经超过人类,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对人类知识的影响。什么是知识?柏拉图的经典定义“得到证成的真信念”正在被人工智能动摇。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以一种新的方式生产知识... 在算法、算力、数据三要素的支持下,人工智能获取知识的能力已经超过人类,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对人类知识的影响。什么是知识?柏拉图的经典定义“得到证成的真信念”正在被人工智能动摇。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以一种新的方式生产知识,使得人类难以对知识的精确性进行验证,进而冲击了知识的普遍性和确定性,建立在“拟真”之上的知识随之成为“幻象”。人类知识生成是诸因素互动中的多样性呈现,整体意义上可以提取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知识来源:理性和信仰。人工智能已经部分地独处于人类思维领域以外,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知识的第三种来源。从知识类别来讲,人类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人类语言表达不可能或者不充分的领域。人工智能在直接面对现实进行深度学习时,能够获取人类理性思维以外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它可以完全脱离人类已有的知识成果,成为新的知识类别。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在人类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中介形式。作为“他者”的人工智能,消解了知识的真实性,改写了知识生产、传播的逻辑和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知识的定义 知识的来源 知识的分类
下载PDF
论过渡性制度安排 被引量:9
2
作者 周冰 黄卫华 商晨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4-78,共15页
过渡性制度安排是指内在不稳定的、具有尝试性和特定演化方向的制度安排,具体可以分为搜寻型、目标型、阶段型和策略型4种类型。从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是政府主导下的公共选择,因此转型研究应当围绕着政府的决策行为,即改... 过渡性制度安排是指内在不稳定的、具有尝试性和特定演化方向的制度安排,具体可以分为搜寻型、目标型、阶段型和策略型4种类型。从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是政府主导下的公共选择,因此转型研究应当围绕着政府的决策行为,即改革的策略选择这一主线来展开。过渡性制度安排是作为降低改革成本、减小阻力的一种风险控制机制被决策者所采用的。转型在本质上是由利益驱动下的权利结构调整过程,改革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风险控制策略是过渡性制度安排产生的主观原因,转型过程中权利结构的非均衡则是更深层次的客观原因。只有以效率为导向的生产型改革才能推动过渡性制度安排向着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持续不断地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性制度安排 权利结构调整 改革策略 改革风险 新制度知识的来源 生产性改革
下载PDF
印度近现代因明研究
3
作者 库马尔 茅宇凡 《青藏高原论坛》 2017年第4期44-57,共14页
本文是关于印度佛教逻辑(hetuvidyā,因明)研究的概述。因明是由六、七世纪两位杰出的佛教逻辑学家陈那(Dinnāga)和法称(Dharmakīrti)所创立。诚如舍尔巴斯基所指出的,佛教学者自己称这门学问是关于"逻辑的原因(hetuvidyā)"... 本文是关于印度佛教逻辑(hetuvidyā,因明)研究的概述。因明是由六、七世纪两位杰出的佛教逻辑学家陈那(Dinnāga)和法称(Dharmakīrti)所创立。诚如舍尔巴斯基所指出的,佛教学者自己称这门学问是关于"逻辑的原因(hetuvidyā)"或"正确知识的来源(pramāna-vidyā)"的学说。他进一步指出,陈那之后有三个学派解释他的著作,而法称是最重要的诠释者。舍尔巴斯基说,其中的一派仅仅满足于解析文本本身,不考察其中所含的宗教或哲学的意义;而另外两派则致力于强调知识论研究的宗教价值。本文的讨论主要聚焦近百年来印度现当代学者研究因明的学术史。这些具有同样贡献的学者包括威提布萨那(S.C.Vidyabhusana)、伽特吉(S.C.Chatterjee)、罗睺罗(Pt.Rahul Sankrityayana)、穆克纪(Satkari Mookerjee)、夏斯特利(D.N.Shastri)、潘迪(R.C.Pandey)、巴林戈(S.S.Barlingay)、巴特(S.R.Bhatt)与梅赫罗特拉(Anu Mehrotra)、R.普拉萨德(Rajendra Prasad)、特里帕提(C.L.Tripathy)、巴拉德瓦伽(Vijay K.Bharadvaj)、谷克乐(Pradeep K.Gokhle)、H.S.普拉萨德(Mangala R.Chinchore H.S.Prasad)、秦乔芮(Mangala R.Chinchore)以及一位印度裔牛津学者马提拉(B.K.Matilal)。本文将介绍他们有关佛教因明的研究及其对于因明学术史的贡献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因明 佛教逻辑学家 陈那 法称 正确知识的来源
下载PDF
人何以成教师——阿奎那《论教师》中的教学思想及其对奥古斯丁的反驳
4
作者 归伶昌 《基督宗教研究》 2022年第2期24-37,共14页
基督教传统公认耶稣基督是第一和最高的教师。但普通个人在教学活动中是否以及在何种意义上充当教师,基督教神哲学家们则意见分歧。本文通过阿奎那的批判视角首先简要回顾奥古斯丁思想中对他人作为真正教师可能性的拒斥,以及在认识论立... 基督教传统公认耶稣基督是第一和最高的教师。但普通个人在教学活动中是否以及在何种意义上充当教师,基督教神哲学家们则意见分歧。本文通过阿奎那的批判视角首先简要回顾奥古斯丁思想中对他人作为真正教师可能性的拒斥,以及在认识论立场上似乎与其完全相对的阿拉伯哲学家阿维森纳思想中意外地包含着的同样观点,再通过医术的类比,简要回顾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理论中近因的意义。接着,本文将展示出阿奎那如何将亚氏关于近因的理论运用到其教学理论中,从而与奥古斯丁和阿维森纳相反,承认人在教学中的本质地位,尽管阿奎那也认可神是知识的最终来源,但作为教师的他人依然有其作用——他可以辅助知识通过外在事物通达我们的心灵。阿奎那的这一教学理论立场,是其神学和认识理论的必然结果,因而对于我们了解阿奎那的真理观和认识论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活动 近因 知识的来源 中世纪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