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证据法学知识系谱研究:意旨、方法与进路 被引量:5
1
作者 何邦武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2,共7页
1979年以来的中国证据法学研究,在繁荣的背后仍然面临着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的转型。其中,以史为鉴,从清末至民国时期证据法学的"原初话语"中汲取向现代法律知识体系回归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和可行的选择。"西法东渐"... 1979年以来的中国证据法学研究,在繁荣的背后仍然面临着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的转型。其中,以史为鉴,从清末至民国时期证据法学的"原初话语"中汲取向现代法律知识体系回归的知识和经验,是必要和可行的选择。"西法东渐"初始的清季至民国时期,得益于国人的努力,现代法律知识谱系在中国迅捷构建,成为百多年来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一以贯之"的"学统"和"元叙事",为当下中国法制建设所无法离弃,虽然中经颇多曲折。为回归"学统"、重构证据法学知识体系,阐释并守护近代证据法学的"义理"和"辞句",以梳理其知识系谱,将是必要的前提,而"了解之同情"的方法,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法学 法学知识系谱 证据法学
原文传递
从传统“戏曲”到现代“戏剧”——近代知识转型视野下概念演变的文化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余来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320-327,共8页
"戏曲""戏剧"均为中国古典词,"戏曲"既指戏剧文本,又指包含曲词等在内的表演艺术形式;"戏剧"则主要指俳优之人的言语、行径。二词都曾被用于对译近代西方drama概念,后逐渐定型为"戏剧&qu... "戏曲""戏剧"均为中国古典词,"戏曲"既指戏剧文本,又指包含曲词等在内的表演艺术形式;"戏剧"则主要指俳优之人的言语、行径。二词都曾被用于对译近代西方drama概念,后逐渐定型为"戏剧"一名,用于指以角色扮演为形式的表演艺术。就民国以后概念的使用来看,"戏剧"与"戏曲"混用的情形颇为普遍,前者在内涵上较后者更为宽泛。作为近代文学分类的"戏剧"出现于晚清,与传统"戏曲"虽有联系,却主要是在近代西学知识输入基础上形成的新观念。探讨清民之际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概念之间的对接,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史、文学史诸问题,有助于理解近代文学知识分类和学科体系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戏剧 文学分类 概念演变 知识系谱
下载PDF
羌族地区灾后十年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谱图分析
3
作者 李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51-61,共11页
为回顾羌族地区灾后十年旅游发展历程并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2008—2018年97篇学术论文为基础,采用Cite-space社会网络结构分析法与词频分析法对论文的发文时间、作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来源刊物、... 为回顾羌族地区灾后十年旅游发展历程并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2008—2018年97篇学术论文为基础,采用Cite-space社会网络结构分析法与词频分析法对论文的发文时间、作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来源刊物、关键词聚类网络展开分析,研究发现:a)2008—2010年为研究的热点期,发文数量陡增,此后发文数量持续减少。b)国内已形成数个核心研究团队,且研究团队的科研成果产出量差异明显。c)研究机构多基于地缘与学源关系开展联合研究,且集中分布于四川省内。d)《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刊发11篇文献,刊文数量最多,并专设"灾难人类学"栏目。e)六大研究主题具有明显的时事性,且涵盖了灾后旅游研究的基本内容,但仍需长时段跟踪调查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 危机应对 网络结构分析 知识系谱
下载PDF
关于当代家庭教育学科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雄 《中华家教》 2024年第1期5-12,共8页
在学者们共同努力下,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已从家庭教育指导普及转向学科建设提升。一门相对成熟的独立学科应具有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基本概念及学科共同体,而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有助于... 在学者们共同努力下,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已从家庭教育指导普及转向学科建设提升。一门相对成熟的独立学科应具有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基本概念及学科共同体,而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有助于当代家庭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我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进路应包括学科框架进一步构建、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推进和家庭教育政策进一步聚焦,以至不远的未来在国内外取得独立的学科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知识系谱 研究范式 学科化建设
下载PDF
规则建立过程的知识考察——以“刘涌案”事件为空间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晓雷 《北大法律评论》 2007年第2期335-352,共18页
“刘涌案”曾经在中国法律界甚至更大的社会范围引起很大的轰动与反响。围绕着“刘涌案”审理与判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法律界以及社会大众等群体间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与主张,从而在社会空间中产生了一系列事件。本文首先通过对“刘涌案”... “刘涌案”曾经在中国法律界甚至更大的社会范围引起很大的轰动与反响。围绕着“刘涌案”审理与判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法律界以及社会大众等群体间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与主张,从而在社会空间中产生了一系列事件。本文首先通过对“刘涌案”事件中不同群体对该案的看法及所依知识的分析,概括描述了该事件呈现出的各种刑事诉讼法律知识的存在状态。然后,对这些知识在建立程序规则以解决事件冲突中体现出的特点与相互间的结构关系进行了分析,进而阐述了该案程序规则所依据的知识理论在事件发展中展现出逻辑与系谱。接着,由“刘涌案”事件引申,对更大范围的中国法治现代化中的诉讼法律知识型的品格、结构进行了分析。最后,反思了对现今知识型条件下的刑事诉讼理论构建及制度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提出了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涌案”事件 知识型与系谱 中国问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