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翻译学理论视域下秦腔电影《周仁回府》的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
1
作者 尹丕安 白帆帆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54-59,66,共7页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与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且作为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周仁回府》是秦腔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本文以知识翻译学...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与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广泛关注。秦腔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且作为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周仁回府》是秦腔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支撑,对电影《周仁回府》进行对外译介研究,探究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秦腔电影英译应具备哪些特征,为秦腔文化“走出去”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秦腔 对外译介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视阙下《汪曾祺小说选》英译传播
2
作者 程晗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3期15-18,共4页
在中国小说走出去的大潮中,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翻译作品在国外有着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相比之下,短篇小说的英译较少,对外推广任重道远。从知识翻译学的角度,笔者以融合中国文化的《汪曾祺小说选》为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进... 在中国小说走出去的大潮中,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翻译作品在国外有着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相比之下,短篇小说的英译较少,对外推广任重道远。从知识翻译学的角度,笔者以融合中国文化的《汪曾祺小说选》为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知识转化,实现文化的知识化英译与传播。“真、善、美”的翻译观要求译者从知识论出发,以善心成就中国短篇小说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汪曾祺小说选》 翻译策略 对外传播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的多维阐释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传显 张宇 《长沙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93-97,共5页
知识翻译学是我国翻译研究的新概念,凸显翻译研究的知识本原,代表着翻译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从科学性、定位和知识传播效果三个维度对这一全新概念进行阐释,得出如下结论:知识翻译学的提出在学理上具有科学性,其定位为学科,并具有四个... 知识翻译学是我国翻译研究的新概念,凸显翻译研究的知识本原,代表着翻译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从科学性、定位和知识传播效果三个维度对这一全新概念进行阐释,得出如下结论:知识翻译学的提出在学理上具有科学性,其定位为学科,并具有四个新的潜在研究对象;它具有实践性强、覆盖面广、求真务实三大特点,这决定其范式引领下的知识翻译有利于提升知识传播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学科定位 知识传播
下载PDF
从知识翻译学看毛泽东诗词的译介与传播
4
作者 张智中 王海丽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2-27,共6页
毛泽东诗词具有丰富的文学性、知识性、历史性和革命性,长期活跃在中国读者的阅读领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伴随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大潮流,将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介绍到世界,让地方性知识实现真正意义的走出去,融入世界文学,成... 毛泽东诗词具有丰富的文学性、知识性、历史性和革命性,长期活跃在中国读者的阅读领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伴随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大潮流,将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介绍到世界,让地方性知识实现真正意义的走出去,融入世界文学,成为世界性知识的一部分,是具有时代性的命题。毛泽东诗词知识信息丰富、文学特色突出、地方色彩浓厚,从诗词本身特点出发,结合知识翻译学相关理论,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和资源,译诗既要符合时代特色又要满足读者需求,才能实现毛泽东诗词的有效译介与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知识翻译学 译介 传播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翻译过程
5
作者 杨朝军 炎萍 《外文研究》 2023年第3期82-88,97,109,共9页
知识翻译学将翻译研究对象精准定位为知识,凸显翻译作为知识建构与文化互鉴的本质属性,开启翻译研究的知识转向。在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知识加工与重构的实践活动,需要在知识社会学框架下探讨翻译在“知识采集—知识分析... 知识翻译学将翻译研究对象精准定位为知识,凸显翻译作为知识建构与文化互鉴的本质属性,开启翻译研究的知识转向。在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知识加工与重构的实践活动,需要在知识社会学框架下探讨翻译在“知识采集—知识分析—知识传播—知识后果”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本文借助动态翻译模型分析知识翻译过程,探讨如何根据源语知识所在的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进行调整,形成相应的目标语文本及目标语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知识转向 动态翻译模型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强制阐释的三个动因
6
作者 陈开举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6-113,共8页
阐释过程中,违反语法等语言规定性会导致对文本基本语义意义的错误理解和阐释,基本语义理解正确但将阐释者自己先有的主观立场、观点乃至结论借文本之名阐释出来,则会导致强制阐释。翻译是一项将地方知识通过语码转换为世界知识的人类... 阐释过程中,违反语法等语言规定性会导致对文本基本语义意义的错误理解和阐释,基本语义理解正确但将阐释者自己先有的主观立场、观点乃至结论借文本之名阐释出来,则会导致强制阐释。翻译是一项将地方知识通过语码转换为世界知识的人类社会高度自觉的智力、财力、人力综合投入的活动,是典型的阐释形式。具体的翻译工程要么受着社会宏观层面对异质文化中具有特殊价值的思想、信念、价值观的强烈需求所推动,要么受着以经济社会为代表的社会诸行业对异质文明体之知识技能的渴求所驱动,要么由译者或阐释者的个人文艺喜好所推动,克服重重语言、文化、时空障碍,耗时耗力耗材而成。这三种动因在推动翻译实践的同时,可能因为着力的偏重导致强制阐释性译文。借助强制阐释批判理论和公共阐释理论,可以提高译者相应的理论意识,坚持以文本为出发点和归宿,规避强制阐释,使其翻译朝着公共阐释的方向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强制阐释 动因 公共阐释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梦溪笔谈》科技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7
作者 许明武 周凤洁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9,24,共10页
典籍中的古代科技术语负载了中华古代科技文明,其外译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交流与影响有重要意义。《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百科全书式笔记体著作,其唯一一部英语全译本由王宏教授等学者完成并出版。从知识翻译学视角出发,以杨枫... 典籍中的古代科技术语负载了中华古代科技文明,其外译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交流与影响有重要意义。《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百科全书式笔记体著作,其唯一一部英语全译本由王宏教授等学者完成并出版。从知识翻译学视角出发,以杨枫教授提出、岳峰教授阐释的三大翻译批评标准及孟祥春教授提出的批评工具,对《梦溪笔谈》王宏、赵峥英译本中的古代科技术语翻译方法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梦溪笔谈》古代科技术语英译有以下特点:以真求知方法下,可以在知识契合区译为真义,寻求知识最大公约数;以善立义方法下,译者可通过文内释义和文外说明助力沟通,在知识差异区化解知识剪刀差;以美行文方法下,可在知识冲突区因势变通、重视受众审美,通过意译使得知识互动化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科技术语 《梦溪笔谈》 知识翻译学 翻译方法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秦腔剧本英译
8
作者 尹丕安 王迎双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07-113,共7页
秦腔是中国戏曲瑰宝,近年来,秦腔翻译也受到学者多元关注,然以往研究多从译者主观方面入手,其翻译策略与方法也并未形成统一标准,聚讼纷纭。有鉴于此,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以往研究梳理分析,试图从其“真善美”的标准总结... 秦腔是中国戏曲瑰宝,近年来,秦腔翻译也受到学者多元关注,然以往研究多从译者主观方面入手,其翻译策略与方法也并未形成统一标准,聚讼纷纭。有鉴于此,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以往研究梳理分析,试图从其“真善美”的标准总结目前秦腔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优缺点,从客观科学的视角使其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有迹可循,进而使秦腔剧本的英译更加充实与丰满,得到普遍性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秦腔翻译 “真善美”标准 翻译策略与方法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视阈下《伤寒论》英译策略探究
9
作者 张晓 杨占 《现代语言学》 2023年第11期5024-5029,共6页
《伤寒论》作为中国医学历史上首部全面的临床经典,其英译研究受到诸多学者关注,然以往研究多从译者主观方面入手,其翻译策略与方法也并未形成统一标准,聚讼纷纭。有鉴于此,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从其“真善美”的标准分析目前《... 《伤寒论》作为中国医学历史上首部全面的临床经典,其英译研究受到诸多学者关注,然以往研究多从译者主观方面入手,其翻译策略与方法也并未形成统一标准,聚讼纷纭。有鉴于此,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从其“真善美”的标准分析目前《伤寒论》英译中存在的优缺点,以期为中医典籍的英译以及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新的思路,助力地方性知识中医文化走向世界化、普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伤寒论》 “真善美” 中医典籍英译
下载PDF
体认翻译学与知识翻译学考辨
10
作者 张凌 《语言教育》 2023年第4期81-89,共9页
翻译是一种体认活动,主要用符号转换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呈现,旨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翻译可以从多个维度研究,学界已经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从知识视角考察和探索翻译,逐渐成为我国翻译学界的一个热点。该视角的翻译研究... 翻译是一种体认活动,主要用符号转换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呈现,旨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翻译可以从多个维度研究,学界已经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十年来,从知识视角考察和探索翻译,逐渐成为我国翻译学界的一个热点。该视角的翻译研究,目前主要是以体认翻译学和知识翻译学为代表。本文对体认翻译学和知识翻译学予以考辨,关注二者的理论基础,学术主张,对翻译现象的解释以及对翻译发展的贡献。希望有助于学界加深对体认翻译学和知识翻译学的认识与理解,助推二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体认翻译学 翻译研究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研究--以政治文献为例
11
作者 王艺霖 《品位·经典》 2023年第20期73-75,共3页
新时代伴随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不断深化,中国特色词汇作为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的关键内容和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目的语读者对于中国政策和主张的理解。作为近年来最新提出的理论,在知识翻译学的视角下研究中... 新时代伴随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不断深化,中国特色词汇作为中国政治文献外译的关键内容和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目的语读者对于中国政策和主张的理解。作为近年来最新提出的理论,在知识翻译学的视角下研究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能够开创中国特色词汇的研究的新范式并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同时也为知识翻译学指导具体翻译实践提供更多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中国特色词汇 英译 中华文化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的学科基质
12
作者 杜世洪 《中国翻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6,189,190,共12页
知识翻译学需要夯实学科基质建设。学科基质是什么?知识翻译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亟待深究。在知识翻译学既有论断的基础上,根据康德关于知识判断的四大范畴与十二小范畴来建立知识判断的标准,论证了知识翻译学的学科基质的组成要素:形上... 知识翻译学需要夯实学科基质建设。学科基质是什么?知识翻译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亟待深究。在知识翻译学既有论断的基础上,根据康德关于知识判断的四大范畴与十二小范畴来建立知识判断的标准,论证了知识翻译学的学科基质的组成要素:形上思想、理论概括、价值标准和实践范例。基于此,以“不可译性”问题作为学科基质的实践范例,探讨知识翻译学解决翻译难题的理论指向与实践路向。从理论指向看,知识翻译的实质是从地方知识出发,到达世界知识的系列加工过程;从实践路向看,知识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即两种生活形式之间地方知识的互借、互明、互鉴、互惠和互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学科基质 地方知识 知识翻译 不可译性
原文传递
知识翻译学的理论命题探究
13
作者 刘军平 《中国翻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6,189,共12页
知识翻译学的系列理论命题的提出,体现了翻译学知识与知识论之间整合的内在必然性。它将翻译研究推向了跨学科的理论维度,进行了复杂系统的整合研究。由此,翻译研究可夯实理论基础,更新范式,进一步增强学科的求真意识、求善意识、求美... 知识翻译学的系列理论命题的提出,体现了翻译学知识与知识论之间整合的内在必然性。它将翻译研究推向了跨学科的理论维度,进行了复杂系统的整合研究。由此,翻译研究可夯实理论基础,更新范式,进一步增强学科的求真意识、求善意识、求美意识和理论自觉意识。将知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所形成的跨学科越界,构成了新的翻译研究命题和问题意识,加深了我们对翻译现象的认知,弥补了现存的翻译理论知识之不足。知识翻译学方法论上进行的创新尝试,带来的是新概念、新范畴和新的翻译知识。这种跨学科贯通路径,体现了自主知识创新的价值,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将聚焦“词与物、词与事、词与人的知识存在”的命题,进而从解释学角度,阐发知识翻译学“以真求知、以善立义、以美行文”的陈述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理论命题 三位一体 解释学
原文传递
“位育”观:知识翻译学考释
14
作者 马明蓉 《当代外语研究》 2024年第1期59-68,共10页
作为潘光旦先生新人文思想的核心,“位育”观已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等领域引发广泛讨论,但“位育”观之于翻译研究的意蕴尚有待阐述。由知识翻译学视角切入,探讨潘光旦先生学术译著的术语翻译译注,可体悟他一生... 作为潘光旦先生新人文思想的核心,“位育”观已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等领域引发广泛讨论,但“位育”观之于翻译研究的意蕴尚有待阐述。由知识翻译学视角切入,探讨潘光旦先生学术译著的术语翻译译注,可体悟他一生着力践行的“位育”观。经详察多个译注,“位育”观应对异同因子的三种主要特征得以揭示:援引同质因子为术语定名、征引同质因子印证共通经验、凭借异质因子丰富术语内涵。基于此,“位育”观在知识翻译学领域的文化维度意义获得廓清:其一,知识与文化动态交互;其二,文化本我意识与知识转移构成对话性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术语翻译 译注 位育 潘光旦
原文传递
吴宓及《学衡》对西方汉学的翻译:知识翻译学视角
15
作者 姜筠 《当代外语研究》 2024年第1期40-48,共9页
20世纪初,西方汉学研究颇受我国学者重视,吴宓对此有多介绍,由其主编的《学衡》也贡献多篇译作。针对此翻译现象,将翻译视为知识行为的知识翻译学,可提供有意义的阐释角度。吴宓与西方汉学家的交游为其译介汉学提供了现实条件,他通过教... 20世纪初,西方汉学研究颇受我国学者重视,吴宓对此有多介绍,由其主编的《学衡》也贡献多篇译作。针对此翻译现象,将翻译视为知识行为的知识翻译学,可提供有意义的阐释角度。吴宓与西方汉学家的交游为其译介汉学提供了现实条件,他通过教学、翻译与传媒等方式引介相关知识。他认为,西方汉学知识提供了有益的“他者”视角,有助于国人在世界范围内重评本国知识传统。在其统筹下,《学衡》翻译的汉学知识主要有两类:西方汉语观和西方世界对孔子和老子学说的理解与接受。借芬诺罗萨与德效骞的文章,译者回应了当时语言改革的讨论;在翻译利奇温的专著时,译者采取特殊策略表达其儒学人文主义立场,试图化解儒学传统的现代危机。汉学知识原本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各方面进行描述与阐释的产物,又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经由翻译进入中国,这构成了知识的世界性流动。在这场“知识的翻译”中,《学衡》译者加工改造了汉学知识,以期有效介入中国现代知识的建构,重塑国人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翻译 吴宓 《学衡》 知识翻译学
原文传递
知识翻译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阐释——以严译《穆勒名学》为例
16
作者 林捷帆 林丽玲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1-68,共8页
知识翻译学聚焦翻译在知识转化中的作用,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清末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局,尝试通过翻译引进西方知识,以启迪心智,救国救民。其中,严复的翻译起到了知识建构的作用,推动了我国近代逻... 知识翻译学聚焦翻译在知识转化中的作用,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清末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局,尝试通过翻译引进西方知识,以启迪心智,救国救民。其中,严复的翻译起到了知识建构的作用,推动了我国近代逻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学科门类的细化与分野做出有益探索。严复翻译的《穆勒名学》一书是译介和传播西方逻辑学知识的典型,此书翻译过程中,严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重构者和传播者,积极地在整个知识生产和传播链条中发挥其能动性,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译者主体性 知识建构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诗歌英译知识转向分析——以《琵琶行》英译为例
17
作者 陈菊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1期158-163,共6页
知识翻译学的构建将“知识论”与“翻译学”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翻译理论新范式。在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知识是翻译活动生发的基础,也是翻译的本质;翻译就是要将源语所蕴含的“知识”翻译出来,因此,翻译涉及知识转向这一问题。《琵琶行》... 知识翻译学的构建将“知识论”与“翻译学”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翻译理论新范式。在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知识是翻译活动生发的基础,也是翻译的本质;翻译就是要将源语所蕴含的“知识”翻译出来,因此,翻译涉及知识转向这一问题。《琵琶行》作为我国诗歌发展最高成就之一,极具中国特色,其英译对我国诗歌对外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从“知识翻译学”这一角度分析中国诗歌英译中的知识转向,有益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知识”翻译的把控,深入理解知识翻译学对诗歌英译的重要性和价值,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和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知识 诗歌英译 知识转向 《琵琶行》 文化传播
下载PDF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译者的立体性角色及作用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林歆 王迪 《当代外语研究》 2023年第2期40-48,共9页
知识基于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而产生,地方性知识因翻译而为全人类共享。知识翻译学将知识与翻译相结合,以知识为衡,从知识维度重构翻译。在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知识凭借翻译的力量从地方走向世界。译者作为将地方性知识世界化、促进知... 知识基于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而产生,地方性知识因翻译而为全人类共享。知识翻译学将知识与翻译相结合,以知识为衡,从知识维度重构翻译。在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知识凭借翻译的力量从地方走向世界。译者作为将地方性知识世界化、促进知识与翻译交融共生的媒介,在知识翻译的运作过程中扮演着多重主体角色。译者存在于知识翻译的全部过程中,是知识的接收者、拥有者、发掘者、加工者、拓展者。在多维角色的作用下,译者促进知识的跨域传播,推动知识的体系拓展,并助力知识的互动化生,从而拓宽知识的广度,加深知识的深度,加速知识生态内部的动态运转。译者是知识共享的载体,知识因译者的翻译行为得到理解、评价及阐释,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译者角色 译者作用
原文传递
知识翻译学新范式:怎么看、如何用、盼什么?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永林 《当代外语研究》 2023年第4期16-28,F0003,共14页
知识翻译学,作为一种全新的范式,近年来在国内外语界备受关注。本文从怎么看待、如何应用、有何期盼这个三个方面入手,对这一理论给予了客观评价与充分认可。同时,结合一些重大问题的讨论,有感而发,夹叙夹议,以期对促进这一学说在中国... 知识翻译学,作为一种全新的范式,近年来在国内外语界备受关注。本文从怎么看待、如何应用、有何期盼这个三个方面入手,对这一理论给予了客观评价与充分认可。同时,结合一些重大问题的讨论,有感而发,夹叙夹议,以期对促进这一学说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应用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阐述 应用 期盼
原文传递
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翻译学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萍 《当代外语研究》 2023年第1期16-23,共8页
区域国别研究具有跨国别、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生产特征。翻译在区域国别研究中长期被视为仅仅是语言转换之工具。知识翻译学关注翻译的知识本质,视翻译为跨语言与跨文化的知识重构和话语重塑行动。本文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中... 区域国别研究具有跨国别、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生产特征。翻译在区域国别研究中长期被视为仅仅是语言转换之工具。知识翻译学关注翻译的知识本质,视翻译为跨语言与跨文化的知识重构和话语重塑行动。本文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视角下,探讨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发现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以知识为联结,双向互动,互构发展。翻译是区域国别研究的语境化知识的重构与知识传播;区域国别研究驱动翻译的新领域、新知识与新人才发展。随着区域国别研究的快速发展,知识翻译在其知识生产、知识流动、知识迁移、知识对话与知识创新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区域国别研究 知识生产 知识传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