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知青时代知青群体社会意愿的表达及评价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巧凤 谢春河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1-206,共6页
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知青群体的社会意愿表达显得非常强烈,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当代社会进行互动。全面审视不同阶层和不同境遇知青群体的社会意愿表达,可将之归结为青春、理想、价值、命运四个维度。从历史、社会、... 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知青群体的社会意愿表达显得非常强烈,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当代社会进行互动。全面审视不同阶层和不同境遇知青群体的社会意愿表达,可将之归结为青春、理想、价值、命运四个维度。从历史、社会、政治等不同层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城乡差异问题是知青群体社会意愿表达的核心问题。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最好的回应就是对知青群体的社会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时代 知青群体 知青群体分类 社会意愿表达
下载PDF
“文革文学”中知青群体的青春心态
2
作者 王秀杰 《新闻爱好者》 2012年第6期92-93,共2页
在"文革文学"中透视"知青群体"的青春心态,我们发现在这样特殊的年代,文本的创作主体就是实际参与"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创作者和言说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是一致的,扎根农村的奉献与激情、青春理想幻灭... 在"文革文学"中透视"知青群体"的青春心态,我们发现在这样特殊的年代,文本的创作主体就是实际参与"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创作者和言说的对象在此基础上是一致的,扎根农村的奉献与激情、青春理想幻灭后的觉醒与批判、阵痛中艰难寻找未来的苍凉与坚忍都是其心态表征,"文革"一代青年的精神成长史从中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 知青群体 扎根奉献 觉醒 批判 苍凉 坚忍
下载PDF
知青群体文化心理变迁的表现
3
作者 闫晶 刘志峰 《科学中国人》 2015年第12X期124-,共1页
知青群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并共同创造了自己的群体文化——知青文化。知青文化是知青群体在漫长的知青时代和后知青时代,用各种形式真实反映群体心理的文化产品与文化现象。因此,知青文化... 知青群体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并共同创造了自己的群体文化——知青文化。知青文化是知青群体在漫长的知青时代和后知青时代,用各种形式真实反映群体心理的文化产品与文化现象。因此,知青文化成为最能反映知青群体心理活动的载体。本文以知青群体的文化心理为切入口,探寻知青群体在城乡转换中的文化心理变迁的表现,并进一步分析知青群体在各个人生阶段起伏不定的心理变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群体 文化心理 变迁
下载PDF
浅析知青群体文化心理差异形成的原因
4
作者 闫晶 《才智》 2016年第3期231-,共1页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使全国近两百万的城市知青被安置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和山区。由于地理区域、人生经历等不同,文化差异较大,而文化又是影响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文化心理也必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通过研究知青群体的文化心理差异,...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使全国近两百万的城市知青被安置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和山区。由于地理区域、人生经历等不同,文化差异较大,而文化又是影响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文化心理也必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通过研究知青群体的文化心理差异,对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心理的养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青群体 文化心理 差异 原因
原文传递
知青作家的书写缺憾及影响
5
作者 白璐 《文教资料》 2012年第27期82-84,共3页
知青作家的书写在人物模式化、人性简单化、情节虚构化、历史扭曲化的过程中成为无法自圆其说的冲突和悖论。广大的知青群体和农民群体成为无言的“他者”。知青作家和农民作家关于知青生活的写作都没有脱离自身社会角色,因而进入了书... 知青作家的书写在人物模式化、人性简单化、情节虚构化、历史扭曲化的过程中成为无法自圆其说的冲突和悖论。广大的知青群体和农民群体成为无言的“他者”。知青作家和农民作家关于知青生活的写作都没有脱离自身社会角色,因而进入了书写误区。社会环境下人们对历史的疏离以及知青作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最终导致知青作家群体的没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语 知青群体 农民群体 农民视角 知青文学 作家群体
下载PDF
个人化时代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史——以90年代“晚生代”为考察对象
6
作者 唐诗人 《艺术广角》 2021年第4期20-28,共9页
一、引论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批评界,曾围绕"晚生代"写作有过很多讨论。陈晓明在1991年《最后的仪式》一文首次使用"晚生代",但该文中陈晓明是用它来指称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说家,比如苏童、格非、余华等。陈晓明... 一、引论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批评界,曾围绕"晚生代"写作有过很多讨论。陈晓明在1991年《最后的仪式》一文首次使用"晚生代",但该文中陈晓明是用它来指称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说家,比如苏童、格非、余华等。陈晓明认为他们是生活的"迟到者",比起西方古典和现代的艺术大师以及他们之前的那些拥有不寻常的战斗经历和苦难经验的知青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界 陈晓明 格非 苏童 西方古典 晚生代 知青群体 余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