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验方法测定了电磁冒口内部的磁场分布规律,并分析了电源功率和感应器作用位置对其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沿Z轴方向磁感应强度呈"两端小,中间大"趋势,峰值出现在电磁冒口中心偏上位置,拐角处磁感应强度有明显叠加现...通过实验方法测定了电磁冒口内部的磁场分布规律,并分析了电源功率和感应器作用位置对其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沿Z轴方向磁感应强度呈"两端小,中间大"趋势,峰值出现在电磁冒口中心偏上位置,拐角处磁感应强度有明显叠加现象。沿X、Y轴方向的磁感应强度均由中心向端部递增,且窄边的均匀性略优于宽边;随电源功率的增加,Z向磁感应强度明显提升,但均匀性有所降低,综合考虑X、Y、Z向磁感应强度大小及均匀性,电源功率选用7.5 k W较为合理;随电磁场作用位置的上移,磁感应强度峰值位置也随之上移,但峰值大小却略有降低。为使冒口顶部形成稳定的热中心,并避免电磁力将保护渣卷入到钢液模拟物内部,可以将感应器升至距离冒口底部105 mm附近位置。展开更多
文摘通过实验方法测定了电磁冒口内部的磁场分布规律,并分析了电源功率和感应器作用位置对其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沿Z轴方向磁感应强度呈"两端小,中间大"趋势,峰值出现在电磁冒口中心偏上位置,拐角处磁感应强度有明显叠加现象。沿X、Y轴方向的磁感应强度均由中心向端部递增,且窄边的均匀性略优于宽边;随电源功率的增加,Z向磁感应强度明显提升,但均匀性有所降低,综合考虑X、Y、Z向磁感应强度大小及均匀性,电源功率选用7.5 k W较为合理;随电磁场作用位置的上移,磁感应强度峰值位置也随之上移,但峰值大小却略有降低。为使冒口顶部形成稳定的热中心,并避免电磁力将保护渣卷入到钢液模拟物内部,可以将感应器升至距离冒口底部105 mm附近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