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置钉情况对矫形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舒冬平 李绍刚 +3 位作者 王艳芳 邓汉华 彭勇骏 马兵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置钉情况与矫形效果。方法对35例脊柱畸形患者行PVCR,术前根据X线检查将畸形主弯分为主弯上段、主弯中段、主弯下段,分别于手术前后测量主弯各段Cobb角,计算主弯各段贡献率,并统计主... 目的探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后脊柱畸形患者主弯置钉情况与矫形效果。方法对35例脊柱畸形患者行PVCR,术前根据X线检查将畸形主弯分为主弯上段、主弯中段、主弯下段,分别于手术前后测量主弯各段Cobb角,计算主弯各段贡献率,并统计主弯置钉情况与矫形效果的关系。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主弯及主弯各段Cobb角均显著降低,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主弯中段矫正度、贡献率均显著高于主弯上段和主弯下段(P<0.001),主弯上段和主弯下段矫正度、贡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例在切除脊椎相邻上下椎至少置入1枚椎弓根螺钉,置钉患者主弯中段矫正度为37.4°±9.7°,18例未置钉患者主弯中段矫正度为20.7°±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主弯中段对脊柱畸形矫正的贡献率最大,在切除脊椎的相邻上下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对脊柱畸形的矫正、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后路全脊椎切除术 矫形效果 主弯 COBB角
下载PDF
脊柱-肋骨撑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矫形效果及肺功能变化研究
2
作者 王克成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9年第7期809-811,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肋骨撑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矫形效果以及对其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3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患儿,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骨骼矫正... 目的探讨脊柱-肋骨撑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矫形效果以及对其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3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患儿,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骨骼矫正,采用前路融合术,纳入对照组;一组采用脊柱-肋骨撑开术治疗,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畸形变化情况及肺功能变化。结果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研究组侧凸、顶椎偏移以及肺容量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而两组胸椎高度,研究组仅在末次随访时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 05);术前两组肺功能变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末次随访时,研究组FVC与VCmax较术前及同期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 <0. 05),其余指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脊柱-肋骨撑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的矫形效果显著,同时有助于改善其肺功能,扩大肺容量,对促进患儿的健康发育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肋骨撑开术 先天性脊柱侧凸 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 矫形效果 肺功能
下载PDF
距下关节稳定器对青年柔韧性扁平足的生物力学影响与矫形效果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马洪 郭跃明 陈泳格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10期1046-1049,共4页
目的研究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对青年柔韧性扁平足的生物力学影响,并且观察其矫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1-01采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联合附加手术治疗的65例(78足)青年MyersonⅡ期柔韧性扁平足,将HyProCure距下关... 目的研究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对青年柔韧性扁平足的生物力学影响,并且观察其矫形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1-01采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联合附加手术治疗的65例(78足)青年MyersonⅡ期柔韧性扁平足,将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置入后结合术中透视情况及扁平足畸形矫正程度予以相应附加手术。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Maryland足部评分、影像学测量参数。结果65例均获得至少1年随访。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Maryland足部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倾斜角、距舟覆盖角、第1跖楔关节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例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其中54例(65足)显效,7例(9足)有效。4例(4足)无效,而且患者负重行走时出现跗骨窦周围疼痛,二次手术时取出原来置入的距下关节稳定器,更换合适的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继续随访未再次出现疼痛。结论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联合附加手术治疗青年MyersonⅡ期柔韧性扁平足的短中期疗效满意,能够矫正MyersonⅡ期柔韧性扁平足患者的生物力学结构异常,明显减轻行走时疼痛,改善足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ersonⅡ期柔韧性扁平足 距下关节稳定器 青年 生物力学 矫形效果
原文传递
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的置钉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洪珂 郝申申 +5 位作者 王鹏程 董胜利 刘帅 陈红磊 张志芳 曹心浩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1年第4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的置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间采用椎弓根螺钉置钉法治疗的39例脊柱侧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3D组)18例,常规徒手置钉方法置...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的置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间采用椎弓根螺钉置钉法治疗的39例脊柱侧弯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3D组)18例,常规徒手置钉方法置钉(徒手组)21例。记录并比较2组的置钉时间、置钉出血量、置钉透视次数、置钉等级及准确率、置钉可接受率、置钉并发症和主弯矫形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中置钉,术后徒手组4例出现并发症,治疗后症状消失,3D组无相关并发症出现。3D组的置钉时间、置钉出血量、置钉透视次数少于徒手组,置钉等级及准确率、置钉可接受率均优于徒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和徒手组主弯矫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侧弯矫形术中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可显著降低置钉难度、优化术中置钉操作、提升置钉效果,是一种较好的置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导航模板 椎弓根螺钉置钉 脊柱侧弯 徒手置钉 矫形效果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李洋 邱俊荫 +4 位作者 史本龙 孙旭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4.2岁)。单个半椎体25例,2个半椎体7例;C7 1例,T1 5例,T2 12例,T3 10例,T4 11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不平衡和颈部倾斜。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局部侧凸角、锁骨角、T1倾斜角、颈部倾斜、头部偏斜以及局部后凸角等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矫形手术,手术时间175~275min(223.8±41.6min),出血量310~470ml(342.3±45.9ml)。术中胸膜撕裂1例,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1例,上肢神经根性疼痛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共置入261枚椎弓根螺钉,55枚穿破椎弓根皮质,但均未侵犯脊髓及周围脏器和血管,未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12~48个月(19.3±10.5个月),局部侧凸角由术前41.1°±12.3°矫正到术后17.5°±6.7°(P<0.001),末次随访时为20.1°±5.8°,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02);局部后凸角由术前21.5°±9.1°矫正到术后16.8°±6.3°(P<0.05),末次随访时为17.5°±4.9°(P=0.622);远端代偿弯由术前16.9°±5.3°减少到术后12.2°±5.5°(P<0.001),末次随访时为15.5°±7.7°(P=0.053)。T1倾斜角、锁骨角、颈部倾斜以及头部偏斜在术后均较术前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观察指标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有效矫正侧凸畸形,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体畸形 半椎体切除术 颈胸段 矫形效果
下载PDF
小儿微创漏斗胸矫形术后148例早期并发症护理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华英 吴小君 项晓萍 《中国乡村医药》 2012年第8期75-76,共2页
漏斗胸是最常见的胸壁发育畸形,占小儿胸壁畸形的90%,会不同程度地造成患儿的心肺功能下降和心理障碍。漏斗胸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微创漏斗胸矫形术(Nuss)是目前国际上治疗小儿漏斗胸最佳术式。该手术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矫形效果好等优... 漏斗胸是最常见的胸壁发育畸形,占小儿胸壁畸形的90%,会不同程度地造成患儿的心肺功能下降和心理障碍。漏斗胸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微创漏斗胸矫形术(Nuss)是目前国际上治疗小儿漏斗胸最佳术式。该手术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矫形效果好等优点[1]。2006年8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对148例漏斗胸患儿实施Nuss,取得了满意治疗效果。现将其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斗胸矫形 并发症护理 胸壁畸形 小儿漏斗胸 矫形效果 最佳术式 肺扩张 胸腔闭式引流术 水凝胶类
下载PDF
骨外固定支架技术治疗踝关节创伤踝关节融合及矫形的疗效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士强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第9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在踝关节创伤患者踝关节融合及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创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踝关节融合术,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骨外固定... 目的:探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在踝关节创伤患者踝关节融合及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创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踝关节融合术,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骨外固定支架技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关节功能恢复、骨性融合、踝-后足评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骨性融合率、踝-后足评分、治疗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踝关节创伤患者治疗中,实施骨外固定支架技术的效果理想,骨性融合率好,且可达到良好的矫形效果,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创伤 骨外固定支架技术 踝关节融合 矫形效果
下载PDF
肋骨畸形对先天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脊柱整体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蔡满地 范永刚 +4 位作者 苏显俊 张华峰 王文刚 倪双飞 夏磊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4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肋骨畸形(RD)对先天性脊柱侧凸(CS)矫形术后脊柱整体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7-1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S矫形术治疗的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存在肋骨畸形分为RD组(52例)和NRD组(34例)。比较2组患儿的临... 目的探讨肋骨畸形(RD)对先天性脊柱侧凸(CS)矫形术后脊柱整体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7-1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S矫形术治疗的8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存在肋骨畸形分为RD组(52例)和NRD组(34例)。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和术后2周、术后2 a时依据全脊椎正侧位X线检查结果,测量、记录、分析影像学参数资料。结果(1)除RD组的术中输血量大于N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2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和术前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2周时RD组主弯(MC)的Cobb角大于NRD组,Cobb角减小率(CAD)低于N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其他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2 a时RD组患儿的脊柱矢状位轴(SVA)、CAD小于NRD组,近端交界角(PJA)的变化量(ΔPJA)大于NR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的其他影像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随访2 a期间,RD组患儿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高于N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D对CS术后脊柱整体平衡有负面影响,合并RD患儿的冠状面CAD明显降低,并且矢状面上存在更高的PJK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肋骨畸形 矫形效果 脊柱整体平衡 矢状面失衡 近端交界性后凸
下载PDF
足踝矫形器的研制与应用
9
作者 杜作银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4期241-242,共2页
前言足踝部的马蹄、内翻、外翻畸形,为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约占新生儿的4.4%,男性稍多于女性,单侧稍多于双侧,其病因尚不明确,几乎无法防止。
关键词 外翻畸形 马蹄足 足踝部 矫形 先天性畸形 足部畸形 外侧缘 关节固定 楔形 矫形效果
下载PDF
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术用于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10
作者 高海聪 马验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2期1972-1976,共5页
目的旨在分析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术(APSO)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铜川市人民医院骨科行A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18~45... 目的旨在分析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术(APSO)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铜川市人民医院骨科行A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4.02岁,椎体发育不良患者49例、椎体分节不全患者36例、混合型患者11例。手术时间(4.15±0.74)h,出血量(1055.00±20.41)ml,融合节段(7.12±0.96)个。随访时间均为1年。术前、术后半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拍摄患者站立位的正侧位X光片,测量冠状面参数[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BD)]和矢状面参数[矢状面平衡(SVA)、全脊柱后凸角(GK)、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和腰椎前凸角(LL)、截骨角(OVA)、融合节段角(AFS)],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矫形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半年、末次随访时,96例患者的冠状面参数(Cobb角、CBD)和矢状面参数(SVA、GK、PT、SS、LL)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而术后半年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ODI评分均低于术前[(2.27±2.31)分比(4.42±2.97)分、(10.74±9.84)分比(20.06±14.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99、5.308,均P<0.001)。仅有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截骨椎脱位、2例臂丛神经麻痹和2例术中硬脊膜撕裂)。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行APSO具有良好稳定的矫形效果,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经椎弓根不对称截骨术 矫形效果
下载PDF
疼痛手册在Nuss术后患者家庭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君慧 高利平 +1 位作者 董翠萍 汪晖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4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疼痛手册在微创漏斗胸矫形术(Nuss术)后家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出院的Nuss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发放疼痛手册并告知填写方法,护士在患者出院次日即开始进行... 目的探讨疼痛手册在微创漏斗胸矫形术(Nuss术)后家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出院的Nuss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发放疼痛手册并告知填写方法,护士在患者出院次日即开始进行电话回访,指导患者对照手册避免可能导致剧痛的行为,介绍疼痛处理方法,监督体疗锻炼。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体疗锻炼依从性及胸廓矫形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疼痛体验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运用疼痛手册能有效促进Nuss术后患者康复,保证胸廓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斗胸矫形 疼痛手册 疼痛 体疗锻炼 依从性 胸廓 矫形效果 家庭护理
下载PDF
非融合技术在AIS手术中应用的可能性
12
作者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68-868,共1页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病例。理论上,该病例展示的“Dyneys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是治疗Lenke 5型患者的理想技术,即非融合手术,且手术创伤较小。该病例完整随访10个月,正位X线片随访有17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矫形效果维持良好,具有一定的潜...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病例。理论上,该病例展示的“Dyneys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是治疗Lenke 5型患者的理想技术,即非融合手术,且手术创伤较小。该病例完整随访10个月,正位X线片随访有17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矫形效果维持良好,具有一定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融合 X线片 动态稳定系统 手术创伤 临床应用价值 手术中应用 矫形效果
下载PDF
肋骨成形术用于脊柱侧弯胸廓畸型矫正
13
作者 卢伟 高吉昌 姜洪和 《黑龙江医学》 1994年第9期15-15,共1页
关键词 骨成形术 脊柱侧弯 矫形效果 骨膜剥离 内固定器材 矫形手术 撑开器 肋骨切除术 骨膜下剥离 高度测量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中远期疗效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玉 刘臻 +5 位作者 孙旭 李洋 王斌 钱邦平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67-1073,共7页
目的 :评估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中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腰骶部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随访5年以上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 目的 :评估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儿童腰骶部半椎体畸形的中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腰骶部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随访5年以上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手术时年龄3~13岁(8.4±2.9岁)。半椎体位于L4/5 11例,位于L5/S1 1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X线片上测量冠状面上局部侧凸角、代偿弯Cobb角、上端固定椎倾斜角、躯干偏移和矢状面上局部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平衡距离(SVA),对冠状位平衡状态进行分型;并记录术后和随访时的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5.0~13.0年(6.5±2.4年),固定节段2~4个(2.9±0.6个)椎体。患者术前腰骶部原发弯Cobb角为29.8°±10.1°,术后矫正至6.5°±5.1°(P<0.001),矫正率为(76.2±18.5)%;术后2年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4°±5.4°和7.8°±6.1°,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冠状面平衡状态A型5例,B型6例,C型10例,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有显著性改善。术前冠状面躯干偏移为24.5±14.2mm,术后矫正至14.6±11.9mm(P<0.01),矫正率为(41.9±59.3)%;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2.0±8.9mm和9.8±8.0mm。近端代偿弯由术前的22.9°±11.1°矫正到术后8.5°±5.2°(P<0.001),矫正率为(61.3±20.5)%;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0.1°±6.0°和11.9°±6.5°,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上端固定椎倾斜角为14.4°±7.1°,术后即刻为2.6°±3.8°(P<0.05);术后2年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1°±4.0°、3.8°±4.2°,与术后即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矢状面上,术后及随访时的局部后凸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SVA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术中矫形时发生凸侧椎弓根螺钉切割,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右足背伸肌力下降,保守治疗3个月后完全恢复。2例代偿弯进展,1例行翻修手术。结论:继发于腰骶部半椎体的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行单一后路腰骶部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可明显矫正腰骶部原发畸形,改善近端代偿弯及冠状面失平衡,并且矫形效果在远期随访过程中能得到良好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腰骶部 半椎体 短节段固定 冠状面平衡 矫形效果
下载PDF
中国医生填补先天性脊柱畸形研究空白
15
作者 新华社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50-50,共1页
新华社洛杉矶7月14日报道,中国医生在14日于洛杉矶闭幕的国际脊柱新技术会议上报告说,在目前国际上难度最高的先天性脊柱畸形诊治方面,他们用最小代价,实现了最好的矫形效果,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由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主办的第25届国... 新华社洛杉矶7月14日报道,中国医生在14日于洛杉矶闭幕的国际脊柱新技术会议上报告说,在目前国际上难度最高的先天性脊柱畸形诊治方面,他们用最小代价,实现了最好的矫形效果,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由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主办的第25届国际脊柱新技术会议11日至14日在洛杉矶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畸形 研究空白 半椎体 矫形效果 脊柱侧凸 颈胸段 脊柱外科 腰骶段
下载PDF
腹肌代股四头肌术后腱条断裂的临床分析与重建六例报告
16
作者 易继玉 向家生 《医学临床研究》 CAS 1994年第S1期28-29,共2页
腹肌代股四头肌术后腱条断裂的临床分析与重建六例报告龙山县人民医院易继玉,向家生腹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远距离移位重建股四头肌这一新手术已在国内许多医院开展,目前临床报道就笔者所知已逾数千例,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其腱条... 腹肌代股四头肌术后腱条断裂的临床分析与重建六例报告龙山县人民医院易继玉,向家生腹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远距离移位重建股四头肌这一新手术已在国内许多医院开展,目前临床报道就笔者所知已逾数千例,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其腱条断裂的报告尚不足10例。笔者1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县人民医院 临床分析 腹外斜肌 矫形效果 手术重建 手术质量 腹直肌 矫形手术 移位术 关节稳定性
下载PDF
卡尔加里市鸡胸支架治疗草案:初步报道
17
作者 Kravarusic D. Dicken B.J. +2 位作者 Dewar R. D.L. Sigalet 刘凯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 2006年第A10期39-40,共2页
Background: The optimal treatment of pectus carinatum (PC) deformities is unclear. We propose a nonoperative approach using a lightweight, patient- controlled dynamic chest- bracing device. Material and Methods: With ... Background: The optimal treatment of pectus carinatum (PC) deformities is unclear. We propose a nonoperative approach using a lightweight, patient- controlled dynamic chest- bracing device. Material and Methods: With ethical approval, 24 patients with PC were treated at the Alberta Children’ s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1998 and April 2005. There were 6 (25% ) females and 18 (75% ) 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12.9 years at the onset of treatment. Treatment involved fitting of a lightweight, patient- controlled chest brace, worn for 23 hours per day (correction phase [CP]) until the convex deformity was corrected. Following correction of the deformity, bracing was reduced to 8 hours per day (maintenance phase) until axial skeletal maturation ceased. Monitoring was done by measurement of the external pectus carinatum protrusion as well as subjective patient and surgeon appraisal of appearance and exercise tolerance. Results: Nineteen (79.2% ) patients have completed initial treatment (mean CP time, 4.3 ± 2.1 months). There were 3 patients (12.5% ) who were noncompliant, and 2 (8.3% ) are still in the initial CP phase of therapy. Fourteen (58.3% ) patients are presently in maintenance phase, nocturnally braced, and 2 (8.3% ) have completed therapy. In patients completing initial treatment, the protrusion pectus carinatum protrusion (pre 22 ± 6 vs post 6.0 ± 6.2) and subjective appearance (change + 1.8± 0.4) showe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P < 0.001 for both) with no change in exercise tolerance. Conclusion: Compressive bracing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mprovement in PC appearance in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s. However, patient compliance and diligent follow up appear to be paramount for the success of this method of treatment.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show the durability of this method of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治疗 卡尔加里 可调式 矫形效果 运动耐量 手术疗法 维持阶段 初期治疗 儿童医院 医学伦理委员
下载PDF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胸腰椎脊柱侧后凸的围术期临床疗效及护理研究
18
作者 杨莹 田雪 +2 位作者 陈亚萍 赵钇伟 李子全 《罕见病研究》 2023年第4期539-546,共8页
目的评估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性胸腰椎脊柱侧后凸的围术期疗效及并发症,并探索此类患者的护理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2年3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34例NF1性胸腰椎脊柱侧后凸患者,统计分析手术疗效与围术期并发... 目的评估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性胸腰椎脊柱侧后凸的围术期疗效及并发症,并探索此类患者的护理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2年3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34例NF1性胸腰椎脊柱侧后凸患者,统计分析手术疗效与围术期并发症,对患者进行围术期全程护理评估,探索此类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模式,针对性开展NF1性胸腰椎脊柱侧后凸患者的观察要点及评估指标。结果NF1性胸腰椎脊柱侧后凸患者术前营养状态、肺功能相对较差,手术时间、出血量、截骨矫形等级相对较高;出现术后并发症概率高。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脊柱侧凸矫正率为(528±227)%,脊柱后凸矫形率为(573±346)%,2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未出现神经损伤等严重围术期并发症。结论针对性NF1性胸腰椎脊柱侧后凸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模式有助于加速患者恢复,预防或及时发现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后凸 临床护理 并发症 矫形效果
下载PDF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与髂骨螺钉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的矫形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臻 曾昌淳 +7 位作者 赵志慧 李劼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孙旭 邱勇 朱泽章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9-146,共8页
目的 比较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S2 AI)螺钉固定技术与髂骨螺钉(IS)固定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经S2 AI螺钉固定术(S2 AI组)... 目的 比较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S2 AI)螺钉固定技术与髂骨螺钉(IS)固定技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经S2 AI螺钉固定术(S2 AI组)和IS固定术(IS组)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S2AI组14例,男性2例,女性12例,年龄(58.8±7.3)岁;IS组8例,男性1例,女性7例,年龄(63.0±7.6)岁.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时的并发症,包括断棒、断钉、冠状面和矢状面矫正丢失等.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收集生活质量相关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健康调查简表(SF-36).在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体检以诊断骶髂关节功能障碍.分别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随访时间、术前Cobb角、C7铅垂线至骶骨中垂线的距离(C7 PL-CSVL)、矢状面轴向距离(SVA)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2 AI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分别为44.4° ±14.0°、20.2°±7.2°、18.3°±7.1°,C7PL-CSVL分别为(25.3±16.0)mm、(10.3±5.7)mm、(9.2±4.2)mm,RK角中位数为33°(-12°,50°)、-20°(-33°,9°)、-19°(-29°,9°),SVA分别为(31.5±34.4)mm、(12.1±8.4)mm、(10.9±7.2)mm,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t=6.18、5.94,Z=-2.37,t=2.44,P〈0.05),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矫正丢失.术前和末次随访时S2 AI组患者SF36-生理功能总分(PCS)分别为(39.8±14.3)分和(68.2±21.5)分,SF36-心理功能总分(MCS)分别为(44.9±14.8)分和(73.9±19.9)分,ODI指数分别为(37.7±16.9)分和(19.8±15.8)分,VAS分别为(4.8±2.1)分和(1.8±0.9)分,所有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t=4.38、3.52、2.26、4.29,P值均〈0.05).IS组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分别为54.3°±18.3°、26.1°±13.2°、25.6°±18.3°,C7PL-CSVL分别为(31.0±16.0)mm、(13.9±7.0)mm、(12.4±6.6)mm,RK角分别为47.0°(15.0°,57.0°)、4.0°(-10.0°,16.0°)、7.0°(-9.0°,12.0°),SVA分别为(27.1±23.9)mm、(13.1±7.5)mm、(13.6±6.0)mm,各参数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t=5.28、4.70,Z=-3.06,t=2.20,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矫正丢失.术前和末次随访时IS组患者SF36-PCS分别为(29.7±7.1)分和(61.1±11.2)分,SF36-MCS分别为(35.9±7.1)分和(64.0±11.1)分,ODI指数分别为(48.6±13.4)分和(19.0±10.7)分,VAS分别为(4.9±1.8)分和(2.6±1.3)分,所有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t=7.96、6.72、8.52、4.25,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SVA、RK和C7 PL-CSVL均无差异,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ODI指数和VAS亦无差异.结论 对于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S2 AI螺钉固定技术可提供与IS固定技术相似矫形效果,且S2 AI组患者不会因螺钉走行于骶髂关节而影响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侧弯 脊柱矫形材料 矫形效果
原文传递
伴B型和C型冠状面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玉 刘盾 +7 位作者 石博 史本龙 王斌 刘臻 孙旭 钱邦平 朱泽章 邱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42-847,共6页
目的比较伴有B型和C型冠状面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的伴有冠状面失平衡DS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伴有B型和C型冠状面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的伴有冠状面失平衡DS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CI)、腰椎前凸角(LL)、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平衡(SVA)。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填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健康调查问卷简表(SF-36)。组间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共38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平均年龄(60±6)岁,平均随访(31±10)个月。其中B型24例,C型1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截骨方式、随访时间、术前CI、LL、GK、SVA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B型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44°±19°,术后降至19°±7°(t=8.496,P<0.001),末次随访时为19°±6°,未见明显矫正丢失(t=-0.657,P=0.518);C型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43°±9°,术后降至21°±4°(t=13.537,P<0.001),末次随访时为21°±5°,亦未见明显矫正丢失(t=-0.186,P=0.856)。两组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冠状面躯干偏移均较术前显著下降,末次随访时维持良好。B型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恢复优于C型组(t=-2.401、-2.659,均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SF-36量表的生理功能总分、心理功能总分、O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伴B型和C型冠状面失衡的D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后可获得满意疗效,术后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伴B型冠状面失平衡的DS患者术后冠状面平衡改善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冠状面失衡 矫形效果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