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喧哗的曙光:《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与“短二十世纪”的前奏
1
作者 张凌岚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3年第9期110-118,共9页
在《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中,具有艺术史背景的弗洛里安·伊利斯借以文化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等多学科知识所完成的碎片式拼接写作,突破了线性史观的固有叙事逻辑,有效呈现了1913年欧洲思想的一个横截面。与此同时,这一碎片式... 在《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中,具有艺术史背景的弗洛里安·伊利斯借以文化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等多学科知识所完成的碎片式拼接写作,突破了线性史观的固有叙事逻辑,有效呈现了1913年欧洲思想的一个横截面。与此同时,这一碎片式写作的内在脉络则依循着三条主要线索,即战争和欧洲社会的互喻、现代性所带来的精神疾苦和以“弑父”为主题的反叛对“后现代”的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史写作 互文叙事 短二十世纪
下载PDF
“妖魔化”郭沫若是拒绝与中国的“短二十世纪”对话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斌 《东方学刊》 2018年第2期95-104,131,共11页
1978年郭沫若逝世后,舆论对郭沫若进行了'妖魔化',将郭沫若在政治上塑造成阿谀奉承、表里不一的佞臣;在文化上塑造成态度粗暴、置人死地的酷吏;在学术上塑造成抄袭剽窃、献媚争宠的小人。'妖魔化'郭沫若是为了否定以郭... 1978年郭沫若逝世后,舆论对郭沫若进行了'妖魔化',将郭沫若在政治上塑造成阿谀奉承、表里不一的佞臣;在文化上塑造成态度粗暴、置人死地的酷吏;在学术上塑造成抄袭剽窃、献媚争宠的小人。'妖魔化'郭沫若是为了否定以郭沫若为代表的革命文化,拒绝与二十世纪中国主流文化对话。以事实为依据质疑和批判对郭沫若的'妖魔化',其意义不仅在于还原历史真相,也是为了'重建我们与20世纪中国的对话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20世纪中国 短二十世纪 革命文化 陈明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