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梁笑媚 黄伟斌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5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采用整群随机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PEG-rhG-CSF治疗,对照组采用短...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采用整群随机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PEG-rhG-CSF治疗,对照组采用短效升白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住院病人满意度量表(IPSQ)评分、中国癌症患者化疗生活质量量表(QLQ-CCC)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5.47±0.38)d、发热持续时间(6.45±0.57)d均短于对照组的(8.63±0.57)、(10.53±0.7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患者的IPSQ评分、QLQ-CCC评分均高于本组用药前,且实验组患者的IPSQ评分(82.92±8.76)分、QLQCCC评分(72.46±9.4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5.58±8.53)、(65.53±7.9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G-CSF有助于推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的病情恢复,保障其疗效,且能够改善其对于疗效的满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缺乏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短效升白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