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5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CD2评分、PAF、sCD40L、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张文超 尹涛 +3 位作者 杨雪辉 王睿健 张盟盟 张明哲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1期1538-1542,共5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补体1q(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及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补体1q(C1q)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4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非脑梗死患者作为非脑梗死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单独及联合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情况,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白细胞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15 min、发作频率≥2次/月,以及ABCD2评分,血清PAF、sCD40L、C1q、IL-6、hs-CRP水平升高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联合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灵敏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6.81%、0.927,高于或大于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单独预测(P<0.05);ABCD2评分、血清PAF单独预测的灵敏度分别高于血清sCD40L、C1q单独预测的灵敏度(P<0.05);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单独预测的特异度高于血清C1q单独、4项指标联合预测的特异度(P<0.05),血清C1q单独预测的特异度高于4项指标联合预测的特异度(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发生与患者有颈部血管斑块、发作持续时间≥15 min、发作频率≥2次/月,以及ABCD2评分,血清PAF、sCD40L、C1q、IL-6、hs-CRP水平升高均密切相关,且ABCD2评分及血清PAF、sCD40L、C1q联合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梗死 ABCD2评分 血小板活化因子 可溶性CD40配体 补体1q 诊断价值 危险因素
下载PDF
ABCD2评分法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吕权坤 陈龙 +1 位作者 安梦林 梁子敬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期87-90,共4页
目的分析ABCD2评分法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6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7 d内是否进展为ACI分为两组,30... 目的分析ABCD2评分法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医院收治的160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7 d内是否进展为ACI分为两组,30例进展为ACI的患者为试验组,130例未进展为ACI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ABCD2评分、CTP检查,比较两组ABCD2评分、CTP参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开始注射对比剂至脑组织内达到的最大峰值时间(TTP)],比较ABCD2评分低危组(9例)、中危组(16例)、高危组(5例)CTP参数,Pearson分析ABCD2评分与CTP参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ABCD2评分、CTP参数对TIA发作后进展为ACI的预测效能。结果试验组ABCD2评分、TTP、MTT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BV、CBF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危组TTP、MTT均高于中危组、低危组(P<0.05),高危组CBV、CBF均低于中危组、低危组(P<0.05)。ABCD2评分与TTP、MTT均呈正相关性(P<0.05),ABCD2评分与CBV、CBF均呈负相关(P<0.05)。ABCD2评分、TTP、MTT、CBV、CBF联合预测TIA发作后进展为ACI的AUC 0.967,95%CI:0.856~0.996,联合检测灵敏度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与单一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法联合CTP参数可提高对TIA发作后进展为ACI的预测灵敏度,弥补了单一预测的不足,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评分 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 短暂性缺血发作 梗死
下载PDF
血清ANXA2、ADAMTS4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
3
作者 钱静 张婷婷 陈露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5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膜联蛋白A2(ANXA2)、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4(ADAMTS4)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156例(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78例(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离... 目的探讨血清膜联蛋白A2(ANXA2)、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4(ADAMTS4)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156例(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78例(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XA2、ADAMTS4。TIA患者入院后接受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评估颈动脉斑块形成及稳定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NXA2、ADAMTS4水平对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ANXA2、ADAMTS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16.636、25.358,P均<0.05)。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发现,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者76例、颈动脉斑块稳定或无颈动脉斑块者80例,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发生率为48.72%(76/156)。单因素分析发现,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与年龄、吸烟、饮酒、合并高血压、卒中风险及血清ANXA2、ADAMTS4水平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饮酒、卒中风险增加以及血清ANXA2、ADAMTS4水平升高为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NXA2、ADAMTS4水平单独和联合预测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7、0.780、0.874,血清ANXA2、ADAMTS4水平联合预测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AUC大于二者单独(Z分别为3.151、3.326,P均<0.05)。结论血清ANXA2、ADAMTS4水平升高是导致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ANXA2、ADAMTS4水平对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二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膜联蛋白A2 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性质
下载PDF
磁共振3D-ASL技术联合ABCD_(2)评分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应用价值分析
4
作者 刘伟 任春慧 +7 位作者 常文轩 宫雪梅 冯晨 张晓鹏 程琳 毕博昊 穆实 朱敏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7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联合ABCD_(2)评分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确诊为前循环TIA的患者64例,完成各项磁共振检查,其中双时相3D-ASL标记... 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联合ABCD_(2)评分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确诊为前循环TIA的患者64例,完成各项磁共振检查,其中双时相3D-ASL标记后延迟时间(PLD)分别为1.5、2.5 s,完成ABCD_(2)评分并进行为期90 d的随访。对3D-ASL图像进行分析,测量脑血流量(CBF)并计算相对脑血流量(rCBF),分析3D-ASL、ABCD_(2)评分对TIA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PLD=1.5 s CBF值、rCBF值均小于PLD=2.5 s;rCBF值与ABCD_(2)评分呈负相关;3D-ASL对TIA患者异常检出率高于MRA;3D-ASL异常组脑梗死发生率高于正常组;不同ABCD_(2)评分风险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3D-ASL联合ABCD_(2)评分预测TIA患者90 d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07。结论双时相3D-ASL能够发现TIA患者细微灌注改变,反映代偿情况,可作为TIA患者进一步检查的方式,联合ABCD_(2)评分可以有效预测TIA患者90 d预后,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ABCD_(2)评分 短暂性缺血发作 梗死
下载PDF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血液指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尹涛 姜丽真 +3 位作者 张盟盟 王睿健 张明哲 张文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4622-4626,共5页
目的 研究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97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 目的 研究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及ABCD2评分、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197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77例)和非脑梗死组(120例),统计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单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水平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颈动脉斑块、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较长、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每月发作次数较多、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水平较高均为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联合检测诊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敏感度显著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血清sCD40L敏感度显著高于ABCD2评分、血浆FIB(P<0.05);ABCD2评分特异度显著高于血清sCD40L、联合,血浆FIB特异度显著高于血清sCD40L(P<0.05)。结论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有颈动脉斑块、首次发作至就诊时间较长、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每月发作次数较多、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IB水平较高,同时ABCD2评分、血清sCD40L、血浆FBG水平联合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梗死 ABCD2评分 可溶性CD40配体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Lp-PLA2、MCP-1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超 范晓雪 +1 位作者 李云丹 聂文宝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345-348,共4页
目的: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126例TIA患者为观察组,对患者进行MMSE评分;并选取同期体检的126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各组Lp-PLA2、M... 目的: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126例TIA患者为观察组,对患者进行MMSE评分;并选取同期体检的126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各组Lp-PLA2、MCP-1水平,并评价其对TIA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Lp-PLA2与MCP-1水平越高,MMSE评分越低(P<0.05);TIA组患者Lp-PLA2、MCP-1水平均与MMSE评分负相关(P<0.05);Lp-PLA2与MCP-1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18.73、120.52 ng/mL,联合诊断的AUC为0.795,均高于单独诊断的0.677、0.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患者血清MCP-1、Lp-PLA2水平升高,MMSE评分降低,血清MCP-1、Lp-PLA2水平与认知功能损伤程度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认知功能 LP-PLA2 MCP-1
下载PDF
巴曲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TXB2、PGF1α和NSE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周艳玲 阎志惠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1α(PGF1α)和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影响及近期疗效。方法将120例发病24 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根据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以...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1α(PGF1α)和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影响及近期疗效。方法将120例发病24 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根据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以是否使用巴曲酶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于发病第1、3、7、14天检测各组血浆TXB2、PGF1α和NSE,比较其近期疗效。结果TIA发病后血浆NSE、TXB2即升高,第3天最高,第7天后逐渐下降;治疗组低于常规组,轻症组低于重症组(P均<0.05)。TIA发病后第3天血浆PGF1α升高,第7、14天继续升高(P<0.05);重症组低于轻症组,常规组低于治疗组(P均<0.05)。治疗组、轻症组的近期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及重症组(P均<0.05)。结论巴曲酶可降低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血浆NSE、TXB2,升高PGF1α;提高其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巴曲酶 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 血栓烷B2 6-酮-前列环素1α
下载PDF
巴曲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NSE、ET及TXB_2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杜新鲁 刘学源 +2 位作者 陈玉娟 史琦 傅近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29-731,共3页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及内皮素(ET)的影响及意义。方法:120例发病24h内颈内动脉系TIA患者,以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分为轻症组、重症组,每组各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巴曲酶治疗组,均于发病...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及内皮素(ET)的影响及意义。方法:120例发病24h内颈内动脉系TIA患者,以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分为轻症组、重症组,每组各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巴曲酶治疗组,均于发病当天即给予治疗,并于发病24h,第3、7、14天测血浆NSE、ET、TXB2水平,同时比较其疗效。结果:TIA发生24h后即出现NSE、ET、TXB2水平升高,第3天升高更明显,至第7天起呈下降趋势,至第14天进一步下降。巴曲酶治疗组NSE、ET、TXB2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水平降低,轻症组低于重症组(P<0.05)。巴曲酶治疗组总有效率(79.00%)高于常规治疗组(25.00%),轻症组(巴曲酶组90.00%,常规组33.33%)有效率高于重症组(巴曲酶组66.67%,常规组16.67%)(P<0.05)。结论:巴曲酶可降低颈内动脉系TIA患者血浆NSE、ET、TXB2水平并能反映病情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巴曲酶 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 内皮素 血栓素B2
下载PDF
磁共振联合ABCD2评分系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9
作者 卞胜景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年第7期1276-1278,1291,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ABCD2评分系统检查后,对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患者的预后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将我院收治的TIA患者(n=88例)纳入本研究,选取的时间为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6... 目的:应用磁共振+ABCD2评分系统检查后,对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患者的预后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将我院收治的TIA患者(n=88例)纳入本研究,选取的时间为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6分以下的归为观察组,≥6分归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BCD2评分与对照组ABCD2评分相较差异性较大(P<0.05);观察组的轻度狭窄发生率为74.42%,与对照组的22.22%相比差异性较大,观察组患者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锁发生率分别为11.63%、11.63%、2.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89%、31.11%、17.78%,差异性较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1d、7d、30d、90d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23%、4.65%、4.65%、11.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56%、20.00%、22.22%、28.89%,差异性较大(P<0.05);与磁共振相比,ABCD2评分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更高,差异性较大(P<0.05)。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见下图1。ROC曲线评估结果显示ABCD2评分、磁共振诊断TI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7、0.542。其中ABCD2评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63%、68.54;磁共振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03%、65.80%;两项指标联合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56%、93.21%。结论:磁共振+ABCD2评分系统能有效预测血管狭窄程度、脑梗死发生风险,能够提高诊断TIA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ABCD2评分系统 短暂性缺血发作 预后 临床应用
下载PDF
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法对TIA发作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
10
作者 咸耀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0期34-36,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固原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00例TIA患者,根据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将其分为观察组(30...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在固原市中医医院就诊的100例TIA患者,根据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进展为脑梗死)与对照组(70例未进展为脑梗死),比较两组DCE-MRI定量参数、ABCD2评分,比较不同ABCD2分层组DCE-MRI定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DCE-MRI定量参数、ABCD2评分对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rK_(ep)、rK^(trans)、rV_(e)均低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ABCD2评分高于对比组(P<0.05)。高危组rK_(ep)、rK^(trans)、rVe均低于中危组、低危组(P<0.05)。rK_(ep)、rK^(trans)、rV_(e)、ABCD2评分联合预测的灵敏度(94.16%)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DCE-MRI定量参数联合ABCD2评分预测可提高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扫描 ABCD2评分 短暂性缺血发作 梗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7
11
作者 沈燕 黎红华 +3 位作者 廖光昊 徐志鹏 林琅 武强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行MRI、MR血管成像(MRA)检查及ABCD2评分,并分析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MRA结果显示,47例(73.4%)患者有不...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行MRI、MR血管成像(MRA)检查及ABCD2评分,并分析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MRA结果显示,47例(7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正常或轻度狭窄组37例,中度狭窄组16例及重度狭窄组11例;根据ABCD2评分结果,低危组22例,中-高危组42例。发病7 d内14例(21.9%)发生脑梗死,中度狭窄组(12.5%)及重度狭窄组(7.81%)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及轻度血管狭窄组(1.6%)(均P<0.05)。中-高危组中重度血管狭窄率及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对TIA的近期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血管狭窄 ABCD2
下载PDF
ABCD^2评分结合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宏顺 王志红 +1 位作者 芮汉臣 夏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88-1391,共4页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和30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0月住院的119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MRA检查结果。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进... 目的分析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和30d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08年12月-2009年10月住院的119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MRA检查结果。按Johnston提出的7分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随访TIA后7d和30d内脑梗死发生率。采用直线回归分析ABCD2评分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ABCD2评分对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风险进行预测的准确度;采用2χ检验分析不同ABCD2评分、MRA表现与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TIA后50例(42.0%)患者在TIA后30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29例(24.4%)发生于7d内。ABCD2评分与TIA后7d和30d脑梗死发生率呈正相关,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P<0.001)。ABCD2评分预测7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0.839)高于30d(0.697)。低危(≤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分)TIA患者间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后7d和30d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与<50%的患者相比明显增加(P<0.05)。ABCD2评分<4分、颅内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7d脑梗死发生率23.7%,30d脑梗死发生率44.7%,ABCD2评分<4分、颅内动脉狭窄<50%的TIA患者分别为0%和17.6%,前者发生脑梗死风险明显增高(P<0.05)。结论 ABCD2评分法预测7d发生脑梗死风险的准确性较高,进一步结合MRA检查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短暂性 梗死 ABCD^2评分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hs-CRP联合ABCD^2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被引量:22
13
作者 魏衡 余勇飞 +3 位作者 尹虹祥 周瑞 杜继臣 杨旭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1,35,共5页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共纳入120例TIA患者,依据发病后7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33例和非CI组87例。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hs-...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共纳入120例TIA患者,依据发病后7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33例和非CI组87例。记录所有纳入对象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hs-CRP浓度水平及ABCD2评分。应用单因素分析CI组和非CI组间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hs-CRP水平及ABCD2评分的差异性。进一步将所有患者以hs-CRP≤3mg/L和hs-CRP>3mg/L分两组,每组再根据ABCD2评分≤3分和>3分分为两组,以hs-CRP≤3mg/L且ABCD2评分≤3分组患者为基线组,余组分别与之比较,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短期进展为CI的发生风险。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hs-CRP、ABCD2评分和hs-CRP联合ABCD2评分预测CI的价值。结果 (1)基线资料单因素分析:CI组年龄〔(65.39±8.40)岁vs.(60.36±7.80)岁〕、hs-CRP水平〔(6.00±3.59)mg/L vs.(3.67±3.47)mg/L〕、ABCD2评分(4.64±1.27 vs.3.56±1.53)均高于非CI组(均P<0.05)。(2)Logistic回归结果: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3mg/L且ABCD2评分>3分组短期发生为CI的风险是基线组的10.843倍(95%CI为3.428~34.298,P<0.05)和13.546倍(95%CI为3.226~56.871,P<0.05)。(3)ROC分析结果显示,AUChs-CRP=0.75,AUCABCD2=0.71,AUChs-CRP+ABCD2=0.77,均P<0.05。结论 ABCD2是一种预测TIA后短期发生为CI的简单、有效的工具,将hs-CRP与ABCD2评分联合能提高对CI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ABCD2评分 预测
下载PDF
ABCD2评分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特征及介入疗效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照宇 郭应兴 +1 位作者 雷进元 于海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4763-4765,共3页
目的探讨 ABCD2评分及头颈部 CT 血管造影(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血管病变特征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 TIA 患者128例,行头颈部 CTA 检查及 ABCD2评分,分析狭窄血管的分布、狭窄程度及与 ABCD2评分的关... 目的探讨 ABCD2评分及头颈部 CT 血管造影(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血管病变特征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 TIA 患者128例,行头颈部 CTA 检查及 ABCD2评分,分析狭窄血管的分布、狭窄程度及与 ABCD2评分的关系。按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中高和低危组,中高危组中有44例患者行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28例患者中,头颈动脉狭窄104例(81.25%),累及动脉298段,其中颅内动脉162段(54.36%),颅外动脉136段(45.64%)。低危组患者动脉狭窄以轻、中度为主,中高危组患者以中、重度为主(χ2=9.621,P =0.008)。与血管支架成形术前的 ABCD2评分(6.41±0.50)分相比,术后患者3、6、12个月评分明显降低,分别为(3.00±0.71)、(2.82±0.63)和(2.88±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联合头颈部 CTA 能有效评价 TIA 患者血管狭窄情况及介入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 评分 CT 血管造影 短暂性缺血发作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 被引量:11
15
作者 叶子明 刘莹 +3 位作者 秦超 邓晓 陈相任 林翠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探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ABCD2评分对133例前循环TIA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亚组、中危亚组和高危亚组。检测TIA患者及128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Fg水平,并比... 目的探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采用ABCD2评分对133例前循环TIA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分为低危亚组、中危亚组和高危亚组。检测TIA患者及128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Fg水平,并比较。结果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亚组32例,中危亚组72例,高危亚组29例。TIA组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中危及高危亚组的血浆Fg水平显著高于低危亚组;高危亚组显著高于中危亚组(均P<0.05)。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高危亚组、中危亚组、低危亚组的血浆F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Spearmen秩相关系数检验,血浆Fg平均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548,P<0.001)。结论前循环TIA患者血浆Fg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循环 短暂性缺血发作 纤维蛋白原 ABCD2评分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早期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郗红艳 司志华 +2 位作者 李家承 朱建国 闫海燕 《疑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200-1204,共5页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临床评分量表(ABCD2)评分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150例作为TIA组,根据ABCD2评分...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临床评分量表(ABCD2)评分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2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150例作为TIA组,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亚组(≤3分) 59例、中危亚组(4~5分) 48例和高危亚组(≥6分) 43例。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记录TIA各亚组患者7 d和90 d发生脑梗死情况。根据纤维蛋白原水平分为≥3. 5 g/L亚组64例和<3. 5 g/L亚组86例,比较二者7 d和90 d发生脑梗死情况。应用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BCD2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及二者联合对预测脑梗死的价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IA组TC、TG、CRP、Fib、D二聚体(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 077、-11. 161、-25. 537、-19. 556、-22. 560,P均<0. 01)。ABCD2评分越高,TIA患者年龄越大,且患高血压、糖尿病比例越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360、6. 341、6. 341,P <0. 05),纤维蛋白原比较为高危亚组>中危亚组>低危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 398,P <0. 01),低危亚组发生脑梗死5例(8. 5%),中危亚组20例(41. 7%),高危亚组29例(67. 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 89,P <0. 001)。Fib <3. 5 g/L亚组患者发生脑梗死15例(17. 4%),Fib≥3. 5 g/L亚组患者发生39例(60. 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 130,P <0. 001)。ABCD2评分、Fib及二者联合预测TIA后7 d发生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20、0. 728、0. 875; ABCD2评分、Fib及二者联合预测TIA后90 d发生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74、0. 651、0. 823,可见二者联合预测TIA后7 d、90 d发生脑梗死价值最高。结论 ABCD2评分越高、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的几率越高,ABCD2评分联合纤维蛋白原检测较单独应用预测TIA患者早期发生脑梗死准确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D2评分 纤维蛋白原 短暂性缺血发作 梗死
下载PDF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和C反应蛋白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风险分层的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赵振强 胡兰 +4 位作者 蔡美华 陈志斌 王淑荣 王埮 陈小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65-368,共4页
目的明确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分为阳性事件组34例和阴性事件组98例。2组均进行ABCD2评分,... 目的明确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分为阳性事件组34例和阴性事件组98例。2组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中危患者70例,6~7分为高危患者16例。检测Lp-PLA2含量、活性及hs-CRP水平。主要结局采用复合终点分析,90d内脑卒中或死亡及与症状相关≥50%大动脉狭窄或有心源性栓子需要抗凝治疗。结果与阴性事件组比较,阳性事件组Lp-PLA2含量和活性明显升高(P〈0.05)。有大动脉硬化者Lp-PLA2含量和活性较无大动脉硬化者明显升高(P〈0.05)。ABCD24~5分[RR=2.18,95%CI:1.26~3.61,P=0.008];ABCD2评分6~7分[RR=3.43,95%CI:1.91~6.39,P=0.001]Lp-PLA2活性〉33μmol/(L·min)[RR=2.73,95%CI:1.04~7.06,P=0.042]是TIA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结论 Lp-PLA2检测和ABCD2评分法结合可提高TIA患者90d内发生脑卒中或死亡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类 磷脂酶A2 C反应蛋白质 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卒中 抗凝药
下载PDF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联合ABCD2评分评估短暂性缺血发作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斌 徐雪 +3 位作者 姚振威 何光武 王博 黄澄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5-459,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R-PWI)联合ABCD2评分评估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97例,在发病后24小时内行MR-PWI及MRI(含DWI)检查。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及MR-PWI联合ABCD2评分,一周内复查MRI(含D...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MR-PWI)联合ABCD2评分评估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价值。方法:收集TIA患者97例,在发病后24小时内行MR-PWI及MRI(含DWI)检查。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及MR-PWI联合ABCD2评分,一周内复查MRI(含DWI)了解是否有新发脑梗死。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并比较两种评分系统对TIA患者一周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TIA患者MR-PWI阳性组一周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771,P<0.001);MR-PWI联合ABCD2评分低危组、中危组与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99,P<0.001);预测TIA后一周内脑梗死风险时,ABCD2评分及MR-PWI联合ABCD2评分的AUC值分别是0.8469、0.8672,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9619,P=0.0498)。结论:在预测TIA后患者一周内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时,MR-PWI联合ABCD2评分法准确性高于ABCD2评分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ABCD2评分 短暂性缺血发作 梗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及其与ABCD2评分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鑫 刘玉品 +4 位作者 蔡军 唐梅丽 齐燕 李龙 严兆贤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年第8期929-932,共4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20排全脑CT灌注(CTP)成像的表现及各灌注指标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接受全脑CTP检查,并伴有单侧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的TIA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分析其CT...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20排全脑CT灌注(CTP)成像的表现及各灌注指标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接受全脑CTP检查,并伴有单侧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的TIA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分析其CTP表现、血管狭窄的程度、ABCD2评分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3例TIA患者ABCD2评分为1~6分,血管轻度狭窄8例、中度8例、重度9例、完全闭塞18例。血管狭窄程度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394,P=0.009),与延迟时间(DT)呈正相关(r=0.441,P=0.003)。各病例与健侧对比,均存在异常灌注,患侧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局部脑血容量(CBV)和DT均较健侧增高,局部脑血流量(CBF)较健侧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D2评分与MTT(r=0.486,P=0.001)呈正性相关,与DT(r=0.306,P=0.046)呈正性相关,与CBF(r=-0.335,P=0.028)呈负性相关,与TTP(r=0.184,P=0.238)、CBV(r=0.044,P=0.780)之间无显著相关。结论伴有ICA或MCA狭窄或闭塞的TIA患者存在异常脑灌注,320排全脑CTP不仅能评估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且CTP指标与ABCD2评分有相关性,对卒中风险的预测及指导临床干预治疗也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灌注 血管疾病 短暂性缺血发作 ABCD2评分
下载PDF
ABCD2评分联合MRA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丽 戴海琳 +3 位作者 唐旭 杨月君 孙坤钰 余兰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595-598,共4页
目的探究ABCD2评分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08例TIA患者,所有患者均行ABCD2评分及MRA检查,TIA发病7 d内进行头颅MRI检... 目的探究ABCD2评分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108例TIA患者,所有患者均行ABCD2评分及MRA检查,TIA发病7 d内进行头颅MRI检查,统计脑梗死发生率。结果ABCD2评分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为4.69%(3/64),中危组为43.33%(13/30),高危组为64.29%(9/14),中危组和高危组高于低危组(P<0.001),中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颅内动脉正常或轻度狭窄组脑梗死发生率为10.87%(5/46),中度狭窄组为20.51%(8/39),重度狭窄组为56.52%(13/23),重度狭窄组高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和中度狭窄组(P<0.001和P=0.004);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高于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患者,以及狭窄<50%且ABCD2评分≥4分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8.998)、低密度脂蛋白(LDL)≥2.6 mmol/L(OR=15.656)、症状持续时间≥60 min(OR=11.145)均为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5、0.023、0.002)。结论ABCD2评分法预测脑梗死风险准确性较高,进一步结合MRA检查能提高预测准确性。高血压、LDL、症状持续时间是影响TIA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缺血发作 梗死 磁共振血管造影 ABCD2评分法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