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适短篇小说翻译研究
1
作者 方英姿 童兆升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62-69,共8页
1906年至1933年,胡适前后翻译短篇小说21篇,出版过两本《短篇小说》翻译集。胡适短篇小说翻译是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和满足个人诉求,其翻译目的主要有三:教育民众、改良文学和个人需求。总体来看,胡适短篇小说译作是其"文字革命"... 1906年至1933年,胡适前后翻译短篇小说21篇,出版过两本《短篇小说》翻译集。胡适短篇小说翻译是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和满足个人诉求,其翻译目的主要有三:教育民众、改良文学和个人需求。总体来看,胡适短篇小说译作是其"文字革命"和"文学革命"思想的实践化成果,翻译策略经历了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胡适短篇小说翻译理论和实践之间有不少矛盾的地方,理论上来看,胡适一直主张"直译",但在翻译实践中,胡适又非常看重译本的读者接受度,译文以"达意"为目标。胡适短篇小说翻译对新文学的建立和现代翻译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后期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短篇小说翻译 翻译目的 翻译策略
下载PDF
英文短篇小说翻译策略之我见——翻译《欣然同意》有感
2
作者 王宇涯 《文教资料》 2012年第30期19-22,共4页
小说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种,本文依据文学翻译的特点,从分析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特点入手,利用翻译实例从标题翻译、专有名词的翻译、长句翻译、对话的翻译及风格的保持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小说的翻译策略,得出的结论是小说... 小说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一种,本文依据文学翻译的特点,从分析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特点入手,利用翻译实例从标题翻译、专有名词的翻译、长句翻译、对话的翻译及风格的保持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小说的翻译策略,得出的结论是小说翻译需要译者具备多方面的素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使英汉翻译从内容到形式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原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短篇小说翻译 《欣然同意》 翻译策略
下载PDF
图里翻译规范下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翻译对比——以徐志摩和陈良廷译本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华 《学周刊(上旬)》 2016年第12期51-52,共2页
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对徐志摩和陈良廷翻译的五篇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英译本进行系统的对比,总结出各自的初始规范,翻译方式都是"全译",徐保留了原作的所有风格,忠实原作细节,总体倾向于充分性;陈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原作等效,总... 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对徐志摩和陈良廷翻译的五篇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英译本进行系统的对比,总结出各自的初始规范,翻译方式都是"全译",徐保留了原作的所有风格,忠实原作细节,总体倾向于充分性;陈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原作等效,总体倾向于可接受性。研究发现,徐志摩运用欧化的白话文,谐音、直译等,并且陈良廷灵活运用了音译、注释等多种翻译策略,遵守两位译者所处时代的翻译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规范 短篇小说翻译 翻译策略
原文传递
民初短篇小说翻译中现代性的三维书写
4
作者 谢晓霞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2-138,共7页
作为晚清以来政治危机的产物,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而且也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重要建构力量。民初的短篇小说翻译活动也不例外。在以改写和编写为主、为我所用的译述中,翻译成为针对中国现... 作为晚清以来政治危机的产物,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与发展,而且也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重要建构力量。民初的短篇小说翻译活动也不例外。在以改写和编写为主、为我所用的译述中,翻译成为针对中国现实需要的另一种创作,它体现的是民初文人对现代性的书写和建构。具体来说,通过三种主要题材类型,科学小说、军事小说和言情小说的译述,民初短篇小说翻译从现代科学、现代军事和现代婚恋三个维度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伦理价值的现代性进行了书写和建构。这三个维度,既是西方现代性的主要精华所在,也是中国从晚清以来现代性探索的三个主要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初 短篇小说翻译 译述 现代性书写 三维
原文传递
新文学运动时期(1917-1937)对外国短篇小说的译介
5
作者 王方碧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4,34,共3页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大的成就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当时大量译介到国内的外国短篇小说的影响,而对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翻译的研究与其他文学翻译一样,缺乏单独而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的译介情况作一梳理,考...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大的成就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当时大量译介到国内的外国短篇小说的影响,而对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翻译的研究与其他文学翻译一样,缺乏单独而系统的研究,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的译介情况作一梳理,考察当时所译介作者、翻译短篇小说集的数量、译者和出版机构等情况,从中可以一窥当时中国文坛对西方短篇小说的接受和态度,有助于勾勒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形成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翻译 外国短篇小说 五四作家 新文学
下载PDF
曼斯斐尔德小说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
6
作者 方开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19-23,共5页
徐志摩等人于20世纪20年代译介曼斯斐尔德短篇小说,是中国短篇小说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着重从叙述、文体的角度,分析了徐志摩、陈西滢等人小说翻译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 曼斯斐尔德短篇小说翻译 叙述形式 文体特征 社会文化语境
下载PDF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的英汉对比分析研究
7
作者 黄歆 《现代语言学》 2022年第10期2261-2269,共9页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是美国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所著的经典短篇小说。本文以《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及仲召明所译的汉译本为文本,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纯理功能,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及语篇功能三方面对两个文本进行对比研究...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是美国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所著的经典短篇小说。本文以《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及仲召明所译的汉译本为文本,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纯理功能,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及语篇功能三方面对两个文本进行对比研究,揭示英汉两个版本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从总体来说,仲召明的汉译本基本忠实原文,翻译准确。通过对比分析《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及其汉译本,可以得出二者的异同点,为运用三大纯理功能来分析研究外国短篇小说的汉译提供一条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对比分析 三大纯理功能 短篇小说翻译
下载PDF
Laszlo Marton's Three Short Novels as a Translational Challenge
8
作者 Marko Cudic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6年第7期573-585,共13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while translating the book of short novels M. L., a gyilkos (The Murderer L. M.), written by the contemporary Hungarian author Lazlo Marton (b. 1959). One of the mos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while translating the book of short novels M. L., a gyilkos (The Murderer L. M.), written by the contemporary Hungarian author Lazlo Marton (b. 1959).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why the translator of this book (who also happens to b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as chosen to translate into Serbian this particular book, and not some other, more famous work of Marton, lies in the thematic, geocultural, and historical parallels with the Serbian context, which form the main fabular line of these short stories. The o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paper, even more relevant reason for this translational choice can be found in the non-everyday challenge that Marton's hardly translatable style and language pose to the translator. This kind of a situation almost requires that the translator sacrifices formal fidelity to the original text and tries to find more creative solutions; in other words, it suggests choos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so-called dynamic equivalence over the formal equivalence principle. In this respect, a special problem is the need to translate the so-called "talking names", a narrative trick with a great tradition in Hungarian literatur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try to answer, with the use of a representative corpus of exampl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 Is it possible and where can we draw limits in this author-translation related field of play, and what should be the level of consistency allowed to the translator, i.e., to what extent can he/she become the "coauthor"of the translated wor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lation challenge 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ng nam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