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距离冲刺跑与中距离重复跑对血氨及血乳酸水平的影响及其特点 被引量:10
1
作者 郑陆 潘力平 +4 位作者 隋波 高丽 刘强 周瑞霞 万利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7-50,共4页
6名短跑及8名中跑运动员分别完成300m冲刺跑及2×800m最大速度跑,于运动前5min、完成后即刻、完成后4min直至22min(间隔时间3min)分别采血测定血氨及血乳酸含量。结果显示,300m冲刺跑及2×800m中距离重复跑均可导致机体血氨水... 6名短跑及8名中跑运动员分别完成300m冲刺跑及2×800m最大速度跑,于运动前5min、完成后即刻、完成后4min直至22min(间隔时间3min)分别采血测定血氨及血乳酸含量。结果显示,300m冲刺跑及2×800m中距离重复跑均可导致机体血氨水平显著增高,血氨水平与运动强度具有正相依存关系,血氨峰值出现的时间以运动后4-7min为多,均滞后于血乳酸峰值。血氨可以作为监测运动强度的敏感指标,并与血乳酸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受试者血氨水平的增高与其机体机能状态及疲劳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距离冲刺 距离重复跑 血氨 血乳酸 运动强度 运动性疲劳 恢复过程
下载PDF
对足球运动员短距离冲刺跑时腘绳肌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马延超 孔祥宁 张振峰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95-97,共3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角度结合肌电图对足球运动员短距离冲刺跑时绳肌活动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绳肌损伤的主要原因 ,并对足球运动员比赛中预防绳肌损伤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足球 运动员 短距离冲刺 腘绳肌损伤 预防措施 解剖结构 生理功能 心理训练
下载PDF
短距离冲刺跑动作的视觉三维重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桥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5-228,257,共5页
针对传统方法利用迭代法对多组深层扫描仪获取识别率较高的运动员短距离冲刺跑特征点云数据进行拼接完成重建,不能获取运动三维坐标,降低了三维重建的精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视频图像序列的短距离冲刺跑动作的视觉三维重建方法。上述... 针对传统方法利用迭代法对多组深层扫描仪获取识别率较高的运动员短距离冲刺跑特征点云数据进行拼接完成重建,不能获取运动三维坐标,降低了三维重建的精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视频图像序列的短距离冲刺跑动作的视觉三维重建方法。上述方法通过获取短距离冲刺跑视觉动作三维矩阵,建立人体动作三维重建模型。通过求解人体动作特征点三维坐标,实现短距离冲刺跑视觉动作三维重建。仿真结果表明,上述重建效果与原始图更加吻合。改进方法较为精确的实现了人体短距离冲刺跑视觉动作三维的重建,有效获取短距离冲刺跑的运动轨迹,三维重建准确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距离冲刺 视觉动作 三维重建方法
下载PDF
不同网球起动技术对起动及短距离冲刺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
4
作者 王锋 陈彦 +1 位作者 栾丽霞 李成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3-120,共8页
目的:通多比较不同网球起动技术下的起动及短距离冲刺表现的差异性,进行起动技术的择优。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结果:向左侧移动时,各个起动技术在起动、2.5 m和5 m冲刺时间及起动和冲刺的总时间上差异性显著(偏η2=0.216~0.509,P<0.... 目的:通多比较不同网球起动技术下的起动及短距离冲刺表现的差异性,进行起动技术的择优。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法。结果:向左侧移动时,各个起动技术在起动、2.5 m和5 m冲刺时间及起动和冲刺的总时间上差异性显著(偏η2=0.216~0.509,P<0.001);向右侧移动时,各个起动技术在起动、2.5 m和5 m冲刺时间和起动及冲刺的总时间上差异性显著(偏η2=0.241~0.539,P<0.001);前跨步和后撤步的起动和2.5 m的冲刺时间以及起动和2.5 m及5 m冲刺总时间有显著性差异(d=0.264~0.381,P<0.05),且前跨步>后撤步;两种向前起动技术的5 m冲刺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网球运动员在侧向移动时,采用支撑前移步的起动和短距离冲刺表现最佳,其次是重力步;随着冲刺距离的增加,这两种起动技术的作用要优于前冲步和并步。向前移动时,采用后撤步的起动和短距离冲刺表现最佳,随着冲刺距离的增加,这种起动技术的作用无异于前跨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球 起动技术 起动 短距离冲刺
下载PDF
短跑训练神经肌肉功能重塑再生机制和科学监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高照 段锐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3年第3期219-223,265,共6页
目的:神经肌肉系统将训练刺激转换为长期适应性变化的能力是短跑运动训练可塑性的重要生物学基础。本文拟对短跑训练诱发神经肌肉功能重塑和代谢适应性变化相关分子机制和最新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探讨。方法:采用最新文献研究和前瞻性... 目的:神经肌肉系统将训练刺激转换为长期适应性变化的能力是短跑运动训练可塑性的重要生物学基础。本文拟对短跑训练诱发神经肌肉功能重塑和代谢适应性变化相关分子机制和最新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探讨。方法:采用最新文献研究和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短跑训练神经肌肉功能重塑及适应性代谢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分析,并对代谢组学应用于短跑训练机体适应性变化及疲劳发生的有效监控和干预进行研究展望。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运动因子能够以旁分泌方式在调控肌肉卫星干细胞分化和神经肌肉系统功能重塑发挥关键作用;Ca^(2+)离子通路及p53/PGC-1α、AMPK、p38MAPK等线粒体生物发生和能量代谢调节的关键分子是介导短跑训练通过表观遗传变化诱导运动表现提升和能量代谢稳态调控网络的重要靶点。根据专项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间歇训练、速度力量训练和连续循环训练的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FT),以均衡方式对神经肌肉及心血管多系统产生整体训练负荷刺激,能够更有效诱发BDNF表达和分泌,激活表观遗传学关键通路,在提高短跑训练生理适应性(氧利用率及能量代谢)及神经系统可塑性方面均产生了积极效应,对于神经肌肉功能及控制能力和运动损伤预防等短跑训练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具有潜在改善作用。而基于液相色谱串接质谱联用(LC-MS/MS)等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通过对关键性差异代谢物和相关分子通路系统性分析,为短跑训练中科学监控能量稳态调控以及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和再生提供了有效途径。结论:运动可促进肌肉等组织以自分泌、旁分泌和/或内分泌方式,通过肌肉—器官交互作用(cross-talk)产生运动生理学效应,发挥调控神经肌肉功能重塑、提高运动认知和适应性、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稳态等作用。随着基于运动诱发表观遗传学基因靶点和关键代谢物变化的组学分析技术发展,能够更全面、灵敏、系统地反映运动训练过程中机体整体代谢适应性变化及规律,进而对科学化监控和运动疲劳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距离冲刺训练 神经肌肉功能 训练监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