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黑洞粒子群和多层级SVM的低压交流系统短路故障类型辨识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冰云 黄炳华 +3 位作者 张美锋 陈荣全 缪希仁 李文院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7-634,共8页
针对低压交流系统的短路故障诊断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黑洞粒子群优化算法(BHPSO)和多层级SVM的低压交流系统短路故障类型辨识方法.首先,对故障前后0.5 ms电流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分解,采用小波细节分量标准差构建故障特征向量.其次,以黑洞粒... 针对低压交流系统的短路故障诊断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黑洞粒子群优化算法(BHPSO)和多层级SVM的低压交流系统短路故障类型辨识方法.首先,对故障前后0.5 ms电流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分解,采用小波细节分量标准差构建故障特征向量.其次,以黑洞粒子群算法对SVM的核参数和惩罚因子进行参数优化来构建多层级SVM分类器,实现低压交流系统短路故障类型辨识.最后,采用TMS320F28335 DSP硬件化技术实现故障类型辨识决策模型,通过低压交流系统短路实验证实本方法准确率高,且在噪声干扰、负荷电流变化等工况下均有较好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交流系统 短路故障类型辨识 黑洞粒子群 多层级SVM
下载PDF
基于整定值随故障类型变化的电流保护方案研究
2
作者 黄庆丰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45-48,64,共5页
分析了输电线路发生接地短路故障和相间短路故障时,故障相与非故障相之间的电流关系,得出判别故障类型的方法;提出了整定值随故障类型变化的阶段式电流保护方案,并设计了程序框图;通过ATP软件仿真,验证该保护方案的可行性,并具有提高灵... 分析了输电线路发生接地短路故障和相间短路故障时,故障相与非故障相之间的电流关系,得出判别故障类型的方法;提出了整定值随故障类型变化的阶段式电流保护方案,并设计了程序框图;通过ATP软件仿真,验证该保护方案的可行性,并具有提高灵敏度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地短路故障 相间短路故障 短路类型判别 零序电流保护 电流速断保护
下载PDF
基于TensorFlow机器学习的交流输电线路故障辨识方法
3
作者 张浩然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24年第4期37-39,54,共4页
交流输电线路在电力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国家工业发展和人民的经济生活。尽管直流输电技术越来越完善,但交流输电方式在高压输电和低压配电中仍然举足轻重。因此当交流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如何快速且准确的识别出故障类型进而... 交流输电线路在电力系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国家工业发展和人民的经济生活。尽管直流输电技术越来越完善,但交流输电方式在高压输电和低压配电中仍然举足轻重。因此当交流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如何快速且准确的识别出故障类型进而进行相应故障处理,对于提高电网可靠性,减少经济损失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的。本文搭建了TensorFlow机器学习平台,通过电磁暂态仿真模型软件测试出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研究基于相关算法的三相交流线路短路故障辨识的方法。希望通过TensorFlow这个深度学习平台,探索出较为成熟的交流线路短路故障识别方法,并以此为出发点应用在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输电线路 机器学习 TensorFlow 短路故障类型识别
下载PDF
线路测量阻抗与距离保护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赵镇 周红 欧居勇 《四川电力技术》 2008年第1期34-38,共5页
距离保护中阻抗继电器的测量阻抗值与短路类型无关,均等于正序阻抗。对架空线路的正序阻抗参数计算,通常有理论计算、工程查表及工程实际测量三种方法。
关键词 测量阻抗 短路类型 正序阻抗 分裂导线 理论计算值 工程实际测量值 查表值 误差
下载PDF
微机保护判断故障相的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许建安 《水利科技》 2000年第2期56-58,共2页
该文分析了输电线路发生故障时相分量、序分量的电流特点,并提出了微机保护采用电流的序分量判断故障相别与短路类型的方法。
关键词 判断故障相 边界条件 短路类型
下载PDF
Currents and Electric Fields Induced in Anatomically Realistic Human Models by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s 被引量:1
6
作者 Hiroo Tarao Noriyuki Hayashi +1 位作者 Takashi Matsumoto Katsuo Isaka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3年第10期1985-1991,共7页
There is increasing public concern about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with and the potential health effects of low frequency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Recently, the ICNIRP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 There is increasing public concern about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with and the potential health effects of low frequency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Recently, the ICNIRP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 has published new exposure guidelines with regard to these field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demonstrate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urrents and electric fields induced in the human body by external electric fields at 60 Hz, using numerical human models of anatomically-realistic human bodies, and to compare those results with the basic restrictions proposed by the new guidelines. As a result, in the case that a human is exposed to an electric field of 1 kV/m at 60 Hz the short-circuit current of 18 μA flows though the ankles. Furthermore, the electric field of 40 mV/m in the nervous tissue of the adult model is induced by exposure to external electric fields at the reference level, which is enough smaller than the basic restrictions established in the ICNIRP guidelines for occupational expo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field exposure induced currents induced electric fields numerical human model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