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地理分区视角下的青藏高原细石叶技术遗存 被引量:1
1
作者 靳英帅 张晓凌 +4 位作者 何伟 杨紫衣 谭韵瑶 王社江 高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1-971,共11页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古人类在高原进驻和扩散的历史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复杂打制石器技术,极具辨识度和代表性。目前该技术遗存几乎遍布整个高原,为探讨古代人群在该区域的迁... 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古人类在高原进驻和扩散的历史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细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复杂打制石器技术,极具辨识度和代表性。目前该技术遗存几乎遍布整个高原,为探讨古代人群在该区域的迁徙和扩散过程提供了重要材料。青藏高原地域广大,包含多个地理区域,在气候与地貌环境上差异巨大,对于人类生存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借鉴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的研究成果,以自然分区视角观察不同细石叶技术遗存在高原的分布,进而分析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的适应过程,为探讨细石叶技术在高原的传播以及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的扩散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分区 青藏高原 石叶技术 高海拔地区 人类迁徙
下载PDF
日本北海道地区细石叶技术研究概述 被引量:5
2
作者 岳健平 王晗 加藤真二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2-403,共12页
细石叶技术是晚更新世晚期东北亚和西北美新的变革性剥坯技术和适应手段。北海道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细石器遗存,相关材料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万年前,持续了约1.2万年。以北海道具有明显技术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的细石器为材料,学... 细石叶技术是晚更新世晚期东北亚和西北美新的变革性剥坯技术和适应手段。北海道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细石器遗存,相关材料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2.5万年前,持续了约1.2万年。以北海道具有明显技术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的细石器为材料,学者们基于技术式“阅读”和拼合研究划分出一系列细石核工艺类型和剥坯技法;岛内以楔形细石核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传统在不断延续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与气候环境变化较强的相关性。本文对北海道地区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背景以及细石器的发现与研究历程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厘清北海道细石核工艺类型的划分,并对细石器群的阶段性演变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对我国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叶技术 北海道 旧石器时代晚期 剥坯技法
下载PDF
中国的石叶技术 被引量:12
3
作者 加藤真二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43-351,共9页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的地域性石器工业之中也有石叶技术。最典型的实例是山西峙峪的,其特征是:1)制作技术简单;2)生产小型—中型石叶;3)石料的材料较好;4)在技术体系当中的作用较低。根据这些特征的有无,可以将中国北部的石叶技...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的地域性石器工业之中也有石叶技术。最典型的实例是山西峙峪的,其特征是:1)制作技术简单;2)生产小型—中型石叶;3)石料的材料较好;4)在技术体系当中的作用较低。根据这些特征的有无,可以将中国北部的石叶技术划分为许家窑以前的阶段、许家窑阶段(10—3.5万年前)、峙峪—小南海阶段(3.5—1.7万年前)这样3个阶段。本文主张这3个阶段分别相当于欧亚大陆西部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叶技术 中国北方 峙峪 小南海 许家窑 旧石器分期
下载PDF
青藏高原腹地发现最早细石叶技术遗址
4
作者 靳英帅 张晓凌 +7 位作者 王社江 葛俊逸 何伟 达娃 谭韵瑶 杨紫衣 Christopher MORGAN 高星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8-1601,共14页
细石叶技术产品是青藏高原发现最丰富的史前人类文化遗物,代表了早期人类在高原的大规模迁徙.然而,经过系统发掘、具有可靠年代数据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在青藏高原发现较少,高原腹地更为缺乏,这对理解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大规模迁徙扩散... 细石叶技术产品是青藏高原发现最丰富的史前人类文化遗物,代表了早期人类在高原的大规模迁徙.然而,经过系统发掘、具有可靠年代数据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在青藏高原发现较少,高原腹地更为缺乏,这对理解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大规模迁徙扩散的时间和过程带来了诸多障碍.本文研究报道了青藏高原腹地海拔4600m处新发现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技术-类型学分析结果显示,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细石叶的生产主要包括楔形石核和半锥形石核两种技术,与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华北地区的细石叶技术特征接近.光释光测年(OSL)和碳十四测年(^(14)C)的结果表明,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的年代为11000~10000a BP.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作为目前青藏高原腹地发现的最早的细石叶技术遗址,为了解拥有细石叶技术的狩猎采集者到达高原腹地的时间及其可能的扩散路线提供了重要信息.另外,通过对整个高原细石叶技术发展的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对比显示,细石叶技术人群迁移进入高原可能与人类对高原的长期占领以及现代藏族人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腹地 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 石叶技术 早全新世 高海拔适应
原文传递
华南细石叶技术及其反映的生业形态
5
作者 浣发祥 陈伟驹 杨石霞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自更新世末期开始,细石叶技术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广泛流行,直至全新世早中期逐渐消退。而谈及这一时期的华南地区,受以大型砾石石器为主体的传统认识影响,细石叶技术的存在及其特征相对缺乏深入讨论和专题研究。相较于北方地区... 自更新世末期开始,细石叶技术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广泛流行,直至全新世早中期逐渐消退。而谈及这一时期的华南地区,受以大型砾石石器为主体的传统认识影响,细石叶技术的存在及其特征相对缺乏深入讨论和专题研究。相较于北方地区的细石叶技术,华南的细石叶技术存在一定的区域化特征,突出表现在原料强化利用策略和生产技术上的预制过程简化。关于其技术来源目前尚无定论,就已有材料显示,存在由青藏和华北地区进入四川、云南再向东南传播的可能,但具体传播路径有待后续研究。另外,华南细石叶遗存主要分布于山区,体现出细石叶技术在特定环境、资源与人口背景下产生的新的利用方式,可能指示生态位内人群对广谱性生业经济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石叶技术 技术特征 生业形态
原文传递
“石叶技术”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宥成 曲彤丽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6-84,共9页
石叶具有"窄"、"长"和"薄"的形态特点,与小石叶和细石叶技术上有亲缘关系。石叶技术是一种"剥片思想",从其出现开始就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并凭借便捷、高效和标准化的技术优势,在旧石器时代... 石叶具有"窄"、"长"和"薄"的形态特点,与小石叶和细石叶技术上有亲缘关系。石叶技术是一种"剥片思想",从其出现开始就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并凭借便捷、高效和标准化的技术优势,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实现全球化发展,达到锤击打制技术的巅峰。其包容、便捷的特点也使探讨东南亚腹地石叶技术的出现增加了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叶技术 创作思想 多样性 东西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的细石叶技术与社会组织复杂化早期进程 被引量:9
7
作者 仪明洁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0-78,共9页
长期以来,关于早期社会组织复杂化、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研究多围绕新石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的材料展开,而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仿佛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时间沟壑,相关研究成果尚难以勾画出一幅连贯的画面。尽管学界都认识到文明的... 长期以来,关于早期社会组织复杂化、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研究多围绕新石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的材料展开,而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仿佛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时间沟壑,相关研究成果尚难以勾画出一幅连贯的画面。尽管学界都认识到文明的孕育过程是漫长的,还有学者尝试与旧石器时代考古资料结合[1],但囿于材料的客观限制,旧石器时代的相关研究只能做相关遗存的简介和粗线条的勾勒,缺乏对现象背后动因、过程的系统阐述,与新石器时代的资料丰富、阐述系统形成了鲜明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石叶技术 旧石器时代晚期 人群流动性
原文传递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石叶技术——汉水中游仰韶文化石叶石镞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弛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78,共8页
汉水中游有多个遗址和地点采集到了大量的石叶技术石制品,包括石叶、石叶石核、修理石叶、刮削器、凹缺器、石镞、锯齿刃器、石刀、锥钻、矛头和磨制石叶石刀等多种,这套器物不同于目前已知的旧石器时代石叶技术产品。在淅川下王岗和邓... 汉水中游有多个遗址和地点采集到了大量的石叶技术石制品,包括石叶、石叶石核、修理石叶、刮削器、凹缺器、石镞、锯齿刃器、石刀、锥钻、矛头和磨制石叶石刀等多种,这套器物不同于目前已知的旧石器时代石叶技术产品。在淅川下王岗和邓州八里岗遗址发掘的仰韶文化早中期文化层、灰坑和墓葬中出土过百余件石叶石镞,无论从石料、石叶技术、修整和产品形态上看均与采集获得的石叶石镞一样,而其他采集石叶制品也多出于新石器时代堆积物中,因此可以证明汉水中游石叶技术制品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这说明欧亚大陆东部石叶技术同样延续到了新石器时代,年代可以晚到仰韶文化时期,往南到达了汉水中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中游 仰韶文化 石叶技术 石叶石镞
原文传递
日本海西北岸旧石器时代的细石叶技术及其与相邻地区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有骞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7,69,共8页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日本海西北岸地区是细石叶技术十分发达的区域之一。据埋藏特征可将其遗存分为早晚两期,二者的分界线为距今1.1万年左右。根据细石核的核体形状、毛坯、台面和工作面的情况,可将该区的细石核划分为9个类型,根据技术上...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日本海西北岸地区是细石叶技术十分发达的区域之一。据埋藏特征可将其遗存分为早晚两期,二者的分界线为距今1.1万年左右。根据细石核的核体形状、毛坯、台面和工作面的情况,可将该区的细石核划分为9个类型,根据技术上的联系,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四种细石叶技法。该区的细石叶技术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统一性,在时间上表现出不断发展的特点。在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后发现,该地区的细石叶技术不仅仅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还有其鲜明的自身特征,这一发现为确立该地区在东北亚旧石器时代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石叶技术 旧石器
原文传递
细石叶工业研究的回顾与再思考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淳 张萌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7-589,共13页
本文回顾了一百多年来细石叶工业在我国的发现和研究,以及从戈壁石核开始的各国学者对亚美史前文化联系的国际探索。目前细石叶的年代以俄国阿尔泰山地区的发现为最早,而在美国俄勒冈州则延续到公元1000年左右。早期的细石叶研究主要采... 本文回顾了一百多年来细石叶工业在我国的发现和研究,以及从戈壁石核开始的各国学者对亚美史前文化联系的国际探索。目前细石叶的年代以俄国阿尔泰山地区的发现为最早,而在美国俄勒冈州则延续到公元1000年左右。早期的细石叶研究主要采取了分类描述和传播论的文化历史学范式。借鉴日本学者的方法,我国学者开始采用技术-类型学来根据细石核剥片过程对出土材料进行分类,命名了各种楔形石核的技法。之后,我国学者尝试从功能-适应的视角来对细石叶工业进行研究和解释。本文第二作者对以前的方法论做了再思,提出了"细石叶社群"的概念。旨在从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的角度思考细石叶社群的结构、信息交流和技术知识的互动,深入研究这类技术的发明和扩散的动因,以便更好了解这类石器技术在史前狩猎采集群中的文化意义和适应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叶技术 起源 传播 方法论 再思 石叶社群
下载PDF
石叶概念探讨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锋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50,共10页
石叶(Blade)是旧石器时代重要的石制品类型之一,中国对石叶的研究始于1923年水洞沟遗址的发掘,然而目前对石叶的定义仍有所不同;且着重于形态(如长宽比)的定义在实际操作时容易扩大石叶的范围。本文重新审视石叶的定义,着重强调其技术... 石叶(Blade)是旧石器时代重要的石制品类型之一,中国对石叶的研究始于1923年水洞沟遗址的发掘,然而目前对石叶的定义仍有所不同;且着重于形态(如长宽比)的定义在实际操作时容易扩大石叶的范围。本文重新审视石叶的定义,着重强调其技术和背脊属性,将石叶定义为,从预制有平直脊的石核上剥制的两侧边中上部平行或近平行,背面有平直的脊,长度一般为宽度的两倍以上,宽度超过12mm的石片。打制石器的形态变异大,遗址中常出现一些形态上类似石叶的石片,但其缺乏明显的石叶技术,这类产品可称为"长石片"。确定遗址中是否存在石叶的关键是,深入分析遗址中是否存在石叶石核及石叶技术;只有以"操作链"的思想,考察石叶产生的过程,才能有效地确定石叶技术的存在与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叶 定义 属加种差 技术要素 石叶技术
下载PDF
试析东北地区东部与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业之间的文化关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春雪 赵海龙 +1 位作者 陈全家 方启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9年第2期35-49,共15页
一、引言对古人类技术、行为和生存模式的研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范畴。这一学科通过对埋藏于地下的古人类生产与生存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物。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叶工业 石叶技术 石叶石核 朝鲜半岛 东北地区
下载PDF
投石问道——2018年首届石器打制技术培训班回顾
13
作者 杨淼燃 谭培阳 +1 位作者 仝广 赵海龙(指导) 《化石》 2019年第3期27-31,共5页
2018年7月16-20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协办的首届石器打制技术培训班在河北省阳原县开阳堡举办。世界著名石器打制技术专家、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布鲁... 2018年7月16-20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协办的首届石器打制技术培训班在河北省阳原县开阳堡举办。世界著名石器打制技术专家、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布鲁斯·布拉德雷(Bruce Bradley)应邀,为16位来自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从事石器考古研究的青年学者进行了为期5天的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斯 勒瓦娄哇技术 石叶技术
下载PDF
东北亚楔形细石核模拟剥片实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4
作者 仝广 李锋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9-136,共8页
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涌现出大量细石叶技术遗存,楔形细石核是该技术组合中的重要代表。楔形细石核因为多样的类型、广泛的分布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其展开分析,其中模拟剥片实验发挥着关键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 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涌现出大量细石叶技术遗存,楔形细石核是该技术组合中的重要代表。楔形细石核因为多样的类型、广泛的分布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其展开分析,其中模拟剥片实验发挥着关键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位学者对东北亚地区广泛分布的楔形细石核进行了模拟剥片实验,尝试使用直接打击法、间接打击法、压制法从该类石核上剥制细石叶,设计了多种与剥片工艺配合使用的石核固定方式,还从原料选择策略、石核预制方法等角度展开讨论。本文从选用原料、预制石核、剥片工艺与固定方式等方面对这些实验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剖析,并对模拟实验在细石叶技术研究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信息、启示并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亚 石叶技术 楔形细石核 剥片实验
下载PDF
宁夏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发掘报告 被引量:25
15
作者 陈福友 李锋 +8 位作者 王惠民 裴树文 冯兴无 张双权 张乐 刘德成 张晓凌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7-333,共17页
水洞沟第2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遗址之一,自2003年来共进行了4次发掘,揭露面积约100m2,发现7个文化层,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动物化石、串珠装饰品和磨制骨针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1万余件,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 水洞沟第2地点是水洞沟遗址群的重要遗址之一,自2003年来共进行了4次发掘,揭露面积约100m2,发现7个文化层,包含用火遗迹、石制品、动物化石、串珠装饰品和磨制骨针等。本文观察和研究的石制品1万余件,总体上显示中国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技术特征,但最下部第7文化层出土1件具有水洞沟第1地点特征的石叶石核。动物化石比较破碎,集中分布于火塘内部或周围,反映了古人类围绕火塘进行肉类资源利用的行为。综合水洞沟第2地点的AMS14C及光释光测年数据,该地点主要文化层年龄集中在距今41ka-20ka BP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片石器工业 石叶技术 水洞沟 宁夏
下载PDF
水洞沟第12地点2007年出土石核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仪明洁 高星 +2 位作者 王惠民 裴树文 陈福友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6-179,共14页
本文是对2007年发掘获得的水洞沟第12地点石核类石制品的系统分析,研究对象包括锤击石核46件、砸击石核82件、细石核95件。通过对石核的尺寸、技术特征分析发现,锤击石核是细石核的预制阶段;砸击技术的开发对象多是以燧石为代表的优质石... 本文是对2007年发掘获得的水洞沟第12地点石核类石制品的系统分析,研究对象包括锤击石核46件、砸击石核82件、细石核95件。通过对石核的尺寸、技术特征分析发现,锤击石核是细石核的预制阶段;砸击技术的开发对象多是以燧石为代表的优质石料,尺寸小,不适于锤击及间接剥片技术的应用;细石叶技术是该遗址的核心剥片技术,其中以楔形石核的打制技术最成体系。这种以细石叶技术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的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普遍性,是人类在气候波动的条件下实现适应生存的重要技术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晚期 水洞沟第12地点 石核 类型学 石叶技术
下载PDF
水洞沟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认识 被引量:28
17
作者 高星 王惠民 关莹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32,共12页
水洞沟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的同时也倍受争议。争议的核心是其旧石器遗存的技术特点、文化属性、来龙去脉和与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争议缘起于对核心遗址——第1地点地层、时代和文化演替了解与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 水洞沟遗址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倍受关注的同时也倍受争议。争议的核心是其旧石器遗存的技术特点、文化属性、来龙去脉和与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争议缘起于对核心遗址——第1地点地层、时代和文化演替了解与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性。本文在近年来对遗址区系统调查和多个地点系统发掘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水洞沟遗址群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及相关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认识,包括水洞沟是一个由多处地点构成的大型露天遗址群;先民生存活动不局限在一个时期,文化遗存至少分属7个时段,据此可建立4万年来区域人群演化序列;遗址保留的人类文化遗产丰富多样,除不同技术体系的石制品,还有骨器、装饰品、复杂用火遗存,以及对居址复杂利用、对石料热处理和采食植物性食材的诸多信息,反映古人群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特定的行为方式;该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不同时段存在不同技术体系的考古学文化组合,出现过勒瓦娄哇+石叶的技术体系与小石片技术体系的交替,反映末次冰期期间东北亚人群复杂、能动的适应、迁徙、交流过程;该地区的勒瓦娄哇+石叶的技术体系与本土传统石器工业不存在渊源关系,应是从西方—西北方向迁移过来的古人群的遗留,其出现的时间可能早于原先的认定,而且在消失后没有对本土文化产生明显的影响;石叶技术组合固然代表一支来自西方的早期现代人群的迁徙和扩散,但移居者没有对本土人群实现整体替代,反而被后者取代;后者在石器技术上保持固有的传统,但文化遗存中出现小型精制石器、装饰品、石料热处理等早期现代人的行为表征,反映出这里的现代人起源与扩散模式不是简单的外来移民替代,相反,本土人群连续演化是主旋律。因而,"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理论在该地区有着更坚实的考古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洞沟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叶技术 人群迁徙 文化传统
下载PDF
细石器研究中几个关键概念的厘定 被引量:9
18
作者 仪明洁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41,共5页
细石器在东亚、北亚、北美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大量存在,本文对该区域细石器研究中常用的细石器、细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产品、细石器组合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了以往文献中在使用上存在的异同,从技术、逻辑的角度对... 细石器在东亚、北亚、北美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大量存在,本文对该区域细石器研究中常用的细石器、细石叶技术、细石叶技术产品、细石器组合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梳理了以往文献中在使用上存在的异同,从技术、逻辑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重新厘定,以期实现术语的规范化。同时呼吁搁置"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时代"等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石器 石叶技术 旧石器时代晚期 概念
下载PDF
4万年前人类登上了雪域高原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星 《科学》 2019年第3期1-5,共5页
中国科学家在海拔达4600米的藏北羌塘高原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富有特色的文化遗存!这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时间推前到4万年前,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记录,对探索人类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能... 中国科学家在海拔达4600米的藏北羌塘高原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富有特色的文化遗存!这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时间推前到4万年前,书写了世界范围内史前人类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的最高、最早的记录,对探索人类适应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能力与方式、东亚早期现代人的迁徙和融合,以及青藏高原族群形成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阿底 青藏高原 旧石器时代 石叶技术 史前遗址
下载PDF
甘肃石峡口旧石器遗址第1地点发掘报告 被引量:18
20
作者 任进成 周静 +2 位作者 李锋 陈福友 高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共16页
石峡口遗址第1地点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乡石峡口村,遗址埋藏在清水河右岸一级阶地中。遗址地层分为7层,其中第5、6层中包含丰富的文化遗物,分别命名为第1、2文化层。2015年对该遗址的试掘共发现用火遗迹2处、石制品406件、... 石峡口遗址第1地点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乡石峡口村,遗址埋藏在清水河右岸一级阶地中。遗址地层分为7层,其中第5、6层中包含丰富的文化遗物,分别命名为第1、2文化层。2015年对该遗址的试掘共发现用火遗迹2处、石制品406件、动物化石201件、古人类牙齿化石1件、串珠装饰品2件以及烧骨、大量的石质碎屑和碎骨等。遗址两个文化层的文化特征基本一致,是一处包含较多细石叶技术产品的遗址。石制品总体以微型、小型居多;原料主要为石英、燧石;细石核类型丰富,除楔形、柱形、锥形外,古人类还直接选用形态不规则的块状毛坯剥离细石叶,显示了熟练的细石叶工艺;普通石片的生产方法主要为硬锤锤击法,偶见砸击法;石器类型包括边刮器、端刮器和两面尖状器等。动物化石比较破碎,经初步鉴定有普氏羚羊、马科、鸵鸟等种类。遗址的年代为17.2~18.5ka cal BP,处于末次盛冰期(LGM),文化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石峡口第1地点 末次盛冰期 石叶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