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出土的三角形石器是石犁吗?——毘山遗址出土三角形石器微痕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刘莉 陈星灿 +2 位作者 潘林荣 闵泉 蒋乐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45,共10页
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多个遗址中出土了三角形石器,考古学家多认为它们是用于稻作的石犁。经过实验考古和微痕分析,以一件现代铁犁、一件出土石铲和一件实验用石犁的形态和微痕观察作为对比标本,观察毘山遗址出土的五... 近年来,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多个遗址中出土了三角形石器,考古学家多认为它们是用于稻作的石犁。经过实验考古和微痕分析,以一件现代铁犁、一件出土石铲和一件实验用石犁的形态和微痕观察作为对比标本,观察毘山遗址出土的五件崧泽文化三角形石器,发现毘山三角形石器可能具有铲、刀等多种功能,可作业于不同质地的物质,如植物和细土壤。这些遗物上没有发现类似犁耕的微痕,可以肯定它们不是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形石器 实验考古 石器微痕 石器功能 犁耕 毘山遗址
原文传递
石器微痕分析在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中的发展与应用
2
作者 蔡述亮 《武汉文博》 2010年第3期24-29,共6页
石器使用方法及其功能的重建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能为我们认识和了解远古人类文化的多个层面,特别是经济、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提供较为准确的资料。而石器使用微痕的研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一直为考古学... 石器使用方法及其功能的重建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能为我们认识和了解远古人类文化的多个层面,特别是经济、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提供较为准确的资料。而石器使用微痕的研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一直为考古学家们所关注。它的理论依据是石器在使用时,其使用部位因力学作用而发生的不可逆转的物理变化,从而会在石器表面留下各种不同程度的破损、磨耗、光泽等使用痕迹。不同的使用方式、加工对象所形成的使用痕迹,它们的大小、形状、分布、影像等也不尽相同。本文旨在对石器微痕分析在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中的发展做一梳理,揭示石器微痕研究已经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尝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便石器微痕分析这一新的方法和视角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器微痕 低倍法 高倍法 崩缺 磨光面 光泽
原文传递
石器微痕研究的相关问题
3
作者 曲新楠 《雪莲》 2015年第10Z期11-11,共1页
石器微痕分析是指对石制品使用痕迹显微观察分析。该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考古学界,随后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主要有高倍法和低倍法两种研究方法。其传入中国后,一部分考古学家分析了它的重要意义。但该方法仍有一些局限性,需要大量的实... 石器微痕分析是指对石制品使用痕迹显微观察分析。该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考古学界,随后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主要有高倍法和低倍法两种研究方法。其传入中国后,一部分考古学家分析了它的重要意义。但该方法仍有一些局限性,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建立适合我国考古实际的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器微痕分析 高倍法 低倍法 问题与局限
原文传递
石峁遗址出土陶、石器功能反映的礼仪和生计活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莉 Maureece Levin +1 位作者 孙周勇 邵晶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1-51,共21页
石峁城址是四千年前中国北方城市发展初期阶段的一个主要中心遗址。本文对石峁遗址的东门和韩家圪旦居住区出土的19件陶、石工具进行了微痕和残留物分析,以便了解遗址中不同区域的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地点出土的石... 石峁城址是四千年前中国北方城市发展初期阶段的一个主要中心遗址。本文对石峁遗址的东门和韩家圪旦居住区出土的19件陶、石工具进行了微痕和残留物分析,以便了解遗址中不同区域的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地点出土的石器功能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区别,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两地点人群活动特点。东门的石刀和石杵具有厨房用具的特征,包括制作发酵酒一类的食物,可能与宴饮备餐有关。韩家圪旦的多种类型陶、石工具显示出比较复杂的使用功能:有些专用于收割谷物、加工韧皮纤维或加工粟黍,有些为厨刀,还有一些为多功能工具;其中有些工具也具有加工发酵食物的特征。制作发酵食物的原料主要包括红曲霉、大米、粟黍及小麦族植物,可能与酿造红曲酒等食物有关。这些结果丰富了我们对石峁东门的礼仪性功能及其城内居民生计模式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城市发展初期城内不同区域的社会生产分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城市 石器微痕 残留物分析 发酵酒 红曲霉 稻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