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东东地区石油运移和聚集物理模拟实验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钱诗友 曾溅辉 +1 位作者 林会喜 孙锡文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604-610,共7页
采用二维物理模型对辽东东地区石油运移和聚集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实:①断层带的石油运移方式对石油运移路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②3套不整合面在不同充注方式下对石油的输导作用不同,馆陶组下段和东营组之间的不整合面(不整合面1)在2... 采用二维物理模型对辽东东地区石油运移和聚集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实:①断层带的石油运移方式对石油运移路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②3套不整合面在不同充注方式下对石油的输导作用不同,馆陶组下段和东营组之间的不整合面(不整合面1)在2种充注方式下对石油都起到输导作用,东营组与沙河街组之间的不整合面(不整合面2)和沙河街组沙二段与沙河街组沙四段之间的不整合面(不整合面3)仅在幕式充注情况下对石油的运移起到侧向输导作用;③东营组砂体最终能否成藏,取决于砂体与其他输导体的匹配关系,其中与油源断层相沟通且尖灭的砂体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实验 石油运移聚集 辽东东地区
下载PDF
次生断层对飞雁滩地区馆陶组石油运移和聚集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姜素华 李涛 姜雨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96-101,共6页
在胜利油田飞雁滩地区馆陶组油气成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二维模型模拟了断层开启条件下,主断层充注量的大小与次生断层对馆陶组石油运移和聚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次生断层对馆上段油气的聚集作用与对主断层的石油充注量密切... 在胜利油田飞雁滩地区馆陶组油气成藏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二维模型模拟了断层开启条件下,主断层充注量的大小与次生断层对馆陶组石油运移和聚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次生断层对馆上段油气的聚集作用与对主断层的石油充注量密切相关。分3种情况:1当主断层充注量足够大时,相邻的次生断层两侧砂层中油的充注强度最大,最有利于次生断层两侧砂层中油的聚集;2当主断层充注量一般时,与主断层相邻,且有砂层与主断层相连的次生断层砂层中有油的聚集;3当主断层充注量较小时,相邻的次生断层两侧的砂层中基本不含油,不利于砂层中油的聚集。这对解释飞雁滩地区馆陶组与次生断层有关的油气成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断层 充注量 石油运移聚集 飞雁滩地区
下载PDF
七个泉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3
作者 杨鲜鲜 崔守凯 +2 位作者 谢刘静 蔡亚 张清兵 《青海石油》 2011年第1期27-32,共6页
通过对七个泉油田原油样品的饱和烃特征规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七个泉油田原油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表明其咸水湖相有机质来源;Pr/Ph(0.23~0.28)低值,及富含伽马蜡烷,高碳数藿烷系列化合物中呈"翘尾巴"分布模式,即C_(3... 通过对七个泉油田原油样品的饱和烃特征规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七个泉油田原油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表明其咸水湖相有机质来源;Pr/Ph(0.23~0.28)低值,及富含伽马蜡烷,高碳数藿烷系列化合物中呈"翘尾巴"分布模式,即C_(35)>C_(34)>C_(33)等特征,反映其源岩形成于强还原沉积环境。甾烷系列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规则甾烷中C_(27)高含量(36%~55%)及C_(29)甾烷/C_(30)藿烷均>1.5,表明其有机质生物来源中水生藻类比例较高。C_(29)甾烷20S/(20S+20R)和ββ(ββ+αα)比值以及Ts/Tm相对低值,均显示本区原油属低成熟原油。而对其含氮化合物咔唑类的总浓度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降低,屏蔽型咔唑与半屏蔽型、裸露型的比值则逐渐增大,预示了七个泉油田原油运移与聚集方向是从东向西的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个泉油田 生物标志物 含氮化合物 成熟度 石油运移聚集
下载PDF
七个泉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
作者 崔守凯 杨鲜鲜 +1 位作者 张清兵 蔡亚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1年第7期264-267,共4页
通过对七个泉油田原油样品的饱和烃特征规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七个泉油田原油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表明其咸水湖相有机质来源;Pr/Ph(0.23~0.28)低值,及富含伽马蜡烷,高碳数藿烷系列化合物中呈"翘尾巴"分布模式,即C35&g... 通过对七个泉油田原油样品的饱和烃特征规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七个泉油田原油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表明其咸水湖相有机质来源;Pr/Ph(0.23~0.28)低值,及富含伽马蜡烷,高碳数藿烷系列化合物中呈"翘尾巴"分布模式,即C35>C34>C33等特征,反映其源岩形成于强还原沉积环境。甾烷系列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规则甾烷中C27高含量(36%~55%)及C29甾烷/C30藿烷均>1.5,表明其有机质生物来源中水生藻类比例较高。C29甾烷20S/(20S+20R)和ββ/(ββ+αα)比值以及Ts/Tm相对低值,均显示本区原油属低成熟原油。而对其含氮化合物咔唑类的总浓度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降低,屏蔽型咔唑与半屏蔽型、裸露型的比值则逐渐增大,预示了七个泉油田原油运移与聚集方向是从东向西的总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个泉油田 生物标志物 含氮化合物 成熟度 石油运移聚集
下载PDF
致密储层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现状及其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55
5
作者 曾溅辉 杨智峰 +2 位作者 冯枭 乔俊程 张忠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1-661,共11页
致密油气是世界上近20年来勘探、开发和研究的热点。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前人对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因、致密储层油气形成和分布特征以及致密储层油气运移和聚集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有关致密储层... 致密油气是世界上近20年来勘探、开发和研究的热点。在大量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首先总结了前人对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因、致密储层油气形成和分布特征以及致密储层油气运移和聚集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有关致密储层油气成藏研究的主要特点;最后提出微米—纳米级孔喉网络系统油气充注、运移和聚集机理是致密储层油气成藏机理的核心科学问题,具体体现为油气由烃源岩向致密储层的充注机理、致密储层微米—纳米级孔喉网络系统油气运移的渗流机理以及致密储层微米—纳米级孔喉网络系统油气的赋存和聚集(滞留)机理3个具体的关键科学问题,而这将是致密储层油气成藏机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石油运移聚集 充注 微米-纳米孔喉网络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致密油成藏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2
6
作者 陆统智 曾溅辉 +6 位作者 王濡岳 伍坤宇 曹喆 王鑫 梁晓宇 李庆波 郭正权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6-266,共11页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致密储层非均质性强,运移和聚集特征复杂,严重制约了致密油的规模勘探和开发。选取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致密储层样品,在岩石薄片观察和全岩分析以及高压压汞测试的基础上,开展石油成藏物理模...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致密储层非均质性强,运移和聚集特征复杂,严重制约了致密油的规模勘探和开发。选取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致密储层样品,在岩石薄片观察和全岩分析以及高压压汞测试的基础上,开展石油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探索致密油的充注过程和成藏特征。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储层平均孔隙度和平均渗透率分别为4.12%和0.0071×10^(-3)μm^(2),渗透率主要受孔隙结构影响,灰云岩储层的物性、孔隙结构参数优于粉砂岩储层和膏岩储层;致密储层中石油运移为非达西渗流特征,存在启动压力,含油饱和度增长曲线呈现先快速增加后逐渐稳定的特征。致密储层石油运聚受渗透率和驱替压力的耦合控制,运聚模式可以分为3类:第Ⅰ类为快速增长—高饱和度型;第Ⅱ类为中速增长—中饱和度型;第Ⅲ类为慢速增长—低饱和度型;石油在致密储层中发生运移的临界条件为:y=5.8416e^(-318.6x),形成稳定运移通道的临界条件为:y=9.8481e^(-269.9x)(x为储层渗透率,y为驱替压力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运移聚集 致密储层 模拟实验 下干柴沟组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