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氧胁迫对瘤背石磺Toll样受体4、血细胞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肖海明 土志涵 +4 位作者 饶榕城 陈锡林 钱畅 张小明 沈和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9,共13页
为探究瘤背石磺面临低氧环境时固有免疫的应激机制,实验以RACE法对瘤背石磺TLR4基因进行全长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定了低氧胁迫下瘤背石磺TLR4基因的表达变化,以及分析了血细胞活力和溶菌酶(LSZ)活性、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为探究瘤背石磺面临低氧环境时固有免疫的应激机制,实验以RACE法对瘤背石磺TLR4基因进行全长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定了低氧胁迫下瘤背石磺TLR4基因的表达变化,以及分析了血细胞活力和溶菌酶(LSZ)活性、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显示,瘤背石磺TLR4基因cDNA全长共3605 bp,包括编码956 aa氨基酸的2817 bp开放阅读框。系统进化树表明,瘤背石磺TLR4基因与光滑双脐螺TLR4基因的进化地位较为接近。qRT-PCR结果显示,TLR4基因在瘤背石磺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是肝脏。低氧胁迫下,各组织中TLR4基因的表达量皆显著上升,其中神经节在4 h时率先达到峰值。此外,血细胞活力、LSZ活性、ALP活性都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SOD活性呈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波动幅度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初步说明了TLR4的生理功能,为探究潮间带生物免疫系统的低氧应激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 TLR4 基因克隆 低氧胁迫 固有免疫
下载PDF
瘤背石磺NR1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以及低频声音刺激对其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钱畅 肖海明 +3 位作者 陈锡林 张小明 土志涵 沈和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6-75,共10页
长期栖息于潮间带的瘤背石磺能感知潮汐来临时产生的低频声音,本研究模拟潮汐的低频声音刺激瘤背石磺,探讨NR1型受体基因在瘤背石磺感应低频声音的行为中发挥的作用。首先通过c DNA末端扩增法(RACE)得到瘤背石磺NR1基因(OrNR1) cDNA全长... 长期栖息于潮间带的瘤背石磺能感知潮汐来临时产生的低频声音,本研究模拟潮汐的低频声音刺激瘤背石磺,探讨NR1型受体基因在瘤背石磺感应低频声音的行为中发挥的作用。首先通过c DNA末端扩增法(RACE)得到瘤背石磺NR1基因(OrNR1) cDNA全长,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OrNR1基因在各组织以及不同低频声波刺激下神经节中的表达。结果显示,OrNR1基因全长2 434 bp,其中5'非编码区(UTR)长357 bp, 3'UTR长184 bp,1 893 bp开放阅读框共编码630氨基酸。瘤背石磺OrNR1蛋白分子质量约为70.29 ku,等电点为5.93,分子式为C3 153H4 911N833O924S32。OrNR1基因含有信号肽,一个预测的甘氨酸和谷氨酸结合位点,一个跨膜域,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各物种间NR1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瘤背石磺OrNR1基因与加州海兔亲缘关系最高,符合传统形态学分类。qRT-PCR结果显示,OrNR1在瘤背石磺不同组织均有表达,在神经节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胰腺、腹足,而在口器和背部皮肤中表达量较低OrNR1在频率为200、160 Hz的低频声音刺激下表达量在不同时间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0 Hz的低频声音刺激下2 h后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在120 Hz时OrNR1基因表达量受到抑制,不同组的表达量有显著差异。推测该基因在瘤背石磺低频声音感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 OrNR1 低频声波 潮汐节律 基因克隆
下载PDF
微塑料对瘤背石磺活力、消化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孙启睿 张继武 +6 位作者 蒋红星 张虎 马之豪 仇明 乔帼 李强 张明明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0-560,共11页
为探究微塑料暴露对海洋滩涂贝类的毒性效应,将体质量(8.3±0.5)g的瘤背石磺暂养在70 cm×50 cm×40 cm塑料箱内(90头/箱),3 d后将其暴露在微塑料低暴露量组(0.03%,微塑料质量/底泥质量)、中暴露量组(0.06%)、高暴露量组(0.... 为探究微塑料暴露对海洋滩涂贝类的毒性效应,将体质量(8.3±0.5)g的瘤背石磺暂养在70 cm×50 cm×40 cm塑料箱内(90头/箱),3 d后将其暴露在微塑料低暴露量组(0.03%,微塑料质量/底泥质量)、中暴露量组(0.06%)、高暴露量组(0.09%)以及对照组(不含微塑料)中,研究暴露6、24 h和48 h对瘤背石磺的活力(爬行距离)、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急性微塑料暴露下,所有试验组瘤背石磺的活力均明显下降。在所测定的消化酶指标中,低暴露量(0.03%)微塑料暴露6 h后瘤背石磺胃与肝胰腺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中暴露量(0.06%)微塑料暴露6 h后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高暴露量(0.09%)微塑料显著降低瘤背石磺肠道淀粉酶活性(P<0.05)。在抗氧化相关酶中,高暴露量微塑料暴露6 h后显著提高瘤背石磺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低暴露量微塑料显著增加瘤背石磺肝胰腺和体腔液中丙二醛含量(P<0.05)。试验结果表明,急性微塑料暴露显著影响瘤背石磺活力、消化和抗氧化性能。试验结果可对瘤背石磺的物种保护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 微塑料 抗氧化酶 消化酶
下载PDF
瘤背石磺腹部皮肤的超微结构及其黏液抗菌特性分析
4
作者 孙梦颖 沈和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5-1237,共13页
【目的】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腹部皮肤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和皮肤黏液抗菌特性分析,为瘤背石磺皮肤免疫功能的研究和天然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瘤背石磺腹部皮肤和皮肤黏液,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瘤... 【目的】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腹部皮肤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和皮肤黏液抗菌特性分析,为瘤背石磺皮肤免疫功能的研究和天然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瘤背石磺腹部皮肤和皮肤黏液,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瘤背石磺腹部(足部和足侧)皮肤结构、腺体和腺细胞特征,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黏液细胞中的糖缀合物,用瘤背石磺皮肤黏液对7种致病菌进行处理,采用生长曲线法和抑菌圈法测定黏液的抑菌效果,并深入研究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抑菌机理。【结果】瘤背石磺腹部皮肤黏液细胞中含有较多酸性黏多糖;足部皮肤中的黏液腺呈圆形,含有混合型黏多糖的黏液储存在中央腺腔中,足侧皮肤中的颗粒腺也分泌酸性黏多糖。根据分泌囊泡形态和致密程度的不同,足部皮肤中的腺细胞可分为6种类型,足侧皮肤中的腺细胞可分为3种类型,分泌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后以胞吐的方式向外分泌。瘤背石磺皮肤黏液对7种致病菌的生长曲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且抑菌圈直径测定结果显示,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哈维氏弧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皮肤黏液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哈维氏弧菌细胞表面出现畸形和裂纹,胞质内容物流出,同时OD260变化反映黏液可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表明黏液可有效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此外,与不经皮肤黏液处理相比,经黏液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哈维氏弧菌三羧酸循环关键酶活性和AT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下同),Na+/K+-ATPase活性显著升高,说明黏液能破坏细菌的能量代谢过程,导致细菌生长繁殖受阻。【结论】瘤背石磺腹部皮肤具有多种类型的腺体和腺细胞,其分泌的黏液可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及能量代谢过程,具有广谱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 皮肤黏液 抑菌 透射电镜
下载PDF
瘤背石磺的化学成分研究
5
作者 邓雨婷 黄兹宝 +4 位作者 刘雪菲丹 曹明玉 周媛媛 董琳 张小坡 《热带生物学报》 2024年第3期368-372,共5页
采用多种分离纯化方法,包括硅胶、凝胶、薄层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并结合瘤背石磺生化特性、NMR数据分析及文献比较,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瘤背石磺中分离鉴定出12个化合物,经鉴定结构为Cyclo-(L-Pro-L-Val)(1)、Cyclo-(Pro-Ile... 采用多种分离纯化方法,包括硅胶、凝胶、薄层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并结合瘤背石磺生化特性、NMR数据分析及文献比较,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瘤背石磺中分离鉴定出12个化合物,经鉴定结构为Cyclo-(L-Pro-L-Val)(1)、Cyclo-(Pro-Ile)(2)、Cyclo-(L-Pro-D-Leu)(3)、Tyramine(4)、Cyclo-(L-ProL-Phe)(5)、2-哌啶酮(6)、Cyclo-(L-Ala-L-Pro)(7)、尿嘧啶核糖核苷(8)、尿嘧啶(9)、胸腺嘧啶(10)、2'-甲氧基尿嘧啶核苷(11)、胸苷(12)。化合物(11~6,11)均为首次从瘤背石磺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 化学成分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不同规格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肌肉的生化组成及营养价值评价 被引量:10
6
作者 贺诗水 吴旭干 +2 位作者 滕炜鸣 王洪凯 成永旭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1-767,共7页
提要采用生化测定方法对不同规格瘤背石磺的肌肉指数、肌肉中常规生化成分、氨基酸组成、脂类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体重的增加,瘤背石磺的肌肉指数和肌肉的蛋白质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呈... 提要采用生化测定方法对不同规格瘤背石磺的肌肉指数、肌肉中常规生化成分、氨基酸组成、脂类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体重的增加,瘤背石磺的肌肉指数和肌肉的蛋白质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呈上升趋势,大规格组瘤背石磺肌肉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55.20%、9.10%和17.38%。(2)随着体重的增加,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成体瘤背石磺肌肉中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含有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为瘤背石磺肌肉中的主要鲜味氨基酸,除蛋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外,其余必需氨基酸含量均符合FAO/WHO/UNU(1985)的理想模式。(3)不同规格组瘤背石磺肌肉中的脂类和脂肪酸组成接近,肌肉中磷脂含量达80%以上,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平衡(S∶M∶P接近于1∶1∶1),成体n3-PUFA/n6-PUFA值为1.0左右,而∑PUFA和∑HUFA分别达30.53%和21.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 不同规格 生化成分 营养价值评价 肌肉
下载PDF
盐度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沈永龙 戈贤平 +2 位作者 黄金田 王爱民 吕富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39-1846,共8页
为探讨盐度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1 200只个体均一的瘤背石磺[初均重(16.82±2.14)g]随机分成5组,分别置于不同盐度梯度(5、15、25、35和45)下饲养,期间用海泥与螺... 为探讨盐度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1 200只个体均一的瘤背石磺[初均重(16.82±2.14)g]随机分成5组,分别置于不同盐度梯度(5、15、25、35和45)下饲养,期间用海泥与螺旋藻粉(m∶m=5∶1)拌饲投喂。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80只,饲养30 d后测定消化道不同器官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试验结果显示:1)各消化酶在幽门胃、贲门胃、肝胰腺和肠中均有分布,但各消化器官之间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幽门胃[(91.46±0.57)U/g]、肝胰腺[(72.63±0.59)U/g]、肠[(44.78±0.66)U/g]和贲门胃[(40.12±0.45)U/g];淀粉酶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肝胰腺[(87.11±1.31)U/mg]、幽门胃[(45.72±1.06)U/mg]、肠[(26.52±1.05)U/mg]和贲门胃[(23.68±0.82)U/mg];纤维素酶活性以肝胰腺[(2.02±0.01)U/mg]最高,其次是肠[(1.01±0.01)U/mg],最低的是幽门胃[(0.53±0.01)U/mg]。2)盐度对各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除肝胰腺中的蛋白酶以外,幽门胃、贲门胃、肝胰腺和肠中各消化酶活性随盐度升高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分别在盐度15和25时活性最高,盐度45时活性最低。试验结果表明,低盐度(盐度5~25)对各消化器官消化酶活性均具有激活作用;其中,盐度15~25时消化酶活性最高,有利于瘤背石磺对饵料的消化吸收;而当盐度高于25时,则会抑制消化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 盐度 蛋白酶 淀粉酶 纤维素酶
下载PDF
不同温度和pH值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verruculatum Cuvier)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倪小英 应雪萍 +2 位作者 张永普 贾守菊 张勇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5,共5页
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verruculatum Cuvier)肠淀粉酶、肝胰腺淀粉酶和胃淀粉酶以及相应的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温度和pH值对瘤背石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显著(P<0.05).当温度在5–75℃时,肠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分别在3... 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verruculatum Cuvier)肠淀粉酶、肝胰腺淀粉酶和胃淀粉酶以及相应的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温度和pH值对瘤背石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显著(P<0.05).当温度在5–75℃时,肠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分别在35℃和30℃时活性较高;肝胰腺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分别在35–45℃和50℃时活性较高;胃淀粉酶活性在25–45℃维持较高水平,随后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纤维素酶活性在50℃时较高.在pH为3.0–8.0范围内,肠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最适pH值均为6.0;肝胰腺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6.9和5.4;胃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6.5和6.0.在适宜温度和pH条件下,肠淀粉酶、肝胰腺淀粉酶和胃淀粉酶活性均远大于肠纤维素酶、肝胰腺纤维素酶和胃纤维素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 淀粉酶 纤维素酶 温度 PH值
下载PDF
5-羟色胺对瘤背石磺低氧胁迫的调节作用
9
作者 唐少华 李伟鹏 +3 位作者 蒋超 汤刘思巧 王恺 沈和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81-2789,共9页
【目的】分析外源5-羟色胺(5-HT)对低氧胁迫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氧化应激水平和存活率的影响,探究5-HT在瘤背石磺应对低氧胁迫的调控作用。【方法】分别利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瘤背石磺体内5-HT含量和5-羟色胺受体... 【目的】分析外源5-羟色胺(5-HT)对低氧胁迫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氧化应激水平和存活率的影响,探究5-HT在瘤背石磺应对低氧胁迫的调控作用。【方法】分别利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瘤背石磺体内5-HT含量和5-羟色胺受体基因(5-HTR)的相对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瘤背石磺血淋巴中5-HT含量及各组织5-HT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比较低氧胁迫期间(0、3、6、9、12和24 h)瘤背石磺存活率;通过注射5-HT及磷酸盐缓冲溶液(PBS)分析瘤背石磺在低氧胁迫下应激相关酶活性及表达量差异。【结果】5-HT及其受体在瘤背石磺肝胰腺、胃、性腺、肠道、腹足和肌肉中均有分布。受到低氧胁迫的影响,5-HTR基因在各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也发生改变,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5-HTR基因高相对表达量组织从腹足、肠道、胃变为性腺组织。低氧胁迫下瘤背石磺血淋巴中5-HT产生响应,其含量先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注射5-HT使瘤背石磺在低氧胁迫时有更好的存活表现,在低氧刺激9 h后,注射5-HT组的瘤背石磺存活率高于注射PBS处理和低氧处理。用5-HT刺激瘤背石磺低氧胁迫9 h后发现,注射外源5-HT可降低瘤背石磺氧化应激水平,提高其抗氧化酶活性和表达量及总抗氧化能力。【结论】瘤背石磺受低氧胁迫后,其体内5-HT及其受体会产生响应,参与生理调节;注射外源5-HT可提高瘤背石磺的低氧耐受能力和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 5-羟色胺 氧化应激 低氧耐受
下载PDF
牛磺熊去氧胆酸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 被引量:5
10
作者 叶锡银 张小玲 +1 位作者 李合照 王三贵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208-212,共5页
目的探讨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acid,TUDCA)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胆囊功能和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 目的探讨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acid,TUDCA)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胆囊功能和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微创保胆取石术,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TUDCA治疗,口服TUDCA 250 mg,每日2次,服用5 d后停药25 d,治疗周期为1年。对比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炎症因子、胆囊功能(胆囊壁厚度和胆囊收缩功能)及胆结石复发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出现腹胀、腹泻、胆绞痛及右上腹不适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复发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P<0.05;研究组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76.00%),P<0.05;研究组的胆囊壁厚度[(2.48±0.31)mm]明显小于对照组[(3.87±0.65)mm],P<0.05;研究组胆囊收缩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UDCA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能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降低复发率,获得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促进胆囊功能恢复、缓解炎症反应有显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 微创保胆取 胆囊结 血清炎症因子 肝胆功能
下载PDF
牛磺石胆酸通过TGR5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改善肝细胞脂质沉积
11
作者 马琴 蒋林成 +4 位作者 尤月华 倪洪彬 蔺晓菁 肖晓秋 李继斌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612-1620,共9页
目的 观察牛磺石胆酸(taurocholic acid,TLCA)调节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探讨其对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TLCA、PA处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实验分为对照(CON)组、TLCA组、PA组和PA+TLCA组。... 目的 观察牛磺石胆酸(taurocholic acid,TLCA)调节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探讨其对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TLCA、PA处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实验分为对照(CON)组、TLCA组、PA组和PA+TLCA组。24 h后收集各组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分别处理C57 BL/6J小鼠肝脏原代细胞和AML-12肝细胞;使用氨苯蝶啶(triamterene,Tr)抑制巨噬细胞武田G蛋白偶联受体5 (Takeda G-protein receptor 5,TGR5),以证实其在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以及降低肝细胞脂质沉积中的作用。采用BODIPY荧光染色检测肝细胞内脂质积聚;RT-qPCR检测炎症因子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mRNA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TGR5和肝细胞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s,SREBP-1c)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内iNOS、CD206蛋白表达。结果 BODIPY荧光染色显示,PA组较CON组肝细胞脂质沉积显著增多,PA+TLCA组脂肪沉积得到缓解(P<0.05);与PA组比较,PA+TLCA组原代肝细胞和AML-12细胞脂质合成基因ACC1、FASN、SREBP-1c的mRNA水平以及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ACOX1和CPT1A表达水平在各组间无显著变化;RT-qPCR结果显示,PA诱导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促炎因子(iNOS、IL-6、IL-1β、TNF-α)水平显著升高,而联合TLCA处理后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且增加RAW264.7细胞M2型极化相关基因(Arg1、IL-4、IL-10)mRNA表达水平(P<0.05);与CON组比较,PA组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显著增加,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明显降低;TLCA可促进TGR5蛋白表达(P=0.071 4),氨苯蝶啶抑制TGR5后,显著抑制TLCA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和减少肝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结论 TLCA通过巨噬细胞TGR5抑制PA诱导的M1型极化且促进M2型极化,促炎症因子减少,进而降低肝细胞脂质合成,改善肝细胞脂质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极化 胆酸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武田G蛋白偶联受体5
下载PDF
人为噪音胁迫对瘤背石磺氧化应激和免疫应答的影响
12
作者 汤刘思巧 土志涵 +2 位作者 孙梦颖 唐少华 沈和定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9-736,共8页
为探究人为噪音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氧化应激和免疫应答的影响,将瘤背石磺分别暴露在1000 Hz的人为噪音中1、3、6、12和24 h后,分别测定瘤背石磺血清中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氧化应激指标和谷草转氨酶(AST)... 为探究人为噪音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氧化应激和免疫应答的影响,将瘤背石磺分别暴露在1000 Hz的人为噪音中1、3、6、12和24 h后,分别测定瘤背石磺血清中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氧化应激指标和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碱性磷酸酶(AKP)等免疫指标,同时测定了肝胰腺中热休克蛋白27(Hsp27)、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髓样分化因子(MyD8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相对于未暴露组,SOD和CAT活性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升高(P<0.05),AST和ALT活性在噪音暴露3 h后显著升高(P<0.05),AKP活性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升高(P<0.05);Hsp27和GSH-Px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上调(P<0.05),GST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下调(P<0.05),MyD88和TNF-α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上调。研究表明,人为噪音作为一种胁迫因子,使瘤背石磺机体产生了氧化应激和免疫应答,研究结果可为表征潮间带动物应对人为噪声胁迫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噪音 瘤背 氧化应激 免疫应答
下载PDF
低氧和复氧对瘤背石磺肠道健康的影响
13
作者 蒋超 王恺 +5 位作者 汤刘思巧 唐少华 李伟鹏 孙梦颖 土志涵 沈和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741-2751,共11页
【目的】分析低氧和复氧对瘤背石磺肠道组织结构、能量代谢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探究其低氧抗逆和复氧恢复机制,为潮间带生物的抗逆及恢复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设常氧组(对照组)、低氧组和复氧组,在低氧胁迫4、8、12和24 ... 【目的】分析低氧和复氧对瘤背石磺肠道组织结构、能量代谢和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探究其低氧抗逆和复氧恢复机制,为潮间带生物的抗逆及恢复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设常氧组(对照组)、低氧组和复氧组,在低氧胁迫4、8、12和24 h后复氧6、12、18、30和42 h,观察瘤背石磺肠道组织结构变化,测定乳酸含量、乳酸脱氢酶(LDH)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同时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情况。【结果】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瘤背石磺肠道组织中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至24 h时杯状细胞几乎遍布整个上皮层,复氧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肠道组织的乳酸含量随低氧胁迫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LDH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分别在胁迫24和12h时达最高值,且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而ACP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在8 h时降至最低值,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复氧后乳酸含量、LDH活性和ACP活性均有所恢复。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菌落相对丰度因低氧条件而改变,门水平上优势菌群由对照组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化到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弯曲杆菌门(Campylobacterota);属分类水平上优势菌落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变化到弧菌属(Vibrio),复氧后厚壁菌门(Firmicutes)又恢复优势地位;虽然复氧后菌落的相对丰度呈回升状态,但总体丰度仍低于对照组。LEfSe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低氧8 h组有20个显著差异群落,且主要集中在内生单胞菌属(Endozoicomonas)和弧菌属等;对照组与复氧组有39个显著差异群落,主要集中在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和幽门螺杆菌科(Helicobacteraceae)等。【结论】低氧影响瘤背石磺肠道组织结构,导致肠道菌群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肠道的抗氧化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 低氧胁迫 复氧 肠道 能量代谢 微生物菌群
下载PDF
石磺精子利用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杨平 沈和定 吴永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7-73,共7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交配、产卵的石磺Onchidium sp.进行观察取样,对样本进行常规生物学数据测定,并对解剖个体的两性腺、两性管、受精囊和支囊用Bouin’s液固定、切片。通过切片观察,了解石磺精子的形态、发生、运输过程与储藏情况以及...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交配、产卵的石磺Onchidium sp.进行观察取样,对样本进行常规生物学数据测定,并对解剖个体的两性腺、两性管、受精囊和支囊用Bouin’s液固定、切片。通过切片观察,了解石磺精子的形态、发生、运输过程与储藏情况以及受精规律。切片观察表明,精子在两性腺内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暴发性增殖,充盈两性管的收集小管。精子储存存在着"高位储存规律",即在水平方向上处于相对高位处的支囊是异体精子的储存场所,而处于相对低位处的两性管的收集小管与受精囊是自体精子的储存场所;精子通过内部的恋矢和外部的精沟运输到头部的雄性附属腺处,并由其加工成精液,最后通过阴茎刺入对方个体的交配活动完成精子在个体间的运输。精子主要在受精囊里与卵子发生受精作用,未及时受精的精子或卵子在受精囊内会发生自融。同时发现繁殖盛期的石磺个体普遍偏小,符合"性别分配理论"的观点;且第一次交配能开启雌性功能的发展,之后发生雌雄功能转变的交配(S1×L2)。石磺交配时间一般为1—5h,个别有长达4d的连续交配现象。数理分析认为受精囊的重量与交配时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922,P<0.01),而充当雄性功能的个体重与交配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6,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磺onchidium sp. 精子 储存 受精 交配
下载PDF
不同孵化方式、培育密度和附着基对瘤背石磺人工繁育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沈永龙 黄金田 +4 位作者 戈贤平 王爱民 吕富 蔡万存 沈楠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9-116,共8页
为提高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在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中受精卵的孵化速率和幼虫的存活率,本试验模拟滩涂生态环境对瘤背石磺亲贝进行人工养殖,并促使其交配产卵。将采集的瘤背石磺新鲜卵块置于盐度18,水温25~26℃的水体中进行... 为提高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在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中受精卵的孵化速率和幼虫的存活率,本试验模拟滩涂生态环境对瘤背石磺亲贝进行人工养殖,并促使其交配产卵。将采集的瘤背石磺新鲜卵块置于盐度18,水温25~26℃的水体中进行孵化。比较3种不同孵化方式对孵化速率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孔径(1.0~1.5 mm)海绵附着基和不同培育密度对幼虫存活率的影响,同时结合幼虫在各水层中分布的变化规律,探索瘤背石磺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的关键技术。结果显示,采用3种方式("喷淋"、"露空"和"梯笼")孵化,受精卵至出膜面盘幼虫期所需时间分别为8、6和9 d;大孔径(1.2~1.5 mm)海绵组对幼虫的附着效果较好,存活率显著高于小孔径(1.0~1.2 mm)海绵组(P<0.05),且两者均显著高于未添加附着基组(P<0.05);存活率与不同培育密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显示,瘤背石磺幼虫培育密度为55~61个/mL时存活率较高。上述结果表明,"露空"孵化方式能显著缩短瘤背石磺孵化所需时间;在生产过程中,幼虫培育密度以55~61个/mL为宜,面盘幼虫期投放大孔径海绵作为幼虫附着基能显著提高幼虫存活率且能明显缩短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所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onchidium struma) 人工繁育 孵化 培育密度 附着基
下载PDF
瘤背石磺体内重金属铜和镉的净化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管菊 沈和定 +2 位作者 刘宸 王冬凤 李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3,共5页
为降低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体内超标重金属铜和镉的含量,保证其食品安全,作者通过底泥添加木鱼石土(富含锌、硒等)、饲料添加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粉以及维生素C对瘤背石磺体内Cd和Cu进行净化,探究不同实验组对... 为降低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体内超标重金属铜和镉的含量,保证其食品安全,作者通过底泥添加木鱼石土(富含锌、硒等)、饲料添加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粉以及维生素C对瘤背石磺体内Cd和Cu进行净化,探究不同实验组对瘤背石磺体内Cd和Cu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对照组单纯用玉米粉暂养对瘤背石磺重金属的排出有一定的效果,但远远低于试验组在底泥中添加木鱼石土、在饲料中添加蛋白核小球藻粉及维生素C的效果。在瘤背石磺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在底泥中添加木鱼石土、在饲料中添加蛋白核小球藻粉及维生素C能高效地降低其体内重金属铜和镉的含量,达到可食用的目的,保证食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onchidium struma) 重金属 净化
下载PDF
瘤背石磺表皮生长因子基因的克隆、结构及进化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铁柱 沈和定 +3 位作者 史艳梅 刘欣 吴欣 李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16,共9页
首次在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中克隆得到一种新的表皮生长因子(EGF)的cDNA序列全长。EGF基因cDNA的全长为1158bp,命名为Os-egf1,其中开放阅读框长度为846 bp,编码一条包含28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根据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结构域分... 首次在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中克隆得到一种新的表皮生长因子(EGF)的cDNA序列全长。EGF基因cDNA的全长为1158bp,命名为Os-egf1,其中开放阅读框长度为846 bp,编码一条包含281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根据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结构域分析结果发现其含有2个保守的EGF结构域和1个EGF-like结构域,每个结构域中均包含至少6个半胱氨酸残基,且形成CX7 CX4-5 CX10-13CXCX8 C结构,其结构域由C1~C3、C2~C4和C5~C6之间形成的3个二硫键维持,符合表皮生长因子家族及其相关蛋白的特征结构域,但其余氨基酸序列与现有相关基因差异较大,推测可能是一种新的EGF-like基因。利用MEGA6.0软件构建Os-egf1与EGF家族相关蛋白的系统进化树,表明EGF家族蛋白具有一定的物种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onchidium struma) EGF 基因克隆:系统进化分析
下载PDF
水温对石磺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8
18
作者 沈和定 陈贤龙 +4 位作者 陈汉春 冉福 李家乐 王飞 熊柳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76-782,共7页
通过实验室研究,对石磺(Onchidium sp.)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了不同水温下石磺胚胎发育的速度,探讨了膜内面盘幼虫孵化出膜的主要条件.结果表明:石磺的胚胎发育过程类似于肺螺亚纲其他贝类,行体内受精,刚产出的卵为受精卵,... 通过实验室研究,对石磺(Onchidium sp.)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了不同水温下石磺胚胎发育的速度,探讨了膜内面盘幼虫孵化出膜的主要条件.结果表明:石磺的胚胎发育过程类似于肺螺亚纲其他贝类,行体内受精,刚产出的卵为受精卵,细胞未进行分裂,卵裂从卵产出体外开始,分别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担轮幼虫期,膜内面盘幼虫期,经过孵化期孵化出膜为自由生活的面盘幼虫期.对各阶段幼体的大小、形状、内部器官等特征以及发育变态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显微观察和描述.26 ℃,28 ℃,30 ℃ 3个水温组中,从受精卵到膜内面盘幼虫孵化出膜分别需要300 h,290 h,288 h;发现影响幼虫孵化出膜的主要因素是水温和海水的刺激作用;繁殖盛期卵群工厂化水泥池自然水温孵化时间为10~14 d.并报道了水温低于23 ℃时石磺胚胎停止发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胚胎发育 孵化出膜 停止发育
下载PDF
石磺繁殖生物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沈和定 陈汉春 +3 位作者 陈贤龙 代欣欣 施志仪 冉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3-760,共8页
用实验室小型试验、贝类育苗场生产性试验和自然群体实地观察的方法,结合养殖池塘内石磺(Onchidium sp.)繁殖习性跟踪观察,2年内研究了沪浙地区石磺的繁殖季节,繁殖方式,繁殖力,受精卵的发育孵化,水温和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用实验室小型试验、贝类育苗场生产性试验和自然群体实地观察的方法,结合养殖池塘内石磺(Onchidium sp.)繁殖习性跟踪观察,2年内研究了沪浙地区石磺的繁殖季节,繁殖方式,繁殖力,受精卵的发育孵化,水温和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胚胎停止发育现象,幼虫发育及变态前形态变化,对石磺繁殖生物学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石磺雌雄同体,雄性先熟,异体交配,体长5cm体重10g以上的个体为繁殖的主要群体,其生物学最小型为体长3.1cm和体重3.5g;交配期多在气温22℃以上的5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6-8月为繁殖盛期。产卵前经过5-10h的求爱和1-5h的交配过程,交配后15d左右产出受精卵,多在大潮日至小潮日期间3~5d内的晚间产卵;繁殖期具有6个明显的产卵高峰。卵群表面积15-30cm^2,每平方厘米卵群含卵子2650±300个,每个卵群含卵子4.4-8.0万粒。水里与潮湿环境中卵群孵化率没有明显差异;26-35℃的水温下,卵群孵化时间10-14d,水温23℃以下石磺胚胎出现停止发育的现象。适合卵群孵化的海水盐度为6~20,孵化出膜2-3d后的面盘幼虫开始摄食单胞藻。自由生活面盘幼虫经23d培育后出现明显的革质膜;变态后的幼体可能存在不断蜕去革质膜的过程,面盘幼虫的变态过程和变态条件仍有待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生物学 面盘幼虫 变态
下载PDF
瘤背石磺的形态、习性和生殖行为 被引量:30
20
作者 王金庆 成永旭 +2 位作者 吴旭干 陈亚瞿 南天佐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40,共9页
20 0 3年 5月~ 2 0 0 4年 5月研究了上海崇明瘤背石磺 (Onchidiumstruma)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 ,分别对其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生殖、神经等六大系统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 ,瘤背石磺生活在潮间带高潮区滩涂的芦苇丛里 ,摄食泥滩上... 20 0 3年 5月~ 2 0 0 4年 5月研究了上海崇明瘤背石磺 (Onchidiumstruma)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 ,分别对其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生殖、神经等六大系统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 ,瘤背石磺生活在潮间带高潮区滩涂的芦苇丛里 ,摄食泥滩上的有机质和单胞藻类 ;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卵生。生殖系统包括生殖器和雌、雄交接器三部分 :生殖器由两性腺、卵黄腺和蛋白腺组成 ;雄性交接器由输精管、附性腺、阴茎、刺激器等组成 ,雄性生殖孔位于右侧第一触角中部 ;雌性交接器由输卵管、受精囊、阴道等组成 ,雌性生殖孔位于肛门右侧约 5 0mm处的腹足与外套膜的交界处。本文并详细描述了石磺的交配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 交配 卵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