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路致远 光启来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国佛教石窟调查钩沉
1
作者 何莹 《佛学研究》 2023年第1期93-100,共8页
以编写《佛教百科全书》中的“中国佛教石窟”部分为契机,中国佛教协会委托阎文儒教授组建了全国佛教石窟调查组。自1961—1965年,调查组对新疆、甘肃、四川、重庆、浙江、河南、山西、陕西等多个省份的石窟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 以编写《佛教百科全书》中的“中国佛教石窟”部分为契机,中国佛教协会委托阎文儒教授组建了全国佛教石窟调查组。自1961—1965年,调查组对新疆、甘肃、四川、重庆、浙江、河南、山西、陕西等多个省份的石窟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取得了翔实且丰硕的成果。本文综合文字材料、图稿、参与者口述等资料,对全国佛教石窟调查的缘起、成员构成、调查过程、研究成果及意义做论述,以呈现当年全国佛教石窟调查的情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佛教石窟调查 中国佛教协会 阎文儒 通一法师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中国段佛教石窟差异性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葛云健 张忍顺 杨桂山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7-1096,共10页
作为佛教东传的主线,沿丝绸之路中国段留存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其分布与该区域丹霞地貌的分布大致重叠。由于各地区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岩性的差异,石窟在分布、形制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以沿丝绸之路主线佛教东传的路线为基础... 作为佛教东传的主线,沿丝绸之路中国段留存了大量的佛教石窟,其分布与该区域丹霞地貌的分布大致重叠。由于各地区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岩性的差异,石窟在分布、形制以及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以沿丝绸之路主线佛教东传的路线为基础,分别阐述丝绸之路天山北线、河西走廊、陇东、河湟谷地以及陕西彬县丹霞地貌区的佛教石窟以及敦煌石窟的特点,分析各地石窟形成自身特点的自然原因。文章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分布、形制以及艺术特色与丹霞地貌的内在联系,认为除宗教政治因素外,丹霞地貌是丝绸之路石窟分布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石窟形制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比较了其他类型地貌与丹霞地貌在开凿石窟方面的优劣,认为丹霞地貌拥有最适合开凿石窟的地貌形态与岩性。综上,文章认为丹霞地貌的存在是丝绸之路沿线出现大量佛教石窟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 佛教石窟 丝绸之路
下载PDF
巴蜀隋代佛教石窟艺术初探 被引量:5
3
作者 龙红 邓新航 王玲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4-131 226,226,共9页
隋代巴蜀佛教石窟分布散、规模小,以摩崖龛像为主,尤以巴中石窟装饰精美的佛帐形龛最为突出。比较而言,人形化天龙八部群像和以主尊形式表现的定光佛在中原北方造像中颇为鲜见。巴蜀隋代造像较多地承继了北周造像艺术的风格特征,并有机... 隋代巴蜀佛教石窟分布散、规模小,以摩崖龛像为主,尤以巴中石窟装饰精美的佛帐形龛最为突出。比较而言,人形化天龙八部群像和以主尊形式表现的定光佛在中原北方造像中颇为鲜见。巴蜀隋代造像较多地承继了北周造像艺术的风格特征,并有机融合北齐、南朝造像的诸多"优秀基因",从而体现出代表新王朝统一后气势恢宏、雄迈劲健和装饰华美的艺术精神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 隋代 佛教石窟
下载PDF
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以龟兹和敦煌为中心 被引量:28
4
作者 马世长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3-53,共11页
大型石窟群,多由几种不同使用功能的洞窟组成,构成较为完整的石窟寺院。在石窟中保存有佛教造像(或壁画、浮雕)的礼拜窟,历来是学界所关注的研究对象,而那些原来就没有佛教造像(或壁画、浮雕)的非礼拜性质的洞窟,则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 大型石窟群,多由几种不同使用功能的洞窟组成,构成较为完整的石窟寺院。在石窟中保存有佛教造像(或壁画、浮雕)的礼拜窟,历来是学界所关注的研究对象,而那些原来就没有佛教造像(或壁画、浮雕)的非礼拜性质的洞窟,则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石窟中的各类不同性质的洞窟,皆是古代僧人根据宗教活动与生活需要而凿建的。它们的出现和存在,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本文透过石窟中不同使用功能洞窟的外在形态与其所蕴含的宗教文化内涵,来探寻佛教石窟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化规律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石窟 龟兹 敦煌 类型和形制
下载PDF
北朝时期佛教石窟艺术样式的西传及其流变的区域性特征——以麦积山第127窟与莫高窟第249、285窟的比较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15
5
作者 沙武田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106,共21页
本文以麦积山西魏第127窟和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49、285窟为讨论的主要对象,在二地同时期石窟艺术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北朝时期佛教石窟艺术样式的西传及其流变的区域性特征。
关键词 北朝佛教石窟 样式 区域性特征
下载PDF
新疆佛教石窟中的古代民族服饰考略 被引量:1
6
作者 乌云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5-248,共4页
新疆佛教石窟已是举世瞩目的古代艺术宝库,尤其石窟壁画中描绘的众多古代人物形象,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衣冠服饰。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考察新疆佛教石窟中的龟兹、回鹘、粟特、蒙古、汉民族的服装服... 新疆佛教石窟已是举世瞩目的古代艺术宝库,尤其石窟壁画中描绘的众多古代人物形象,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衣冠服饰。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考察新疆佛教石窟中的龟兹、回鹘、粟特、蒙古、汉民族的服装服饰,从而对以上各民族服饰的整体面貌以及基本特点进行初步的梳理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佛教石窟 古代民族 服饰
下载PDF
四川石窟寺考古研究的新典范——雷玉华等著《川北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研究》介评 被引量:1
7
作者 董华锋 闫月欣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3-180,共8页
雷玉华等人的新著《川北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研究》规范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川北石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川北石窟的演变序列,并阐明了其历史背景。从学术史的角度看,该书全面揭示了川北石窟的内涵,树立了四川石窟研究的... 雷玉华等人的新著《川北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研究》规范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川北石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川北石窟的演变序列,并阐明了其历史背景。从学术史的角度看,该书全面揭示了川北石窟的内涵,树立了四川石窟研究的新标杆,也为石窟寺考古研究方法的运用提供了新范例,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新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玉华 《川北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研究》 石窟寺考古
下载PDF
丝路佛教石窟系列(一)——印度早期佛教石窟 被引量:4
8
作者 王云 《中国美术》 2017年第4期112-123,共12页
引言在印度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1200多个石窟,有佛教石窟、印度教石窟以及耆那教石窟。其中佛教石窟数量最多,约占总量的75%。从地域上看,有一千多个石窟集中分布于西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这不仅是因为德干高原玄武岩质的山... 引言在印度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1200多个石窟,有佛教石窟、印度教石窟以及耆那教石窟。其中佛教石窟数量最多,约占总量的75%。从地域上看,有一千多个石窟集中分布于西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这不仅是因为德干高原玄武岩质的山体非常适宜开凿石窟,还因为这里面朝阿拉伯海。公元前2世纪前后,古代西印度的港口城市就已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来自印度各地的商队穿过德干高原汇聚于此,他们运来的香料将在这里装船,运往罗马和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石窟 毗诃罗窟 支提窟 石窟
下载PDF
丝路佛教石窟系列(二)——印度后期佛教石窟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云 《中国美术》 2017年第5期128-139,共12页
引言公元4、5世纪,当佛教在中国曰趋兴盛之时,在印度本土,佛教却开始走向衰微。不过,由于信奉印度教的笈多(4-6世纪)诸王对佛教采取宽容的政策,佛教哲学和佛教艺术得以继续发展。公元7世纪到达印度的玄奘,译介到中国的唯识派经典即是笈... 引言公元4、5世纪,当佛教在中国曰趋兴盛之时,在印度本土,佛教却开始走向衰微。不过,由于信奉印度教的笈多(4-6世纪)诸王对佛教采取宽容的政策,佛教哲学和佛教艺术得以继续发展。公元7世纪到达印度的玄奘,译介到中国的唯识派经典即是笈多佛教哲学的杰出成果。在唯识派'实无外境,唯有内识'的哲学思想影响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旃陀石窟 支提窟 佛教石窟 石窟壁画 埃洛拉石窟 大乘佛教 因陀罗 奥兰加巴德 提婆达多 笈多王朝
下载PDF
印度早期佛教石窟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云 《中国艺术》 2017年第4期68-77,共10页
在印度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1200多个石窟,有佛教石窟、印度教石窟以及耆那教石窟。其中佛教石窟数量最多,约占总量的75%。从地域上看,有一千多个石窟集中分布于西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这不仅是因为德干高原玄武岩质的山... 在印度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1200多个石窟,有佛教石窟、印度教石窟以及耆那教石窟。其中佛教石窟数量最多,约占总量的75%。从地域上看,有一千多个石窟集中分布于西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这不仅是因为德干高原玄武岩质的山体非常适宜开凿石窟,还因为这里面朝阿拉伯海。公元前2世纪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石窟 印度教 早期 集中分布 阿拉伯海 耆那教 西北部 玄武岩
下载PDF
麦积山佛教石窟英语介绍文本情景语境重构
11
作者 马英莲 《现代语言学》 2022年第12期3081-3087,共7页
针对汉语语境下麦积山佛教石窟英语介绍文本与目的语国家石窟介绍文本语篇结构不匹配现象,在情景语境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麦积山佛教石窟和阿旃陀佛教石窟英语介绍文本情景语境并参照阿旃陀佛教石窟文本结构重构了麦积山佛教石窟的情景... 针对汉语语境下麦积山佛教石窟英语介绍文本与目的语国家石窟介绍文本语篇结构不匹配现象,在情景语境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麦积山佛教石窟和阿旃陀佛教石窟英语介绍文本情景语境并参照阿旃陀佛教石窟文本结构重构了麦积山佛教石窟的情景语境。重构语场对译文的合理增删不仅突出了文本的主要信息而且增加了目的语读者认可石窟景点的必要信息;语旨重构注重以外国游客为导向,强调与外国游客之间的沟通,突显外国游客意识、增加共享知识拉近与外国游客的关系;语式重构既保持了书面语特征,同时又呈现口语化倾向。重构情景语境与目的语情景语境国际范式一致,更容易为外国游客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景语境理论 麦积山佛教石窟 阿旃陀佛教石窟 重构
下载PDF
丝路佛教石窟系列(三)——巴米扬石窟
12
作者 王云 《中国美术》 2018年第3期122-133,共12页
引言 印度的佛教,向西传播最远到达了阿富汗。从这里,佛教没有再向西传播,而是调转方向,向东进入了中国新疆。因此阿富汗的佛教美术在整个佛教文化圈中,受西方影响最大,并在此后向东传播的过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疆、中原地区直至亚... 引言 印度的佛教,向西传播最远到达了阿富汗。从这里,佛教没有再向西传播,而是调转方向,向东进入了中国新疆。因此阿富汗的佛教美术在整个佛教文化圈中,受西方影响最大,并在此后向东传播的过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疆、中原地区直至亚洲最东端的日本。今天的阿富汗是一个干旱、贫穷的内陆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石窟 阿富汗 佛教美术 中原地区 内陆国家 传播 文化圈 新疆
下载PDF
试论佛教石窟中的飞天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晓毅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4年第2期95-98,共4页
本文运用史籍文献、实物资料探讨了佛教石窟寺绘塑造像中的飞天在佛教弘传中的功用。飞天造形艺术的产生、发展 ,外来中国化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 佛教石窟 飞天 功用 中国化
下载PDF
龟兹佛教艺术与阿艾石窟壁画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涛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57,共6页
龟兹是古代西域佛教较兴盛的地方 ,开凿石窟是龟兹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龟兹佛教石窟有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阿艾石窟则表现出深受中原佛教艺术的影响 ,是这一时期龟兹地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关键词 西方文化 文化交流 东方文化 龟兹地区 佛教石窟 佛教艺术 中原地区 阿艾石窟 壁画
下载PDF
2006~2015年中国佛教石窟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新航 汪小洋 《艺术探索》 2017年第1期86-105,共20页
2006~2015年十年间,中国佛教石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石窟考察的范围有所扩大,不少中小型石窟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二,石窟调查报告的内容更为详实规范,而且多附有精确可靠的线描图,特别是三维激光扫描等高新技术也逐... 2006~2015年十年间,中国佛教石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石窟考察的范围有所扩大,不少中小型石窟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二,石窟调查报告的内容更为详实规范,而且多附有精确可靠的线描图,特别是三维激光扫描等高新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石窟寺测绘当中;其三,题材考察和图像辨识仍是近年研究的重点,但在某些区域性石窟的综合研究上也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其四,研究方法上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趋势,艺术学的相关研究也很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石窟 考古调查 艺术研究 专题研究 综合研究
下载PDF
浅谈佛教石窟艺术的汉化过程 被引量:1
16
作者 申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6-119,共4页
关键词 石窟艺术 汉化过程 奉先寺 佛教石窟 艺术风格 《历代名画记》 谈佛 人的观念 审美风尚 时代精神
下载PDF
试论天水与四川佛教石窟之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项一峰 《敦煌学辑刊》 2002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关键词 天水 四川 佛教石窟
下载PDF
初谈佛教石窟供养人 被引量:9
18
作者 项一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8-102,共5页
初谈佛教石窟供养人项一峰供养人,简单地说是将私有财产奉献给别人或社会团体的人,奉献的私有财产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追溯它的历史,可以说与人类同时产生。佛教供养人,无疑佛教产生的第一天就出现。佛教界通常所讲供养人,是... 初谈佛教石窟供养人项一峰供养人,简单地说是将私有财产奉献给别人或社会团体的人,奉献的私有财产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追溯它的历史,可以说与人类同时产生。佛教供养人,无疑佛教产生的第一天就出现。佛教界通常所讲供养人,是指供养“佛法僧”三宝的人。若狭义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养人画像 佛教石窟 石窟造像 石窟壁画 新疆地区 麦积山石窟 敦煌石窟 张议潮出行图 比丘尼 陕甘宁地区
下载PDF
石窟寺: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的路标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云霞 《文博》 2010年第3期65-67,共3页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条传播线路上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成为佛教传播的路标,清晰地显示了佛教在华传播发展的脉络。这些石窟中著名者主要有"龟兹模式"的代表新疆地区的克孜儿石窟,甘肃敦...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这条传播线路上一座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成为佛教传播的路标,清晰地显示了佛教在华传播发展的脉络。这些石窟中著名者主要有"龟兹模式"的代表新疆地区的克孜儿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榆林窟,甘肃永靖的炳灵寺,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宁夏固原的须弥山石窟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成熟与辉煌的体现。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中国化,在佛教石窟方面主要表现为:石窟形制的变化;造像题材的变化;造像形象的变化。佛教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佛教石窟 路标 中国化
下载PDF
宋代佛教石窟造像的世俗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丽 《艺术生活》 2012年第5期72-73,共2页
石窟造像的世俗化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民族特征化,也称民族化。石窟造像的民族性特征是由中国人独特的观察方法决定的,我国石窟艺术发展到宋代,在造型上已经完成了佛教世俗化进程。本文试图从造型上、题材上和理念上三方面简述宋代的石窟... 石窟造像的世俗化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民族特征化,也称民族化。石窟造像的民族性特征是由中国人独特的观察方法决定的,我国石窟艺术发展到宋代,在造型上已经完成了佛教世俗化进程。本文试图从造型上、题材上和理念上三方面简述宋代的石窟造像的世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佛教石窟造像 世俗化 民族化 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