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南朝石窟形制中的自然因素
- 1
-
-
作者
符永利
张婷
-
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巴蜀石窟寺研究所
-
出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52-59,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KG014)
西华师范大学英才基金项目(17YC226)
-
文摘
石窟形制中的自然因素指的是利用自然洞窟,或人工开凿而有意模仿自然洞窟的风格,是一种避免人工规整、追求浑厚淳朴效果的设计理念。南朝石窟是强调自然因素的典范,具体表现在单体窟龛的形制、自然崖面的选择与窟龛布局、未采用中心柱窟形制、朴素简陋的风格等方面。这种风格的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代表着佛教中国化的方向,由于处在南北正统之争的大局下,此种特征被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成为南朝文化的特色象征。
-
关键词
南朝
石窟形制
自然因素
-
Keywords
the Southern dynasty
the shape of grottoes
natural factors
-
分类号
K879.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9.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陕北明代石窟形制和图像类型分析
被引量:2
- 2
-
-
作者
谷东方
-
机构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出处
《石窟寺研究》
2017年第1期212-251,共40页
-
文摘
本文在前后四次详尽考察陕北石窟的基础上,分析了陕北明代石窟的分布和形制,继而对三教主尊、大肚弥勒佛、水月观音、地藏十王、千佛(含万菩萨)、四大天王、五眼菩萨、三十五佛造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关羽图像、化生童子等11种图像进行分析。认为陕北明代盛行的以佛教为主,混合儒道的多神祗信仰,石窟图像表现受民间思想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明代石窟艺术民间化的形成。
-
关键词
陕北明代石窟
石窟形制
图像类型
-
分类号
K879.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大足石窟与敦煌石窟建筑形式的比较
- 3
-
-
作者
杨雄
-
机构
重庆三峡学院敦煌学研究所
-
出处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100-104,共5页
-
基金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批准号 2003-KGF-02
-
文摘
大足石窟与敦煌石窟建筑形制有很大不同。敦煌有各种各样的石窟形制,而大足则基本为摩崖石刻。大足石刻有一些为预留顶檐的浅龛或深龛,有的面积很大;但大多为具方形或弧形龛口的或深或浅的中小型龛窟造像。与有窟门、甬道、主室的敦煌石窟形制比较,大足石窟的建筑形制更像剖开的敦煌石窟。大足摩崖龛窟建筑是继承了中国传统而又具有地域、时代、宗教等特点的独特的创造。
-
关键词
石窟形制
摩崖
龛窟
石窟
-
Keywords
cave formation
cliff-scraping
shrine-cave
cave
-
分类号
TU-80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隋唐莫高窟建筑形制的变化和藻井图案语义变迁
被引量:4
- 4
-
-
作者
陈振旺
彭艳萍
-
机构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
出处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1-166,196,共7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隋代莫高窟壁画研究"(项目编号:15JJD770012)阶段性成果之一
-
文摘
石窟建筑的形制、空间布局的演化和佛教教义、仪轨的嬗变相辅相成,莫高窟石窟建筑形制和石窟艺术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状态,从早期模仿借鉴到中期融合、创新,至隋唐熔铸出兼具外来因子和传统内核的中国化殿堂式洞窟。除外来文化影响,莫高窟石窟形制的形成及演变与中国传统建筑、墓葬形制和幄帐等密切关联。同时,佛事活动的空间需求与石窟建筑形制演化、石窟空间的拓展和艺术形态演化互为因果。隋代以降,莫高窟覆斗顶殿堂窟逐步取代北朝中心柱窟,藻井图案形制也突破北朝叠涩式格局,隋唐两代莫高窟藻井图案从早期"建筑式"向"织物式"语义演进。
-
关键词
石窟建筑形制
中国化
藻井形制
藻井图案语义
-
Keywords
the grotto' s architecture shape
chinization
the caisson ceiling forms
the caisson ceiling patterns semantics
-
分类号
J59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响堂山的美国和中国
- 5
-
-
作者
麻天祥
-
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出处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31,共5页
-
文摘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DC的艺术博物馆里,第一次知道响堂山石窟,继而开始了解它。文中就南、北响堂山及小响堂山的内容做了简要说明,并介绍了响堂山"北齐造像模式"。
-
关键词
响堂山
北齐造像模式
石窟形制
-
分类号
K879.29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秩序与重构——莫高窟建筑营造形制与美学特征研究
- 6
-
-
作者
武玥
孙倩雯
李政慷
-
机构
宁夏大学
-
出处
《大观(论坛)》
2024年第9期15-17,共3页
-
基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水平本科建设项目“宁夏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协同育人实践项目”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前秦,历经隋、唐、五代、西夏、元等,经过千年的兴建与修缮。莫高窟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时空交错的建筑魅力和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文化价值。通过探寻敦煌莫高窟的建筑营造形制,对石窟形制的种类、嬗变与空间布局的演化分析,纵向分析各个时期莫高窟建筑营造形制的美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将史料与分析结果整合,对莫高窟内石窟建筑形制与美学特征加以总结。
-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石窟建筑形制
美学特征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的本土化特征探析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冷维娟
-
机构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
-
出处
《雕塑》
2015年第5期46-47,共2页
-
文摘
石窟造像源于古印度,在其传播过程中,中国艺术家对印度佛教文化及艺术样式不断吸收、融合、改造,并与本土精神相熔铸,以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其更加符合汉地文化传统,使得佛教造像艺术逐渐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和精神需求。本文试图从中国佛教石窟的造像题材、造型样式、石窟形制、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揭示石窟造像演变背后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原雅士文化及历朝统治阶级政治文化异质融会内涵的本土再造历程。
-
关键词
石窟形制
本土再造
秀骨清像
褒衣博带
-
Keywords
Cave formation, localized re-creation,thin and elongated,ample gown and loose girdle
-
分类号
J315
[艺术—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