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高喜马拉雅普兰地区东西向韧性拆离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
- 1
-
-
作者
戚学祥
许志琴
史仁灯
陈方远
-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91-298,共8页
-
基金
973专项(2003CB7165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NSFC40399140)资助
-
文摘
高喜马拉雅地体西部普兰地区东西向面状韧性拆离作用发育,韧性拆离带内的岩石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塑性变形,糜棱岩化作用普遍存在,面理向东缓倾,拉伸线理向东倾伏,倾伏角5-18°。不对称旋转应变构造指示韧性拆离带具有早期自西向东的运动性质,及后期又经历了自东向西脆韧性变形的特点。EBSD组构测定结果反映糜棱岩中变形石英的晶格优选方位具有自西向东的高温柱面{10 10}<a>、中温菱面{101 1}<a>和自东往西的中温菱面 {101 1)<a>、低温底面{0001)<a>两组滑移系,结合糜棱岩中普遍存在的不对称旋转构造特点分析说明构造带早期自西向东韧性拆离作用形成于中高温环境,后期自东向西的脆韧性变形形成于中低温环境。锆石sHRIMP U-Pb 定年结果表明普兰地区高喜马拉雅变质基底原岩形成于1863Ma。普兰东西向韧性拆离作用形成于中新世,与高喜马拉雅地体南北两侧的MCT和STDS形成时代相吻合,是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产生的挤压应力作用于弧形喜马拉雅造山带时,分解出平行于造山带方向的剪切应力促使造山带内中下地壳的物质沿平行于造山带方向发生塑性流动形成的,是与MCT和STDS在同一构造事件中同一构造应力场内形成的,是青藏高原大规模南北向缩短、隆升和一部分物质向东逃逸的产物。
-
关键词
高喜马拉雅
面状韧性拆离构造
石英晶格优选方位
普兰地区
-
Keywords
Greater Himalaya
Burang area
planar ductile detachment
quartz fabric
-
分类号
P548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