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碧溪岭含柯石英榴辉岩的U-Pb与^(40)Ar/^(39)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曹荣龙 朱寿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2-161,共10页
安徽大别、苏北和山东胶南是世界上第三个发现含柯石英榴辉岩的地区。在关于苏鲁皖超高压变质带大地构造背景的学术讨论中,其时代问题成为当前争论的焦点。本文用锆石U-Pb法得到碧溪岭榴辉岩体谐和图上交点年龄2774.5±... 安徽大别、苏北和山东胶南是世界上第三个发现含柯石英榴辉岩的地区。在关于苏鲁皖超高压变质带大地构造背景的学术讨论中,其时代问题成为当前争论的焦点。本文用锆石U-Pb法得到碧溪岭榴辉岩体谐和图上交点年龄2774.5±24Ma以及t(^(207)Pb/^(206)Tb)平均表面年龄2662Ma,提供了榴辉岩的原岩和超高压变质作用可能形成于晚太古代的信息;并用多硅白云母Ar-Ar法测得661.7±13Ma的退变质年龄,也表明本区榴辉岩可能是前寒武纪的产物;此外,还测得围岩大别群斜长片麻岩中的白云母以及榴辉岩中晚期交代的普通角闪石的Ar-A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92.55±3.85和230.70±4.61Ma,代表后榴辉岩(posteclogite)的印支期区域动力变质作用改造年龄。笔者对已报道的榴辉岩Sm-Nd年龄的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含石榴子石Sm-Nd矿物等时线定年法潜在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含柯石英榴辉岩 氩同位素 年代学
下载PDF
含柯石英榴辉岩形成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 被引量:4
2
作者 吕古贤 陈晶 +2 位作者 丁悌平 李晓波 刘瑞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14-24,共11页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 TEM)对大别地区英山县含柯石英榴辉岩、石英榴辉岩及石榴角闪岩中石榴子石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在强塑性变形的三类岩石中 ,石榴子石的超微构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在含柯石英榴辉岩中的石榴子石位错密度比角闪岩中...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 TEM)对大别地区英山县含柯石英榴辉岩、石英榴辉岩及石榴角闪岩中石榴子石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在强塑性变形的三类岩石中 ,石榴子石的超微构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在含柯石英榴辉岩中的石榴子石位错密度比角闪岩中的低。修正石榴子石材料系数 α为 0 .2 5 ,用石榴子石位错密度估算了相对差异应力值 ,并讨论了在超高压榴辉岩形成和退变质过程中各阶段的变质条件。根据石榴子石位错密度测定的差异应力 ,结合石榴子石的变形测量 ,恢复构造三维主应力及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值 PS,从柯石英相的转变压力 P中减去构造附加静水压力值 PS后 ,利用单纯由重力引起的静水压力值 PG换算上覆岩石的重力和厚度 ,获得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含柯石英榴辉岩形成深度仅为≥ 32 .0 9~ 32 .1 1 km。因此提出 ,该含柯石英榴辉岩是在这一地壳深处 (或稍深一些 )受强烈构造作用形成的新认识。同位素资料分析表明 ,大别地区榴辉岩系地壳成因 ,这对于榴辉岩是壳内产物的认识提供了进一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深度 含柯石英榴辉岩 构造校正测算 TEM
下载PDF
大别山东部含柯石英榴辉岩锆石U-Pb测年——多期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 被引量:11
3
作者 简平 杨巍然 周惠芳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6年第4期14-21,共8页
大别造山带东段南、北大别两类不同产状的柯石英榴辉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对比研究表明:(1)石马榴辉岩超高压变质事件发生于471±2Ma前,并受到海西斯热事件(榴辉岩重结晶)的迭加;(2)碧溪岭与超镁铁质岩共生的榴辉岩是晚元古代北大别... 大别造山带东段南、北大别两类不同产状的柯石英榴辉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对比研究表明:(1)石马榴辉岩超高压变质事件发生于471±2Ma前,并受到海西斯热事件(榴辉岩重结晶)的迭加;(2)碧溪岭与超镁铁质岩共生的榴辉岩是晚元古代北大别古岛弧(镁铁—超镁铁质堆晶岩系)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镁铁—超镁铁质堆晶岩系可能形成于914±56Ma;(3)大别地区东部加里东期和印支期超高压变质带并置,反映了造山带形成多期“开”“合”的复杂演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石英榴辉岩 榴辉岩 同位素测年
下载PDF
北秦岭官坡地区柯石英榴辉岩变质作用的P-T-t轨迹 被引量:3
4
作者 赵东林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28-33,共6页
根据矿物包裹和替代关系以及共生组合规律,北秦岭官坡地区柯石英榴辉岩的变质作用演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前榴辉岩相的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后榴辉岩相的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Sm-Nd同位素定年显示,北秦岭柯... 根据矿物包裹和替代关系以及共生组合规律,北秦岭官坡地区柯石英榴辉岩的变质作用演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前榴辉岩相的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后榴辉岩相的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Sm-Nd同位素定年显示,北秦岭柯石英榴辉岩于400±16Ma沿朱夏断裂被推覆上升,P-T-t轨迹的地球动力学成因可能与扬子和华北陆块间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榴辉岩 P-T-T轨迹 变质作用 榴辉岩
下载PDF
含柯石英超高压榴辉岩的早期变形——以苏北东海碱场榴辉岩体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索书田 杨启军 +2 位作者 钟增球 周汉文 游振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8,共8页
以超高压矿物组合的各种后成合晶及冠状体等卸载不平衡结构为参考标志,将含柯石英的超高压榴辉岩的变形序列分成两个部分。后成合晶及冠状体发育之前的变形为早期变形,是在大陆深俯冲和碰撞条件下发育的超高压变质变形组构。后成合晶及... 以超高压矿物组合的各种后成合晶及冠状体等卸载不平衡结构为参考标志,将含柯石英的超高压榴辉岩的变形序列分成两个部分。后成合晶及冠状体发育之前的变形为早期变形,是在大陆深俯冲和碰撞条件下发育的超高压变质变形组构。后成合晶及冠状体发育之后的变形为晚期变形,是在超高压岩石折返剥露过程中,主要是在角闪岩相甚至绿片岩相条件下发育的。构造上江苏省北部东海县碱场含柯石英榴辉岩体,分为块状榴辉岩和面理化榴辉岩两种类型,分别代表超高压变质岩早期变形的两个构造阶段或世代(D1、D2)。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矿物组合、中小尺度及显微尺度下的组构特征,讨论了两者的几何关系和区域构造意义,强调指出,只有含柯石英榴辉岩的早期变形组构,才能记录和反映斜向大陆深俯冲及碰撞的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含柯石英榴辉岩 块状榴辉岩 面理化榴辉岩 深俯冲 变形组构
下载PDF
块状榴辉岩920℃开放体系脱水部分熔融过程及熔体成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姜杨 周汉文 +3 位作者 杨启军 徐学纯 马瑞 刘慧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5-50,共6页
选取江苏省东海青龙山含钠云母的石英榴辉岩块状样品,在0.1 GPa、920℃恒温加热4 h的条件下,进行了开放体系的脱水部分熔融实验。样品中含有钠云母、蓝闪石和绿辉石退变形成的后成合晶中的角闪石等含水矿物。该榴辉岩的熔融可以划分为3... 选取江苏省东海青龙山含钠云母的石英榴辉岩块状样品,在0.1 GPa、920℃恒温加热4 h的条件下,进行了开放体系的脱水部分熔融实验。样品中含有钠云母、蓝闪石和绿辉石退变形成的后成合晶中的角闪石等含水矿物。该榴辉岩的熔融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含水矿物的脱水暗化、部分熔融和几乎全部熔融阶段。熔融从含水矿物的脱水暗化开始,玻璃质熔体首先出现在含水矿物边界。在不同的局部熔融体系内,熔体成分从基性到酸性,受到局部熔融体系内部物质组成的控制,与全岩化学成分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熔融体系 部分熔融过程 熔体成分 块状样品 石英榴辉岩 东海青龙山
下载PDF
安徽太湖县石马超高压榴辉岩相岩石的岩石学研究(英文)
7
作者 金持跃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11-17,共7页
大别山太湖县石马超高压榴辉岩相岩石可分为两类:(1)以柯石英榴辉岩(已退变质)为代表的硅饱和岩石;(2)以二矿物榴辉岩、石榴顽火辉石岩、含顽辉石榴子石岩、单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为代表的硅不饱和岩石。前者的原岩是沉积火山碎屑岩;... 大别山太湖县石马超高压榴辉岩相岩石可分为两类:(1)以柯石英榴辉岩(已退变质)为代表的硅饱和岩石;(2)以二矿物榴辉岩、石榴顽火辉石岩、含顽辉石榴子石岩、单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为代表的硅不饱和岩石。前者的原岩是沉积火山碎屑岩;后者的原岩可能是地幔岩经高度部分熔融后的残余物,其后来受到高H2O和CO2流体的变化。本研究提供的有关这些超高压岩石及其围岩的岩矿特征以及温压计计算表明超高压榴辉岩相岩石曾经历从角闪岩相(627-699℃,14-23kbar)到柯石英或金刚石榴辉岩相(700-800℃,30-42kbar)再退变至角闪岩相(556-826℃,13-30kbar和一定的水压下)的顺时针P-T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太湖县 石马 超高压榴辉岩相岩石 石英榴辉岩 硅饱和岩石 二矿物榴辉岩
下载PDF
串点成线 巧绘和美乡村图——潜山市痘姆乡求知村:地质文化串起乡村产业链
8
《安徽地质》 2023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痘姆乡求知村距天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 km,辖30个村民组,面积12.6 km^(2)。求知村呈两山夹一河的地貌景观,发育有独特的世界级地质遗迹:斜贯东亚大陆边缘的郯庐断裂带穿境而过,亚洲哺乳类动物发源地之一的杨小屋...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痘姆乡求知村距天柱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 km,辖30个村民组,面积12.6 km^(2)。求知村呈两山夹一河的地貌景观,发育有独特的世界级地质遗迹:斜贯东亚大陆边缘的郯庐断裂带穿境而过,亚洲哺乳类动物发源地之一的杨小屋为代表的5处化石产地,出露了闻名全球的含柯石英榴辉岩等的超高压变质带,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科普价值。求知村于2021年获中国地质学会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筹建),2023年获批安徽省地质科普教育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遗迹 东亚大陆边缘 石英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带 地貌景观 哺乳类动物 天柱山 姆乡
下载PDF
地壳深部“重力-构造力复合压力状态”研究和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形成深度的测算 被引量:4
9
作者 吕古贤 胡宝群 +4 位作者 罗毅甜 刘瑞珣 王方正 李勃辉 王宗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5,共15页
讨论了地壳深部岩石处于"重力-构造力复合的静水压力模型"。此模型的基本认识为,地壳深部压力是由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引起的两部分各向等应力合成的,构造应力场的静水压力部分被称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遵循这一认... 讨论了地壳深部岩石处于"重力-构造力复合的静水压力模型"。此模型的基本认识为,地壳深部压力是由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引起的两部分各向等应力合成的,构造应力场的静水压力部分被称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遵循这一认识,需要从总静水压力中先去掉构造附加静水压力,进而用构造校正[深度=重力引起压力/(总压力-构造附加的压力)]的方法,进行形成深度的测算。考虑岩石作为黏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关系,作者用黏弹性本构方程,获得大别地区英山县含柯石英榴辉岩的成岩深度≥30km,安徽岳西碧溪岭地区含柯石英榴辉岩深度为23~53km,河南新县地区的含柯石英榴辉岩成岩深度为36~40km。再进一步用变质深度的流变学公式,在黏性系数0.2×10^(23)条件下,推算出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约50~55km。可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介于23~55km,而不是前人认为的超过100km甚至更深,由此,"深俯冲-折返"模式需要科学的论证。本研究为高压-超高压变质的"构造增压壳内成因"提供了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重力-构造力复合的静水压力模型 石英榴辉岩 构造附加静压力 深度构造校正测算 构造增压壳内成因
下载PDF
大别山东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一良 郑永飞 +1 位作者 傅斌 李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9-60,共12页
本文报道了大别山东南部安徽石马地区柯石英榴辉岩组合和黄镇地区石英榴辉岩组合的全岩及单矿物的氢氧同位素特征。石马榴辉岩的 δ1 8O值在 1.0‰~ 7.4‰之间 ,云母 δD值为 - 76‰~ - 6 1‰ ;黄镇榴辉岩的全岩 δ1 8O值为 - 1.1‰~... 本文报道了大别山东南部安徽石马地区柯石英榴辉岩组合和黄镇地区石英榴辉岩组合的全岩及单矿物的氢氧同位素特征。石马榴辉岩的 δ1 8O值在 1.0‰~ 7.4‰之间 ,云母 δD值为 - 76‰~ - 6 1‰ ;黄镇榴辉岩的全岩 δ1 8O值为 - 1.1‰~ - 2 .1‰ ,云母 δD值为 - 89‰~ - 77‰。矿物之间的氢氧同位素分馏既有处于平衡状态者 ,也有处于不平衡状态者 ,反映这些岩石除继承变质前母体的 1 8O亏损特征外 ,还经历了显著的同位素退化交换作用。石马和黄镇榴辉岩的矿物对氧同位素温度均给出两个峰值 :380~ 430℃与绿片岩相变质条件一致 ,6 0 0~ 6 40℃与高角闪岩相变质条件一致 ;给不出峰变质温度 (75 0~80 0℃ )是由于岩石经历了退变质流体的强烈改造作用。大别东南部高压 -超高压榴辉岩的南部边界为石英榴辉岩与花岗片麻岩的界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 变质岩 氢同位素 氧同位素 原位接触 石英榴辉岩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下载PDF
大别山双河地区超高压变质岩矿物超微构造的HRTEM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秀玲 孟大维 韩郁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11-518,共8页
报道了大别山双河地区超高压榴辉岩和硬玉石英岩矿物超微构造及缺陷结构的高分辨透射电镜研究结果。在天然变形绿辉石晶内的自由位错、位错倾斜壁、位错环、位错网、亚晶界、堆垛层错等亚构造中 ,发现了纳米级水分子团 ,这种球形状水分... 报道了大别山双河地区超高压榴辉岩和硬玉石英岩矿物超微构造及缺陷结构的高分辨透射电镜研究结果。在天然变形绿辉石晶内的自由位错、位错倾斜壁、位错环、位错网、亚晶界、堆垛层错等亚构造中 ,发现了纳米级水分子团 ,这种球形状水分子团包体的存在是导致绿辉石晶体水解弱化和塑性变形的重要因素。在榴辉岩矿物中广泛发育的层错、(10 0 )变形双晶、晶畴结构、界面与晶面的交叉滑移、晶格畸变等变形构造及缺陷结构 ,指示超高压岩石经历了快速折返。在硬玉单晶大约 5 0 0nm的微晶畴内 ,发现了C2 /c和P2 1/n两种结构 ,C2 /c结构的晶体学参数对应于硬玉 ,而P2 1/n结构的晶体学参数对应于绿辉石 ,纳米级P2 1/n出溶结构的存在 ,表明在退变质过程中 ,硬玉在纳米尺度上部分转变为绿辉石 ,并且未能达到平衡。也说明在主体岩石的抬升过程中 ,硬玉晶体伴随有复杂的非平衡退变质作用。对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p T轨迹描述及其构造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超高压榴辉岩和硬玉石英 超微构造 水分子团 出溶结构 高分辨透射电镜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是印支碰撞造山带吗? 被引量:24
12
作者 任纪舜 朱俊宾 +1 位作者 李崇 刘仁燕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76-1486,共11页
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秦岭是一个印支碰撞造山带.但迄今为止,秦岭尚未发现三叠纪或古生代延续到三叠纪的洋盆存在的任何痕迹.秦岭泥盆系-三叠系为滨、浅海相沉积,没有远洋沉积,更没有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石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放射虫硅质岩组... 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秦岭是一个印支碰撞造山带.但迄今为止,秦岭尚未发现三叠纪或古生代延续到三叠纪的洋盆存在的任何痕迹.秦岭泥盆系-三叠系为滨、浅海相沉积,没有远洋沉积,更没有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石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放射虫硅质岩组成的蛇绿岩套.泥盆系与下伏地质体之间有一个清楚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商丹断裂并不是印支期,而是加里东期的板块缝合带;其两侧,中朝板块南缘和扬子板块北缘均有十分清楚的加里东造山作用的记录.沉积于扬子板块北缘的中上泥盆统刘岭群的放射性铅同位素组成与北秦岭相近,碎屑锆石年龄谱系亦证明其物质主要来自中朝板块南缘的北秦岭造山带.所谓勉略印支缝合带中的勉略和三里岗蛇绿混杂岩中的镁铁质岩,同位素测年均为元古代之产物,后者又被南华系-震旦系沉积覆盖.所谓勉略缝合带,实为一区域性大断裂带.早古生代,其北侧属扬子板块北部被动边缘;南侧为扬子板块核心部分的扬子准地台(小克拉通).所以,秦岭的印支造山作用,并不是洋盆消失后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而是海盆消失后的中朝与扬子2个小陆块间逆冲-叠覆造山作用.作为秦岭东延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被认为是秦岭印支碰撞造山的重要证据之一,但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是在造山作用过程中动态超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仅用简单的静岩压力来计算其形成深度,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野外地质观察、构造地质学、变质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以及物理实验等方面的实际资料和研究结果均说明超高压变质作用并不是在上地幔而是在地壳内进行的.南秦岭-大别山的地壳构造层次,上地壳自上而下依次为:未变质的沉积岩层、绿帘-蓝片岩层、高压变质岩层、超高压变质岩层;下地壳为未卷入超高压变质作用的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杂岩.含柯石英的超高压单位只是位于上地壳下部的厚约10~12km的席状构造岩片.初步认为上地壳这一从低压到高压再到超高压的构造系统,是印支造山期间,南秦岭-大别山的上地壳以下地壳顶部为主剪切滑动面,多层次剪切作用造成的.上地壳下部的超高压变质岩,则可能是强烈剪切引起的频繁地震的震源区瞬时超高压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印支造山运动 超高压变质岩 含柯石英榴辉岩 碰撞造山带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A huge oceanic-type UHP metamorphic belt in southwestern Tianshan, China: Peak metamorphic age and P-T path 被引量:21
13
作者 ZHANG LiFei DU JinXue +6 位作者 Lü Zeng YANG Xin GOU LongLong XIA Bin CHEN ZhenYu WEI ChunJing SONG ShuGu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35期4378-4383,共6页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UHP metamorphic belt in southwestern Tianshan,China,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This about 80-km-long and over 10-km-wide UHP belt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discovery of coesite,co...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UHP metamorphic belt in southwestern Tianshan,China,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This about 80-km-long and over 10-km-wide UHP belt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discovery of coesite,coesite pseudomorphs and other UHP minerals.It is the largest oceanic-type UHP metamorphic belt reported so far.It has formed due to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Tianshan Paleo-Ocean.U-Pb dating of metamorphic rims of zircons from a coesite-bearing garnet-phengite schist yields a peak UHP metamorphic ages of 320±3.7 Ma.Combined with ages of 233–226 Ma obtained from rims of zircons from retrograded eclogites,a long retrograde metamorphic evolution(>70 Ma)has been revealed.According to phase equilibria modeling,the P-T paths of both coesite-bearing eclogites and garnet-phengite schis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rmal relaxation,i.e.,the metamorphic temperature peak lags behind the pressure peak,indicating that the UHP rocks experienced slow and long heating and decompression during exhumation in the subduction channel.On the basis of the field observation that a small amount of eclogite lenses is wrapped in large volumes of metapelites,and the similar P-T paths of both rock types,we propose that the exhumation of the UHP eclogites from southwestern Tianshan,China,may have resulted from the exhumation of large volumes of low-density metapelites,which carried the denser eclogites to the Earth’s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带 西南天山 变质年龄 PT轨迹 中国 含柯石英榴辉岩 峰期 大洋
原文传递
Coesite in eclogite from the North Qaidam Mountains and its implications 被引量:14
14
作者 ZHANG JianXin MENG FanCong +1 位作者 LI JinPing MATTINSON C.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6期1105-1110,共6页
Coesite provides direct evidence for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 Although coesite has been found as inclusions in zircon in paragneiss of the north Qaidam Mountains, it has never been identified in eclogite. In t... Coesite provides direct evidence for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sm. Although coesite has been found as inclusions in zircon in paragneiss of the north Qaidam Mountains, it has never been identified in eclogite. In this contribution, based on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s and in situ Raman microprobe spectroscopy, coesite was identified as inclusions in garnet of eclogite from the Aercituoshan, Dulan UHP metamorphic unit, north Qaidam Mountains. Coesite is partly replaced by quartz, showing a pali-sade textur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coesite in eclogite from the north Qaidam Mountains, and is also supported by garnet-omphacite-phengite geothermobarometry (2.7―3.25 GPa, 670―730℃). Coesite and its pseudomorphs have not been found in eclogites and associated rocks of other units of the north Qaidam Mountains. Further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confirm if all metamorphic units in the north Qaidam Mountains underwent th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榴辉岩 柴北缘 山脉 超高压变质作用 柴达木 拉曼探针 行动纲领 相关岩石
原文传递
Discovery of coesite in eclogite from Keqike Jianggalesayi: new evidence for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in South Altyn Tagh,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9
15
作者 Yongsheng Gai Liang Liu +4 位作者 Chao Wang Wenqiang Yang Lei Kang Yuting Cao Xiaoying Liao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5期1048-1051,共4页
Coesite is a polymorph of Si O2formed at speci?c high-pressure conditions, and its presence in some crustal rocks as relicts marks the exhumation of deep subducted material to mantle depths, thus providing robust evid... Coesite is a polymorph of Si O2formed at speci?c high-pressure conditions, and its presence in some crustal rocks as relicts marks the exhumation of deep subducted material to mantle depths, thus providing robust evidence for the hypothesis on ultrahigh pressur (UHP) metamorphism [1]. The discovery of coesite and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作用 石英榴辉岩 中国西北 证据 阿尔金 地球动力学模型 岩石圈板块 SiO2
原文传递
Coesite in the eclogite and schist of the Atantayi Valley, southwestern Tianshan, China 被引量:9
16
作者 LÜ Zeng ZHANG LiF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2012年第13期1467-1472,共6页
Coesite is an indicator mineral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Since coesite was reported in the Habutengsu Valley, we have also found it in eclogite and schist from the Atantayi Valley in the southwestern Tians... Coesite is an indicator mineral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Since coesite was reported in the Habutengsu Valley, we have also found it in eclogite and schist from the Atantayi Valley in the southwestern Tianshan, China. Petrographic and micro-Raman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Atantayi metamorphic rocks and coesite was recognized in the predominant rock types, i.e. schist and eclogite, from three sections. The coesite-bearing schist consists mainly of garnet, Na-Ca amphibole, quartz, white mica and albite; the coesite-bearing eclogite is mainly composed of omphacite, garnet, glaucophane and zoisite. The coesite occurs as various mineral inclusions within porphyroblastic garnet. Findings of coesite in eclogite and associated schist indicate not only the regional in situ formation of the Atantayi ultra-high-pressure eclogite, but also the large areal extent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in southwestern Tianshan, extending up to 10 km north-south and 60-80 km east-w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榴辉岩 石英片岩 西南天山 中国 超高压榴辉岩 矿物包裹体 超高压变质 变质矿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