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石鲷irf3基因鉴定及其在虹彩病毒感染下的表达模式
1
作者 李开敏 王磊 +5 位作者 巩志宏 王清滨 李华 杨桂文 黄友华 陈松林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6-357,共12页
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是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家族的一员,是I型干扰素依赖性免疫反应的主要转录调节因子,在针对DNA和RNA病毒的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斑石鲷irf3基因(Oplegnathus punctatus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 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是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家族的一员,是I型干扰素依赖性免疫反应的主要转录调节因子,在针对DNA和RNA病毒的先天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斑石鲷irf3基因(Oplegnathus punctatus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 3,Opirf3)来自实验室斑石鲷基因组数据库,经分析鉴定Opirf3的CDS序列全长1362 bp,可编码453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50.0 ku,理论等电点为4.97,有一个IRF结构域和一个IRF-3结构域。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Opirf3在斑石鲷肝脏、鳃、心脏、皮肤、脾脏、肠、脑、肾脏、胃和头肾组织均有表达;虹彩病毒感染7 d时,免疫组织肝脏、脾脏和肾脏中Opirf3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斑石鲷肾细胞系体外刺激实验显示,不同浓度poly I:C刺激后,Opirf3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oly I:C浓度为100μg/mL时,肾脏细胞中Opirf3的相对表达水平升高,为对照组的86.8倍。siRNA干扰后,斑石鲷肾细胞系中Opirf3表达水平显著下调30%,下游基因IFN-α、CD40、CD80和IL-1β显著下调,IL-6显著上调。以上结果可能表明Opirf3基因参与了I型IFN在斑石鲷抗虹彩病毒过程中的先天免疫反应。本研究可为斑石鲷抗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irf3 基因表达 SIRNA
下载PDF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lanceolatus♂)、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游泳行为对比分析研究
2
作者 刘铠源 段勇杰 +5 位作者 程浩 吕俊贤 谢婷 李娟 关长涛 贾玉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5-565,共11页
水流是影响鱼类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比较分析三种深远海适养鱼类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lanceolatus♂)和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的游泳行为变化规律,以期为深... 水流是影响鱼类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比较分析三种深远海适养鱼类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lanceolatus♂)和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的游泳行为变化规律,以期为深远海养殖科学放养和大型养殖设施精准选址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同一规格[(250.00±14.00)g]的三种适养鱼类为研究对象,利用鱼类游泳行为检测装置,在(24.00±1.08)℃条件下,观察分析三种鱼类的摆尾频率(TBF)、摆尾幅度(TBA)、运动步长(SL)和摆尾时间百分比。结果发现,许氏平鮋的TBF最大,SL最小;云龙石斑鱼的TBA最小;斑石鲷的摆尾时间百分比最大;且三种鱼类的TBF和SL在1~5 BL/s流速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3和5 BL/s流速下摆尾时间百分比和2~4 BL/s流速TBA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三种鱼类的TBF、TBA和SL同流速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摆尾时间百分比均随着流速增加先升高再降低。斑石鲷和云龙石斑鱼在1~4 BL/s流速下的TBF、TBA、SL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许氏平鮋在3~4 BL/s流速下三种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但三种鱼类的摆尾时间百分比与其他指标之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三种鱼类伴随着流速增加,其游泳行为指标皆呈现显著规律性变化,许氏平鮋TBF、TBA和SL之间只在高流速呈现显著相关性,预示相较于斑石鲷和云龙石斑鱼,其采取了不同于其他两种鱼类的游泳行为策略来应对低流速的水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云龙斑鱼 许氏平鮋 摆尾频率 摆尾幅度 运动步长 摆尾时间百分比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部分片段探讨条石鲷与斑石鲷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肖志忠 肖永双 +3 位作者 马道远 徐世宏 刘清华 李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5-123,共9页
比较分析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线粒体基因组COI、Cyt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 948 bp的核苷酸序列,探讨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的遗传分化程度。两种间共检测到314个多态位点,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的同... 比较分析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线粒体基因组COI、Cyt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 948 bp的核苷酸序列,探讨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的遗传分化程度。两种间共检测到314个多态位点,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的同义替换。核苷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目的片段的鸟嘌呤(G)含量普遍较低,在两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密码子第3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线粒体COI,Cytb基因和D-loop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条石鲷和斑石鲷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97,0.080和0.172,属于属内种间差异水平。两种石鲷科鱼类在线粒体基因组不同片段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核苷酸替代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D-loop>COI>Cytb。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条石鲷和斑石鲷线粒体COI基因片段上的核苷酸替代速率明显的高于Cytb基因片段,呈现出较快的进化速率。基于Cytb和ND5两个基因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条石鲷和斑石鲷的分歧时间约为385万~530万a,分化事件发生于上新世早期(Early Pli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石鲷 线粒体DNA 遗传距离 分化时间
下载PDF
不同投饲频率对条石鲷幼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邵鑫斌 单乐州 林少珍 《科学养鱼》 2016年第5期67-68,共2页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T.&S.)俗称日本鹦鹉鱼,隶属于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海、东海,日本北海道以南等海域。条石鲷体态优美、色泽艳丽、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海产鱼类...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T.&S.)俗称日本鹦鹉鱼,隶属于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海、东海,日本北海道以南等海域。条石鲷体态优美、色泽艳丽、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海产鱼类。该鱼栖息在岩礁密布、海藻丛生的海区,一般较难捕捉。目前,条石鲷人工繁殖和规模化生产技术已获成功,这为海水鱼养殖业提供了一个优质且具有国内外市场潜力的品种,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幼鱼生长 海产鱼类 岩礁 石鲷 摄食率 投饲量 鲈形目 人工繁殖 海水鱼
下载PDF
斑石鲷和条石鲷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孟乾 张志勇 +5 位作者 张志伟 张曹进 陈淑吟 祝斐 贾超峰 曹广勇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2-709,共8页
为研究石鲷科中斑石鲷和条石鲷线粒体基因编码序列密码子的使用模式和特性,进而探讨这2种鱼与其他水生动物的亲缘关系,以期为探讨2种鱼类间的近缘杂交育种、种质资源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nBank数据库中搜... 为研究石鲷科中斑石鲷和条石鲷线粒体基因编码序列密码子的使用模式和特性,进而探讨这2种鱼与其他水生动物的亲缘关系,以期为探讨2种鱼类间的近缘杂交育种、种质资源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并下载斑石鲷、条石鲷、斑马鱼、金鼓鱼、黑鲷和真鲷6种鱼线粒体基因序列,以CodonW、SPSS等软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斑石鲷和条石鲷线粒体DNA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通过相对密码子使用度以及对密码子的偏好性和基因序列进行相关性和聚类分析,进而探讨其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斑石鲷和条石鲷线粒体DNA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偏爱使用AC结尾的密码子,UUC、ACC等密码子为斑石鲷和条石鲷线粒体DNA编码蛋白质基因的偏好性密码子。在基因序列及偏好密码子聚类中,斑石鲷与条石鲷、黑鲷与真鲷均首先聚为一类,亲缘关系最近,这与传统分类学一致;斑石鲷和条石鲷与斑马鱼的遗传距离最远,亲缘关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石鲷 线粒体DNA 密码子偏好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斑石鲷含肉率与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尤宏争 李文雯 +2 位作者 夏苏东 姜巨峰 冯守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4-179,共6页
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的营养价值与鲜美程度,采用营养测试方法对体质量为(272.11±33.89)g的斑石鲷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斑石鲷的含肉率为66.06%±0.93%;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 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的营养价值与鲜美程度,采用营养测试方法对体质量为(272.11±33.89)g的斑石鲷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斑石鲷的含肉率为66.06%±0.93%;肌肉(鲜样)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0.50%、20.20%、7.80%、1.30%;肌肉蛋白质中共检测出18种氨基酸,占干样品总量的65.17%,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总量为27.15%(干样,下同),占氨基酸总量的41.65%,必需氨基酸组成与FAO/WHO要求一致;斑石鲷的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2.98,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胱氨酸,4种鲜味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38.49%;肌肉中脂肪酸含量丰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28.41%,其中EPA、DHA含量分别为5.59%和13.60%,常量及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研究表明,斑石鲷肌肉中含有丰富的EPA、DHA和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含肉率 肌肉营养成分 氨基酸
下载PDF
温度、体重对斑石鲷耗氧率、排氨率的影响及昼夜节律变化 被引量:14
7
作者 宋协法 程亚伟 +4 位作者 邢道超 彭磊 翟介明 李波 董登攀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1-29,共9页
采用密闭流水式呼吸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体重组((50.94±5.50)g、(103.61±10.48)g、(154.58±7.56)g、(194.56±14.56)g)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在3个不同温度(20、25和30℃)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以及斑石鲷耗... 采用密闭流水式呼吸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体重组((50.94±5.50)g、(103.61±10.48)g、(154.58±7.56)g、(194.56±14.56)g)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在3个不同温度(20、25和30℃)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以及斑石鲷耗氧率、排氨率的昼夜节律变化。研究表明,3个温度条件下斑石鲷耗氧率和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体重的增大而降低,斑石鲷白天平均耗氧率为(2.535±0.204)μg·(g·min)^(-1),夜间平均耗氧率为(2.531±0.064)μg·(g·min)^(-1),其耗氧率的昼夜差异不明显。白天平均排氨率为(0.104±0.007)μg·(g·min)^(-1),夜间平均排氨率为(0.083±0.007)μg·(g·min)^(-1),白天平均排氨率明显大于夜间。投喂饲料后斑石鲷耗氧率最高点出现在投喂饲料后1~3h,最低点出现在投喂饲料后19~23h,耗氧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排氨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温度升高使斑石鲷排氨率达到峰值的时间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温度 体重 耗氧率 排氨率 昼夜节律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斑石鲷的鱼肉品质特性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熊铭 吴祖亮 林向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21,共5页
对不同养殖模式斑石鲷的生长和鱼肉品质特性进行探究与分析。通过随机选取鲜活斑石鲷,运用质量长度指数K值、色差值、质构特性及感官评定等指标,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下斑石鲷的食用品质特性并分析鱼肉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网箱养殖的斑石... 对不同养殖模式斑石鲷的生长和鱼肉品质特性进行探究与分析。通过随机选取鲜活斑石鲷,运用质量长度指数K值、色差值、质构特性及感官评定等指标,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下斑石鲷的食用品质特性并分析鱼肉差异的成因。结果表明:网箱养殖的斑石鲷质量长度指数K值为19.29 g/cm,稍高于池塘养殖模式,表明其运动能力更高,且影响极显著;在色差值指标上,池塘养殖的鱼肉肉色鲜亮饱和;在硬度、弹性、内聚性及恢复性等参数上,网箱养殖模式下的斑石鲷鱼片均大于池塘养殖模式;而在咀嚼性这项参数上,池塘养殖的斑石鲷鱼片为2.457 m J,表现更好。养殖模式仅对硬度和恢复性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养殖模式 质构特性 质量长度指数 色差值 感官评定
下载PDF
斑石鲷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的通径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白晓慧 尤宏争 +3 位作者 张韦 贾磊 王娜 罗璋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191-194,201,共5页
选择一龄斑石鲷60尾,测定其全长(X1)、体长(X2)、头长(X3)、体高(X4)、体宽(X5)、尾柄长(X6)、尾柄高(X7)和体质量(Y)共8个性状,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7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斑石鲷各形态性状与体质... 选择一龄斑石鲷60尾,测定其全长(X1)、体长(X2)、头长(X3)、体高(X4)、体宽(X5)、尾柄长(X6)、尾柄高(X7)和体质量(Y)共8个性状,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7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斑石鲷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表型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显示,全长和尾柄高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直接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指标,其中以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经逐步回归分析剔除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形态指标后,建立全长和尾柄高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为Y=-295.686+16.633 X1+77.175 X7。研究表明,全长和尾柄高与体质量的复相关系数(R2)为0.976,为影响体质量的主要自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形态性状 体质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
下载PDF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雌、雄鱼核型及Ag-NORs带型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薛蕊 安皓 +3 位作者 刘清华 肖志忠 王彦丰 李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6-632,共7页
为研究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形态与结构,本文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碱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采用冷滴片结合空气干燥的方法获取了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中期分裂相,分别对其进行了常规的吉姆萨和硝酸银染色并进行核型和带... 为研究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形态与结构,本文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碱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采用冷滴片结合空气干燥的方法获取了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中期分裂相,分别对其进行了常规的吉姆萨和硝酸银染色并进行核型和带型分析。结果显示:(1)雄性斑石鲷核型为2n=47、1m+2sm+44t、NF=50,雌性斑石鲷核型为2n=48、2sm+46t、NF=50。(2)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相对长度分别为(2.30±0.37)—(6.87±0.42)及(2.28±0.30)—(10.33±0.86),雄性斑石鲷具有一条体型巨大的异形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相对长度达到其它染色体的2—5倍。(3)染色体经银染后,发现含有2个Ag-NORs位点的分裂相最多,位点位于一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呈短棒状,且具有活性异形现象。(4)本研究中雄性斑石鲷具有一条异形性染色体,可能是性染色体Y,我们推测其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类型可能为X1X1X2X2/X1X2Y型。本研究为鲈形目鱼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将为进一步开展斑石鲷遗传育种等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异形染色体 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体系 核型分析 银染
下载PDF
斑石鲷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立改 鲁琼 +3 位作者 詹炜 陈睿毅 肖志忠 楼宝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57-362,共6页
为评价斑石鲷的营养价值,对斑石鲷的含肉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了斑石鲷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斑石鲷的含肉率为56.1%;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 为评价斑石鲷的营养价值,对斑石鲷的含肉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了斑石鲷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斑石鲷的含肉率为56.1%;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8.26%、13.9%、1.48%和1.34%;肌肉中含19种氨基酸,总含量(鲜重)为21.28%,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8.83%,占氨基酸总量的39.17%;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为64.32%;鲜味氨基酸含量为7.78%,占氨基酸总量的36.58%;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百分比含量为35.24%,DHA和EPA含量分别为12.4%和3.74%;肌肉中矿物质元素Ca,Mg和P的含量分别为720、1510μg/g和9930μg/g,微量元素中锌的含量最高(15μg/g),其次为铁(4.9μg/g)。斑石鲷肌肉中富含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且DHA和EPA及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因此斑石鲷是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食用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含肉率 肌肉 氨基酸 脂肪酸
下载PDF
船载振动胁迫对斑石鲷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宇雷 管崇武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34,共6页
为了探索鱼类在船载振动条件下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为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养殖工艺设计与模式构建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利用机械振动台模拟船载工况,研究不同振动频率和时间条件下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的血液和生化指标变化... 为了探索鱼类在船载振动条件下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为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养殖工艺设计与模式构建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利用机械振动台模拟船载工况,研究不同振动频率和时间条件下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的血液和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振动时间5 min,10 Hz组和50 Hz组的斑石鲷各方面指标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30 Hz组的血清葡萄糖显著降低,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指标显著升高,肌糖原和肝糖原无显著差异;振动时间60 min,各实验组斑石鲷的血清葡萄糖指标均显著降低,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指标显著升高,但对肌糖原和肝糖原指标无显著影响;水质变化情况显示,振动60 min后水体内溶氧浓度和氨氮浓度指标有所上升,水温、盐度、p H等无明显变化。研究表明,低频振动对鱼类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生水流变化进而被侧线器官感受到,引起斑石鲷脑神经兴奋,产生应激。短时振动对斑石鲷不会造成较大影响,而长时间振动会引起斑石鲷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振动 船载养殖 应激
下载PDF
中国养殖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atus)上皮囊肿病的发现及显微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范超 史成银 刘江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0,共4页
2015年,山东省某养殖场工厂化养殖的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atus)幼鱼(全长为15 cm左右)因病陆续死亡,15 d内累积死亡率达40%以上。现场调查发现,发病池水温为21℃,盐度为30。患病鱼群散开、不聚集。病鱼身体侧偏,活力差,常贴底或者贴... 2015年,山东省某养殖场工厂化养殖的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atus)幼鱼(全长为15 cm左右)因病陆续死亡,15 d内累积死亡率达40%以上。现场调查发现,发病池水温为21℃,盐度为30。患病鱼群散开、不聚集。病鱼身体侧偏,活力差,常贴底或者贴壁,严重者随着水流漂流。病鱼呼吸困难,口部持续张开,鳃盖开合频繁,对投喂的食物无反应。但病鱼反应灵敏,难以捕捉。临床检查和剖检可见病鱼鳃表面覆盖着大量黏液,鳃丝有损伤,肠道无食物。取病鱼鳃丝制成水浸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鳃丝上可见到许多直径约为30–70μm的囊肿物,外观圆形或卵圆形,呈浅黄棕色。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的石蜡切片中,病鱼次级鳃丝末端粘连,许多上皮细胞膨大呈囊肿状。囊肿嗜碱性,内部均质化。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鱼鳃丝呈棍棒化,鳃小片被大量黏液覆盖,表面光滑的囊肿细胞镶嵌其间。通过上述疾病现场调查、病鱼的临床检查、鳃组织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病理观察,可以初步确定该病为斑石鲷上皮囊肿病。这是上皮囊肿病在中国养殖斑石鲷中首次被发现和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上皮囊肿病 衣原体 显微观察
下载PDF
船载摇摆胁迫对斑石鲷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宇雷 管崇武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9期145-149,共5页
为了探索鱼类在船载摇摆条件下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为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养殖工艺设计与模式构建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利用机械摇摆台模拟船载工况,研究了不同摇摆周期和时间条件下斑石鲷的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短时... 为了探索鱼类在船载摇摆条件下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为深远海大型养殖平台养殖工艺设计与模式构建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利用机械摇摆台模拟船载工况,研究了不同摇摆周期和时间条件下斑石鲷的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短时间摇摆条件下(5 min),摇摆周期10 s组的斑石鲷与空白组无显著性差异;摇摆周期5 s组的斑石鲷血清葡萄糖显著降低、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指标显著升高、肌糖原和肝糖原无显著差异。(2)长时间摇摆条件下(60 min),摇摆周期5 s组和10 s组之间斑石鲷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与空白组相比,血清葡萄糖指标均显著降低,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指标也均显著升高,肌糖原和肝糖原指标无显著差异。(3)水质变化情况显示,摇摆60 min对于水温、盐度、pH、溶解氧、氨氮等的影响不显著。根据试验结果认为,短期小幅摇摆对斑石鲷不会造成较大影响,而大幅度剧烈摇摆会引起斑石鲷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船载摇摆 船载养殖 深蓝渔业
下载PDF
硫酸铜对斑石鲷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对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的杀灭效果 被引量:6
15
作者 范超 史成银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6年第11期98-102,共5页
斑石鲷是海水养殖鱼类新品种,对其病害的研究较少。2014年7月和2015年5月国内某斑石鲷育苗场暴发卵鞭虫病,导致幼鱼大量死亡,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安全、有效地防治该病,开展了硫酸铜对斑石鲷幼鱼的急性毒性实验以及对眼点淀粉卵... 斑石鲷是海水养殖鱼类新品种,对其病害的研究较少。2014年7月和2015年5月国内某斑石鲷育苗场暴发卵鞭虫病,导致幼鱼大量死亡,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安全、有效地防治该病,开展了硫酸铜对斑石鲷幼鱼的急性毒性实验以及对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的杀灭实验。在水温23~25℃、盐度30、体积20L的养殖海水中,采用静水试验法,对平均全长4cm的健康斑石鲷幼鱼进行硫酸铜急性毒性实验,得出CuSO_4·5H_2O对斑石鲷幼鱼的安全浓度为2.22mg/L;用浓度为0.10~0.70mg/L的CuSO_4·5H_2O无菌海水溶液,在25℃恒温条件下处理眼点淀粉卵涡鞭虫涡孢子和包囊体,结果发现0.40mg/L的CuSO_4·5H_2O可完全杀灭涡孢子,0.70mg/L的CuSO_4·5H_2O可完全抑制包囊体的分裂。因此,在防治斑石鲷幼鱼卵鞭虫病时,CuSO_4·5H_2O的安全有效使用浓度为0.70~2.22mg/L。该研究为育苗生产中有效防治斑石鲷卵鞭虫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眼点淀粉卵涡鞭虫 硫酸铜 急性毒性 安全浓度
下载PDF
斑石鲷种苗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小强 洪磊 +2 位作者 黄滨 关长涛 贾玉东 《水产研究》 2018年第2期112-122,共11页
斑石鲷作为海水养殖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成活率高、经济效益高等显著优势,本文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斑石鲷、亲鱼培育、仔稚鱼培育、苗种养成、疾病防控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斑石鲷苗种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 斑石鲷作为海水养殖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成活率高、经济效益高等显著优势,本文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斑石鲷、亲鱼培育、仔稚鱼培育、苗种养成、疾病防控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斑石鲷苗种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种苗繁育 养殖技术
下载PDF
江苏地区斑石鲷池塘养殖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波 孙瑞健 +4 位作者 冯卫 孟乾 贾超峰 祝斐 张志勇 《科学养鱼》 2020年第5期65-65,共1页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隶属于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是广大消费者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然而该鱼在自然海域中资源十分稀少,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再加上海洋环境污染、野生种未加改良等...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隶属于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是广大消费者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然而该鱼在自然海域中资源十分稀少,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再加上海洋环境污染、野生种未加改良等多种因素影响,江苏斑石鲷市场价格一路飙升,最高时达200元/千克。因此,在江苏地区开展斑石鲷池塘养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海洋环境污染 池塘养殖 鲈形目 生长速度 野生种 市场前景
下载PDF
斑石鲷早期发育的异速生长模式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雨福 肖志忠 +7 位作者 刘清华 翟介明 庞尊方 马文辉 马道远 徐世宏 肖永双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48,共6页
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规律及重要器官的异速生长模式,作者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斑石鲷仔稚幼鱼(0~7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全长、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均符合Cubic... 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规律及重要器官的异速生长模式,作者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斑石鲷仔稚幼鱼(0~7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全长、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均符合Cubic函数,随日龄的生长曲线表现为 S型。斑石鲷全长和体质量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lt;0.05)。斑石鲷的头长、眼径、吻长、口裂、体高、尾鳍长等重要外部形态学指标均存在异速生长规律,其生长拐点依次为35日龄(全长20.32 mm)、22日龄(全长13.17 mm)、29日龄(全长16.63 mm)、30日龄(全长15.50 mm)、32日龄(全长19.79 mm)、32日龄(全长19.79 mm)。相对于全长,头长、吻长、口裂在拐点前后由正异速生长变为等速生长;眼径、尾鳍由正异速生长转为负异速生长;而体高在0~70日龄为正异速生长,但拐点之后已明显变缓。研究表明斑石鲷通过异速生长,确保与其基本生存能力相关的功能器官优先发育,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并相应地提高了仔稚鱼的存活率,对鱼苗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 早期发育 功能器官 异速生长
下载PDF
不同健康程度和抗生素氟苯尼考干预下斑石鲷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 被引量:14
19
作者 许燕 王印庚 +5 位作者 张正 姜燕 廖梅杰 李彬 王凯 李文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8-398,共11页
为了研究不同健康程度和抗生素氟苯尼考干预下斑石鲷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及其与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的相关性,采用Illumina Hi Seq PE250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健康、亚健康、典型黑身病和口服氟苯尼考条件下的斑石鲷肠道、养殖水体和颗粒饵... 为了研究不同健康程度和抗生素氟苯尼考干预下斑石鲷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及其与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的相关性,采用Illumina Hi Seq PE250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健康、亚健康、典型黑身病和口服氟苯尼考条件下的斑石鲷肠道、养殖水体和颗粒饵料中的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养殖水体中细菌多样性高于肠道和颗粒饵料。不同健康程度及氟苯尼考干预下斑石鲷肠道中细菌均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软壁菌门为主,且对应的操作分类单元(OTU)占样品全部OTU的比例均达到85%以上。黑身病的发生可影响斑石鲷肠道中丰度最高的前20种优势细菌种类的排名次序,其中变形菌门中的弧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且随着弧菌属丰度的增加,斑石鲷的黑身病症状也逐渐加重。饵料中添加氟苯尼考投喂斑石鲷能使患病鱼肠道弧菌属的丰度从60.33%下降到1.29%,较大程度改变了肠道的菌群结构,并证实氟苯尼考有效防治黑身病。其次,养殖水体和颗粒饵料对斑石鲷肠道菌群也有一定影响,且养殖水体的影响高于颗粒饵料。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斑石鲷肠道菌群结构,其研究结果为今后斑石鲷的健康养殖、疾病防控及其微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黑身病 氟苯尼考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操作分类单元(OTU)
下载PDF
斑石鲷TGF-β1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杉 徐文腾 +4 位作者 李明 王洁 王磊 翟介明 陈松林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8-87,共10页
虹彩病毒是造成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工厂化养殖中大规模死亡的主要病原,其感染力极强,感染后的斑石鲷死亡率高,严重影响了斑石鲷养殖产业发展。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在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虹彩病毒是造成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工厂化养殖中大规模死亡的主要病原,其感染力极强,感染后的斑石鲷死亡率高,严重影响了斑石鲷养殖产业发展。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在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TGF-β1在斑石鲷被虹彩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运用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对TGF-β1进行了基因克隆,并对其进行在不同组织、不同时间点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斑石鲷TGF-β1基因c DNA序列全长为3157 bp,5’非编码区长712 bp,3’非编码区长1278 bp,开放性阅读框长1167 bp,编码388个氨基酸,基因组包含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同源分析发现,TGF-β1和鱼类相似度较高,与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的同源性最高,为76.67%。TGF-β1在斑石鲷健康组织(肝脏、脾脏、肾脏、头肾、心脏、鳃、胃、肠和皮肤)中均有表达,在头肾、肠、肝脏和皮肤组织中表达量较高,而在脾脏和肾脏组织表达量较低。为进一步研究TGF-β1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对健康斑石鲷注射虹彩病毒进行刺激,随后比较了TGF-β1在脾脏、肝脏、肾脏、头肾4个不同组织、不同时间点的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在头肾、脾脏和肝脏中,病毒刺激后TGF-β1的表达量均出现升高,但在脾脏和肝脏中,峰值出现在刺激后第4天,而在头肾中峰值出现在感染后的第10天。在肾脏中,病毒刺激后的TGF-β1的表达呈现下降趋势,0 d表达量最高,4、7 d依次降低,7 d降至最低,10 d有所恢复。以上研究表明,TGF-β1可能响应了虹彩病毒对机体的刺激,可能在对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而病毒感染后不同组织中TGF-β1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则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鲷 虹彩病毒 TGF-Β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