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立强 杨伟 +6 位作者 张良 高雪 申世龙 王偲瑞 徐瀚涛 贾晓晨 邓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9-266,共28页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系统剖析多重尺度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对认识矿床成因和预测找矿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控矿构造格架、渗透性结构、成矿流体通道和矿化变形网络由静态到多尺...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系统剖析多重尺度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对认识矿床成因和预测找矿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控矿构造格架、渗透性结构、成矿流体通道和矿化变形网络由静态到多尺度时-空四维动态的转变,查明流体通道和矿床增量生长过程与控制因素,揭示热液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和定位规律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难题。为此,我们在对已有相关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构建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的基本要点与对应方法及应用范畴:(1)流体而非构造是构造控矿理论的中心,热液系统的流体流动与成矿作用受控于断裂带格架及其渗透性结构,其中渗透率是将流体流动与流体压力变化联系起来理解控矿构造的核心;(2)不同控矿构造组合的关键控制是构造差应力和流体压力的大小,而矿化类型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构造应力场引起的容矿构造方位的不同和赋矿围岩之间的强度差异所致;(3)流体通道的生长始于超压流体储库上游围岩中孤立的微裂隙沿流体压力梯度最大的方向、随裂隙发育且相互连结而形成新的长裂隙,并最终连通形成断裂网络内的流体通道,矿床的增量生长发生在高流体通量的短爆发期,断层反复滑动驱动其内流体压力、流速和应力快速变化,当由此诱发的流体通道生长破坏了流体系统的动态平衡时,随之而来的流体快速降压就成为金属沉淀成矿的关键驱动因素;(4)以热液裂隙-脉系统野外地质观测和构造-蚀变-矿化网络三维填图为基础,通过宏观与微观各级控矿构造相结合、地质历史与构造应力分析相结合、局部与区域点-线-面相结合、浅部与深部相结合、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各种控矿因素开展多学科、多尺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研究,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通过构造-蚀变-矿化网络填图,将蚀变-矿化体与控矿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和间距等几何学特征联系起来,利用热液裂隙-脉系统和断裂网络拓扑学及矿体三维几何结构分析等定量方法查明控矿构造格架和渗透性结构并揭示矿化变形网络的连通性与成矿潜力;(6)合理构建地质模型,选取合适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边界条件,利用HCh和COMSOL等方法,定量模拟成矿过程中的流体流动、热-质传递、应力变形和化学反应等的时-空变化,是揭示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和定位规律、预测矿化中心和确定找矿目标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了构造控矿理论的研究流程:聚焦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和定位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选择热液裂隙-脉系统和构造-蚀变-矿化网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学描述、运动学判断、流变学分析、动力学解析和热力学综合,厘定控矿构造格架,定位矿化中心,示踪成矿流体通道和多种矿化样式的增量生长过程及其关键控制,揭示渗透性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构造再活化与成矿定位的成因关联,建立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式,服务新一轮战略找矿突破。以胶东焦家金矿田为例,开展控矿构造理论研究和成矿预测应用实践,证实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裂隙-脉系统 构造-蚀变-网络 渗透性结构与成定位 流体通道和床增量生长 构造-流体耦合成模式
下载PDF
南大线金矿床脉动构造对金矿化的控制作用
2
作者 孙瑞贤 《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7年第2期6-10,共5页
南大线金矿床属热液矿床,与许多热液金矿床一样,控制本矿床的矿化构造主要是脉动构造。长期以来人们虽已知识到了这种构造形式,但对它的成矿作用意义不够重视。作者是在对南大线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研究中,认识到了这种构造形式的控制... 南大线金矿床属热液矿床,与许多热液金矿床一样,控制本矿床的矿化构造主要是脉动构造。长期以来人们虽已知识到了这种构造形式,但对它的成矿作用意义不够重视。作者是在对南大线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研究中,认识到了这种构造形式的控制矿化及成矿意义,本文着重描述了这种脉动构造的特点及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构造 脉动构造
下载PDF
青海省白日其利地区断裂构造—蚀变—矿化分带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何学昭 申大利 +2 位作者 雷爱全 高彪 祁侦芳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4期79-85,共7页
为了研究白日其利地区金矿化的分布规律,对区内F1,F2,F3断裂的构造—蚀变—矿化分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金矿化主要分布在NNW向具多期次脆韧性剪切特征且具强烈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构造强烈部位。... 为了研究白日其利地区金矿化的分布规律,对区内F1,F2,F3断裂的构造—蚀变—矿化分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金矿化主要分布在NNW向具多期次脆韧性剪切特征且具强烈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构造强烈部位。金矿化与矿化蚀变强度、赋矿岩石变形程度呈正相关,断裂构造下盘金含量明显高于上盘。该研究成果指出了主要找矿层位,可为该地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较为可靠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日其利 构造—蚀变— 分带特征
下载PDF
胶东矿集区金成矿系统组成与演化概论 被引量:21
4
作者 邓军 杨立强 +1 位作者 王庆飞 徐浩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67-70,共4页
由于中生代以来构造动力体制多次转换及火山-侵入岩活动形成了胶东矿集区金成矿系统。成矿类型主要以石英脉型、复合脉带型、浸染细脉带型等类型为主,多种类型金矿多为同源成矿溶液在不同构造背景和物化条件下的沉淀产物,从而发育类似... 由于中生代以来构造动力体制多次转换及火山-侵入岩活动形成了胶东矿集区金成矿系统。成矿类型主要以石英脉型、复合脉带型、浸染细脉带型等类型为主,多种类型金矿多为同源成矿溶液在不同构造背景和物化条件下的沉淀产物,从而发育类似的构造-蚀变-矿化分带结构。胶东矿集区存在3期成矿作用,金成矿作用主期明显集中于燕山中期(130~120Ma),(含金)银矿化为燕山晚期(【97Ma),含金(银)铅锌矿化介于两者之间、更接近于燕山晚期(100Ma前后),区域地质事件的定年与因果分析显示这三期成矿过程的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均受壳-幔相互作用等大尺度构造体制转折事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 构造-蚀变- 时代 胶东集区
下载PDF
挤出构造对凤县八卦庙金矿床的控制 被引量:3
5
作者 汪劲草 韦龙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72-180,共9页
八卦庙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带,其变形从早至晚经历了变形分解阶段、构造挤出阶段与倾竖褶皱阶段。在变形分解阶段,剪切带内形成线性强变形带与透镜状弱变形域,并在强变形带中发育一系列"顺层"石英脉,且递进剪切为... 八卦庙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带,其变形从早至晚经历了变形分解阶段、构造挤出阶段与倾竖褶皱阶段。在变形分解阶段,剪切带内形成线性强变形带与透镜状弱变形域,并在强变形带中发育一系列"顺层"石英脉,且递进剪切为一系列A型褶曲;在构造挤出阶段,剪切带产状由缓变陡,构造体制逐渐由非共轴剪切转变为近共轴挤压,形成挤出构造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成矿构造;在倾竖褶皱阶段,剪切带叠加了顺层非共轴右行剪切,形成八卦庙倾竖褶皱,并在挤出构造体中形成一组NE向剪裂控制的构造脉型成矿构造。挤出构造主要包括:剪切带边部呈叠瓦状分布的内倾弧形逆冲断层系;剪切带内条带状构造大理岩与构造千枚岩间的滑动构造;构造千枚岩带中发育一系列呈倒水滴状、平面上呈不对称"鱼状"的挤出构造体;挤出构造体中含炭泥砾-角砾岩脉。蚀变岩型金矿体发育于挤出构造体中,其空间排布规律及挤出构造结构完全受控于构造挤出时的动力学机制。单个蚀变岩型金矿体向西侧伏,侧伏角约65°;而南、中、北矿带则整体向东侧伏,侧伏角约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韧性剪切带 构造 构造 挤出构造 构造蚀变岩型 八卦庙金
下载PDF
山东省玲珑金矿田深部资源第二富集带的研究和预测 被引量:16
6
作者 吕古贤 武际春 +4 位作者 郑小礼 郭涛 舒斌 申玉科 周国发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435-438,共4页
开展构造变形岩相形迹地质方法填图,确立矿田NEE、NE和NNE三组方向的构造蚀变矿化带的成矿和控矿的构造分布模型,用构造校正方法测算玲珑-焦家式金矿典型矿田的成矿深度。玲珑金矿田四期成矿的深度分别约为3454.97m(213Ma),1914.42m(100... 开展构造变形岩相形迹地质方法填图,确立矿田NEE、NE和NNE三组方向的构造蚀变矿化带的成矿和控矿的构造分布模型,用构造校正方法测算玲珑-焦家式金矿典型矿田的成矿深度。玲珑金矿田四期成矿的深度分别约为3454.97m(213Ma),1914.42m(100.28Ma),1090.97m(80.67Ma)和720.55m(71.86Ma)。在地物化资料基础上开展综合预测,预测了3组方向构造蚀变矿化带深部第二富集带的赋存深度、富集金矿的概量。胶东金矿深部存在第二富集带已被地勘部门和矿山近10年的深部地质勘查工程所证实。胶东金矿深部第二富集带揭露数百吨新增储量的事实还表明,中国东部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有关的金属矿,主要和燕山期基底逐渐上隆及反钟向区域压剪的大地构造环境有关,其大型矿山深部发育深部第二资源富集带的现象可能是普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蚀变 深部第二富集带 深度构造校正测算 预测 玲珑金
下载PDF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乌勒格尔吉达板锡矿矿产资源远景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翟培 王俊 《西部资源》 2012年第2期37-40,共4页
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在勘查区矿产普查阶段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同时也是为下一步详查阶段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对减少矿产勘查开发投资风险、提高矿产勘查开发的经济、社会效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依据普查区地质、物化探... 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在勘查区矿产普查阶段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同时也是为下一步详查阶段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对减少矿产勘查开发投资风险、提高矿产勘查开发的经济、社会效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依据普查区地质、物化探工作成果,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普查区锡矿(化)点地质及矿化体特征,对矿区内化探次生晕元素异常组合特征及物探激电剖面异常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论述,推测矿区隐伏构造及矿化体规模,并结合本区域地质、矿产分布、物化探特征,进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对其规模进行预测,预测资源量(33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地质特征 探异常特 征隐伏构造 预测资源量(3342)
下载PDF
甘肃花岗岩类成矿作用研究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16
8
作者 殷先明 杜玉良 殷勇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5-31,共7页
甘肃省花岗岩分布广泛,与其有关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笔者将甘肃省划分为北山、敦煌—阿拉善、祁连山及西秦岭4个构造-花岗岩-矿化区;进一步在北山、祁连山及西秦岭3个区划分出20个构造-花岗岩-矿化带;并就加强花岗岩成矿作用的研究... 甘肃省花岗岩分布广泛,与其有关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笔者将甘肃省划分为北山、敦煌—阿拉善、祁连山及西秦岭4个构造-花岗岩-矿化区;进一步在北山、祁连山及西秦岭3个区划分出20个构造-花岗岩-矿化带;并就加强花岗岩成矿作用的研究和找矿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思路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作用 构造-花岗岩-
下载PDF
磁法勘探在叶县大木厂矿区铁矿找矿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世豪 《地质装备》 2017年第4期21-23,共3页
河南省叶县大木厂铁矿属于高—中温热液充填型多金属矿化,经地表氧化生成的铁帽类型铁矿。通过研究,认为熊耳群与多金属矿成矿的关系是本次工作的理论依据;在勘查区内发现的断裂构造主要为近东西向的F_1、F_2和F_6,以及北东—南西向的... 河南省叶县大木厂铁矿属于高—中温热液充填型多金属矿化,经地表氧化生成的铁帽类型铁矿。通过研究,认为熊耳群与多金属矿成矿的关系是本次工作的理论依据;在勘查区内发现的断裂构造主要为近东西向的F_1、F_2和F_6,以及北东—南西向的断裂构造F_3、F_4和F_5。通过矿区高精度磁测绘制的ΔT平面等值线图和对6号线进行反演解释的剖面图中对磁异常强度的分析,可以看出磁性体大致的分布情况,并与在断裂构造上施工的槽探工程揭露的矿体情况进行对比,两者基本吻合,查明铁矿石赋存于熊耳群下组杏仁状安山岩中,矿体受这三条矿化断裂构造蚀变带F_1、F_3和F_4控制,为进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 磁测 断裂构造 蚀变带
下载PDF
热液矿床超大比例尺构造-蚀变-矿化填图:基本原理与注意事项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603-3615,共13页
热液矿床超大比例尺填图是指1∶1000以及更大比例尺的填图,主要用来记录矿区内露头、平硐、钻孔和手标本上等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各类地质现象.热液矿床超大比例尺填图的目的是查明成矿作用的地质特征、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对于准确判断... 热液矿床超大比例尺填图是指1∶1000以及更大比例尺的填图,主要用来记录矿区内露头、平硐、钻孔和手标本上等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各类地质现象.热液矿床超大比例尺填图的目的是查明成矿作用的地质特征、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对于准确判断热液矿床的成因类型和成矿过程,以及圈定矿体和布置勘探工程等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初学者由于对热液矿床的复杂现象不知如何下手,对于“填什么”和“如何填”等问题不甚清楚.鉴于此,(1)从基本原理出发,重点阐述了热液矿床构造、流体、蚀变和矿化形成过程,提出“成矿流体+新鲜围岩→围岩蚀变+矿石”这一热液矿床形成的通用性公式,并提出“构造→骨骼”和“蚀变→血肉”的类比;(2)重点介绍了热液矿床超大比例尺填图过程中一些长期被忽略的问题,如,成矿环境判别、成矿流体通道与圈闭、热液充填与交代成矿作用以及脉体穿插与成矿期次判别等.同时,对这些地质现象背后隐藏的成因启示做了重点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 超大比例尺填图 构造-蚀变- 流体通道与圈闭 充填交代作用 脉体 床学.
原文传递
重砂爆裂普查法填图在区调中的应用
11
作者 周宝兴 徐万臣 《国土资源》 1993年第2期176-183,共8页
重砂爆裂普查法填图,是一种新的矿物学普查找矿方法。方法原理是依据矿物中所含气液包体的多寡来判明被调查区域所受热液作用影响的程度。在以往矿区找矿应用此法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将重砂爆裂普查法应用于区域地质调查中。实践表明,... 重砂爆裂普查法填图,是一种新的矿物学普查找矿方法。方法原理是依据矿物中所含气液包体的多寡来判明被调查区域所受热液作用影响的程度。在以往矿区找矿应用此法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将重砂爆裂普查法应用于区域地质调查中。实践表明,在区调工作中实施重砂爆裂法进行填图,所圈定的异常与地质、矿化、构造具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砂爆裂普查法 矿化构造
下载PDF
Mineralization enrichment regularity of gold deposit in Shangzhuang, northwestern Jiaodong
12
作者 QI Caisong ZHANG Yuan 《Global Geology》 2013年第2期68-74,共7页
Shangzhuang gold deposit located in the Wangershan fault zone of northwestern Jiaodong is of meso- hypogenic altered rock type. The ore bodies occur at the hanging wall and footwall of Wangershan fault in vein or irre... Shangzhuang gold deposit located in the Wangershan fault zone of northwestern Jiaodong is of meso- hypogenic altered rock type. The ore bodies occur at the hanging wall and footwall of Wangershan fault in vein or irregular shapes with the NE strike, NW trend, 30° -60°~ in dip and the lateral trending of SW. The ores are composed of pyrite, quartz, sericite, bismuthinite, native gold, bismuth sulfosah minerals, chalcopyrite, etc. , shown as brecciated structure and vein structure with metasomatic dissolution textures. The wall rock altera- tion is mainly described as phyllic alteration and silicification. The mineralization of this deposit is controlled by structure and altered rocks. The ore-controlling fault structures of this deposit is Wangershan fault, of which the intersection of major fault and secondary fault is the main ore-bearing position of this gold deposit, and the lar- ger arc curved position is a favorable part for ore body occurrence. On the plane, the ore body is shown as equi- distant pinch-out re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posit characteristics ore-controlling regularity Shangzhuang gold deposit
下载PDF
Late Triassic bivalves associated with a hydrothermal vent system in the Yidun Island Arc (SW China) of the eastern Tethys 被引量:2
13
作者 LIN Li ZHU LiDong +4 位作者 PANG YanChun SHA JinGeng Franz T. FURSICH FU XiuGen WANG XinL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12期1864-1870,共7页
The Yidun Island Arc in the Three Rivers (Jinsha River, Lancang River, Nujiang River) region of southwestern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Kuroko-type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VMS) in China. Intra-a... The Yidun Island Arc in the Three Rivers (Jinsha River, Lancang River, Nujiang River) region of southwestern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Kuroko-type volcanogenic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VMS) in China. Intra-arc rifting of Yidun Island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 Carnian-Norian when VMS deposits such as the Gacun Pb-Zn-Cu deposit were formed. A bivalve fauna was found in fine-grained tuffaceous slate and in mineralized tuffaceous siltstone containing very high contents of Pb (45.01-103.37 ppm) and Zn (135.78-300.03 ppm) of the upper Tumugou Formation in the Changtai-Gacun volcanic-sedimentary rift basin. Stratigraphically, the bivalve-bearing beds are equivalents of the Gacun Pb-Zn-Cu deposits. The diversity of this bivalve fauna is very low. It consists mainly of the thin-shelled, epibyssate suspension-feeding bivalves Pergamidia eumenea and Parapergamidia changtaiensis, the burrowing large, elongated, suspension-feeding Trigonodus keuperinus and Unionites? sp., and occasional specimens of the endobyssate suspension-feeding Trigonodus? sp. and the deep burrowing suspension-feeding Pleuromya markiamensis. Individuals of the first four taxa are so abundant that the specimens are sometimes concentrated in shell beds, probably indicating a gregarious habit. This bivalve fauna is associated with internal moulds of cylindrical, slightly conical tubes most likely produced by a worm-shaped organism. Composition, morphology, diversity, and high abundance of this fauna, 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surrounding sediment, and the tectonic setting all suggest that this bivalve fauna lived in a deep-water environment in or around a hydrothermal ven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Triassic hydrothermal vents bivalves Yidun Island Arc of the eastern Tethy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