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桩体加固液化砂土模型地基沉降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牛琪瑛 张明 杨庆陶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6-119,112,共5页
通过对两种桩体(砂桩和水泥土桩)及两种桩体联合加固液化砂土的振动台试验,分析了未加固及不同桩体加固液化砂土模型地基孔隙水压力和沉降变化规律,深入研究了不同桩体加固砂土的抗液化特性。得出水泥土桩抑制土体沉降作用最明显,两种... 通过对两种桩体(砂桩和水泥土桩)及两种桩体联合加固液化砂土的振动台试验,分析了未加固及不同桩体加固液化砂土模型地基孔隙水压力和沉降变化规律,深入研究了不同桩体加固砂土的抗液化特性。得出水泥土桩抑制土体沉降作用最明显,两种桩联合加固次之,碎石桩最差;碎石桩的抗液化效果最好,两种桩联合加固次之,水泥土桩最差。为今后实际工程加固液化土地基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体加固 砂土模型 振动台 沉降
下载PDF
用于流动液化变形分析的临界状态砂土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明海燕 李相菘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2004年第2期126-133,共8页
介绍一个用于流动液化变形分析的临界状态砂土模型.该模型的参量与应力和材料状态无关,模型能自动处理材料因过程发展而产生的各种状态变化.对于一种或几种类似的土,参量一经率定,不论材料初始处在松的可液化状态还是紧的剪胀状态,模型... 介绍一个用于流动液化变形分析的临界状态砂土模型.该模型的参量与应力和材料状态无关,模型能自动处理材料因过程发展而产生的各种状态变化.对于一种或几种类似的土,参量一经率定,不论材料初始处在松的可液化状态还是紧的剪胀状态,模型以统一方式模拟材料从起始阶段近似弹性的响应直到趋于临界状态破坏,包括流动液化在内的全程响应,无需在分析过程中人为干预调整模型参量.作者利用完全耦合有限元分析程序SUMDES2D,以Upper San Fernando土坝在1971年地震中的分析为例,示范该模型在流动液化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投影面 本构模型 完全耦合分析 流动液化 剪胀性 砂土模型 临界状态
下载PDF
饱和砂土液化Finn模型的关键参数
3
作者 关振长 张浩浩 +2 位作者 苏拯弘 黄博洋 宁茂权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9-425,共7页
以闽江中细砂层为对象,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的小型振动台试验,定性探讨闽江砂土液化特性;同时基于Finn模型,在FLAC3D数值平台上对典型试验过程开展动力时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Finn模型可有效模拟地震动作用下饱和砂土孔压的增长... 以闽江中细砂层为对象,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的小型振动台试验,定性探讨闽江砂土液化特性;同时基于Finn模型,在FLAC3D数值平台上对典型试验过程开展动力时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Finn模型可有效模拟地震动作用下饱和砂土孔压的增长与有效应力的降低,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饱和砂土的液化效应,Finn模型中的关键参数C_(1)、C_(2)对计算结果影响显著。以超孔压比峰值及超孔压比稳定值为指标,通过大量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对上述关键参数进行标定,建议闽江饱和砂土液化Finn模型的关键参数取值为C_(1)=1.30、C_(2)=0.31。饱和砂土激振过程中呈现出轻微剪胀趋势,大致与液化现象同步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液化Finn模型 振动台试验 数值模拟 关键参数标定
下载PDF
砂土刚度衰减模型在海上风电工程中的应用
4
作者 胡烨之 张雅琪 卢昌红 《江淮水利科技》 2024年第3期1-8,I0001,I0002,I0003,I0004,共12页
海上风电基础的受荷环境复杂,风、浪、流等循环荷载作用下砂土地基会发生软化现象,易造成结构的失稳倾覆,现有通用有限元软件较难直接得到合理的计算结果。砂土刚度衰减模型是分析循环横向承载工况下砂土地基受力变形规律的有效方法,基... 海上风电基础的受荷环境复杂,风、浪、流等循环荷载作用下砂土地基会发生软化现象,易造成结构的失稳倾覆,现有通用有限元软件较难直接得到合理的计算结果。砂土刚度衰减模型是分析循环横向承载工况下砂土地基受力变形规律的有效方法,基于ABAQUS计算内核,采用FORTRAN77语言编写了相应程序,建立了大直径单桩基础、负压筒基础以及导管架基础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循环承载工况下结构的受力变形规律和材料的刚度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程序的精确性与通用性均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求解的每个增量步能依据积分点的应力状态与循环次数对砂土的刚度进行折减修正,实现了砂土刚度衰减模型在通用有限元软件的内嵌,可为工程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基础 砂土刚度衰减模型 循环承载工况 子程序
下载PDF
基于ABAQUS二次开发状态相关砂土本构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司海宝 杨为民 黄伟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3期301-307,共7页
剪胀性是砂土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其变形主要取决砂土的当前状态,而基于状态相关砂土本构模型能较好反映砂土剪胀性。ABAQUS作为有限元计算平台,具有强大的非线性计算和前后处理功能,标准ABAQUS程序仅包含一些通用土体本构模型,缺少状态... 剪胀性是砂土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其变形主要取决砂土的当前状态,而基于状态相关砂土本构模型能较好反映砂土剪胀性。ABAQUS作为有限元计算平台,具有强大的非线性计算和前后处理功能,标准ABAQUS程序仅包含一些通用土体本构模型,缺少状态相关砂土本构模型,因而有必要针对土木工程具体问题进行二次开发。利用二次开发工具和UMAT数据接口程序,采用隐式积分算法将基于状态相关砂土本构模型嵌入到标准ABAQUS程序中,并将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及理论计算值比较,进行单元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子程序运行稳定可靠,不仅充分利用ABAQUS方便、快捷的前后处理和强大的非线性求解平台,还可以完成更复杂,且切合实际土体应力应变关系的有限元数值计算,拓展ABAQUS在土木工程领域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相关砂土模型 ABAQUS 隐式积分算法 二次开发
下载PDF
砂雨法制备砂土地基模型控制要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浩 罗强 +2 位作者 张正 张良 蒋良潍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72-1878,共7页
为掌握砂雨法制备砂土地基模型相对密实度Dr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加工了包括点式和线式出砂头的成套砂雨装置,讨论了Dr随落距、出砂孔尺寸、出砂头总流量、移动速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Dr空间均匀性分布特征。试验表明:1随落距增大,Dr随之... 为掌握砂雨法制备砂土地基模型相对密实度Dr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加工了包括点式和线式出砂头的成套砂雨装置,讨论了Dr随落距、出砂孔尺寸、出砂头总流量、移动速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Dr空间均匀性分布特征。试验表明:1随落距增大,Dr随之提高,但增速逐渐减缓,可将Dr相对增速K介于±3%所对应落距范围内的Dr均值为稳定相对密实度;2稳定相对密实度与出砂孔尺寸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同一流量下随出砂头移动速度表现出非线性变化特性,出砂头总流量对稳定相对密实度影响不明显;3无论是在水平层面还是沿深度的不同位置,模型箱中部附近的Dr分布均匀性都优于四边和四角处;4一线点式出砂头所制备的砂土Dr与目标值误差较筛孔点式小,具有较好的可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地基模型 砂雨法 标准砂 相对密实度 控制要素
下载PDF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砂土液化判别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任文杰 苏经宇 +1 位作者 窦远明 戎贤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5-149,共5页
针对BP人工神经网络具有易陷入局部极小等缺陷,本文提出了将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同时优化网络结构与权值、阈值的思想。根据地震液化的实测资料,建立了砂土液化判别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比较计算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科学性、高效性... 针对BP人工神经网络具有易陷入局部极小等缺陷,本文提出了将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同时优化网络结构与权值、阈值的思想。根据地震液化的实测资料,建立了砂土液化判别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比较计算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科学性、高效性。文中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出液化影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神经网络 砂土液化判别模型 BP人工神经网络 权值 阈值 地震液化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砂土地震液化预测模型研究
8
作者 李精英 陈新民 +1 位作者 陈建永 何平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71-75,共5页
在对砂土地震液化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整合式模糊聚类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模型。该模型以模糊系统为框架,结合聚类分析技术和神经网络模式,建立砂土液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国内外400组砂土地震... 在对砂土地震液化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引入整合式模糊聚类神经网络的数据挖掘模型。该模型以模糊系统为框架,结合聚类分析技术和神经网络模式,建立砂土液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国内外400组砂土地震液化资料进行分析,来预测砂土液化现象。数据挖掘结果的误判率及分类矩阵表明,文章的系统模式在判断砂土地震液化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模糊规则 聚类分析 神经网络 砂土地震液化模型
下载PDF
饱和砂土状态演化模型试验研究
9
作者 雷祖祥 刘明明 +2 位作者 童立红 薛威 路华丽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2188-2193,共6页
砂土(颗粒材料)动力流化变形行为通常被认为是不可恢复的颗粒滑动的结果,试验发现砂土动力变形曲线具有三种典型形态:稳定态、过渡态和流化态,但是能够同时描述砂土这三种变形行为的统一本构模型鲜有报道。考虑到砂土变形的连续性,提出... 砂土(颗粒材料)动力流化变形行为通常被认为是不可恢复的颗粒滑动的结果,试验发现砂土动力变形曲线具有三种典型形态:稳定态、过渡态和流化态,但是能够同时描述砂土这三种变形行为的统一本构模型鲜有报道。考虑到砂土变形的连续性,提出了一种连续状态函数用于描述砂土变形过程中其性质的演化特征,基于Maxwell的流变模型,给出了统一的耦合状态演化本构模型。该模型引入了一个关键参数:特征应变γ_(c),用以考虑历史应变对当前状态的影响。通过静三轴和动三轴试验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利用所提出的模型对试验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偏应力σ_(0)、动载幅值σ_(d)对特征应变γ_(c)、系统初始状态θ_(0)及临界速度V_(c)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应变规律基本一致;初始状态会随着静偏应力与动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初始状态越大对应的初始应变率越大,颗粒系统变形越快;静偏应力与特征应变呈负线性相关,静偏应力的增大会降低历史应变对当前状态的影响,增大动载幅值特征应变随之增大,说明增大动载幅值会加大历史应变对当前状态的影响;临界速度会随着动应力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砂土 流化变形 历史应变 砂土本构模型 三轴试验
下载PDF
基于主动加热光纤法的毛细阻滞入渗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家琛 朱鸿鹄 +3 位作者 王静 曹鼎峰 苏立君 Narala Gangadhara Reddy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7-155,I0004,I0005,共11页
毛细阻滞效应是多层、不同粒径非饱和土入渗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为了探究多层土水分入渗的毛细阻滞过程,设计了室内模型试验,采用主动加热光纤法(AHFO法)对多层土的水分迁移进行试验,并结合频域反射法(FDR法)和直接观测法作为验证。... 毛细阻滞效应是多层、不同粒径非饱和土入渗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为了探究多层土水分入渗的毛细阻滞过程,设计了室内模型试验,采用主动加热光纤法(AHFO法)对多层土的水分迁移进行试验,并结合频域反射法(FDR法)和直接观测法作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FDR法和直接观测法,AHFO法对降雨入渗所产生的毛细阻滞现象具有较好的观测效果,可观测出水分运移的更多细节;运用FDR法,对AHFO传感器进行原位标定,曲线拟合精度R2均大于0.93,具有较高的体积含水率监测准确度;毛细阻滞层对降雨入渗具有明显的阻滞效应,即存储屏障上部入渗和减少水分向下部水体渗出。相关研究结论为毛细阻滞现象研究以及土壤水分场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阻滞 主动加热光纤法 砂土模型试验 降雨入渗
下载PDF
考虑填充和黏结作用的含水合物沉积物弹塑性本构模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燕晶 王路君 +1 位作者 朱斌 陈云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471-2482,共12页
天然状态下水合物生成后往往填充于沉积物土骨架孔隙中或黏结于相邻土颗粒之间,对沉积物具有填充和黏结作用,改变了沉积物原有孔隙比和密度,影响了沉积物的物理力学特性,因此在描述含水合物沉积物的力学和变形特性时需考虑水合物填充和... 天然状态下水合物生成后往往填充于沉积物土骨架孔隙中或黏结于相邻土颗粒之间,对沉积物具有填充和黏结作用,改变了沉积物原有孔隙比和密度,影响了沉积物的物理力学特性,因此在描述含水合物沉积物的力学和变形特性时需考虑水合物填充和黏结作用的影响。基于黏土和砂土的统一临界状态本构模型(clay and sand model,简称CASM),结合水合物侵入孔隙的致密化特性,通过提出等效孔隙比来反映水合物的填充作用;同时引入黏聚强度来反映水合物对沉积物的黏结作用;并利用状态参数来反映土体的应力状态和剪胀性,采用非相关联流动法则,进而建立能够描述水合物填充和黏结作用的含水合物沉积物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与室内试验结果和已有本构模型对比,表明所提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含水合物沉积物的应力-应变关系,可有效地描述水合物含量、有效围压对沉积物的强度、刚度、剪胀性等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沉积物 水合物含量 本构模型 剪胀性 黏土和砂土模型(CASM)
下载PDF
基于AHFO技术的毛细水运移模型验证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郝瑞 施斌 +3 位作者 曹鼎峰 魏广庆 张岩 梅世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6-382,共7页
为了验证常用的描述毛细水运移模型的准确性,设计了室内模型试验,采用主动加热光纤法(简称AHFO)对砂土模型中的毛细水运移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毛细水入渗模型Green-Ampt模型、Terzaghi毛细水上升模型和毛细水最大上升高度... 为了验证常用的描述毛细水运移模型的准确性,设计了室内模型试验,采用主动加热光纤法(简称AHFO)对砂土模型中的毛细水运移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了毛细水入渗模型Green-Ampt模型、Terzaghi毛细水上升模型和毛细水最大上升高度预测模型Lane模型、Peck模型的特点和预测精度。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砂性土,毛细水上升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前50 h),Green-Ampt模型和Terzaghi毛细水上升模型预测的毛细水上升高度值均低于实测值,Terzaghi模型拟合精度高于Green-Ampt模型;第二阶段(约50h后),Green-Ampt模型和Terzaghi模型预测值均高于实测值,且Green-Ampt模型拟合精度高于Terzaghi模型。这两个模型预测精度随时间的变化现象是与其所用的假设条件和土体物理性质变化有关。Peck模型的误差低于Lane模型,为2.60 cm,而Lane模型由于只考虑了有效粒径D10,误差高达8.58 cm。利用Green-Ampt模型可反演土的饱和渗透系数与湿润锋处基质吸力。研究成果为常用毛细水运移模型选择和误差分析提供了实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水运移模型 主动加热光纤法(AHFO) 砂土模型试验 误差分析 对比分析
下载PDF
饱和砂土动力液化到渗流液化过程探讨 被引量:6
13
作者 邓荣贵 张倬元 刘宏 《山地学报》 CSCD 2001年第5期430-435,共6页
根据饱和砂土地层地震液化现象及饱和砂土动力学试验所观察到的现象 ,本文从砂粒~孔隙水两相介质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 ,研究饱和砂土在振动荷载作用下的液化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饱和砂土受振 ,砂粒相对滑动并重新排列 ,孔隙率降... 根据饱和砂土地层地震液化现象及饱和砂土动力学试验所观察到的现象 ,本文从砂粒~孔隙水两相介质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 ,研究饱和砂土在振动荷载作用下的液化过程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饱和砂土受振 ,砂粒相对滑动并重新排列 ,孔隙率降低 ,孔隙水受压产生超静孔水压力并不断增大 ,部分孔隙水挤出渗流 ,隙水渗流对砂粒产生渗流压力。渗流压力与超静孔隙水压力迭加 ,形成的上托力等于或大于砂粒水中重力时 ,砂粒在隙水中处于悬浮状态。此时 ,饱和砂土宏观上表现为液态。为此 ,根据下沉砂粒与向上渗流孔隙水之间相对运动过程中的动力作用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地震液化 砂土液化模型 饱和砂土液化 渗流液化 孔隙率
下载PDF
隧道渗流侵蚀的颗粒流模拟 被引量:22
14
作者 张冬梅 高程鹏 +2 位作者 尹振宇 王如路 杨天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429-438,共10页
建造在砂土环境中的盾构隧道渗漏水会将砂土颗粒带入隧道内部,导致隧道周围砂土流失,引起隧道的不均匀变形与沉降。建立了隧道–土体离散元计算模型,模拟隧道不同部位发生局部渗流侵蚀时隧道中心位移、隧道表面土压力分布及地表沉降的... 建造在砂土环境中的盾构隧道渗漏水会将砂土颗粒带入隧道内部,导致隧道周围砂土流失,引起隧道的不均匀变形与沉降。建立了隧道–土体离散元计算模型,模拟隧道不同部位发生局部渗流侵蚀时隧道中心位移、隧道表面土压力分布及地表沉降的变化。结果表明,隧道中心位移、地表沉降量均与颗粒流失比例呈线性增加关系;受颗粒流失及流失缝周围形成的颗粒力拱影响,隧道表面土压力重分布,会使流失缝宽度进一步扩大而加剧渗流侵蚀进程,且渗流侵蚀发生于隧道底部产生的影响大于渗流侵蚀发生于隧道腰部与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 隧道–砂土结构模型 渗流侵蚀 数值模拟
下载PDF
Applications of GSTARS Computer Models for Solving River and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Problems 被引量:2
15
作者 YANG Chih Ted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08年第4期235-247,共13页
GSTARS (Generalize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for Alluvial River Simulation) is a series of computer models developed by the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while the author was employed by that agency. The stream tube conc... GSTARS (Generalized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for Alluvial River Simulation) is a series of computer models developed by the U.S. Bureau of Reclamation while the author was employed by that agency. The stream tube concept is used in all GSTARS models which allow us to solve one-dimensional equations for each stream tube independently and obtain semi-two-dimensional variation of the hydraulic conditions along and across stream tubes for rivers and reservoirs. Sedi-ment transport, scour, and deposition processes are simulated along each stream tube independently to give us a semi-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 of the bed geometry. Most sediment transport computer models assume that channel width is given and cannot change during the simulation process. GSTARS models apply the theory of minimum stream power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optimum channel width and channel geometry. The concepts of channel side stability, and active, inactive, and armoring layers are used in all GSTARS models for realistic long-term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he scour and deposition processes in rivers and reservoirs.GSTARS models have been applied in many countries for solving a wide range of river and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problems. Case studies will b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s of GSTARS computer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r model RESERVOIR RIVER sediment transport
下载PDF
水处理构筑物地基改良后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16
作者 杨滨 《中外建筑》 2015年第7期165-167,共3页
本文基于土体本构模型理论,将考虑上下负荷面弹塑性本构模型引入到地基土承载力验算中,通过有限元软件,有效分析地震荷载作用下地基沉降,对结构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首先以某污水处理厂储泥池设计为例,对其地基承载力不足问题,在有... 本文基于土体本构模型理论,将考虑上下负荷面弹塑性本构模型引入到地基土承载力验算中,通过有限元软件,有效分析地震荷载作用下地基沉降,对结构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首先以某污水处理厂储泥池设计为例,对其地基承载力不足问题,在有限元计算软件中建模分析计算,得出砂土置换后地基土沉降特性,加载地震荷载,计算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不同土质的最终沉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本构模型 地基承载力 有限元分析 地基沉降
下载PDF
River Morphology and River Channel Changes 被引量:1
17
作者 CHANG Howard H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08年第4期254-262,共9页
River morphology has been a subject of great challenge to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ho recognize that any effort with regard to river engineering must be based on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 River morphology has been a subject of great challenge to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who recognize that any effort with regard to river engineering must be based on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nvolved and the responses to the imposed changes. In this paper, an overview of river morphology is presented from the geomorphic viewpoint. Included in the scope are the regime concept, river channel classification, thresholds in river morphology, and geomorphic analysis of river responses. Analytical approach to river morphology based on the physical principles for the hydraulics of flow and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es is also presented. The application of analytical river morphology is demonstrated by an example. Modeling is the modern technique to determine both short-term and long-term river channel responses to any change in the environment. The physical foundation of fluvial process-response must be applied in formatting a mathematical model.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model FLUVIAL-12 is descri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ver morphology sediment transport river types mathematical model
下载PDF
Model tests on uplift capacity of double-belled pile influenced by distance between bells
18
作者 SUN Tao CUI Xin-zhuang +5 位作者 SUN Yan-feng HAN Ruo-nan MA Rui-jin YANG Jun-jie WANG Yi-lin CHANG Yu-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630-1640,共11页
To optimiz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ells in pile design,this paper reports a series of small scale tests on the uplift capacity of double belled piles embedded in dry dense sand considering different bell space rati... To optimiz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ells in pile design,this paper reports a series of small scale tests on the uplift capacity of double belled piles embedded in dry dense sand considering different bell space ratios.Finite element modelling is also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range of soil failure around the piles during pile uplift displacement.Test results show that when bell space ratio is 6 or 8,the uplift capacity reaches the peak value.The upper bell bears more load than the lower one for the piles with bell space ratio less than 6,while the lower bell bears more load than the upper one for the piles with bell space ratio larger than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d-belled pile optimized distance uplift bearing capacity model test sand found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