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民族志基于研究者身份的伦理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钟高翔 周争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28-33,共6页
民族志一度是研究者专业生产他者知识的手段与途径,但在反思传统与顺应新潮流——互联网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一直以来研究者自己也是民族志的研究对象,互联网兴起之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研究者的身份发生了显著转变:... 民族志一度是研究者专业生产他者知识的手段与途径,但在反思传统与顺应新潮流——互联网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一直以来研究者自己也是民族志的研究对象,互联网兴起之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研究者的身份发生了显著转变:由自己是主体,被研究者是他者,转变为双方是平等的交互主体;由认识主体转变为实践主体;由主动的实践者转变为静默的潜伏者等。网络民族志中研究者身份的变化,为新的研究伦理关系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即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既是学术研究的手段,也是学术研究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族志 研究者身份 实践 伦理关系
下载PDF
学术互动中答辩人的语用身份构建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娜 景晓平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41-47,共7页
本文以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答辩及毕业预答辩为语料,运用语用身份理论考察答辩人在答辩过程中的语用身份及其建构策略。研究发现,在学术互动中,答辩人建构了多种语用身份,体现了从学生到研究者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学生身份包括谦逊... 本文以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开题答辩及毕业预答辩为语料,运用语用身份理论考察答辩人在答辩过程中的语用身份及其建构策略。研究发现,在学术互动中,答辩人建构了多种语用身份,体现了从学生到研究者语用身份的动态选择。学生身份包括谦逊的学生、诚实的学生和勤奋认真的学生,研究者身份包括观点提出者、论文设计者、内容指引者以及研究过程叙述者。学生身份主要通过接受建议、间接回应、坦陈错误或不足、叙述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努力等方式来建构;而研究者身份则主要通过使用第一人称代词、采取打断或否认等言语行为、语码转换、言语转述等方式来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建构 学生身份 研究者身份 语用身份 学术话语
下载PDF
ORCID引入区块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场景应用与价值展望
3
作者 厍文妍 姚海龙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1年第1期1-5,共5页
研究者身份是信息检索、引文分析、学术评价和交流等领域关注的重点,ORCID的诞生为解决研究者姓名歧义问题提供了全新方案,为促进科研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但ORCID的全面推进和使用仍需进一步谋求与技术手段的整合。通过文... 研究者身份是信息检索、引文分析、学术评价和交流等领域关注的重点,ORCID的诞生为解决研究者姓名歧义问题提供了全新方案,为促进科研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但ORCID的全面推进和使用仍需进一步谋求与技术手段的整合。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发现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基于身份验证、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制等特征,与ORCID管理目标高度契合,有望在信息存储、身份精准匹配、研究成果归属、学术贡献考核评估以及科研信息的组织利用管理等方面助力ORCID动能的充分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CID 研究者身份 学术贡献者身份 区块链
下载PDF
ORCID服务对图书馆科研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蔡冬青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5年第4期160-161,共2页
介绍了ORCID的发展历程和服务内容,并阐述了ORCID的快速发展对图书馆科研服务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ORCID 科研服务 图书馆 研究者身份标识符
下载PDF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创新 被引量:2
5
作者 谢文亮 郑添尹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9-62,76,共5页
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科研档案存在的问题,旨在客观反映中外合作办学的科研成果,提出将"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ORCID)应用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中,解决档案管理中的姓名混淆、档案管理系统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下、科... 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校科研档案存在的问题,旨在客观反映中外合作办学的科研成果,提出将"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ORCID)应用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中,解决档案管理中的姓名混淆、档案管理系统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下、科研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等问题;最后给出了ORCID在高校科研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 科研档案 科研成果 高校
下载PDF
多层混合法研究设计:挑战与优势 被引量:5
6
作者 戴杰思 谢萍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与目前运用单一方法的研究相比,多层混合法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其研究结果可能因更严谨可靠而对政策和实践产生更大的影响。运用多层混合法不仅需要提升研究者的技术能力,还需要转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这可能... 与目前运用单一方法的研究相比,多层混合法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其研究结果可能因更严谨可靠而对政策和实践产生更大的影响。运用多层混合法不仅需要提升研究者的技术能力,还需要转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对大多数研究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研究都应该寻求对他人的直接影响;相反,研究的目的各有不同。尽管如此,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一致认为,教师课堂内外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生态具有不可预测性。对一项在英格兰实施的研究项目进行剖析,探讨多层混合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发现与单视角的量化研究、元分析或者纯质性研究相比,多层混合法可能提供更微妙的、更细颗粒度的、更严谨可信的、基于循证的领导力研究,从而更为全面地揭示校长如何通过领导力角色、领导行为实现并且保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混合法 教育研究 研究者身份 研究质量 研究影响
原文传递
2021年美国舞蹈学年会与美国戏剧研究年会研究动态综述
7
作者 苗芳菲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2年第1期118-123,共6页
2021年10月,美国舞蹈研究协会(Dance Studies Association,DSA)和美国戏剧研究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heatre Research,ASTR)分别召开了重要的国际学术年会。笔者基于参会经历,对会议主题、形式、规模、内容等进行梳理,整理分析了... 2021年10月,美国舞蹈研究协会(Dance Studies Association,DSA)和美国戏剧研究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heatre Research,ASTR)分别召开了重要的国际学术年会。笔者基于参会经历,对会议主题、形式、规模、内容等进行梳理,整理分析了美国舞蹈学年会和美国戏剧研究年会中各国学者共同探讨的诸多前沿性舞蹈问题,对会议主题内容反映出的美国舞蹈学术的研究模式、研究理念与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述评。同时指出两次学术会议的成果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舞蹈传播媒介变化、美国平权运动等社会背景下,生发的对于舞蹈研究视角、方法和格局的新思考。此外,亚裔和亚洲学者也通过不懈努力在会议上集中发声,在西方主导的学术话语体系中正逐步增强对自我文化的代表,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学术声音。在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下,新的跨学科视角、对研究者身份的探讨以及舞蹈研究如何全球化成为2021年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舞蹈学年会 美国戏剧研究年会 跨学科研究 在地化舞蹈研究 研究者身份
原文传递
创新与“棒”期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在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欣欣 张月红 +1 位作者 缪弈洲 贾晓燕 《科技与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33,共6页
围绕国际出版业对期刊发展的"创新与好刊"这两个实际而有趣的问题,探寻当今国际上一些创新型期刊的举措以及当下正在实施的创新型服务技术。《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在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资助下,结合所碰到的一些... 围绕国际出版业对期刊发展的"创新与好刊"这两个实际而有趣的问题,探寻当今国际上一些创新型期刊的举措以及当下正在实施的创新型服务技术。《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在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资助下,结合所碰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思考,积极践行国际创新服务,如为每篇刊发论文加载CrossMark(版本标识),ORC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和FundRef(基金标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棒期刊 服务技术 CrossMark(版本标识) ORC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 FundRef(基金标识)
原文传递
Exploring Researcher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in China 被引量:4
9
作者 龙娜娜 黄景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SCIE 2017年第4期371-391,470,共22页
Based on the narratives of four Chinese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research experiences, this study reports on the dynamic construction of their researcher identities and the crucial socio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f... Based on the narratives of four Chinese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research experiences, this study reports on the dynamic construction of their researcher identities and the crucial socio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that have afforded and constrained researcher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 results presented different trajectories of researcher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EFL teachers' three stages of research experiences (beginning, stagnation/ development, and struggle stages) in their professional lives. Academic learning contexts such as Master's and PhD programs were shown to be replete with factor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r identity, while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and the broad social context in China were exposed to be greatly constraining. Motivation, publications,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nd networking with researchers were four important individual factors that impacted the EFL teachers' researcher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inese EFL teachers raise awareness of their researcher identities, make continuous critical reflections, and exercise agency to seek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while governments and institutions should reform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and promotion systems to support EFL teachers' research eng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archer identity teacher identity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narratives socio-institutional contex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