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地方审美文化的研究视域和学术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徐放鸣 张儒雅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19,共5页
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范畴,最初的研究视野主要倾向于大众文化审美。但是随着审美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学者建设性地拓展了审美文化的研究领域和生存空间,出现了诸如城市审美文化、民族审美文化等范畴。在文化多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 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范畴,最初的研究视野主要倾向于大众文化审美。但是随着审美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专家学者建设性地拓展了审美文化的研究领域和生存空间,出现了诸如城市审美文化、民族审美文化等范畴。在文化多元化持续发展的今天,学界和有关专家越来越重视文化研究的"地方性"视野。地方审美文化概念就是基于这一语境,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归纳而提出的。地方审美文化的研究,应该以特定的地域空间作为视域和采用地方"生产者"的视角,对我国不同文化区域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形成的产品,以及变化渊源作美学层面的观照,考察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把握其基础理论。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地方审美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原生态性、历史传承性、资源丰富性等特点,以及内蕴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思维,积极开展地方审美文化的个案研究和理论探讨,为呈开放状态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地方审美文化 研究视域 学术意义
下载PDF
论“诙谐”的审美价值与当下意义——巴赫金民间诙谐文化理论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红梅 《绥化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42-143,共2页
“诙谐”(famillionar)在近代意义上是一个重要的喜剧性范畴,其基本内涵是融深邃凝练于风趣自然,寓理性批判于嬉笑怒骂.透过智性的表层言语能指来对客观当下现实所指作出深切的审美观照。“诙谐”以轻松自然的审美认知创造意想不... “诙谐”(famillionar)在近代意义上是一个重要的喜剧性范畴,其基本内涵是融深邃凝练于风趣自然,寓理性批判于嬉笑怒骂.透过智性的表层言语能指来对客观当下现实所指作出深切的审美观照。“诙谐”以轻松自然的审美认知创造意想不到的情感愉悦.体现了人类对待艺术和生活的真实态度,其美学价值对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理论研究 诙谐 审美价值 巴赫金 民间 近代意义 审美观照 理性批判
下载PDF
自古无人作花史,官梅已向纪中书--评程杰教授《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
3
作者 林雁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8-120,共3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 审美文化研究 梅花 历史生活 文化意义 本纪 帝王 修史
下载PDF
风势尚健的审美文化研究
4
作者 向勇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11,共3页
这组笔谈 ,是对世纪末中国美学的一次系统总结。《超越局限》是对 2 0 0 0年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综述。作者在充分肯定这一年研究进展的同时 ,特别指出正如整个当代文化的发展必须走出后现代思潮的阴影一样 ,新世纪美学的发展同样必须摆... 这组笔谈 ,是对世纪末中国美学的一次系统总结。《超越局限》是对 2 0 0 0年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综述。作者在充分肯定这一年研究进展的同时 ,特别指出正如整个当代文化的发展必须走出后现代思潮的阴影一样 ,新世纪美学的发展同样必须摆脱这个阴影的侵蚀。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基本课题是建立真正当代中国的美学。这个美学不仅在某种意义上要显示中国的特色 ,而且真正要成为中国人文教育、精神发展的活力元素。《沉静进展的美学原理研究》总结了 2 0 0 0年美学原理研究的新进展 ,分四部分 :(1)审美形而上学 ;(2 )审美心理学 ;(3)现代科技与美学理论 ;(4 )美育与自然美。《成果丰硕的中西美学史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全文分三个部分 :(1)中国美学研究 ;(2 )西方美学研究 ;(3)中西美学比较研究。《风势尚健的审美文化研究》系统梳理 2 0 0 0年中国美学在审美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全文分四个部分 :(1)审美文化的理论建设 ;(2 )大众文化解读与批判 ;(3)文化的时尚化发展研究 ;(四 )大众传媒与审美当代性。这个总结对于发展新世纪中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发表这组笔谈 ,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大众传媒 当代审美文化 学术研究 科学 探索 反思 呈现 积极意义 美学
下载PDF
彝族文化审美研究刍议
5
作者 龙珊 刘彦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2-75,共4页
彝族文化研究虽已成就斐然,但彝族文化的审美研究还是十分薄弱而近乎空白的新课题。现通过彝族文化的审美研究,挖掘、整合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审美资源以充实现有的美学研究内涵;进而探索各少数民族审美研究的新路向,为建构少数民族美学作... 彝族文化研究虽已成就斐然,但彝族文化的审美研究还是十分薄弱而近乎空白的新课题。现通过彝族文化的审美研究,挖掘、整合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审美资源以充实现有的美学研究内涵;进而探索各少数民族审美研究的新路向,为建构少数民族美学作准备;同时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彝族文化的研究向深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文化 审美研究 意义价值 原则方法
下载PDF
企业审美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中国企业审美文化建设与21世纪”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梦非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9-80,78,共3页
中国企业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迎接行将到来的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新世纪的挑战?为此,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企业美育委员会、江苏省美学学会、上海市美学学会、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中国一汽无锡柴油机厂联合举办的《中国企业审美... 中国企业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迎接行将到来的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新世纪的挑战?为此,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企业美育委员会、江苏省美学学会、上海市美学学会、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中国一汽无锡柴油机厂联合举办的《中国企业审美文化建设与21世纪》研讨会,日前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建设 理论与实践意义 中国企业 研讨会综述 企业识别系统 21世纪 企业文化研究 企业美育 企业员工
下载PDF
茉莉的丝路旅行及其审美意义的跨文化生产
7
作者 李世涛 王辰竹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7-154,共8页
植物茉莉的丝路文化旅行是人类文化自区隔到互通发展的见证。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茉莉的文化意义自宗教走向世俗,自物质性转向诗性,经宗教、伦理及审美等层面的价值重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符号。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中西方茉... 植物茉莉的丝路文化旅行是人类文化自区隔到互通发展的见证。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茉莉的文化意义自宗教走向世俗,自物质性转向诗性,经宗教、伦理及审美等层面的价值重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符号。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中西方茉莉文化均以植物为基础,在丝路空间以求同存异的态度积极对话。中国民歌《茉莉花》因音乐的跨语言性、意象的普遍愉悦性脱颖而出,一度成为东方色彩的代表,茉莉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呈现融合汇通的趋势。茉莉被赋予的文化蕴含与美学意蕴是文化交流生成的结晶,文化与审美意蕴的流变,本质上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个体植物的传播和审美意义增衍与脱落出发,探讨丝路空间跨文化交流与平等对话方式,有助于为当代中外文化互通提供可行性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 丝路旅行 审美意义生成 文化生产 文化研究
下载PDF
如何更好地传承草原文化 被引量:3
8
作者 艾金吉雅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5年第8期51-53,共3页
草原文化到底应该如何传承?针对这一问题,《草原精神文化研究》一书中指出:脱离创造的主体,与传承者的现实生活脱节,离开动态的传承,草原文化生命的源泉将枯竭,草原文化也必将成为历史的记忆。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草原文化的传承不能离... 草原文化到底应该如何传承?针对这一问题,《草原精神文化研究》一书中指出:脱离创造的主体,与传承者的现实生活脱节,离开动态的传承,草原文化生命的源泉将枯竭,草原文化也必将成为历史的记忆。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草原文化的传承不能离开文化主体的现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 传承者 现实生活 文化研究 文化生命 文化主体
下载PDF
中西文化审美情趣的比较——月亮情结与太阳崇拜之中西文化审美窥探 被引量:1
9
作者 邹丹 《红河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63-65,共3页
 西方文化中所涵盖的"太阳情结"与中国文化中所隐含的"月亮情结",体现着不同文化审美情趣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西方文化对太阳这一客体赋予了浓厚的宗教精神,中国文化赋予月亮于人性德性的内涵,分别体现着追求&qu...  西方文化中所涵盖的"太阳情结"与中国文化中所隐含的"月亮情结",体现着不同文化审美情趣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西方文化对太阳这一客体赋予了浓厚的宗教精神,中国文化赋予月亮于人性德性的内涵,分别体现着追求"崇高"与"中和"之美的审美意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意义 审美情趣 比较研究 文化背景
下载PDF
当前“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中存在的三大问题
10
作者 史修永 张勇 《艺术广角》 2007年第1期11-15,共5页
当前,“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文艺理论界讨论较多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该问题涉及到文学、艺术、哲学和经济等多个领域,因此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许多研究者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文章也层出不穷,但仔细... 当前,“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文艺理论界讨论较多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该问题涉及到文学、艺术、哲学和经济等多个领域,因此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许多研究者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文章也层出不穷,但仔细看来,真正有理论深度和创新成果的却很少见,这大概与研究者对该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文艺理论界一向对时髦和前沿性的话题比较敏感,研究者争相运用“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新的术语和概念,描述和界定文学和现实中的审美现象,作为解决当前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问题的出路。但在具体使用中,“日常生活审美化”往往被狭隘地理解为物质丰盛时代人们生活表层的装饰化、美观化,尤其是指以感官享乐为目的的媒介消费文化景观,造成草率发表见解、模仿和挪用的弊病,无法真正把握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脉络;因此,许多现实的审美现象和文化文本的审美意义得不到合理的阐释,致使文艺理论和美学问题的研究陷入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 文艺理论 审美现象 美学问题 研究 文化景观 媒介消费 审美意义
下载PDF
20世纪“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回顾
11
作者 李城希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7-77,54,共12页
关键词 20世纪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 鲁迅研究 研究主体 审美传统 继承关系 地域文化 周作人 苏雪林 学术传统 古籍整理 孔嘉 考证方法 小说史 许寿裳 郭沫若
下载PDF
论喜剧审美文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良 陈孝英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4期82-88,共7页
20世纪以来,喜剧文化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予了人类审美文化由近代到现代的巨大转折,并以其特有的精神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意义和价值;与此同时,作为理论型态的喜剧美学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本文力图从哲学美学和文化历史的双重... 20世纪以来,喜剧文化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予了人类审美文化由近代到现代的巨大转折,并以其特有的精神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意义和价值;与此同时,作为理论型态的喜剧美学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本文力图从哲学美学和文化历史的双重角度,展现出喜剧演变的基本文化轨迹与美学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 文化 美学 本体 理性 主体 审美 社会心理 价值 意义
下载PDF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 被引量:6
13
作者 杜卫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5期1-6,共6页
中国文学理论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建设,要求我们对文学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和文化对象有新的理解。本文从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和作为一种文化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文学作为“审美话语’这样一种把握文学的视点,... 中国文学理论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建设,要求我们对文学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和文化对象有新的理解。本文从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和作为一种文化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文学作为“审美话语’这样一种把握文学的视点,并作了初步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话语 文学理论 文学性 研究视野 文学语言 文化意义 艺术类型 文学审美 日常语言 话语组织
下载PDF
飘逸不群与空妙自然──李白与苏轼的文化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定璋 《九江师专学报》 1998年第2期81-86,共6页
本文以不同时代、却同样成就巨大的两位川籍作家李白与苏城,在志趣抱负、社会环境、生活阅历、人生追求、文学创作、审美情趣、文化性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而探索其间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 李白 苏轼 文化意义 审美情趣 文化性格 比较研究 社会环境 生活阅历 文学创作
下载PDF
对审美型实践活动及其现实意义的认识
15
作者 王晓平 《理论与现代化》 1998年第12期38-39,共2页
(一) 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问题上,以往人们从横向角度看问题、将实践方式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而笔者认为,实践方式还可以从纵向角度划分为体力型实践、智力型实践和审美型实践三种基本形式。体力型实... (一) 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问题上,以往人们从横向角度看问题、将实践方式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而笔者认为,实践方式还可以从纵向角度划分为体力型实践、智力型实践和审美型实践三种基本形式。体力型实践是指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处于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们,依靠自己的体力从自然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从社会中争得生存权力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于维持生计、创造文明、确实发挥了相当重要的历史作用。智力型实践是指某一国家某一民族处于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们在一定文明的基础上,依靠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工具,在更广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向自然和社会进军,比体力型实践劳动方式更为先进、劳动效益更为显著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表现为复杂、片面、诡计,有时比较自私,所以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把这种实践活动称之为“浪费神经和大脑”的实践活动(《资本论》第3卷,第105页)。而审美型实践是指人类在“整体化”、“全面性”、“终极关怀”的意义上“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活动 审美 现实意义 马克思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审美关系 实践方式 实践主体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本形式
下载PDF
旅游语境下的草原文化审美主体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白海军 《前沿》 2006年第3期186-189,共4页
旅游的本质是对文化的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是文化作为审美客体被审美主体欣赏的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参与“创造”体验愉悦的过程,所以审美主体的作用不能忽视,要研究审美主体参与“创造”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就草原旅游过程来讲,审美... 旅游的本质是对文化的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是文化作为审美客体被审美主体欣赏的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参与“创造”体验愉悦的过程,所以审美主体的作用不能忽视,要研究审美主体参与“创造”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就草原旅游过程来讲,审美主体有三类,即草原民族自身、旅游者和经营决策者,认识并研究这些审美主体的特点和作用,对于协调各方关系,相互促进各自利益的实现,对于在哲学意义上对文化进行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的本质——审美过程 草原文化审美主体——草原民族自身 旅游者 旅游产业的经营者与决策者 研究草原文化审美主体的意义
原文传递
《寓言论批评: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论纲》
17
《文学与文化》 2022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批评经历了大致这样一个过程:社会学批评、主体论批评(或曰经验论批评)、审美批评和方兴未艾的“文化批评”。《寓言论批评: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论纲》作者认为,不同阶段的文艺学研究有不同的关注焦点,今天...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批评经历了大致这样一个过程:社会学批评、主体论批评(或曰经验论批评)、审美批评和方兴未艾的“文化批评”。《寓言论批评: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论纲》作者认为,不同阶段的文艺学研究有不同的关注焦点,今天的焦点则是文化批评,或者说,文化批评已经构成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研究 中国文学与文化 审美批评 社会学批评 文艺批评 主体 论批评 关注焦点
下载PDF
东方美学的现代意义——读邱紫华教授新著《东方美学史》札记 被引量:2
18
作者 章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65-168,共4页
关键词 东方美学 札记 空白 中国美学研究 审美文化 现代意义 西方美学 逻辑 决定 传播
下载PDF
论梁启超“力”与“移人”范畴的内涵与意义
19
作者 金雅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4-80,共7页
“力”与“移人”是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力”是指审美对象的多种要素综合转化而来的感染力;“移人”是指审美对象借助力来感染并引发审美主体心灵境界整体变化的过程及结果。“力”与“移人”的范畴是梁启超在中西文化... “力”与“移人”是梁启超美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力”是指审美对象的多种要素综合转化而来的感染力;“移人”是指审美对象借助力来感染并引发审美主体心灵境界整体变化的过程及结果。“力”与“移人”的范畴是梁启超在中西文化渊源基础上的整合新创。它们确立了将艺术审美与主体心理相联系的基本视点,触及了美影响改造主体的方法特征问题,并就美对人生与社会的介入提出了自己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 梁启超 意义 内涵 审美对象 重要范畴 美学思想 心灵境界 审美主体 文化渊源 主体心理 艺术审美 感染力 整体 人生
下载PDF
关于美学的文化学思考
20
作者 邹广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89年第3期56-61,共6页
对文化学的研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文化现象作为主体活动的结果,在其本质上乃是一种精神性存在,即是主体生命的特殊表现形式。这种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哲学的反思,其主旨在于弘扬人的主体意识,探究人类文明发展的出路。所以文... 对文化学的研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文化现象作为主体活动的结果,在其本质上乃是一种精神性存在,即是主体生命的特殊表现形式。这种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哲学的反思,其主旨在于弘扬人的主体意识,探究人类文明发展的出路。所以文化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是自然而然的,而面对这种现实,美学当然不能回避,而必须把其自身放到文化的背景中去进行反思,从文化学的角度去揭示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对于美学的这种文化学考察,笔者只是尝试,或者说是提出问题,以期引起学术同仁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美学 审美活动 文化 审美过程 美学研究 心理学 主体意识 关学 本质 审美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