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砚林:民间泼墨王
1
《中国商界》 2023年第7期192-193,共2页
王砚林,笔名寒池,祖籍山东,安徽亳州人,1972年入伍,成都地质学院毕业。45岁辞去公职下海,北漂京城。他6岁学习写毛笔字,60多年来临池不辍。在他的笔墨生涯中,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深得书法的要旨。早年,王砚林在湖南... 王砚林,笔名寒池,祖籍山东,安徽亳州人,1972年入伍,成都地质学院毕业。45岁辞去公职下海,北漂京城。他6岁学习写毛笔字,60多年来临池不辍。在他的笔墨生涯中,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深得书法的要旨。早年,王砚林在湖南湘西深山野林从事地质找矿工作时,由于远隔城市,买纸张困难,他就用软石头在岩石上练习楷书、草书。王砚林的书法不拘一格,别开生面。笔中蓄以墨趣,墨中蕴以笔性,洋洋洒洒,直抒胸臆,在他的作品中散发出那种自信自如和自在的性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泼墨 笔性 砚林 湖南湘西 墨趣 直抒胸臆 草书 安徽亳州
下载PDF
砚林珍髹漆砂砚 被引量:4
2
作者 方晓阳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3年第2期66-77,共12页
漆砂砚是用木材或其他材料制成胎骨,外用天然大漆调和金刚砂等研磨物加以髹饰,或者是砚堂部分用天然大漆调和金刚砂等研磨物加以髹饰,其他部分用天然大漆髹饰而成的一种砚体轻巧、漆砂作研、坚细耐磨、美观实用的砚台。漆砂砚的创作理... 漆砂砚是用木材或其他材料制成胎骨,外用天然大漆调和金刚砂等研磨物加以髹饰,或者是砚堂部分用天然大漆调和金刚砂等研磨物加以髹饰,其他部分用天然大漆髹饰而成的一种砚体轻巧、漆砂作研、坚细耐磨、美观实用的砚台。漆砂砚的创作理念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制作工艺缘于漆、砂而优于漆、砂,是我国先民最富创意的佳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砂 砚林 髹饰 漆器工艺 扬州漆器 制作技艺 推光漆 制作工艺 澄泥 夜光螺
原文传递
思州奇石金星砚
3
作者 卢振开 《贵州文史丛刊》 1993年第6期90-91,共2页
思州石砚,简称思砚,产于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岑巩县。岑巩古称思州,始名于唐、讫于民初,思砚困地得名。因砚石上缀满金星,故又称金星石砚。唐代,它就“以货类产销于市”,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
关键词 思州 岑巩 金星石 金星 砚林 凤朝阳 浑金 如满 大土司
下载PDF
歙县博物馆藏砚精粹之砖砚
4
作者 王卫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5年第3期36-43,共8页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宋人曰:"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索取,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又称研。金、铜、玉、铁、石、陶泥、砖瓦皆可为砚材。《西清砚谱》将古砖瓦砚列为砚林精品之一。早在唐...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宋人曰:"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索取,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又称研。金、铜、玉、铁、石、陶泥、砖瓦皆可为砚材。《西清砚谱》将古砖瓦砚列为砚林精品之一。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文人雅士以古代砖瓦磨作砚者,至清代竟成风气。传说中的铜雀台瓦当砚、秦汉砖铭文砚、唐砖砚都被文人雅士所称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雅士 研磨器 砚林 博物馆藏 铜雀台 会稽 窦建德 王卫东
下载PDF
吴昌硕与沈石友30多年的“砚遇”
5
作者 余一 《收藏.拍卖》 2024年第1期96-97,共2页
2023西泠秋拍中,一方吴昌硕铭、沈石友藏运斤成风砚高价成交。此砚诞于缶老亲自赶往常熟为石友贺寿之际,二知己共度丙辰中秋之时,是《沈氏砚林》中极为特殊的一方著录砚。《沈氏砚林》,堪称砚台收藏领域的“石渠宝笈”,而吴昌硕与沈石... 2023西泠秋拍中,一方吴昌硕铭、沈石友藏运斤成风砚高价成交。此砚诞于缶老亲自赶往常熟为石友贺寿之际,二知己共度丙辰中秋之时,是《沈氏砚林》中极为特殊的一方著录砚。《沈氏砚林》,堪称砚台收藏领域的“石渠宝笈”,而吴昌硕与沈石友的“砚遇”,又是文人圈津津乐道的一大趣事。《沈氏砚林》,砚台收藏界的“石渠宝笈”沈石友,称得上是近代砚林无人不知的藏砚大家。沈石友(1858—1917),名汝瑾,又字梦痕,出身江苏虞山富豪之家。沈石友擅诗文,但癖砚藏砚之名更甚。从别号“石友”,便能一窥其对砚台痴迷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昌硕 石渠宝笈 高价成交 沈氏 收藏领域 砚林
原文传递
秋韵雅集妙趣生
6
作者 翠薇 《天工》 2017年第6期86-87,共2页
天人合一砚之道也,道法自然砚所宗也。徐公砚是鲁砚的重要砚种,有“石温、质润、形奇、色美”砚林四绝之誉。其最具魅力之处是独特的天然外形,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致,非人力而能为。面对如此优秀的天造之形,徐公石制砚,人工雕凿必须和... 天人合一砚之道也,道法自然砚所宗也。徐公砚是鲁砚的重要砚种,有“石温、质润、形奇、色美”砚林四绝之誉。其最具魅力之处是独特的天然外形,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致,非人力而能为。面对如此优秀的天造之形,徐公石制砚,人工雕凿必须和天然石材的艺术风格和谐统一,天工人工浑然一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公石 天然石材 韵雅 砚林 所宗 艺术风格 天人合一 石函 徐公
下载PDF
职工艺苑
7
作者 何金武 《时代风采》 2008年第7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砚林 耳甲
下载PDF
必須坚决反对濫行加班加點
8
《中国劳动》 1955年第12期12-,共1页
最近根据各地反映,有不少企業仍存在着严重的濫行加班加點的現象。这是一种嚴重違背党的劳動保護政策的錯誤做法。它不僅在經济上遭受很大損失,在政治上造成惡劣影响,甚至人为地引起一系列的工伤事故特別是死亡事故。現將各地來稿中所... 最近根据各地反映,有不少企業仍存在着严重的濫行加班加點的現象。这是一种嚴重違背党的劳動保護政策的錯誤做法。它不僅在經济上遭受很大損失,在政治上造成惡劣影响,甚至人为地引起一系列的工伤事故特別是死亡事故。現將各地來稿中所揭發的材料,加以綜述,建議企業方面和有關部門密切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事故 中所 千多个 零雨 工程公司 千二百 化学机械 砚林 电装公司 机装
下载PDF
说砚
9
作者 吴江 《瞭望》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6-37,共2页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所以能够历数千年而唯一不曾中断过,古籍之多冠于全球,“文房四宝”和印刷术,功劳极大。以“文房四宝”中砚一项来说。砚古称“研”,即用以研墨之意,它是我国传统实用工艺品之一。
关键词 文化之 砚林 中国文化 刘克唐 摩崖石刻 端溪 刘演良
原文传递
读铭品砚说石友
10
作者 胡西林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6年第8期108-109,共2页
"石破天惊砚"是沈石友生前爱砚之一,收入其子沈若怀民国时期为他拓印编辑的《沈氏砚林》。沈石友生前藏砚据《沈氏砚林》所刊《鸣坚白斋研目》统计为158方,上海书店重印该书时增入9方,合计167方。"石破天惊砚"抄手门字形,端溪水岩石... "石破天惊砚"是沈石友生前爱砚之一,收入其子沈若怀民国时期为他拓印编辑的《沈氏砚林》。沈石友生前藏砚据《沈氏砚林》所刊《鸣坚白斋研目》统计为158方,上海书店重印该书时增入9方,合计167方。"石破天惊砚"抄手门字形,端溪水岩石质,长19厘米,宽12.5厘米,厚3.4厘米,砚首阴刻云雷纹,形制典雅,琢工朴素。两侧铬文出自吴昌硕、沈石友之笔,书法、刻工俱佳,铭文意蕴含蓄,是诗家妙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昌硕 砚林 云雷纹 阴刻 沈氏 端溪 诗家 端石 前藏
原文传递
品赏几方高浮雕澄泥砚
11
作者 瑞霖 《东方收藏》 2015年第3期31-33,共3页
澄泥砚是砚林中奇葩,四大名砚之一,它源于秦汉时期的砖瓦,唐代以后制作工艺逐步完善。到了宋、元、明、清初,发展到了高峰,乾隆以后,就失传了。唐、宋时澄泥砚皆为贡品,受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推崇。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说:... 澄泥砚是砚林中奇葩,四大名砚之一,它源于秦汉时期的砖瓦,唐代以后制作工艺逐步完善。到了宋、元、明、清初,发展到了高峰,乾隆以后,就失传了。唐、宋时澄泥砚皆为贡品,受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推崇。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说:"蓄研以青州为第一,绛州为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这里说的"绛州为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泥 绛州 高浮雕 几方 四大名 砚林 洮河 红丝 文房四谱
原文传递
编著出版《砚台收藏指南》的一些思考
12
作者 陈国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5年第4期106-107,共2页
我是一个中华名砚的收藏爱好者,在卅年的藏砚生涯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至今已收藏中华名砚400余方,被一些专家学者誉为"京城收藏现代砚第一人"。我喜爱中华名砚,更注重学习,研究历代名砚著,先后在全国专业性报刊上发表50余篇学... 我是一个中华名砚的收藏爱好者,在卅年的藏砚生涯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至今已收藏中华名砚400余方,被一些专家学者誉为"京城收藏现代砚第一人"。我喜爱中华名砚,更注重学习,研究历代名砚著,先后在全国专业性报刊上发表50余篇学术性文章;并出版了一部书名由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题字的《砚林集胜》藏砚谱,受到了藏砚界的好评,我还被称为"学者型的藏砚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重学习 学术性文章 印刷工业出版社 启功先生 学者型 砚林 文化知识 四大名
原文传递
瑰宝澄泥砚作品
13
《流行歌曲》 2012年第23期2-2,共1页
"砚林瑰宝、巧夺天工",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黄河文化、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唐宋时期皆为贡品。砚品不大但意义深远,专供文人雅士收藏观赏之用。它清新淡雅、古色古香,体现了一种品位、一种身份,放在案上是一种艺术、... "砚林瑰宝、巧夺天工",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黄河文化、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唐宋时期皆为贡品。砚品不大但意义深远,专供文人雅士收藏观赏之用。它清新淡雅、古色古香,体现了一种品位、一种身份,放在案上是一种艺术、一种享受,历代文人学士对其摩挲珍爱、钟情有加。苏东坡、米芾等都曾著文赞誉,乾隆皇帝对其倍加赞赏,称其"抚若石,呵生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泥 四大名 文人雅士 砚林 鳝鱼黄 朱砂红 乾隆皇帝 黄河文化 文人学士 清新淡雅
原文传递
室名印、鉴藏印和花押印
14
作者 孟洋 《老年世界》 2023年第7期63-64,共2页
历史上,人们往往把自题室名和自题别号合而为一。例如,赵孟的书室是“松雪斋”,他有时自署“松雪翁”“松雪道人”。文徽明的书室是“停云馆”,他有时自署“停云生”。丁敬的室名是“砚林”“龙泓馆”,他时常自署“砚林叟”“砚林外史... 历史上,人们往往把自题室名和自题别号合而为一。例如,赵孟的书室是“松雪斋”,他有时自署“松雪翁”“松雪道人”。文徽明的书室是“停云馆”,他有时自署“停云生”。丁敬的室名是“砚林”“龙泓馆”,他时常自署“砚林叟”“砚林外史”“龙泓山人”。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我们把室名印与别号印合在一起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藏印 文徽明 停云馆 丁敬 赵孟 花押印 书室 砚林
原文传递
丁敬与西冷印派
15
作者 孟洋 《老年世界》 2023年第12期63-64,共2页
上一章中讲到,浙派和徽派并称为清代两大篆刻流派。实际上,浙派比徽派晚约二百年,但浙派印人阵容强大,风格特征也十分鲜明。一般认为,丁敬是浙派的开创者,从丁敬到后来的钱松,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近两个世纪。丁敬(1695—1765),字敬身... 上一章中讲到,浙派和徽派并称为清代两大篆刻流派。实际上,浙派比徽派晚约二百年,但浙派印人阵容强大,风格特征也十分鲜明。一般认为,丁敬是浙派的开创者,从丁敬到后来的钱松,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近两个世纪。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龙泓山人、研林,晚年号钝丁,浙江钱塘(杭州)人。他喜好金石碑版,精鉴别,富收藏,常往来于扬州、杭州等地,曾偕众搜访石刻,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诗集》《砚林印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敬 碑版 篆刻流派 浙派 徽派 砚林 风格特征 开创者
原文传递
“束缚”与“破束缚”
16
作者 韩天衡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62-63,共2页
艺术除却它那混沌而悠长地引成雏型的初创期,以后形成了一条边继承、边积累、边发展的轨迹。从这个意思上讲,继承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属性,古今中外概不能外。印章艺术自其形成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明确历史。初学者要入门,除了先继承是别... 艺术除却它那混沌而悠长地引成雏型的初创期,以后形成了一条边继承、边积累、边发展的轨迹。从这个意思上讲,继承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属性,古今中外概不能外。印章艺术自其形成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明确历史。初学者要入门,除了先继承是别无它途的。这继承就是按古来及今日所能见到的印谱、印作去临摹借鉴,把握印章艺术的精义。有些青年人却透露出一种心态,认为这是一种「束缚」。我想,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创作 蒋山堂 三一 初生婴儿 司士 一无所成 百乐 时间检验 古印 砚林
原文传递
朵云书翰
17
作者 金丹 《书法》 2013年第10期66-67,共2页
小楷千字文(局部)郭砚林(安徽):该作品用窗棂的样式写小楷,透出一种江南园林的秀雅。每件作品,力求形式统一中的变化。细读小楷作品,用笔娴熟,不失秀逸,章法协调,轻松自然。作者如能再推敲一下某些字的结体,将会使得作品更为耐看。楷书... 小楷千字文(局部)郭砚林(安徽):该作品用窗棂的样式写小楷,透出一种江南园林的秀雅。每件作品,力求形式统一中的变化。细读小楷作品,用笔娴熟,不失秀逸,章法协调,轻松自然。作者如能再推敲一下某些字的结体,将会使得作品更为耐看。楷书古诗词二首(局部)陈玉彬(安徽)黄真武(广东):该作品通篇协调统一,作者对用笔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魏碑味,颇为遒劲。但形式安排并不完美,右侧均为大字,左侧均为小字,有一边沉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体 江南园 形式安排 朵云 古诗词 真武 砚林 结字 陈玉 控制能力
原文传递
文房的魅力——访著名收藏家陈国源、席洪义
18
作者 袁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3年第8期64-65,共2页
4月20日,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之宝委员会换届暨2013年工作年会胜利召开,文房收藏事业又开始新的征程。文房收藏事业的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之路又面向何方?带着疑问,本刊特约记者袁波采访了该委员会前主任、著名收藏家陈国源先生和新当选... 4月20日,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之宝委员会换届暨2013年工作年会胜利召开,文房收藏事业又开始新的征程。文房收藏事业的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之路又面向何方?带着疑问,本刊特约记者袁波采访了该委员会前主任、著名收藏家陈国源先生和新当选的委员会主任、著名企业家、收藏家席洪义先生。现将访谈刊载,让我们听听他们对文房收藏事业现状的认识、未来工作的设想和他们的收藏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名收藏家 收藏家协会 洪义 对文 部队大院 砚林 市场经济时代 文房四谱 军人出身 精品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