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化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
1
作者 谢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1998年第9期 425,共1页
近2年来,笔者用自行研制的磁化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8~40岁19例,41~60岁28例,61岁以上3例,平均43岁;病程:半年~1年1... 近2年来,笔者用自行研制的磁化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8~40岁19例,41~60岁28例,61岁以上3例,平均43岁;病程:半年~1年12例,1~3年15例,3~5年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动脉型 磁化砭针
下载PDF
磁化砭针治疗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60例报告
2
作者 谢凯 苏继承 《中医正骨》 1999年第1期 27-29,共3页
自1995~1997年3月,作者应用自制磁化砭针治疗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60例,经随访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44~50岁6例,~60岁21例,~70岁26... 自1995~1997年3月,作者应用自制磁化砭针治疗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60例,经随访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44~50岁6例,~60岁21例,~70岁26例,~80岁7例;病程1个月以内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化砭针 膝关节 增生性 关节炎 灸疗法
下载PDF
输穴极砭微针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胡珊珊 孙赵娜 +1 位作者 刘君 黄河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4年第3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输穴极砭微针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气滞热壅证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74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气滞热壅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标准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输穴极砭微针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气滞热壅证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74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气滞热壅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标准干预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输穴极砭微针进行干预。干预3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疗效、体温恢复情况、乳房疼痛评分、乳腺通畅程度等结局指标。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体温在72 h内恢复正常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乳腺通畅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中医症状体症评分、乳房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穴极砭微针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气滞热壅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气滞热壅证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乳腺炎 气滞热壅证 哺乳期 输穴
下载PDF
“胚子”“针砭”“指出”词义考
4
作者 卢烈红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2-19,150,共9页
“胚子”一词,《汉语大词典》义项和书证均存在问题,宜增补“苗子”“待加工的半成品”两个义项,“底子,基础”义项的首见书证应提前为清前期毛奇龄《四书改错》例。“针砭”一词,《汉语大词典》只列其本义,未列其引申义,宜增补“(精神... “胚子”一词,《汉语大词典》义项和书证均存在问题,宜增补“苗子”“待加工的半成品”两个义项,“底子,基础”义项的首见书证应提前为清前期毛奇龄《四书改错》例。“针砭”一词,《汉语大词典》只列其本义,未列其引申义,宜增补“(精神方面的)救治”,“规劝、批评、批判”,“喻救治社会问题的良方”3个义项。“指出”一词,《汉语大词典》亦义项和书证均存在问题,宜增补本源义项“用手指指出来”,以唐孙元晏《吴·鲁肃指囷》诗为首例书证,原有两个义项的最早书证年代亦应大大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胚子 指出 义项增补调整 书证提前
下载PDF
以砭代针联合手法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5
作者 乔九星 韩广强 +2 位作者 蒋帅 孙庆才 陈新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第10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以砭代针联合手法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23年3-9月符合入组标准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以砭代针联合手法治疗组(甲组),毫针联合手法治疗组(乙组)和手法治疗组(丙组),于治疗后4周观察三组患者疼痛评分(VAS)、肩关节活... 目的探讨以砭代针联合手法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23年3-9月符合入组标准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以砭代针联合手法治疗组(甲组),毫针联合手法治疗组(乙组)和手法治疗组(丙组),于治疗后4周观察三组患者疼痛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变化、砭石治疗后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4周,甲乙两组之间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与丙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甲组治愈率为87.18%,总有效率为97.44%;乙组治愈率为84.62%,总有效率为94.87%;丙组治愈率为73.68%,总有效率为76.32%。甲乙两组之间P值为1.0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组与丙组、乙组与丙组对比,P值分别为0.02和0.03,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砭代针联合手法治疗肩袖损伤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手法治疗 临床疗效 中医文化
原文传递
記一件考古出土刻辭卜骨改製的刀形骨錐
6
作者 岳占偉 宋鎮豪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安陽殷墟郭家灣M3墓葬出土一件黄組刻辭卜骨改製的刀形骨錐,透露了不少歷史方面的信息,卜骨刻辭的内容涉及占卜商王田狩活動的意願,而卜骨改製成刀形骨錐,不應視爲當時有以卜用甲骨隨葬的喪葬之俗,乃是殷商晚期“廢物再利用”的理性産物... 安陽殷墟郭家灣M3墓葬出土一件黄組刻辭卜骨改製的刀形骨錐,透露了不少歷史方面的信息,卜骨刻辭的内容涉及占卜商王田狩活動的意願,而卜骨改製成刀形骨錐,不應視爲當時有以卜用甲骨隨葬的喪葬之俗,乃是殷商晚期“廢物再利用”的理性産物,而其功用,則已成爲醫療手術護理工具“骨砭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組卜辭 王其田 田狩 改製骨錐
下载PDF
壮医春秋 被引量:1
7
作者 覃保霖 《中国民族》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5-36,共2页
壮族医学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又经两汉六朝,尤其唐宋两朝发展较快,那时即创立了多层次结构的十几种疗法。从广西“柳江人”遗址(柳州)、“贝丘”遗址(南宁)、“甑皮岩人类”遗址(桂林)中所发现的砭石器、尖状器、兽骨、角针以及陶片... 壮族医学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又经两汉六朝,尤其唐宋两朝发展较快,那时即创立了多层次结构的十几种疗法。从广西“柳江人”遗址(柳州)、“贝丘”遗址(南宁)、“甑皮岩人类”遗址(桂林)中所发现的砭石器、尖状器、兽骨、角针以及陶片等物品看,即是壮医后来常用的“砭针”、“陶针”、“角疗”、“骨刮弓”等医疗工具的原型。近年,考古学者从广西武鸣县战国墓中挖掘出土的两枚铜针,说明壮医很早就探索和创造了“针术”和“角疗”的治疗方法。《山海经·南山经》记载的“祝余”、“白(艹咎)”、“迷谷”等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医 壮族医学 广西武鸣县 多层次结构 尖状器 甑皮岩人 柳江人 砭针
原文传递
工具的主宰者
8
作者 赵文茜 《中国医学人文》 2015年第6期56-57,共2页
说文解字中,醫,是由三个字组成的:医、殳、酉。医,盛弓弩矢器也。从匚,从矢。《国语》曰:"兵不解医。"意思是:医,装弓、弩、箭只的器具。字形采用"匚、矢"会义。《国语》说:"随时备战,弓弩矢不离盛器。"... 说文解字中,醫,是由三个字组成的:医、殳、酉。医,盛弓弩矢器也。从匚,从矢。《国语》曰:"兵不解医。"意思是:医,装弓、弩、箭只的器具。字形采用"匚、矢"会义。《国语》说:"随时备战,弓弩矢不离盛器。"可见最初"医"是工具的意思。我国古代的医疗技术可追溯到石器时代,那时就已产生了用石片制成的医疗工具——砭石。据《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有石可以为砭针,堪以破痈肿者也。"《素问·异法方宜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弓弩 砭针 异法方宜 医疗器械 主宰者 医疗技术 医疗设备 石可 员利
原文传递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Stone Scraping plus Cupping Therapy for Neck-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被引量:4
9
作者 沙岩 肖元春(翻译)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07年第6期348-350,共3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composite treatment with stone scraping, cupping, electroacupuncture and infrared irradiation for neck-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Seventy subjects were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composite treatment with stone scraping, cupping, electroacupuncture and infrared irradiation for neck-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Sevent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composite treatment group (35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5 cases). The composit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scraping along the Governor Meridian, the Gallbladder Meridian and the Bladder Meridian with Geng's multifunctional stone plate, quick cupping with subsequent retention of cups, routine electroacupuncture, and infrared irradiation.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routine electroacupuncture and infrared irradiation.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once very other day, 6 times as a cours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and adverse responses were evaluated immediately after each treatment and at the completion of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immediate effective rate was 88.6% in the composite treatment group and 80.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mmediate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composit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t the completion of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97.1% in the composite treatment group and 94.3%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urative effect afte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also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composit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omposite treatment with acupuncture, stone scraping and cupping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reating neck-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Spondylosis Stone Needle Cupping Therapy ELECTROACUPUNCTUR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