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沙地块内破裂不整合与碰撞不整合的构造分析 被引量:35
1
作者 孙珍 赵中贤 +2 位作者 李家彪 周蒂 王章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96-3209,共14页
廷贾断裂以东的南沙地块与南海北部陆缘共轭,因此其构造过程研究对认识整个南海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震资料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揭示,破裂不整合面(BU)和碰撞不整合面(CU)是控制南沙地块内盆地演化的骨架界面;为了揭示南沙地块内的... 廷贾断裂以东的南沙地块与南海北部陆缘共轭,因此其构造过程研究对认识整个南海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震资料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揭示,破裂不整合面(BU)和碰撞不整合面(CU)是控制南沙地块内盆地演化的骨架界面;为了揭示南沙地块内的主要构造过程,本文利用地震剖面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侧重对两个重要界面开展构造分析.结果显示:南沙地块内的破裂不整合面(BU)存在穿时现象,在地块东侧的礼乐盆地时代为T60(约23.8 Ma),而在地块西侧的北康和南薇西盆地内,BU时代为T40(约16 Ma),与碰撞不整合面重合.碰撞不整合面在南沙地块东部也为1 6 Ma左右.碰撞之后的几个构造界面时代比较一致,而之前的张裂事件界面可能也有穿时性.深度与空盆构造沉降速率一阶拟合结果显示,南沙地块中西部从Tg以后就表现出伴随前陆作用的岩石圈挠曲,90N09剖而和94N07剖面上,前隆的高度逐渐增高,并在16 Ma的层面上表现出最大的前隆高度,之后减弱;整体上挠曲程度西强东弱,且挠曲形态也存在很大差异,推测与岩石圈强度、俯冲的古南海洋壳宽度和陆陆接触的先后顺序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地块 破裂不整合(scsu) 碰撞不整合(CU) 前隆 岩石圈强度
下载PDF
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早渐新世末破裂不整合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宫越 林畅松 +5 位作者 何敏 张忠涛 张博 舒梁峰 冯轩 洪芳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1-863,共13页
珠江口盆地破裂不整合(T7)是南海北部边缘海盆地内一系列重要不整合界面之一,界面上下的物源与沉积环境等都有显著变化,其形成与盆地的动力学演化、海平面变化及油气聚集具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依托地震数据和井资料,对研究区早渐新世末... 珠江口盆地破裂不整合(T7)是南海北部边缘海盆地内一系列重要不整合界面之一,界面上下的物源与沉积环境等都有显著变化,其形成与盆地的动力学演化、海平面变化及油气聚集具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依托地震数据和井资料,对研究区早渐新世末期T7(32~30 Ma)不整合的分布与结构特征,以及不整合分布进行了描述,对破裂不整合形成机制以及其体现的盆地演化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T7界面是具有破裂不整合面的明显特征,大部分断裂在T7终止活动,或经过T7界面后断距大幅度减小;而不整合面下伏的恩平组整体呈楔状,地层厚度明显受控于断裂活动。T7不整合在珠江口盆地范围内的分布划分为3个区带,分别是北部的角度不整合带、局部不整合带和上超带以及整合带,并与强剥蚀带,弱剥蚀带和无剥蚀带相对应。3个区带内的不整合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角度不整合带主要以断块旋转、肩部削蚀为特征,局部不整合和上超带以珠海组上超和局部剥蚀为特征,且局部剥蚀面积与北部角度不整合带相比明显减少,整合带(南部隆起带以南)主要以整合和上超特征为主。这种展布模式说明不整合的分布样式与不同区带的构造作用和古地貌的差异有关。北部角度不整合带主要受控于断裂旋转和抬升作用,而在局部不整合和上超带内,剥蚀由底辟或局部隆起导致,整合带位于当时凹陷中心的水下环境。这样的模式反映破裂不整合面的形成与裂谷期盆地边缘的肩部隆起削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不整合 断块 古地貌 恩平组 珠海组 早渐新世末 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
下载PDF
和谐动机与整合性谈判结果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志学 姚晶晶 黄鸣鹏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26-1038,共13页
人们追求人际和谐的动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和谐,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破裂,两种动机驱使人们在面对冲突时采取不一样的应对策略。那么,谈判作为一种与冲突密不可分的情境,谈判者的和谐的动机将会对他们的谈判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呢... 人们追求人际和谐的动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和谐,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破裂,两种动机驱使人们在面对冲突时采取不一样的应对策略。那么,谈判作为一种与冲突密不可分的情境,谈判者的和谐的动机将会对他们的谈判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呢?本研究整合和谐动机和谈判两方面的文献,探讨了在整合性谈判中两种不同的和谐动机与谈判者的行为以及谈判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个体层面上,谈判者的促进和谐动机与其个体收益以及对谈判双方关系的评价正相关,而避免破裂动机与其个体收益以及对谈判双方关系的评价负相关;2)在谈判对子层面上,谈判双方总体的促进和谐与谈判双方的联合收益正相关。本研究不仅进一步论证了和谐动机的概念效度,而且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动机与谈判的关系,对于谈判者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性谈判 促进和谐 避免破裂 经济收益 关系评价
下载PDF
南海陆缘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特征 被引量:19
4
作者 梁建设 张功成 +1 位作者 王璞珺 谢晓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09-1319,共11页
受近南北向扩张机制控制,南海陆缘盆地或凹陷多呈NE向带状展布,总体上具有"南三北三"平行排列、外窄内宽的特点。新生代发生的4次重要区域构造运动具有穿时性,共发育3期盆地破裂不整合面,分别是早渐新世与晚渐新世之间、古近... 受近南北向扩张机制控制,南海陆缘盆地或凹陷多呈NE向带状展布,总体上具有"南三北三"平行排列、外窄内宽的特点。新生代发生的4次重要区域构造运动具有穿时性,共发育3期盆地破裂不整合面,分别是早渐新世与晚渐新世之间、古近纪与新近纪之间、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由东往西,盆地破裂不整合面的时代逐渐变新。受构造运动与海平面升降影响,南海海域发育湖相、海陆过渡相和陆源海相3类烃源岩。由南北两侧向中央海盆,烃源岩类型由湖相逐渐过渡到海陆过渡相与陆源海相;从东向西,盆地主力烃源岩层位逐渐变新,由始新统一渐新统逐渐过渡到渐新统一中新统。南海海域烃源岩的分布规律与盆地破裂不整面存在密切关系:破裂不整合面形成早(早渐新世与晚渐新世之间)的盆地,主力烃源岩形成早(始新统湖相烃源岩);反之,破裂不整合面形成晚(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的盆地,则烃源岩形成晚(渐新统一中新统海陆过渡相到陆源海相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期次 盆地类型 破裂不整合 烃源岩 油气 南海
下载PDF
LUF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冻融胚胎移植时机选择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琦 陈蔚清 +2 位作者 陈朝军 张程 饶敏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5-888,共4页
目的探讨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冻融胚胎移植时机选择。方法选择生殖中心拟行冻融胚胎移植的不孕患者,根据是否发生LUFS将30例不孕患者分为LUFS患者(观察组,17例)和正常排卵患者(对照... 目的探讨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冻融胚胎移植时机选择。方法选择生殖中心拟行冻融胚胎移植的不孕患者,根据是否发生LUFS将30例不孕患者分为LUFS患者(观察组,17例)和正常排卵患者(对照组,13例)。在其尿LH峰出现后第6-10天取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及外周血标本共30例,采用化学发光法判断血清E2、P的指标;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组织学积分H-score方法对ER、PR及整合素ανβ3在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观察组组种植窗期(黄体中期)血清E2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清P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种植窗期子宫内膜ER、PR呈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核。观察组ER、PR表达较对照组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ανβ3呈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浆。观察组整合素ανβ3免疫组化H-score积分值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UFS患者种植窗期血清P水平与子宫内膜整合素ανβ3的免疫组化H-Score积分值具有相似变化趋势。经相关性检验,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77,P〈0.01)。结论LUFS患者整合素ανβ3表达低下,说明LUFS患者种植窗期的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而这可能是由于LUFS患者黄体中期外周血P水平低下,导致子宫内膜的ER、PR降调失败所致,而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是导致冻融胚胎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 子宫内膜容受性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整合素ΑΝΒ3
下载PDF
南海扩张过程及海陆变迁沉积记录 被引量:7
6
作者 钱坤 闫义 +3 位作者 黄奇瑜 陈文煌 余梦明 田陟贤 《海洋地质前沿》 2016年第8期10-23,共14页
南海南、北共轭大陆边缘盆地的对比研究是深入了解南海扩张过程及古地理格局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对南海南缘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研究还非常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对南海扩张及海陆变迁等基础地质问题的整体认识。综合南海及其周缘... 南海南、北共轭大陆边缘盆地的对比研究是深入了解南海扩张过程及古地理格局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对南海南缘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研究还非常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对南海扩张及海陆变迁等基础地质问题的整体认识。综合南海及其周缘盆地沉积地层和沉积环境的研究进展,对南海扩张过程和古地理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南海南、北缘盆地破裂不整合面存在着明显的穿时性,从NE向SW逐渐变年轻,对应南海海底扩张从NE向SW渐进式打开。台湾新生代地层破裂不整合面位于33~39 Ma之间,暗示南海洋壳开始形成的时间可能在33~39 Ma之间,有部分较老的洋壳可能已经向东俯冲消减掉。南海经历了从早期"北陆南海"逐渐演变为现今"北海南陆"的过程,南海北缘早期存在一个向东开口的海湾,可能为古南海的一部分。伴随南海的扩张,海侵范围由东向西逐渐扩展,从一个狭窄的海湾形成今日的形貌。南海北缘盆地物源在~25 Ma左右发生明显的改变,早期主要为华南沿海的近源剥蚀沉积。在~25 Ma后,来自扬子地块的沉积物逐渐增多。南海南缘盆地物源在~25 Ma前与南海北缘盆地具有相似的物质来源,~25 Ma后南海洋盆阻挡扬子地块的物源向南输送,南海南缘仍以陆块内部中生代花岗岩及火山岩为主要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破裂不整合 盆地沉积环境 古地理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构造特征及其沉积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聂鑫 邱燕 +3 位作者 Manuel Pubellier 汪俊 朱荣伟 杜文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63-1473,共11页
本文对穿过南海西南次海盆的逾1000 km的多道地震测线CFT剖面进行了地震界面特征的识别和地震层序的划分,分段分析了拆离断层对其减薄陆壳的拆离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壳结构特征开展了分析,并总结了其构造特征。... 本文对穿过南海西南次海盆的逾1000 km的多道地震测线CFT剖面进行了地震界面特征的识别和地震层序的划分,分段分析了拆离断层对其减薄陆壳的拆离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壳结构特征开展了分析,并总结了其构造特征。西南次海盆在发生陆缘张裂—海盆扩张、洋壳出现—扩张后稳定沉积这一系列过程中,可划分为4个阶段的沉积响应:A阶段(古新世之前)——前裂谷阶段,表现为地壳在拉张应力下产生小的断层;B阶段(始新世—早渐新世)——陆缘的裂谷阶段,地壳在拉张应力下拉张减薄,A阶段产生的断层出现了旋转,出现了大型掀斜的拆离断层,沉积物为同裂谷沉积,该阶段以产生了破裂不整合结束;C阶段(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海盆扩张阶段,海盆开始扩张,张应力从陆缘转移到了洋盆;D阶段(中中新世以来)——海盆扩张结束以后,以一套稳定沉积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T剖面 破裂不整合 洋盆扩张 沉积响应 西南次海盆 海洋地质调查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的裂陷过程及裂陷期延迟机制探讨 被引量:14
8
作者 董冬冬 吴时国 +1 位作者 张功成 袁圣强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2342-2351,共10页
依据最新地震地质资料利用回剥法计算了南海北部深水区3条测线的构造沉降量。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于典型的被动陆缘盆地,虽然南海于32Ma开始扩张,但陆缘盆地的构造沉降速率此时没有减小反而增大,23Ma左右才显著减小,暗示裂陷作用一... 依据最新地震地质资料利用回剥法计算了南海北部深水区3条测线的构造沉降量。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于典型的被动陆缘盆地,虽然南海于32Ma开始扩张,但陆缘盆地的构造沉降速率此时没有减小反而增大,23Ma左右才显著减小,暗示裂陷作用一直持续到约23Ma才结束,地层厚度资料同样反映出这一现象,即裂陷期出现了延迟,热沉降开始时间滞后。认为形成该现象的机制可能有3个:(1)南海北部陆缘的岩石圈强度很弱,塑性相对较强,对南海扩张造成的应变衰减反应延迟;(2)岩石圈分层独立伸展的差异性可能也是导致裂后热沉降滞后的原因;(3)南海扩张脊在24-21Ma之间的向南跃迁及对应的海底扩张增速事件进一步诱发了研究区23Ma左右大规模裂后热沉降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深水盆地 构造沉降 裂陷作用 破裂不整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