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5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任俊 张洲 +2 位作者 周妙兵 肖红波 张鹏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773-776,781,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直径≤5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2022年12月于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且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再破裂分为再破裂组与未... 目的探讨颅内直径≤5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2022年12月于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且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再破裂分为再破裂组与未再破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113例行血管内治疗术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患者中,根据DSA结果,其中术中再破裂11例(9.73%),未再破裂102例(90.27%)。高血压(OR=3.714,95%CI:1.331~6.285)、SBO(OR=4.052,95%CI:1.594~10.602)及重度ACAAS(OR=3.193,95%CI:1.158~16.521)是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预警评分系统预测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曲线下面积为0.731(95%CI:0.705~0.906),最佳截断值为6.0分,且预测术后复发的特异度为0.715,敏感度为0.902,Youden指数为0.617。结论对于行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患者,高血压、SBO及重度ACAAS可导致术中再破裂的风险增高。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有助于为临床治疗和短期预后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破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
作者 黄华兵 朱恩锋 +3 位作者 杨明林 许海 杨德福 姚俊中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6期42-44,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8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晚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8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晚期神经介入栓塞术治疗),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的脑水肿、下肢静脉血栓、再破裂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NO为(53.15±8.05)μmol/L、vWF为(117.85±25.42)ng/ml、ET-1为(78.55±6.47)pg/ml,对照组NO为(53.95±8.51)μmol/L、vWF为(118.25±26.12)ng/ml、ET-1为(79.22±6.74)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NO为(72.15±10.25)μmol/L、vWF为(69.45±7.23)ng/ml、ET-1为(43.41±7.20)pg/ml,对照组NO为(88.15±9.66)μmol/L、vWF为(94.33±8.01)ng/ml、ET-1为(56.23±6.81)pg/ml,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术在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治疗效果良好,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 血管内皮因子 早期神经介入栓塞 并发症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1例马方综合征合并主动脉夹层术后动脉瘤再破裂的护理
3
作者 刘迪 孙辉 +3 位作者 魏玉莲 曹玉英 陶丽丽 许晓明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2期2366-2368,共3页
总结1例马方综合征合并主动脉夹层术后动脉瘤再破裂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术前积极抗休克治疗;术后严格控制和监测血压,降低心率,预防出血部位再次扩大;加强病室环境及管路管理,预防感染;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会诊;做好病人疼痛管理,改善... 总结1例马方综合征合并主动脉夹层术后动脉瘤再破裂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术前积极抗休克治疗;术后严格控制和监测血压,降低心率,预防出血部位再次扩大;加强病室环境及管路管理,预防感染;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会诊;做好病人疼痛管理,改善疼痛症状;加强体位管理及营养管理;全过程实施心理干预;出院后进行延续护理。经过一系列精心护理,术后10 d病人意识清楚,血压120/50 mmHg,转血管外科继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方综合征 动脉夹层 动脉瘤破裂 个案护理
下载PDF
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4
作者 苗统 周国平 +2 位作者 王飞 翟书鹏 魏康康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3期142-144,共3页
目的:比较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支... 目的:比较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预后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mR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5.00%(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法舒地尔用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效果优于尼莫地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法舒地尔 尼莫地平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脑血管痉挛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在破裂性胸降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朱洪江 赵鹏鹏 +3 位作者 颜峰 屈长征 符延波 彭长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8-732,共5页
目的 评价破裂性胸降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效果,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张家界市人民医院血管介入外科收治的8例破裂性胸降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70.5岁(61~78岁)。8例术前... 目的 评价破裂性胸降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效果,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张家界市人民医院血管介入外科收治的8例破裂性胸降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70.5岁(61~78岁)。8例术前均行主动脉CTA检查明确胸降主动脉瘤且存在胸腔或(和)纵隔血肿,均急诊行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结果 6例患者胸降主动脉瘤隔绝彻底,其中2例患者采用烟囱支架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另外2例患者存在少量Ⅰa型内漏,在近端植入CUFF支架后内漏消失。住院期间1例患者发生食管主动脉瘘导致脓毒性休克死亡,3例患者术后出现呼吸衰竭,行胸腔穿刺引流、抗感染、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后恢复。2例患者术后出现缺血性脑卒中,1例表现为患侧肢体肌力3级伴语言障碍,1例表现为患侧肢体肌力4级伴语言障碍。随访期间1例术后7个月再次突发胸痛死亡,1例未植入烟囱支架的患者于术后18个月出现Ⅰa型内漏,近端植入CUFF支架后内漏消失。其余5例病例随访期间情况良好。结论 破裂性胸降主动脉瘤行腔内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性胸降主动脉瘤 胸主动脉瘤 胸主动脉腔内隔绝 覆膜支架
下载PDF
基于循证的疼痛管理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顾晓乐 王丞迪 +3 位作者 许悦悦 张桂芳 冯英璞 行君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7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的疼痛管理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90例患者,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1年6月1日~2022年3月31日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的疼痛管理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90例患者,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1年6月1日~2022年3月31日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将2022年4月1日~2023年1月31日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循证的疼痛管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症状消失时间和出院时间,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和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循证的疼痛管理能有效减轻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疼痛程度,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 疼痛管理 颅内破裂动脉瘤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及治疗后卒中的临床分析
7
作者 王浩 王晨潮 +3 位作者 李东朋 董阳 李红伟 杨波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21-225,共5页
目的探讨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合并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破裂及治疗后卒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MMD合并IA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发生IA破裂分为破裂组(n=71)和未破组(n=17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 目的探讨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合并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破裂及治疗后卒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MMD合并IA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发生IA破裂分为破裂组(n=71)和未破组(n=174)。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归纳IA破裂的危险因素。记录病人随访资料,采用COX回归分析,归纳治疗后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MMD合并IA破裂发生率为28.98%;年龄>52.5岁(OR=1.997)、收缩压(SBP)>160mmHg(OR=2.042)是MMD合并IA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颈内动脉IA不易破裂(OR=0.353)。随访期卒中发生率为6.53%;中大型IA(HR=3.940)、IA破裂史(HR=3.900)是MMD合并IA随访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高SBP的MMD合并IA破裂风险高;合并有中大型IA及既往IA破裂史的病人,发生卒中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颅内动脉瘤 破裂
下载PDF
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8
作者 郑鉴峰 郭宗铎 孙晓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1-368,共8页
目的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的患者,小型颅内动脉瘤指最大径<5 mm的颅内动... 目的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的患者,小型颅内动脉瘤指最大径<5 mm的颅内动脉瘤。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Hunt-Hess分级。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明确动脉瘤特征[动脉瘤数量(单发、多发)、SAH责任动脉瘤形态(存在子囊、多囊或分叶的动脉瘤为不规则动脉瘤)和位置(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和后循环)],根据入院头部CT影像明确SAH的分布情况,使用改良Fisher分级将患者SAH情况分为1~4级,应用Hijdra评分对患者SAH的出血量进行评分。收集患者治疗方式(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将所有患者通过改良Fisher分级进行分组,1~2级为少量SAH组,3~4级为大量SAH组。比较少量SAH组与大量SAH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动脉瘤特征,以改良Fisher分级3~4级为因变量,将基线、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中P<0.1的可能影响SAH出血量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SAH的危险因素。将患者术前CT可见的伴或不伴神经功能恶化的新发出血定义为再出血,所有患者以术前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无再出血组。比较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和动脉瘤特征,以再出血为因变量,在基线、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比较中P<0.1的因素中筛选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3例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男103例,女260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55±11)岁。以改良Fisher分级进行分组,大量SAH组198例,少量SAH组165例。与少量SAH组相比,大量SAH组患者年龄更大(P=0.011),男性、合并高血压病、吸烟史比例更高(均P<0.05),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比例更高(26.3%比2.4%,P<0.01),GCS评分更低[(13.1±1.8)分比(13.9±0.8)分,P<0.01],Hijdra评分更高[(19.7±5.4)分比(8.4±2.6)分,P<0.01];大量SAH组和少量SAH组患者动脉瘤数量和责任动脉瘤形态、位置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术前是否发生再出血分组,再出血组30例,无再出血组333例。与无再出血组相比,再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比例(83.3%比49.2%,P<0.01)和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比例更高(43.3%比12.9%,P<0.01),GCS评分更低[12(9,14)分比14(13,14)分,P<0.01],Hijdra评分更高[18(9,26)分比14(9,18)分,P=0.024];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动脉瘤数量、责任动脉瘤形态、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两种手术方式在两种分组方式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以改良Fisher分级3~4级和再出血为因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7,95%CI:1.006~1.049,P=0.012)、高血压病(OR=1.858,95%CI:1.196~2.886,P=0.006)是小型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SAH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OR=3.775,95%CI:1.371~10.391,P=0.010)、较低的GCS评分(OR=0.677,95%CI:0.561~0.816,P<0.01)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病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发生大量SAH的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病、GCS评分较低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型动脉瘤 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实验室衰弱指数对脑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9
作者 戴锟 张居易 +2 位作者 张健 尤万春 王中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 探究实验室衰弱指数(FI-Lab)对未破裂动脉瘤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5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实验室衰弱指数将患者分为衰弱组(n=29)和非衰弱组(n... 目的 探究实验室衰弱指数(FI-Lab)对未破裂动脉瘤手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5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实验室衰弱指数将患者分为衰弱组(n=29)和非衰弱组(n=96),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再将患者按照是否出现术后并发症,分为有并发症组(n=28)和无并发症组(n=97),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衰弱、动脉瘤部位、糖尿病、高血压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进行统计分析,探究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25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中有28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29)、衰弱(P=0.001)、糖尿病(P=0.046)、高血压病(P=0.044)、手术时长(P=0.040)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而性别、动脉瘤部位、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衰弱(FI-Lab≥0.3)是未破裂动脉瘤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OR=3.881)。结论 衰弱(FI-Lab≥0.3)可能是脑动脉瘤手术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FI-Lab对预测未破裂动脉瘤手术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衰弱指数 破裂动脉瘤 后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CTA 形态学及血液炎症指标分析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
10
作者 姜兵 张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筛选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液炎症细胞的动脉瘤破裂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经过头颅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MCA动脉瘤90例,根据CT平扫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内...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筛选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液炎症细胞的动脉瘤破裂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经过头颅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MCA动脉瘤90例,根据CT平扫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内血肿,分为未破裂组(53例)和破裂组(37例),未破裂动脉瘤(UIA)组根据形态分为形态规则组和形态不规则组,比较年龄,性别,入院第一次血常规炎症细胞及计算而得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性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IRI),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等。通过卡方检验、Student's t检验或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各组因素,对差异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最后以ROC曲线对动脉瘤形态学、血液炎症细胞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MCA动脉瘤形态不规则(OR=8.64,P=0.0063)、SIRI(OR=13.62,P=0.042)、长宽比(OR=25.92,P=0.043)是独立破裂风险因素,其AUC值分别是0.78、0.94、0.75。结论:MCA动脉瘤形态不规则、长宽比和SIRI是动脉瘤破裂的高危险因素,对预测动脉瘤破裂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动脉瘤 破裂 计算机体层成像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整体护理效果分析
11
作者 张群 张琳 底瑞青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RIA)出血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3-0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78例RIA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护理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整体护理组,每组39例...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RIA)出血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3-0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78例RIA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护理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整体护理组,每组39例。应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定2组患者术后第1、3、5天疼痛程度。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随访3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测。末次随访时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整体护理组患者术后第1、3、5天时的NR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MMSE和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MMSE和AD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且整体护理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A出血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介入栓塞 期整体护理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
12
作者 杨巧钰 罗针 +2 位作者 赵小燕 李昌泰 杨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分析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10—2022-10华西医院收治的84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患者... 目的分析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10—2022-10华西医院收治的84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效果、相关血清学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时OKM分级[(3.82±0.05)分]、术后6个月GOS评分[(4.23±0.45)分]、术后24 h GCS评分[(15.18±2.79)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67±0.08)分、(3.71±0.58)分、(12.36±2.54)分],住院时间[(17.21±3.87)d]短于对照组[(24.36±5.25)d],术后6个月血清Caspase-3[(157.38±45.15)μg/L]、MMP-9水平[(12.83±2.41)μg/L]及总并发症发生率(9.52%)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4.76±58.43)μg/L、(18.62±3.58)μg/L、2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应用血流导向装置能够显著提升栓塞效果,改善血清学指标和预后,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前循环 破裂动脉瘤 动脉瘤栓塞 血流导向装置 开颅夹闭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血肿夹闭术预后模型构建
13
作者 郭晓竑 方军康 +3 位作者 陆珍燕 武弋 洪鹏超 方小康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血肿患者夹闭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3年10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1例动脉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评...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血肿患者夹闭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3年10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1例动脉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评分分组,预后良好组93例,预后不良组5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构建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血肿患者夹闭术后预后不良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反映模型的鉴别效度,采取Hosmer-Lemeshow检验建立模型的拟合度。结果Hunt-Hess分级Ⅳ~Ⅴ级(OR=5.339)、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OR=5.145)、血肿量≥50ml(OR=7.426)、血肿清除率≤50%(OR=8.381)、责任动脉瘤直径>5mm(OR=3.053)、手术时间窗>5h(OR=2.659)、术中血管区操作时间>3h(OR=2.305)为颅内破裂动脉瘤伴血肿患者夹闭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本研究构建的夹闭术后预后不良预测模型的AUC为0.863(95%CI:0.781~0.946,P<0.001),模型预测效能较好,特异性79.6%,敏感度86.2%,预测正确率为82.1%。Hosmer-Lemeshow检验χ^(2)=5.778,P=0.679,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无显著差异。结论Hunt-Hess分级Ⅳ~Ⅴ级、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血肿量≥50ml、血肿清除率≤50%、责任动脉瘤直径>5mm、手术时间窗>5h、术中血管区操作时间>3h为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血肿患者夹闭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模型预测效能较高,可为临床开颅夹闭术患者治疗及术后康复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 血肿 开颅夹闭 预后 模型构建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瓮杰慧 王维 +1 位作者 刘新静 何文英 《中国医刊》 CAS 2018年第4期401-404,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术中再破裂的可能原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进行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患者261例,其中14例术中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分析患者的住院病历和手术记录,总结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再...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术中再破裂的可能原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进行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患者261例,其中14例术中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分析患者的住院病历和手术记录,总结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防护策略。结果可能导致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史、动脉瘤大小(微小动脉瘤)、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动脉瘤形状(有不规则分叶或有凸起)及术中载瘤动脉痉挛(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等因素与介入术中再破裂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前应充分考虑可能导致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并提前制定应对策略;术中发生再破裂后积极进行急救处理有利于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
下载PDF
介入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研究
15
作者 王泼泼 洪早凤 高法梁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7期1259-1260,1395,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介...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围术期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良好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围术期指标较对照组优(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生存质量评分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用于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中效果满意,可有效提高术式治疗良好率和术后生存质量,降低围术期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瘤破裂 显微开颅夹闭 期指标 并发症
下载PDF
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分析
16
作者 韦力源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8期20-23,共4页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河池市宜州区中医医院收治的2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11例。研究组给予支...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河池市宜州区中医医院收治的2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11例。研究组给予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开颅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神经因子、疼痛应激因子水平及内皮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NSE、S100-β、M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神经肽Y(NPY)、β内啡肽(β-EP)、缓激肽(BK)、P物质(SP)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NPY、β-EP、BK、S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一氧化氮合酶(NOS)、内皮素-1(ET-1)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NOS、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因子水平,减轻其疼痛应激程度,促进内皮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 颅内动脉瘤破裂 疼痛应激因子 神经因子 内皮功能
下载PDF
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介入栓塞术对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延迟性脑缺血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俊 丁涟沭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年第13期1-5,15,共6页
目的比较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对延迟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96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者设为显微手术组,31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者设为介入栓塞组... 目的比较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对延迟性脑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96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例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者设为显微手术组,31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者设为介入栓塞组。比较2组手术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炎性指标、围术期指标、延迟性脑缺血发生率、预后等。结果与显微手术组相比,介入栓塞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低,治疗费用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2组术后3 d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降低,且显微手术组的IgG、IgM及IgA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的纤维蛋白原(Fib)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术前升高,且介入栓塞组术后3 d的Fib及TNF-α水平均低于显微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延迟性脑缺血发生率、脑缺血死亡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术后复发率高于显微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均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有效手段,但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创伤更小,免疫抑制更轻,可能对降低术后延迟性脑缺血发生风险有益,但术后复发率也较高,治疗费用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瘤破裂 显微手夹闭 血管介入栓塞 延迟性脑缺血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术中再破裂的因素及防治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展 舒航 +7 位作者 卓礼霞 贺龙双 张威 殷利明 钟德泉 王文涛 徐伟光 马亚宾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69-107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分析88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中再破裂28例,总结分析可能引起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各种因素,提出...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分析88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中再破裂28例,总结分析可能引起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各种因素,提出防治策略。结果可能引起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的因素有:高血压病史、动脉瘤大小(微小动脉瘤)、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动脉瘤形状(有不规则分叶或有凸起)、术中载瘤动脉痉挛(P<0.05);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与患者的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颈大小、手术时机、手术中使用球囊或支架没有明显关系(P>0.05)。破裂发生后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再破裂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术前应重视可能引起术中再破裂的各种因素,破裂发生后采用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助于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介入手 破裂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防治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天晓 翟水亭 +1 位作者 高不郎 薛绛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3期163-167,共5页
目的颅内动脉瘤在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发生破裂是最可怕的术中并发症之一,本文探讨处理、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初步经验。方法2002年4月-2006年12月,共有153例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41例患者曾有过动脉... 目的颅内动脉瘤在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发生破裂是最可怕的术中并发症之一,本文探讨处理、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初步经验。方法2002年4月-2006年12月,共有153例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41例患者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史。5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史的患者术中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时,常规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设法用弹簧圈尽快填塞动脉瘤腔。微导丝引起动脉瘤破裂时,尽量保持微导丝不动,微导管尽快送到瘤腔中进行填塞治疗。若微导管引起破裂而微导管头端位于瘤壁外蛛网膜下腔时,微导管且勿退入瘤腔内,应将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蛛网膜下腔一部分后,再将微导管头撤入瘤腔内,继续弹簧圈填塞。若弹簧圈引起破裂,要将弹簧圈完全或部分送出去,将破裂口堵住后,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继续弹簧圈填塞。结果在接受动脉瘤栓塞治疗的153例患者中,141例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5例发生了术中再破裂,占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5%,总发生率为3.3%。1例破裂由导丝引起,1例由微导管引起,1例由弹簧圈过度填塞引起,弹簧圈穿孔1例,其余1例由微导管和弹簧圈共同引起。2例死亡,死亡率占术中破裂的40%,占总例数的1.3%;1例患者出院时遗留有右下肢瘫痪,其余2例患者无残留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动脉瘤栓塞术中动脉瘤的再破裂是一少见、威胁生命但又不可避免的事件。应该立即采取妥善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降低可怕并发症的发生。如处理恰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能够存活,无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栓塞 破裂 处理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中再次破裂出血紧急处置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东辉 李志强 鄂亚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86-490,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原因、紧急处置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连续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再次发生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系统研究...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原因、紧急处置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0月连续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再次发生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系统研究其影像学特征、栓塞材料选择及技术操作特点。结果 510例接受介入栓塞患者中共发生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1例,发生率为2.2%,其中8例为弹簧圈突破,2例为微导管穿破,1例为辅助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于溶栓过程中再次出血。经过积极紧急处置,10例预后良好,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1例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是一种严重,甚至灾难性并发症,原因多为弹簧圈突破,其次为微导管突破。但只要采取积极、合理的处置措施,致残致死率可大为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 破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