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淹水-落干循环驱动下土壤砷结合形态的动态转化
1
作者 侯钦宣 张英 +2 位作者 于开宁 韩冬雅 陈俊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728-9736,共9页
外源砷在土壤中的毒性/迁移性主要受控于其结合形态,探明土壤砷结合形态的动态变化是准确评价其生态风险的前提。通过室内土柱淹水-落干循环模拟野外土壤氧化还原环境的交替性转变,利用连续提取技术分析了土壤砷各结合形态的变化规律及... 外源砷在土壤中的毒性/迁移性主要受控于其结合形态,探明土壤砷结合形态的动态变化是准确评价其生态风险的前提。通过室内土柱淹水-落干循环模拟野外土壤氧化还原环境的交替性转变,利用连续提取技术分析了土壤砷各结合形态的变化规律及相互转变过程,结果表明:土柱的淹水-落干循环致使不同层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值(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ORP)在-114~615 mV范围内振荡变化并驱动着土壤氧化环境的交替变化。此外,ORP的振荡变化提高了与砷迁移性密切相关的氧化铁晶形化。在120 d的试验周期内,非专性吸附态和残渣态砷含量总体减少,而非晶质和晶质氧化物结合态砷含量增加。水溶性砷在水动力作用下向上层土壤迁移,导致非专性吸附态砷含量表现为上层土壤>底层土壤,其他形态则相反。微生物对土壤矿物的氧化/还原性溶解、微孔扩散、氧化物的吸附包裹等可能是土壤砷结合形态相互转化的主要驱动机制。对比特定氧化/还原条件,氧化还原条件的交替转变明显延缓了土壤砷的“老化”并使其在各形态的(重)分配变得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砷结合形态 氧化还原环境交替 转化机制
下载PDF
饮用水处理残渣对淹水土壤中砷的稳定化过程影响研究
2
作者 韩冬雅 陈康 +2 位作者 肖立权 王多兵 侯钦宣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26-32,共7页
饮用水处理残渣(DWTR)对土壤砷具有一定的稳定化效果。论文利用土盒培养实验,采用结合形态连续提取技术,探讨了DWTR对土壤砷稳定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200天后,相比于对照组,添加2%和5%DWTR的土壤中,有效态砷含量分别降低了46.2%... 饮用水处理残渣(DWTR)对土壤砷具有一定的稳定化效果。论文利用土盒培养实验,采用结合形态连续提取技术,探讨了DWTR对土壤砷稳定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200天后,相比于对照组,添加2%和5%DWTR的土壤中,有效态砷含量分别降低了46.2%和67.8%。此外,在整个培养期内,对照组中砷的稳定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而添加DWTR的土壤中砷的稳定化过程被分为2个阶段。研究表明,饮用水处理残渣能有效地降低土壤砷的生物可给性,且能显著缩短土壤砷的稳定化过程。此项研究将为今后修复砷污染土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处理残渣 结合形态 动态变化 稳定化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