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亚甲基及Diels-Alder反应在合成耐高温聚合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凡 黄鹏程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36-39,共4页
合成了两种带有苯炔或萘炔结构及苯基硅亚甲基的聚合物PSPE和PSNE,研究了它们的熔点,溶解性及固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硅亚甲基的引入可以降低聚合物的熔点,增加溶解性,而苯炔和乙炔基间的D iels-A lder反应,可使聚合物固化后,生成刚性... 合成了两种带有苯炔或萘炔结构及苯基硅亚甲基的聚合物PSPE和PSNE,研究了它们的熔点,溶解性及固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硅亚甲基的引入可以降低聚合物的熔点,增加溶解性,而苯炔和乙炔基间的D iels-A lder反应,可使聚合物固化后,生成刚性苯并结构。这一原理可用于加工性能良好的新型耐高温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合成,也可用于对现有耐高温聚合物的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亚甲基 DIELS-ALDER反应 耐高温聚合物 溶解性 熔点
下载PDF
含苯炔及苯基硅亚甲基结构的新型聚合物的合成及固化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凡 黄鹏程 《有机硅材料》 CAS 2005年第3期5-8,53,共5页
以14-二乙炔基苯和苯基硅烷(PhSiH3)为原料、四氢铝锂为催化剂,在120℃下,通过14-二乙炔基苯中的炔氢和苯基硅烷中的硅氢间的脱氢反应,合成了主链带苯炔基和苯基硅亚甲基的新型聚合物;采用IR和1HNMR表征了其结构,并对其性能及固化反应... 以14-二乙炔基苯和苯基硅烷(PhSiH3)为原料、四氢铝锂为催化剂,在120℃下,通过14-二乙炔基苯中的炔氢和苯基硅烷中的硅氢间的脱氢反应,合成了主链带苯炔基和苯基硅亚甲基的新型聚合物;采用IR和1HNMR表征了其结构,并对其性能及固化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聚合物熔点低、可溶解于常见的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固化后,通过—Si—H与—C—C—的硅氢加成反应及—C—C与Ph—C—C间的Diels-Alder反应,生成刚性的苯并结构,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苯基硅亚甲基结构 苯炔基 合成方法 固化反应 结构表征
下载PDF
含萘炔及硅亚甲基结构的新型聚合物合成及其固化反应的研究
3
作者 张凡 黄鹏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7-70,共4页
合成了一种主链带有萘炔基和苯基硅亚甲基的新型聚合物,通过IR和1H-NM R表征其结构,并对其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与-C(R)H-类似,-S i(R)H-引入刚性聚合物主链可以增加链段柔顺性,降低刚性链间的作用力,但-S i(R)H-比-C(R)H-耐热性好,而且... 合成了一种主链带有萘炔基和苯基硅亚甲基的新型聚合物,通过IR和1H-NM R表征其结构,并对其固化反应进行了研究。与-C(R)H-类似,-S i(R)H-引入刚性聚合物主链可以增加链段柔顺性,降低刚性链间的作用力,但-S i(R)H-比-C(R)H-耐热性好,而且-S iH基团可以参与固化反应,因此该聚合物熔点低,可溶解于常见的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225℃固化时,通过-S iH-与-C≡C-间的硅氢化反应及-C≡C-与ph-C≡C-间的D ie ls-A lder反应,生成稠环交联网络,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在空气中的5%失重温度可达4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基硅亚甲基)炔基-2 7-萘基炔基] 合成 固化反应 耐热性
下载PDF
一种新型含苯基硅亚甲基-炔丙基聚合物的流变性能
4
作者 袁泽红 杨光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0-103,共4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含苯基硅亚甲基一炔丙基聚合物,并利用平板流变仪研究了该聚合物的化学流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且成型过程中有较宽的低黏度平台,在60—211℃温度区间内聚合物黏度保持在1Pa·s以下...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含苯基硅亚甲基一炔丙基聚合物,并利用平板流变仪研究了该聚合物的化学流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且成型过程中有较宽的低黏度平台,在60—211℃温度区间内聚合物黏度保持在1Pa·s以下。根据双阿仑尼鸟斯方程建立了该聚合物体系的化学流变模型。通过实验曲线对所建立的流变特性方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获得的流变特性方程可有效地预测聚合物的等温流变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硅亚甲基 炔丙基 聚合物 黏度 流变模型.
下载PDF
三(烃硅基亚甲基)锡不饱和羧酸酯的研究
5
作者 谢庆兰 徐效华 +1 位作者 谢筱娟 陈传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0期1268-1270,共3页
1986年Tacke将硅原子引进高效杀螨剂Torque——[(PhMe_2CCH_2)_3Sn]_2O,合成了具有同样生物活性的含硅类似物Silyl-Torque——[(PhMe_2SiCH_2)_3Sn]_2O.作者也曾报道三[(苯基二甲硅基)亚甲基]锡羧酸酯的合成。
关键词 硅亚甲基 不饱和羧酸酯 杀螨活性
下载PDF
硅甲基亚胺与水亲核加成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曾小兰 王岩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2期181-182,198,共3页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和密度泛函方法在HF/6-31G**及B3LYP/6-31G**水平上对硅甲基亚胺与水间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利用能量梯度法对反应途径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对过渡态进行了振动分析确认.结果表明:该反应为一...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和密度泛函方法在HF/6-31G**及B3LYP/6-31G**水平上对硅甲基亚胺与水间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利用能量梯度法对反应途径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对过渡态进行了振动分析确认.结果表明:该反应为一由两步基元过程所构成的复杂反应,两反应物首先经过一无势垒过程形成中间体复合物,该复合物经过四元环过渡态形成产物,第二步过程的活化势垒为1.67kJ·mol-1(B3LYP/6-31G**).总反应为强放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 亲核加成反应 从头算 密度泛函
下载PDF
1,3-丁二烯与硅甲基亚胺杂Diels-Alder反应的理论研究
7
作者 曾小兰 方林霞 王岩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420-422,共3页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和密度泛函方法在HF/6-31G*及B3LYP6-31G*水平上对1,3-丁二烯与硅甲基亚胺间的杂Diels-Alder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利用能量梯度法对反应途径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对过渡态进行了振动分析确认.结果表明:该反... 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和密度泛函方法在HF/6-31G*及B3LYP6-31G*水平上对1,3-丁二烯与硅甲基亚胺间的杂Diels-Alder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利用能量梯度法对反应途径上各驻点的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对过渡态进行了振动分析确认.结果表明:该反应为一个由两步基元过程所构成的复杂反应,反应物首先经过一个无势垒过程形成中间复合物,此中间复合物然后经过过渡态闭环形成六元环产物,第二步过程的活化势垒为8.29kJ·mol-1(B3LYP/6-31G*).总反应为强放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丁二烯 甲基 杂Diels-Alder反应 从头算
下载PDF
双(三甲基硅基)二亚胺的合成研究
8
作者 丁可伟 许诚 +3 位作者 汪伟 纪晓唐 葛忠学 李陶琦 《化学试剂》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77-480,共4页
以双(三甲基硅基)氨基锂为起始原料,分别与氯化亚砜、三溴化磷反应,合成了双(三甲基硅基)硫二亚胺和双(三甲基)硅胺基-三甲基硅亚氨基磷,然后通过两者间的硫原子迁移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通过梯度温度下的减压冷凝,实现了目标化合物... 以双(三甲基硅基)氨基锂为起始原料,分别与氯化亚砜、三溴化磷反应,合成了双(三甲基硅基)硫二亚胺和双(三甲基)硅胺基-三甲基硅亚氨基磷,然后通过两者间的硫原子迁移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通过梯度温度下的减压冷凝,实现了目标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并采用核磁共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根据最大吸收波长计算得其跃迁能为2.53×10^(-19)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三甲基基)硫二 双(三甲基)胺基-三甲基氨基磷 双(三甲基基)二 合成
下载PDF
聚二甲基亚硅烷链均方回转半径及温度系数
9
作者 马海珠 吴将星 陈立科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01-103,共3页
利用在旋转异构态模型基础上的构象统计方法,研究侧基高分子聚二甲基亚硅烷的无扰尺寸.得到其长链分子的均方回转半径的特征比和温度系数分别趋向于稳定值2.04和-1.66×10-3deg-1.
关键词 聚二甲基 均方回转半径 温度系数
下载PDF
对-双(二甲基-羟基硅基)苯及其缩聚物的合成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宗林 王庆昭 +2 位作者 孟凡军 董建 韩念凤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7-149,153,共4页
以二甲基二氯硅烷及对二溴苯等为主要原料,经历三个反应步骤合成了对-双(二甲基-羟基硅基)苯,所有中间产物的分子结构均用1H-NMR确证。首次采用辛酸己胺作催化剂,将对-双(二甲基-羟基硅基)苯进行缩聚,获得了聚四甲基对硅亚苯基硅氧烷;... 以二甲基二氯硅烷及对二溴苯等为主要原料,经历三个反应步骤合成了对-双(二甲基-羟基硅基)苯,所有中间产物的分子结构均用1H-NMR确证。首次采用辛酸己胺作催化剂,将对-双(二甲基-羟基硅基)苯进行缩聚,获得了聚四甲基对硅亚苯基硅氧烷;研究了聚合时间以及催化剂用量对聚合物特性粘数的影响,并用1H-NMR及X射线衍射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双(二甲基-羟基基)苯 聚四甲基苯基氧烷 辛酸己胺 缩合聚合
下载PDF
POSS改性聚亚苯基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度 邱本陆 《有机硅材料》 CAS 2014年第5期349-353,共5页
以α,ω-二羟基聚(四甲基对硅亚苯基)硅氧烷为起始原料,分别与1,4-双(甲基氯硅基)苯和甲基二氯硅烷反应,合成了两种带硅氢基的聚亚苯基硅氧烷P1和P2;然后,再与烯丙基七戊基低聚倍半硅氧烷(烯丙基七戊基POSS)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引入POSS侧... 以α,ω-二羟基聚(四甲基对硅亚苯基)硅氧烷为起始原料,分别与1,4-双(甲基氯硅基)苯和甲基二氯硅烷反应,合成了两种带硅氢基的聚亚苯基硅氧烷P1和P2;然后,再与烯丙基七戊基低聚倍半硅氧烷(烯丙基七戊基POSS)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引入POSS侧基,合成了POSS-P1和POSS-P2。经1H NMR和29Si NMR分析证实得到了目标产物;GPC分析表明,两种聚合物经POSS改性后摩尔质量均增大,摩尔质量分布变宽;DSC和TGA分析表明,两种聚合物经POSS改性后熔点分别提高8.4℃和10.6℃,热质量损失率达到5%时的温度分别提高197℃和162℃,且均在40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基氧烷 α ω-二羟基聚(四甲基苯基)氧烷 烯丙基 POSS 1 4-双(甲基基)苯 甲基二氯
下载PDF
含硅有机锡催化合成香料乙酸苄酯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福山 徐建平 +2 位作者 高恩丽 张立明 林森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39,共3页
以(Me3SiCH2)3SnCl为催化剂,研究了乙酸苄酯的酯化反应。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合成工艺条件,结果表明,(Me3SiCH2)3SnCl对合成乙酸苄酯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在m[(Me3SiCH2)3SnCl]∶m(甲苯)∶m(苄醇)=0.015∶0.8∶1,n(乙酸)∶n(苄醇)=3.5∶1... 以(Me3SiCH2)3SnCl为催化剂,研究了乙酸苄酯的酯化反应。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合成工艺条件,结果表明,(Me3SiCH2)3SnCl对合成乙酸苄酯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在m[(Me3SiCH2)3SnCl]∶m(甲苯)∶m(苄醇)=0.015∶0.8∶1,n(乙酸)∶n(苄醇)=3.5∶1,反应3.5h的条件下,乙酸苄酯酯化率可达9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三甲基基)甲基]氯化锡 催化 乙酸苄酯 乙酸 苯甲醇
下载PDF
以Peterson烯基化反应合成α,β-不饱和手性亚胺酯
13
作者 刘剑剑 曾永明 卢崇道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29-737,770,共10页
发展了一种以Peterson烯基化反应合成一系列α,β-不饱和N-叔丁基亚磺酰基手性亚胺酯的方法。以α-三甲基硅基-N-叔丁基亚磺酰亚胺酯为底物,KHMDS为碱,再对醛进行亲核加成,诱发硅基C→O的1,3迁移,经过顺式消除,以71%-96%的分离产率得到... 发展了一种以Peterson烯基化反应合成一系列α,β-不饱和N-叔丁基亚磺酰基手性亚胺酯的方法。以α-三甲基硅基-N-叔丁基亚磺酰亚胺酯为底物,KHMDS为碱,再对醛进行亲核加成,诱发硅基C→O的1,3迁移,经过顺式消除,以71%-96%的分离产率得到一系列立体专一的E式α,β-不饱和N-叔丁基亚磺酰亚胺酯化合物。该方法无论对芳香醛、杂环芳香醛、α,β-不饱和醛还是易烯醇化的脂肪醛都有很好的反应性,对芳环上的给电子基和吸电子基都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大部分反应都可以放大到克级水平,且通过将双键氢化,可得到一系列烷基化的带手性助剂的亚胺酯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三甲基基-N-叔丁基磺酰胺酯 亲核加成 顺式消除 立体专一性合成 烷基化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polyimides from bis(3,4-dicarboxyphenyl)dimethylsilane dianhydride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保平 钱鹰 +1 位作者 潘英 袁春伟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4年第2期216-220,共5页
The silicon-containing poly (amic acid)s were synthesized from bis (3, 4-dicarboxyphenyl) dimethylsilane dianhydride (SIDA), pyromellitic dianhydride (PMDA) and 4,4′-oxydianiline (4,4'-ODA) in N, N-dimethylacetam... The silicon-containing poly (amic acid)s were synthesized from bis (3, 4-dicarboxyphenyl) dimethylsilane dianhydride (SIDA), pyromellitic dianhydride (PMDA) and 4,4′-oxydianiline (4,4'-ODA) in N, N-dimethylacetamide (DMAc). The poly (amic acid) films were obtained by solution-cast method from DMAc solutions and thermally converted into transparent, flexible and tough polyimide films. The wide-angle X-ray diffraction diagrams revealed that all the polyimides possessed amorphous character,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ose polyimides wer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molar ratio of SIDA to PMDA.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SIDA to polyimide backbone would mak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shift to lower temperatur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silicon-containing polyimides lowered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as compared with PMDA/4, 4′-ODA polyimides. However, UV-visible transmission and reflection spectra showed that the optical transparency of silicon-containing polyimide thin films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PMDA/4, 4'-ODA polyimide thin fil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ORIMETERS Glass transition Thin films TRANSPARENCY X ray diffraction
下载PDF
Ab initio Study on Mechanism of Forming a Silicic Bis-Heterocyclic Compound Between Dimethylmethylenesilylene and Ethene
15
作者 卢秀慧 韩军锋 +1 位作者 于海彬 廉贞霞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533-537,621,共6页
The mechanism of the cycloaddition reaction of forming a silicic bis-heterocyclic compound between singlet dimethylmethylenesilylene (Me2C=Si:) and ethene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the CCSD(T)//MP2/6-31G* metho... The mechanism of the cycloaddition reaction of forming a silicic bis-heterocyclic compound between singlet dimethylmethylenesilylene (Me2C=Si:) and ethene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the CCSD(T)//MP2/6-31G* method. From the potential energy profile, it can be predicted that, this reaction has one dominant channel. The presented rule of this dominant channel: the 3p unoccupied orbital of Si in dimethylmethylenesilylene and the π orbital of ethene forming the π→p donor-acceptor bond, 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three-membered ring intermediate (INT1); INT1 then isomerizes to a four-membered ring silylene (P2), which is driven by ring-enlargement effect; due to sp3 hybridization of Si atom in P2, P2 further combines with ethene to form a silicic bis-heterocyclic comp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methylmethylenesilylene Reaction mechanism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下载PD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Mechanism of Cycloaddition Reaction Between Dimethyl-Silylene Carbene and Acetone
16
作者 卢秀慧 向萍萍 +2 位作者 时乐义 韩军锋 廉贞霞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69-174,I0001,共7页
The mechanism of the cycloaddition reaction between singlet dimethyl-silylene carbene and acetone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From the potential energy profile, it can be predicted that the r... The mechanism of the cycloaddition reaction between singlet dimethyl-silylene carbene and acetone has been investigated with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From the potential energy profile, it can be predicted that the reaction has two competitive dominant reaction pathways. The presented rule of this reaction: the [2+2] cycloaddition effect between the πorbital of dimethyl-silylene carbene and the π orbital of π-bonded compounds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twisty four-membered ring intermediate and a planar four-membered ring product; The unsaturated property of C atom from carbene in the planar four-membered ring product,resulting in the generation of CH3-transfer product and silicic bis-heterocyclic comp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methyl-silylene carbene Reaction mechanism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下载PDF
一种新型封端剂的合成、表征和应用(英文)
17
作者 廖明义 吴晨静 +4 位作者 徐晓川 李传清 徐林 梁爱民 李洪泊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2-72,共1页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含硅氧烷基和氨基的封端剂N-苯亚甲基-3三乙氧基硅烷基-1-丙胺(Imine-TEOS);研究了在以苯乙烯为聚合单体、环己烷为溶剂、四氢呋喃为结构调节剂、正丁基锂为引发剂,采用活性负离子聚合技术合成聚苯乙烯(PS)时,Imine...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含硅氧烷基和氨基的封端剂N-苯亚甲基-3三乙氧基硅烷基-1-丙胺(Imine-TEOS);研究了在以苯乙烯为聚合单体、环己烷为溶剂、四氢呋喃为结构调节剂、正丁基锂为引发剂,采用活性负离子聚合技术合成聚苯乙烯(PS)时,ImineTEOS对PS的封端反应;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封端剂和端基PS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Imine-TEOS顺利地进行了PS端基的封端反应,封端反应后PS的分子量分布略加宽,并且随ImineTEOS的加入在整个封端反应过程中未引发偶联等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端 聚苯乙烯 N-苯甲基-3三乙氧基烷基-1-丙胺 活性聚合
下载PDF
新型2,4-二取代四氢吡咯-3-羧酸衍生物的合成 被引量:2
18
作者 章炜 徐亮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16年第1期43-46,共4页
N-三甲硅甲基苯甲醛亚胺为非稳定型亚甲胺基叶立德前体,在磷酸催化下与取代噁唑烷酮烯烃经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了10个具有cis-trans立体结构的新型2,3,4-三取代四氢吡咯-3-羧酸衍生物(3a^3j),收率65%~75%,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 N-三甲硅甲基苯甲醛亚胺为非稳定型亚甲胺基叶立德前体,在磷酸催化下与取代噁唑烷酮烯烃经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了10个具有cis-trans立体结构的新型2,3,4-三取代四氢吡咯-3-羧酸衍生物(3a^3j),收率65%~75%,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表征。3b的立体结构经X-单晶衍射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三甲甲基苯甲醛 非稳定型甲胺基叶立德 1 3-偶极环加成 四氢吡咯-3-羧酸 合成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porous silica from natural chlorite via selective acid lea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ethylene blue adsorption
19
作者 WANG Zhi-zeng ZHAO Qin-yi +1 位作者 WANG Dong-yun CUI Ch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173-1184,共12页
In this study,porous silica with high surface area was prepared through selective leaching of thermally activated chlorite in HCl solution.In the process,chlorite was activated by pre-calcining treatment,then activate... In this study,porous silica with high surface area was prepared through selective leaching of thermally activated chlorite in HCl solution.In the process,chlorite was activated by pre-calcining treatment,then activated components(MgO,Al_(2)O_(3),and Fe_(2)O_(3))were selectively leached by acid solution,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nanopores in situ.The morphology,structure,surface area and pore-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material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TG/DSC,^(27)Al MAS NMR,SEM,TEM and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The highest specific surface area(SBET=333 m^(2)/g)was obtained by selectively leaching the 600℃ calcined chlorite from 3 mol/L HCl at 90℃ for 2 h.The pore sizes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s can be controlled by calcination and leaching conditions.The ^(27)Al MAS NMR spectra of the samples revea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selective acid leaching properties of thermal-activated chlorite,demonstrating that AlVI transfers into AlV when chlorite changes into activated chlorite during thermal activation,and the coordinations of Al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acid solubility of chlorite.The as-prepared porous silica showed favorable adsorption abilities with capacity of 148.79 mg/g for methylene blue at pH of about 7 and temperature of 25℃,indicating its promising potential in adsorption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ORITE thermally activated selective leaching porous silica materials methylene blue adsorp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