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DNA宏基因组的草海湖泊硅藻群落及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郭金 蒋娟 +3 位作者 龙云川 代亮亮 苏荣翔 陈颜明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7-1036,共10页
环境DNA(eDNA)技术作为新兴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具有非侵入性、高效性及灵敏性的特点.为探究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eDNA技术对喀斯特湖泊硅藻监测的适用性,以贵州草海为例,采集草海湖滨带的水样及表层沉积物样品,运用宏基因组学与eDNA相结... 环境DNA(eDNA)技术作为新兴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具有非侵入性、高效性及灵敏性的特点.为探究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eDNA技术对喀斯特湖泊硅藻监测的适用性,以贵州草海为例,采集草海湖滨带的水样及表层沉积物样品,运用宏基因组学与eDN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浮游及沉积硅藻的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及KEGG代谢功能.结果表明:①草海硅藻群落共注释到4纲23目36科54属78种,在科分类阶元上以舟形藻科和海链藻科为优势类群.硅藻群落的Chao1指数平均值为42.88±15.35,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值为2.09±0.29.②硅藻群落KEGG通路功能最具代表性的是全局和概述图谱(global and overview maps),其次是能量代谢、翻译;优势KO基因主要为atpF基因、secA基因、rplT基因、rpoA基因、argH基因.③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硅藻群落存在显著的环境介质差异;LEfSe分析揭示浮游硅藻群落的差异标志物主要为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小环藻属(Cyclotella),沉积硅藻主要是管状藻属(Fistulifera)、褐指藻属(Phaeodactylum)、微壳藻属(Nanofrustulum)等;Wilcoxon秩和检验表明,浮游硅藻的差异基因集中在叶酸生物合成通路、嘧啶代谢,沉积硅藻的差异基因集中在光合作用、氧化磷酸化等代谢功能.研究显示,高灵敏性的eDNA宏基因组技术能有效描述草海湖泊硅藻群落及多样性,在喀斯特湖泊生物多样性监测及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群落 高原湿地 宏基因组 环境DNA
下载PDF
星云湖硅藻群落响应近现代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过程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园园 陈光杰 +5 位作者 施海彬 陈小林 卢慧斌 段立曾 张虎才 张文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063-3073,共11页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近年来云南湖泊的生态系统功能持续退化,而目前对云南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单一环境压力的生态效应。以星云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记录与现代监测资料,识别在湖泊富营养化、气候变...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近年来云南湖泊的生态系统功能持续退化,而目前对云南湖泊生态系统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单一环境压力的生态效应。以星云湖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记录与现代监测资料,识别在湖泊富营养化、气候变化以及人类强烈干扰下硅藻群落结构响应的过程,并甄别驱动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压力及其强度。结果显示随着湖泊生产力水平(如沉积物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硅藻物种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成分分析表明了水体富营养化是驱动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r=-0.63,P<0.001)。简约模型与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近200年来(钻孔长度38cm),湖泊营养水平和水动力是驱动星云湖硅藻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解释了群落变化的18.8%和2.9%;而1951年以后,湖泊营养水平和温度分别解释了硅藻群落结构变化的31.4%和26.8%。研究结果表明了硅藻群落长期变化的主控因子是湖泊营养水平,而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可以通过改变湖泊水动力及湖水温度来驱动硅藻群落的演替,同时抚仙湖-星云湖的连通性也对硅藻群落的演替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云湖 湖泊沉积物 硅藻群落 富营养化 气候变化 水动力
下载PDF
太子河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与硅藻群落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丽娟 金文 +4 位作者 王博涵 项珍龙 殷旭旺 徐宗学 张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62-1669,共8页
为了评价河岸带土地利用对河流硅藻群落的影响,于2012年5月对太子河河岸带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森林用地、森林耕作用地、耕地、城镇建设用地)下38个采样点的硅藻群落和水环境特征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用地的指示种为膨大桥弯藻(C... 为了评价河岸带土地利用对河流硅藻群落的影响,于2012年5月对太子河河岸带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森林用地、森林耕作用地、耕地、城镇建设用地)下38个采样点的硅藻群落和水环境特征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用地的指示种为膨大桥弯藻(Cymbella turgida)、优美桥弯藻(C.delicatula)、弧形峨眉藻(Ceratoneis arcus)、Gomphonema trancatum等寡污指示种;耕地的指示种为颗粒直链藻(M.granulate)、库津小环藻(Cyclotella kuetzingiana)、线形菱形藻(N.linearis)、尖布纹藻(Gyrosigma acuminatum)等污染指示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域内,硅藻群落结构特征较为相似.典范对应分析显示,ρ(CODMn)、ρ(SS)(SS为悬浮物)和ρ(TDS)(TDS为总溶解固体)是影响硅藻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域内硅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显著,其中,森林用地内硅藻生物指数(17.98)和硅藻属数量(17.33个)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22)和Pielou均匀度指数(0.54)最低;耕地内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最高,分别为3.37和0.82;城镇建设用地内物种丰富度(11.00)、硅藻生物指数(9.20)和硅藻平均密度(0.71×104L-1)最低.研究显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对水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而影响硅藻群落的变化,其中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所占比例较高的河流水环境质量和硅藻群落状况最差;太子河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硅藻群落结构影响显著,并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群落 土地利用类型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指示种分析 太子河
下载PDF
小生境对硅藻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林碧琴 王起华 刘岩 《Acta Botan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77-281,共5页
通过对长白山区一个冷水泉中的硅藻群落组成的研究,分析了微量元素与硅藻群落的关系。经研究认为:1.小型等片藻(Diatomamesodon(Ehr.)Kutz.)的大量存在与该水体周围有大量浮石有关;2.短缝藻属(Eu... 通过对长白山区一个冷水泉中的硅藻群落组成的研究,分析了微量元素与硅藻群落的关系。经研究认为:1.小型等片藻(Diatomamesodon(Ehr.)Kutz.)的大量存在与该水体周围有大量浮石有关;2.短缝藻属(Eunotia)、羽纹藻属(Pinnularia)、异极藻属(Gomphonema)等的存在与水体中铁含量有关;3.小型等片藻应属于贫盐型中的喜盐性种,而其它一些属种,如Eunotia、Tabelariafloculosa及Pinnularia应属于贫盐型中的嫌盐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生境 硅藻群落 微量元素
下载PDF
珠江流域西江支流贺江水体硅藻群落结构、分布和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姚文婷 蔡德所 +1 位作者 唐鑫 文宏展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93,共8页
综合运用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排序方法评估了贺江流域硅藻群落,结合硅藻生物指数(IBD)、硅藻属指数(IDG)、硅藻营养化指数(TDI)和特定污染敏感指数(IPS)对其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TWINSPAN将贺江流域的38个样点分为4组,且群落... 综合运用TWINSPAN数量分类和DCA排序方法评估了贺江流域硅藻群落,结合硅藻生物指数(IBD)、硅藻属指数(IDG)、硅藻营养化指数(TDI)和特定污染敏感指数(IPS)对其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显示,TWINSPAN将贺江流域的38个样点分为4组,且群落Ⅰ到群落Ⅳ其生境质量逐渐变得单一,人为干扰程度逐渐加大;划分的四组群落在DCA排序图上有明显的界限,依据Van Dam硅藻生态指示意义,水环境污染程度从群落Ⅰ到群落Ⅳ逐渐加剧,有争议的样点7、8和24在DCA排序图上也倾向于群落Ⅲ.4种硅藻指数都是显著相关的,但IBD、IPS、IDG在硅藻群落的箱型图中明显呈现出合理的趋势.以上研究表明,划分的硅藻群落较好地反映了贺江流域的生态质量,IBD、IPS、IDG适合于贺江流域生物监测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群落 TWINSPAN分类 DCA排序 硅藻指数 贺江 西江 珠江流域
下载PDF
鱼塘浮游硅藻群落的DCA研究
6
作者 陈红瑞 王翠红 +1 位作者 张紫阳 郑亚君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年第3期170-172,共3页
各种不同的水体污染对藻类的种类、数量和结构等产生相应的影响,藻类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水质的某种变化。通过对运城鱼塘62个采样点和23个种进行DCA排序,第一排序轴反映的是水体的pH值,第二排序轴反映的是水体的污染... 各种不同的水体污染对藻类的种类、数量和结构等产生相应的影响,藻类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水质的某种变化。通过对运城鱼塘62个采样点和23个种进行DCA排序,第一排序轴反映的是水体的pH值,第二排序轴反映的是水体的污染程度。23个种可根据其对pH值要求以及耐污能力分为4个群落,62个采样点分为4组。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水质好,高温季节水质相对较差。但在整个生长周期,鱼塘的水质均在寡污带到β-中污带,水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A 浮游硅藻群落 鱼塘 污染等级
下载PDF
在种与属两个级别评价太子河硅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麟菲 谭冰冰 +2 位作者 殷旭旺 张远 孟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613-6621,共9页
2009年8—9月,对辽宁省太子河流域67个点位进行采样调查,以硅藻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硅藻属级水平与种级水平相对多度、物种丰富度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间的相关性,并比较硅藻属级与种级属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 2009年8—9月,对辽宁省太子河流域67个点位进行采样调查,以硅藻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硅藻属级水平与种级水平相对多度、物种丰富度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间的相关性,并比较硅藻属级与种级属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太子河流域硅藻属级水平的相对多度、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与硅藻种级水平都极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硅藻属级水平的丰富度与环境显著相关的因子与种级水平丰富度与环境显著相关的因子相一致。Mantel-Test相关性分析表明,硅藻属级水平的相对多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弱于种级水平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硅藻属级和种级群落结构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均为悬浮物。基于硅藻生物评价指数的流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应用硅藻属级和种级属性对太子河流域进行健康评价,其评价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群落 鉴定等级 相关性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硅藻生物评价指数
下载PDF
基于GAM模型的硅藻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杨佳星 蔡德所 +2 位作者 姚文婷 张昆 散剑娣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48,共6页
底栖硅藻水质生物监测技术是被广泛研究与使用的一种监测河流水质及生态质量的理想手段。通过将CCA排序和GAM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分析了对龙江区域河流附生硅藻群落分布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GAM模型画出了各个水环境因子对硅藻完整性指... 底栖硅藻水质生物监测技术是被广泛研究与使用的一种监测河流水质及生态质量的理想手段。通过将CCA排序和GAM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分析了对龙江区域河流附生硅藻群落分布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GAM模型画出了各个水环境因子对硅藻完整性指数IBI的响应机制,偏CCA分析进一步确认了营养盐因子对河流硅藻群落的重要性。将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最终得出营养盐和电导率是影响龙江附生硅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流速和水温为次要影响因子。两种分析方法相结合增加了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群落 CCA排序 GAM模型 营养因子 IBI指数 龙江
下载PDF
柳江流域不同水文季节水质对附生硅藻群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李佳静 刘威 邓培雁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1期10-19,共10页
为研究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Mn)、氨氮(NH4+-N)、汞(Hg)、铅(Pb)、砷(As)和镉(Cd)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变化对附生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分别于2017年3月和6月对柳江流域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深入研究柳江流域硅藻群落分布特征奠定基础... 为研究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Mn)、氨氮(NH4+-N)、汞(Hg)、铅(Pb)、砷(As)和镉(Cd)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变化对附生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分别于2017年3月和6月对柳江流域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深入研究柳江流域硅藻群落分布特征奠定基础,以期为该流域水质的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柳江流域共鉴定出附生硅藻137种,隶属于6目9科34属。各采样点硅藻丰富度变化范围为13—42种,呈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硅藻优势种组成在枯、丰水期分别有5种和8种,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显示,硅藻群落结构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差异,枯水期可分为3个类群,基本呈现在干流及支流段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丰水期可分为2个类群,大致分布在流域的中下游和上游。其中,在枯水期,Cyclotella fottii、Cyclotella.stelligera、Achnanthes minutissima和Cymbella laveis在上游为优势种,A.minutissima和Nitzschia valdecostata在中游丰度较高,下游优势种为Navicula cryptocephala、Amphora montana和A.minutissima等;在丰水期,中下游优势种主要以Nitzschia palea为主,上游优势种为A.minutissima、A.montana和Achnanthes petersenii等。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枯水期水质因子对硅藻群落的影响为Pb>Cd>Hg>As>CODMn>DO,丰水期为As>DO>CODMn>NH4+-N>Cd。结果表明,水质因子Cd、As、DO和CODMn在枯水期和丰水期都对硅藻群落结构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但重金属因子在枯水期对硅藻影响较大,而溶解氧在丰水期对硅藻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群落 水质 聚类分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太湖(苏州辖区)出入湖水体着生硅藻群落分布特点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瑜 景明 +1 位作者 高昕 李继影 《环境科技》 2020年第5期59-64,共6页
对太湖主要出入湖河道及太湖湖体(苏州辖区)15个点位的着生硅藻和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研究,并且以着生硅藻的群落结构为基础,对太湖流域及太湖湖体的水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5个点位可以划分为2组,组1的点位多为湖体点位和距... 对太湖主要出入湖河道及太湖湖体(苏州辖区)15个点位的着生硅藻和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研究,并且以着生硅藻的群落结构为基础,对太湖流域及太湖湖体的水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5个点位可以划分为2组,组1的点位多为湖体点位和距离湖体较近的出湖河道点位,组2的点位多为入湖河道点位和距离湖体较远的出湖河道点位。着生硅藻生态指示型分析表明组2所指示的营养状况则主要为富营养型。通过RDA分析表明,影响组1着生藻类分布的环境因子为T,p H值和OD,影响组2着生藻类分布的环境因子为CODCr,TN,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群落 生态指示型 冗余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太湖东部水域浮游硅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瑜 李继影 +1 位作者 高昕 景明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1年第2期44-50,共7页
对太湖东部水域9个点位浮游硅藻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个点位的生物多样性处于一般到较丰富状态,其水质为中污染到轻污染;硅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和密度因水域地形特点、换水周期等因素出现差异,在半封闭水体中的物种... 对太湖东部水域9个点位浮游硅藻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个点位的生物多样性处于一般到较丰富状态,其水质为中污染到轻污染;硅藻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生物量和密度因水域地形特点、换水周期等因素出现差异,在半封闭水体中的物种丰富度较差,生物量和藻密度较高,优势种所指示的水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硅藻相对多度和各项环境因子冗余分析显示,总磷(TP)对群落的组成和分布影响显著。东北部水域浮游硅藻群落主要受到TP和浊度(NTU)的影响,东南部水域浮游硅藻群落受到TP和NTU的影响则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群落结构 生态指示型 冗余分析 主成分分析 太湖东部
下载PDF
一种硅藻群落水华原位修复水玻璃旧砂堆积地方法
12
作者 汪华方 张武 +2 位作者 汪泉润 高翔 卢记军 《铸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6-711,共6页
水玻璃旧砂排放量巨大,但是再生成本较高,导致很多工厂直接将旧砂排放在山谷或者深沟河道中,因旧砂表面富含碱性物质,极易污染堆放地环境。本文以修复旧砂堆放地为目的,设计了一种硅藻群落水华原位再生水玻璃旧砂的方法,介绍了硅藻品种... 水玻璃旧砂排放量巨大,但是再生成本较高,导致很多工厂直接将旧砂排放在山谷或者深沟河道中,因旧砂表面富含碱性物质,极易污染堆放地环境。本文以修复旧砂堆放地为目的,设计了一种硅藻群落水华原位再生水玻璃旧砂的方法,介绍了硅藻品种的选用原则和培养基的改造措施,研究了容易发生水华季节条件下的硅藻群落生长的光照时间、硅藻初始加入量、培养时间等对生物原位再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两周后,该硅藻群落发生了水华,水体最下层为再生砂和极少量活性不足的藻体,中间层为干净的水体,最上层为漂浮的对环境无毒害的水华硅藻,三层自然分层、分离;水玻璃旧砂中的硅酸根离子去除率为49.1%,钠离子的去除率为3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玻璃旧砂 原位再生 硅藻群落水华
下载PDF
抚仙湖硅藻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蕊 陈光杰 +6 位作者 康文刚 陈丽 王教元 陈小林 刘园园 冯钟 张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168-3178,共11页
抚仙湖是我国重要的深水型淡水湖泊且水体水质总体处于I类水平,近年来在流域开发、全球变暖等影响下其生态环境功能呈现退化的趋势,需要对湖泊生物的群落组成、分布模式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系统评价.本研究于2015年选取抚仙湖的南、中、北... 抚仙湖是我国重要的深水型淡水湖泊且水体水质总体处于I类水平,近年来在流域开发、全球变暖等影响下其生态环境功能呈现退化的趋势,需要对湖泊生物的群落组成、分布模式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系统评价.本研究于2015年选取抚仙湖的南、中、北湖区共3个采样点开展了表层水体硅藻群落和水环境特征的逐月分析.样品中共发现硅藻31个属、166个种且以浮游类型为主,其中云南特有硅藻种Cyclotella rhomboideo-elliptica基本消失.硅藻群落结构的逐月变化在3个采样点中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演替特征,其中1、2月优势种主要为Fragilaria crotonensis,3月优势种为Aulacoseira granulata,4月C.ocellata与F.crotonensis同为优势种,而在其余月硅藻群落结构较为单一且优势物种皆为C.ocellata(相对丰度占~80%).而空间尺度上,硅藻优势属种分布和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湖区的硅藻群落结构组成和水体环境在时间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而在空间尺度上差异较小;冗余分析和变差分解等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影响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气象与物理因子(包括水温、风速和透明度),共解释了硅藻群落变率的27.6%,表明了该深水湖泊水体热力分层的厚度与持续时间是影响硅藻群落构建的重要过程.同时,湖泊营养水平与水体离子浓度也对硅藻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影响,分别解释了硅藻群落变率的21.2%和9.4%.因此,持续的区域变暖和流域开发明显影响了抚仙湖的生物群落构建与生态系统健康,对抚仙湖的生态保护不仅需要控制营养盐等流域污染物的输入,同时应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硅藻群落 时空分布 水温 营养盐
原文传递
扎龙湿地硅藻植物群落季节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8
14
作者 代存芳 易映彤 +2 位作者 刘妍 巴秋爽 范亚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18-2827,共10页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是我国北方同纬度地区最完整的湿地。于2012年春、夏、秋3季,对扎龙湿地6个代表性区域进行硅藻标本采集,经观察鉴定,发现硅藻植物140个分类单位,包括121种19变种,隶属于2纲6目9科30属...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是我国北方同纬度地区最完整的湿地。于2012年春、夏、秋3季,对扎龙湿地6个代表性区域进行硅藻标本采集,经观察鉴定,发现硅藻植物140个分类单位,包括121种19变种,隶属于2纲6目9科30属。羽纹纲物种较丰富,占总种类数的95%。硅藻植物群落呈现明显的季节演替,秋季硅藻种类丰富度及相对丰度明显高于春、夏两季,优势种多以淡水、半咸水、喜弱碱的种类为主,优势种与水体的盐度和酸碱度存在一定的响应关系。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探讨硅藻植物群落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CCA结果显示在扎龙湿地中,水温、电导率、pH、溶解氧是影响硅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此外总氮、总磷也是硅藻群落季节演替的重要驱动因子。结合硅藻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硅藻商对扎龙湿地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扎龙湿地整体为中-寡污带水体,部分水域水质较清洁,少数样点受人为因素影响,呈轻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群落 季节变化 环境响应
下载PDF
硅藻群落指示的近50年来大理西湖湖泊生态系统演变规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晨雪 徐敏 +2 位作者 董一凡 王荣 方凤满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572-4580,共9页
近年来,增强的人类活动使得云南部分湖泊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由草型清水态向藻型浊水态转变.全球变化背景下,了解湖泊生态系统演变规律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云南大理州小型浅水湖泊西湖为例,通过对沉积物硅... 近年来,增强的人类活动使得云南部分湖泊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由草型清水态向藻型浊水态转变.全球变化背景下,了解湖泊生态系统演变规律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云南大理州小型浅水湖泊西湖为例,通过对沉积物硅藻群落和理化指标的分析,探讨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大理西湖环境演变历程.结果表明,大理西湖生态系统在近50年发生了明显的稳态转换,以2000年为节点,硅藻群落从2000年前偏好贫营养环境的底栖附生种Cocconeis placentula、Staurosira construens、Gomphonema angustum和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为优势种的状态,逐渐演替为偏好中营养环境的底栖附生硅藻Encyonopsis microcephala和Navicula cryptocephala及偏好富营养环境的浮游硅藻Cyclotella atomus、Cyclotella meneghiniana、Stephanodiscus hantzschii和Aulacoseira granulata为主导的状态.时间序列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硅藻群落主要响应了营养的变化.冗余分析结果也证实营养盐富集是大理西湖硅藻群落长期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论述了近50年来大理西湖流域气候变化和开发活动(农业围垦、化肥施用、畜牧养殖和渔业养殖等)促使湖泊营养盐持续积累,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湖泊内部生产力显著提高,湖泊生态系统逐渐向藻型浊水态转变的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西湖 浅水湖泊 硅藻群落 稳态转换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渭河杨凌段水域硅藻植物的研究
16
作者 程金凤 慕小倩 +3 位作者 邱洪臣 崔宏安 雷忠萍 曹翠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3期9526-9530,共5页
为明确渭河杨凌段浮游硅藻植物群落的特点及生态类型,对采集自杨凌示范区水域的样品进行了显微镜观察,共鉴定到硅藻门植物44个分类单位,包括27种14变种2变型,分别属于2纲6目9科20属,其中优势种有平片针杆藻、梅尼小环藻、小型异极藻具... 为明确渭河杨凌段浮游硅藻植物群落的特点及生态类型,对采集自杨凌示范区水域的样品进行了显微镜观察,共鉴定到硅藻门植物44个分类单位,包括27种14变种2变型,分别属于2纲6目9科20属,其中优势种有平片针杆藻、梅尼小环藻、小型异极藻具领变种、小型异极藻椭圆变种。小型异极藻具领变种数量最多,是构成浮游植物的主要组成类群,是渭河杨凌段的优势种类。渭河杨凌段浮游植物生物量大,多样性状况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群落 分类 渭河杨凌段
下载PDF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硅藻植物特征及其环境指示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易映彤 李慧 +1 位作者 刘妍 范亚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5-1041,共7页
2011年春、夏、秋季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硅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通过鉴定,共发现硅藻门植物112个分类单位,包括96种16变种,隶属于2纲6目9科32属.通过对硅藻植物的种类组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硅藻植物分... 2011年春、夏、秋季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硅藻群落结构进行研究.通过鉴定,共发现硅藻门植物112个分类单位,包括96种16变种,隶属于2纲6目9科32属.通过对硅藻植物的种类组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硅藻植物分布情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硅藻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保护区内水体普遍为受轻污染或中度污染状态,个别水域存在富营养化情况,春、夏、秋季节中,秋季的富营养情况较为严重.结合水体的理化指标,通过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体中硅藻的优势种、指示种的分析,发现该水域喜碱性、半咸水种类及中污带的种类较多,说明保护区水体受到轻微的污染,个别水域出现富营养状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体呈中-弱碱性、微盐,表明该区域受到了土地盐碱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硅藻植物群落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武汉东湖底栖藻类在不同基质上生长的比较 被引量:11
18
作者 裴国凤 刘梅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7-362,共6页
测定了富营养化武汉东湖中的底栖藻类在不同人工基质上建群发展为成熟群落的生物量(Chl.a),定性分析了人工和天然基质上成熟硅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通过比较建群期间底栖藻类在花岗岩、玻璃、塑料(PVC)和木板4种不同人工基质上... 测定了富营养化武汉东湖中的底栖藻类在不同人工基质上建群发展为成熟群落的生物量(Chl.a),定性分析了人工和天然基质上成熟硅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通过比较建群期间底栖藻类在花岗岩、玻璃、塑料(PVC)和木板4种不同人工基质上的生物量变化,发现底栖藻类在PVC上的生物量峰值(Chl.a,71.0μg/cm2)明显高于其它人工基质,说明PVC是最适合底栖藻类生长的人工基质.分析发现人工基质花岗岩上底栖硅藻群落的种类组成、主要优势种类、群落的相似性指数、多样性指数都和天然基质上的硅藻群落是高度相似的,显示该人工基质能够代表天然基质上的藻类群落,表明花岗岩应该是以底栖藻类作指示生物监测和评价水质的理想人工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藻类 人工基质 生物量 硅藻群落 武汉东湖
下载PDF
The benthic diatom community of Xiangshan Bay
19
作者 WU Rui GAO Yahui +2 位作者 LAN Dongzhao LAN Binbin FANG Qi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20年第1期43-53,共11页
Th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Xiangshan Bay,Zhejiang province in May and November 2005 were analyzed under a light microscope.The species composition,abundance,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w... Th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Xiangshan Bay,Zhejiang province in May and November 2005 were analyzed under a light microscope.The species composition,abundance,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A total of 179 taxa belonging to 46 genera of diatom were identifi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ecotypes of diatom were mostly eurytopic species,followed by warm water species and temperate species.The most dominant species were Cyclotella stylorum and Coscinodiscus jonesianus.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diatom abundance was remarkable.The cell abundance of diatoms was higher in spring(2.974×10^3 cells/g)than that in autumn(0.071×10^3 cells/g).The number of species varies with change of season,demonstrating the adaptability of diatoms to the temperature of water.The species diversity of benthic diatom was lower in autumn than that in sp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ngshan Bay AQUICULTURE benthic diatom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
下载PDF
A dinoflagellate Cochlodinium geminatum bloom in the Zhujiang (Pearl) River estuary in autumn 2009 被引量:1
20
作者 柯志新 黄良民 +1 位作者 谭烨辉 宋星宇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71-378,共8页
A severe Cochlodinium geminatum red tide (>300 km2) was observed in the Zhujiang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 China Sea in autumn 2009. We evaluated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 A severe Cochlodinium geminatum red tide (>300 km2) was observed in the Zhujiang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 China Sea in autumn 2009. We evaluated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during the outbreak. The red tide water mas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ate (DIP), ammonia, and temperature, but significantly lower nitrite, nitrate,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nd DIN/DIP relative to the non-red-tide zones. The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 was dominated by dinoflagellates and diatoms during the red tide. C. geminatum was the most abundant species, with a peak density of 4.13×107 cell/L, accounting for >65% of the total phytoplankton density. The DIN/DIP ratio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redictor of species, accounting for 12.45%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Heavy phosphorus loading, low precipitation, and severe saline intrusion were likely responsible for the bloom of C. gemin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tides NUTRIENTS phytoplankton composition EUTROPHICATION Zhujiang (Pearl) River estua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