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射虫硅质壳腔体微纳米硅质—有机质聚合体赋存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晓峰 郭伟 +3 位作者 李熙喆 张晓伟 梁萍萍 于均民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79,I0005,共13页
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放射虫硅质壳腔体发现微纳米硅质—有机质聚合体(MNSA MNOMA)。基于普通薄片、氩离子抛光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MNSA MNOMA赋存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放射虫硅质壳富集成纹层,硅质壳腔体发育5种类... 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放射虫硅质壳腔体发现微纳米硅质—有机质聚合体(MNSA MNOMA)。基于普通薄片、氩离子抛光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MNSA MNOMA赋存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放射虫硅质壳富集成纹层,硅质壳腔体发育5种类型交互共生的MNSA MNOMA(Ⅰ~Ⅴ类),形成时间为水柱中沉降—成岩阶段,所需硅质和有机质主要由微生物供给,生物硅溶解提供部分硅源。Ⅰ~Ⅳ类MNSA MNOMA赋存状态指示不同硅质壳腔体内微环境差异,Ⅴ类MNSA MNOMA是Ⅰ~Ⅳ类MNSA MNOMA经历差异压实作用的产物,MNOMA中纳米孔为原地有机质孔。该结果为类似页岩储层及有机孔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硅质—有机质聚合体 微生物活动 沉降—成岩阶段 放射虫硅质壳腔体 五峰—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硅藻硅质壳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
作者 李琛 张前前 《科技资讯》 2013年第5期5-8,共4页
建立溶液配位反应-沉淀反应多重平衡合成前驱体的方法,成功合成了基于海洋硅藻硅质壳三维多孔状结构的氧化锌纳米材料,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TEM-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同... 建立溶液配位反应-沉淀反应多重平衡合成前驱体的方法,成功合成了基于海洋硅藻硅质壳三维多孔状结构的氧化锌纳米材料,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TEM-ED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对硅藻硅质壳结构氧化锌纳米材料进行了发光性能的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硅藻硅质壳模板合成后的氧化锌材料在蓝绿光可见区(400~550 nm)有光致发光效应,与模板合成前相比光致发光性能上提高了14.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硅藻硅质壳 纳米材料 光致发光
下载PDF
硅质壳及硅藻土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丰喜 倪佩军 +1 位作者 刘张敏 邓湘云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93-1698,共6页
采用硅质壳和硅藻土作为吸附剂去除溶液中纺织染料亚甲基蓝,探讨了吸附剂用量对吸附脱色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硅质壳投入量为0.5 g/L,该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可达90%。实验结果表明,硅质壳和硅藻土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 采用硅质壳和硅藻土作为吸附剂去除溶液中纺织染料亚甲基蓝,探讨了吸附剂用量对吸附脱色的影响。结果显示,当硅质壳投入量为0.5 g/L,该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可达90%。实验结果表明,硅质壳和硅藻土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和伪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50.376 mg/g和15.131 mg/g。热力学研究表明,硅质壳和硅藻土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是一自发、放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壳 硅藻土 亚甲基蓝 吸附
原文传递
基于海洋硅藻三维结构的微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前前 陈然 李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37-142,共6页
海洋硅藻种类繁多,具有因种而异的形状奇特的刚性细胞壁,称作硅质壳。硅质壳主要由无定形的二氧化硅构成,在纳米至微米尺度的三维结构(如孔、脊或管状结构)上表现出高度的规律性和精确的重现性。仿效硅藻,在温和的条件下制造超精细微纳... 海洋硅藻种类繁多,具有因种而异的形状奇特的刚性细胞壁,称作硅质壳。硅质壳主要由无定形的二氧化硅构成,在纳米至微米尺度的三维结构(如孔、脊或管状结构)上表现出高度的规律性和精确的重现性。仿效硅藻,在温和的条件下制造超精细微纳米材料,成为众多从事生物、化学、材料研究工作者追逐的焦点。本文从硅藻硅质壳的形成机理及体外仿生、影响硅藻硅质壳结构的外在因素、硅藻硅质壳的化学修饰与应用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硅藻 硅质壳修饰 三维结构 微纳米材料
下载PDF
南大西洋14°S热液区残余氧化物超显微组构及REE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兵 石学法 +3 位作者 叶俊 方习生 张迎秋 高晶晶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8-396,共9页
南大西洋14°S热液区是由中国科研人员于2009年在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为进一步了解研究本区硫化物后期蚀变过程,我们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以及质谱仪(ICP-MS)等方法,对14°S热液区原生热液产物蚀变风化所形成... 南大西洋14°S热液区是由中国科研人员于2009年在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为进一步了解研究本区硫化物后期蚀变过程,我们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以及质谱仪(ICP-MS)等方法,对14°S热液区原生热液产物蚀变风化所形成的残余氧化物进行了超显微组构及稀土元素(REE)研究。结果显示,残余氧化物主要由无定形硅组成,结晶矿物种类少,结晶程度较差。热液成因的无定形硅在海水蚀变过程中,表现出溶解再沉淀的特征,易形成硅质盖层,有助于深部硫化物矿床的保存。原生热液产物遭受海水蚀变是一个富集REE的过程,表明表生环境下热液产物中稀土可较好地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S热液区 残余氧化物 硅质 超显微组构 稀土元素
下载PDF
多孔生物陶瓷对龙胆紫吸附的研究
6
作者 倪佩军 邓湘云 +2 位作者 王丰喜 刘张敏 李建保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9-63,共5页
为了从海链藻中提取一种生物硅结构(硅质壳),通过酸洗和焙烧结合处理,有效的去除了海链藻中有机质和无机杂质,提取得到硅质壳。利用SEM、EDX和BET对硅质壳进行表征。研究了硅质壳对龙胆紫的吸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硅质壳的最佳用量为0.... 为了从海链藻中提取一种生物硅结构(硅质壳),通过酸洗和焙烧结合处理,有效的去除了海链藻中有机质和无机杂质,提取得到硅质壳。利用SEM、EDX和BET对硅质壳进行表征。研究了硅质壳对龙胆紫的吸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硅质壳的最佳用量为0.5 g/L,常温下即有很好的吸附效果,300 min可达到吸附平衡,在碱性条件下去除龙胆紫效果明显,硅质壳对龙胆紫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该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壳 吸附 染料废水
下载PDF
特拉皮斯特星的一天
7
作者 黄韫秀 《第二课堂(初中版)》 2019年第1期18-20,共3页
特拉皮斯特纪年3月12日。今天天气不错。一觉醒来,我离地面还有近两米,看来是起早了。我坐在床上仰望星空,打量身边细杆状的住宅楼,它在这个地壳运动活跃的星球起着重要的防震作用,年复一年地精密运转着,把呈螺旋状用铰链连接在楼壁上... 特拉皮斯特纪年3月12日。今天天气不错。一觉醒来,我离地面还有近两米,看来是起早了。我坐在床上仰望星空,打量身边细杆状的住宅楼,它在这个地壳运动活跃的星球起着重要的防震作用,年复一年地精密运转着,把呈螺旋状用铰链连接在楼壁上的床位一个个在前一天定好的时间送至地面。多么美丽的墙体,金属光泽在零件与零件的优美弧线连接处闪烁,仿佛满楼的星辰。它的线条那么优美,结构那么坚固,正如特拉皮斯特人的躯体,被硅质壳体包裹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伦兹 硅质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