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酵母硒对海兰褐商品代蛋鸡产蛋性能、蛋硒沉积和硒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贺淼 张新 +3 位作者 廖灿青 黄鑫 戴晋军 胡骏鹏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3-117,共5页
为研究酵母硒(Se-Y)对海兰褐商品代蛋鸡产蛋性能、蛋硒沉积和硒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选用19周龄海兰褐商品代蛋鸡192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亚硒酸钠(S-Se)组,饲喂无硒基础日粮+0.3 mg/kg Se/S-Se,试验组为Se-Y组,饲喂无硒基础日粮+0.3 mg... 为研究酵母硒(Se-Y)对海兰褐商品代蛋鸡产蛋性能、蛋硒沉积和硒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选用19周龄海兰褐商品代蛋鸡192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为亚硒酸钠(S-Se)组,饲喂无硒基础日粮+0.3 mg/kg Se/S-Se,试验组为Se-Y组,饲喂无硒基础日粮+0.3 mg/kg Se/Se-Y。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产蛋鸡,每个重复的蛋鸡饲养在两个相邻产蛋笼内,每笼饲养4只产蛋鸡。试验期四周:蛋鸡19~22周龄。在蛋鸡22周开展代谢试验,评估不同硒源在蛋鸡上蛋硒沉积率、利用率和排泄量。结果表明:(1)添加0.3 mg/kg Se/S-Se和0.3 mg/kg Se/Se-Y组蛋鸡(21~22周)的产蛋率、平均蛋重、料蛋比、破畸率、平均日采食量(ADFI)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S-Se组相比,使用Se-Y组第二、三、四周后,鸡蛋硒的平均含量显著提高了35.6%、120.1%、143.5%(P<0.05);(3)与摄入S-Se组相比,Se-Y组粪硒排泄率减少了54.21%,硒总利用率、蛋硒沉积率、体硒沉积率分别提高了79.48%、81.52%、72.10%。由此得出:不同硒源对开产期过渡到产蛋高峰期的蛋鸡(19~22周)产蛋性能无显著影响,而与S-Se相比,使用Se-Y,不仅能增加鸡蛋硒沉积,而且还能减少蛋鸡的粪硒排泄,提高蛋鸡对硒的总利用率,并促进硒在蛋鸡体内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海兰褐蛋鸡 硒利用率 沉积率 排泄率 代谢试验
下载PDF
外源硒与不同物料配施对水稻硒素营养及硒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太庆 江泽普 +2 位作者 廖青 邢颖 梁潘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9-278,共10页
施用外源硒是提高水稻硒含量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常规化肥(F)、化肥+有机肥(FO)和化肥+生物质炭(FC)3种肥料管理模式,0(Se0)、0.2(Se1)、0.4(Se2)和0.6mg/kg(Se3)4个硒(Ⅳ)添加水平,研究在不同物料施用条件下,土施亚硒酸... 施用外源硒是提高水稻硒含量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常规化肥(F)、化肥+有机肥(FO)和化肥+生物质炭(FC)3种肥料管理模式,0(Se0)、0.2(Se1)、0.4(Se2)和0.6mg/kg(Se3)4个硒(Ⅳ)添加水平,研究在不同物料施用条件下,土施亚硒酸钠对水稻生长及硒吸收、转移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适量外源硒对水稻产量及生物量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水稻各部位硒的含量,并促进硒向籽粒转移。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质炭降低了水稻根系对硒的吸收系数(RAI)。施用有机肥不利于硒由稻秆向糙米和精米中转移,但适当的外源硒与生物质炭配施有利于提高硒由稻秆向糙米和精米转移系数。总之,有机肥与生物质炭的施用不能有效地提高水稻地上部,特别是籽粒的硒含量,但因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从而增加水稻硒的总累积量,而生物质炭的添加则不能。水稻对外源硒的吸收利用率不超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钠 转移系数 水稻 累积 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硒形态和施硒方式对小麦硒吸收利用的影响及残效 被引量:15
3
作者 黄婷苗 于荣 +3 位作者 王朝辉 黄冬琳 王森 靳静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16-1525,共10页
为了确定改善小麦硒营养的硒肥调控措施,分析不同施硒方法对小麦硒农艺强化的可行性,在陕西永寿典型缺硒土壤上开展2年定位试验。第1年,以生产硒含量100μg kg^(-1)的小麦籽粒为最低目标,设置不施硒、土施硒酸钠、叶喷硒酸钠、土施亚硒... 为了确定改善小麦硒营养的硒肥调控措施,分析不同施硒方法对小麦硒农艺强化的可行性,在陕西永寿典型缺硒土壤上开展2年定位试验。第1年,以生产硒含量100μg kg^(-1)的小麦籽粒为最低目标,设置不施硒、土施硒酸钠、叶喷硒酸钠、土施亚硒酸钠、叶喷亚硒酸钠5个处理,用量分别为0、15、18、700、45 g Se hm^(-2),研究不同硒价态和施硒方式对小麦产量、硒含量、硒吸收利用的影响,第2年各小区一分为二,一半秸秆移出,一半秸秆还田,不再施硒,研究硒肥残效。结果表明,不同硒价态和施硒方式对小麦籽粒产量、秸秆生物量无影响。第1年,各施硒处理的籽粒硒含量均达到预期目标,介于109~397μg kg^(-1),面粉硒含量介于101~356μg kg^(-1)。第2年,仅土施亚硒酸钠的籽粒、面粉硒含量高于100μg kg^(-1),秸秆还田和不还田间无差异。土施、叶喷硒酸钠和土施、叶喷亚硒酸钠的籽粒硒强化指数分别为4.7、16、0.3、8.0(μg kg^(-1))(g hm^(-2))^(-1)。叶喷硒酸钠的硒肥当季利用率最高,为7.3%;土施亚硒酸钠的硒肥累计利用率仅0.3%,但后效长,第2季小麦收获后,土壤有效硒含量最高,秸秆不还田和还田条件下分别为91μg kg^(-1)和107μg kg^(-1)。综上所述,黄土高原缺硒区,土施、叶喷一定量的硒酸钠或亚硒酸钠,均有利于目标硒营养的小麦生产,土施亚硒酸钠的需用量大,生产中应关注其后效,选择适宜的施硒方式和用量,实现小麦硒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钠 酸钠 土施 叶喷 利用率 残效
下载PDF
基施硒肥对不同生育期紫花苜蓿吸收、转化及利用硒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胡华锋 刘太宇 +5 位作者 郭孝 介晓磊 胡承孝 李明 鲁剑巍 赵京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采用土壤施硒方法,研究基施硒肥对不同生育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liva)吸收、转化和利用硒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硒肥能显著提升紫花苜蓿吸收外源硒的能力(P<0.05);并随生育期延伸呈先升后降的倒"V"型变化,初花期吸收硒... 采用土壤施硒方法,研究基施硒肥对不同生育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liva)吸收、转化和利用硒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硒肥能显著提升紫花苜蓿吸收外源硒的能力(P<0.05);并随生育期延伸呈先升后降的倒"V"型变化,初花期吸收硒能力最强;而紫花苜蓿硒含量随生育期的推移而降低。基施硒肥显著提高紫花苜蓿有机硒的转化率(P<0.05),当施硒量≥0.45 mg·kg^(-1)时,有机硒转化率>50%,紫花苜蓿有机硒转化率随生育期的发展呈下降趋势;紫花苜蓿对硒肥的利用率很低,不超过1.5%;并随生育期的进程先升后降,初花期硒肥利用率最高。施硒量与不同生育期苜蓿硒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基施硒肥与苗期牧草硒线性方程为:y=1.9912x+0.1827(R^2=0.9696),基施硒肥与分枝期牧草硒线性方程为:y=1.7394x+0.1724(R^2=0.9670),基施硒肥与孕蕾期牧草硒线性方程为:y=1.5045x+0.1542(R^2=0.9694),基施硒肥与初花期牧草硒线性方程为:Y=1.2547x+0.1588(R^2=0.9835),基施硒肥与盛花期牧草硒线性方程为:y=1.0044x+0.1500(R^2=0.99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生育期 吸收 有机转化率 利用率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富硒区土壤与作物硒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海伦市为例
5
作者 马婧萱 崔晓丹 +2 位作者 梁强 胡文友 黄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110,共10页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富硒区土壤–作物系统硒含量及影响因素,选择海伦市为研究区,调查分析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大宗农产品(水稻、大豆、玉米)可食用部分硒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硒含量水平相对较高,均值为0.30... 为探究东北典型黑土富硒区土壤–作物系统硒含量及影响因素,选择海伦市为研究区,调查分析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大宗农产品(水稻、大豆、玉米)可食用部分硒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硒含量水平相对较高,均值为0.303 mg/kg,有效硒含量均值为0.018 mg/kg,硒活化率(有效硒的占比)偏低;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和中部(永和乡、爱民乡、向荣乡和长发乡);3种大宗农作物硒含量由高到低为水稻(0.028 mg/kg)>大豆(0.014 mg/kg)>玉米(0.007 mg/kg);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全氮、阳离子交换量和粉粒含量,高有机质含量抑制了水稻和玉米对土壤硒的吸收。本研究为研究区开发利用富硒土壤提供了从区域选择到作物类型选择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伦市 黑土 土壤–作物系统 生物利用率
下载PDF
富硒花生品种筛选及外源调控花生富硒生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黄太庆 江泽普 +5 位作者 梁潘霞 邢颖 廖青 刘永贤 潘丽萍 陈锦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8-1202,共5页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不同花生品种的自然富硒能力及对外源硒的利用指数,然后通过施用外源硒,研究不同调控措施对花生籽粒硒含量及外源硒利用率的影响,为富硒花生生产提供技术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12个花生品种春花生籽粒...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不同花生品种的自然富硒能力及对外源硒的利用指数,然后通过施用外源硒,研究不同调控措施对花生籽粒硒含量及外源硒利用率的影响,为富硒花生生产提供技术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12个花生品种春花生籽粒的硒含量在0.041~0.180 mg/kg,秋花生籽粒的硒含量在0.039~0.066 mg/kg,外源硒的利用指数为2.3~3.7。施用外源硒肥均能显著提高花生籽粒硒含量,含硒肥料基施、淋施和叶面喷施情况下,花生籽粒对外源硒的利用率分别为0.056%~0.064%、0.23%~0.25%和3.74%~4.99%。可见,不同花生品种间硒的富集能力和对外源硒利用能力均有差异,而叶面喷施的硒肥施用方式下花生对外源硒的利用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筛选 花生 外源硒利用率 肥料
下载PDF
土壤施硒对魔芋含硒量与吸硒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7
作者 万佐玺 易咏梅 +2 位作者 杨兰芳 孙益军 余展深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59-363,共5页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定的土壤施硒范围内,魔芋叶含硒量为2.648~343.946μg/g,球茎含硒量为1.560~101.906μg/g,呈现叶大于球茎的规律,均与土壤施硒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魔芋叶、球茎的吸硒量分别为0.012~1.906 mg/pot、0.142...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定的土壤施硒范围内,魔芋叶含硒量为2.648~343.946μg/g,球茎含硒量为1.560~101.906μg/g,呈现叶大于球茎的规律,均与土壤施硒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魔芋叶、球茎的吸硒量分别为0.012~1.906 mg/pot、0.142~9.731 mg/pot,呈现球茎大于叶的规律,亦均与土壤施硒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魔芋叶、球茎的吸硒量占每株魔芋总吸硒量的比例分别为7.89%~16.38%、92.11%~83.62%,这表明球茎的吸硒能力大于叶;魔芋对土壤施硒的利用率为7.26%~15.47%,与某些条件下植物对磷肥的利用率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 土壤施 硒利用率
下载PDF
叶面施硒对紫花苜蓿产草量及吸硒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胡华锋 王彦华 +4 位作者 李明 介晓磊 郭孝 刘世亮 李建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47-1350,共4页
为提高硒肥利用率,探索紫花苜蓿(Medicago saliva)吸硒特性,采用叶面施硒方法,研究硒肥对苜蓿产草量及吸收、转化、利用硒的影响。结果显示:叶面施硒能提高苜蓿产草量,并随施硒量增加呈先升后降,以施硒100mg·kg^(-1)增产最好,显著... 为提高硒肥利用率,探索紫花苜蓿(Medicago saliva)吸硒特性,采用叶面施硒方法,研究硒肥对苜蓿产草量及吸收、转化、利用硒的影响。结果显示:叶面施硒能提高苜蓿产草量,并随施硒量增加呈先升后降,以施硒100mg·kg^(-1)增产最好,显著高于未施硒苜蓿(P<0.05),但与施硒50,70和200mg·kg^(-1)苜蓿差异不显著;苜蓿吸收外源硒能力随施硒量增加而提升,而有机硒转化率及硒肥利用率随施硒量提高呈先升后降趋势;施硒苜蓿有机硒转化率均显著高于未施硒苜蓿(P<0.05),但施硒苜蓿间差异不显著,而硒肥利用率以施硒50mg·kg^(-1)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施 紫花苜蓿 吸收 有机转化率 利用率
下载PDF
食用木薯天然富硒品种筛选及外源硒强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曹升 陈会鲜 +3 位作者 严华兵 谢向誉 尚小红 肖亮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85-2291,共7页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天然富硒品种和高效外源硒强化技术,为食用木薯的富硒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硒背景值分别为1.45和0.63 mg/kg^2个土壤环境下常规种植,测定7个木薯品种天然富硒能力大小,然后在食用木薯块根膨大期通...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天然富硒品种和高效外源硒强化技术,为食用木薯的富硒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硒背景值分别为1.45和0.63 mg/kg^2个土壤环境下常规种植,测定7个木薯品种天然富硒能力大小,然后在食用木薯块根膨大期通过叶面喷施、根施和"叶面喷施+根施"3种方式施入不同量的外源硒,研究不同强化方式和强化量下食用木薯的块根硒含量和外源硒利用率的差异。【结果】在自然条件下,7个食用木薯品种块根的硒含量在0.017~0.109 mg/kg之间波动,其中NK-10和NZ199两个品种的块根硒含量和硒吸收系数皆大于其它5个品种,然而两者向地上的转运系数却低于其他5个品种;外源硒强化条件下的食用木薯块根的硒含量均大于对照,且随着外源强化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叶面喷施、根施和"叶面喷施+根施"3种外源硒强化方式的外源硒利用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5%~1.62%、0.16%~0.61%和0.06%~0.32%。【结论】不同食用木薯品种的天然富硒能力差别较大,其中NK-10和NZ199两个木薯品种的天然富硒能力较强;在外源强化条件下,适量的外源硒能有效提高木薯块根的硒含量,其中叶面喷施方式下的外源硒利用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木薯 品种筛选 外源强化 外源硒利用率
下载PDF
桂平富硒土地改良效果初步对比研究
10
作者 凌尔仲 陈远荣 +2 位作者 密静强 于浩 王延俊 《四川地质学报》 2022年第2期275-281,共7页
桂平富硒土地中大量含有As、Cd、Pb等有毒有害元素,对于如何降低有毒有害元素含量和提高Se的利用率,成为了生态农业和土地改良中所关注的焦点。此次土地改良是使用石灰加有机肥相混合的方式,通过对桂平地区水稻、花生、火龙果等种植区... 桂平富硒土地中大量含有As、Cd、Pb等有毒有害元素,对于如何降低有毒有害元素含量和提高Se的利用率,成为了生态农业和土地改良中所关注的焦点。此次土地改良是使用石灰加有机肥相混合的方式,通过对桂平地区水稻、花生、火龙果等种植区土地改良前后的土壤和植物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改良后植物组织及果实中的Se含量均有所提高;(2)植物组织及果实对As、Cd、Pb的吸收量减少。As、Cd更多地被固定在土壤中,它们在土壤中的含量增加,而土壤中的Pb含量变化不大。这表明,桂平富硒土地通过改良能较好地提高硒的利用率,并为大规模富硒产业的培育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有毒有害元素 土地改良 硒利用率 桂平
下载PDF
硒酸钠施用对小麦的富硒效应及其残效 被引量:12
11
作者 马小艳 尹丹 +4 位作者 周沫 晏小川 郭成 黄冬琳 王朝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5-613,共9页
为明确外源硒酸盐对小麦各器官硒含量的影响以及硒酸盐的残效,通过两年连续盆栽试验,设置了0、0.02、0.04、0.08、0.16 mg·kg^(-1)五个施硒水平,第一年施硒,第二年不施硒且在原土中继续种小麦,测定和分析了两年小麦不同器官(叶、... 为明确外源硒酸盐对小麦各器官硒含量的影响以及硒酸盐的残效,通过两年连续盆栽试验,设置了0、0.02、0.04、0.08、0.16 mg·kg^(-1)五个施硒水平,第一年施硒,第二年不施硒且在原土中继续种小麦,测定和分析了两年小麦不同器官(叶、茎、籽粒和颖壳)和土壤硒含量及产量和生物量。结果表明,施硒当季能够增加小麦产量及地上部生物量,显著提高各器官硒含量,各器官硒含量与施硒量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器官中叶片对硒的富集能力最强,其次为籽粒、茎和颖壳。小麦不同器官硒强化指数大小与富集系数表现一致,施硒量每增加1 mg·pot^(-1),叶片、籽粒、茎、颖壳的硒含量分别增加8.9、6.2、4.6和3.6 mg·kg^(-1)。外源硒酸盐具有残效,尤其在硒施用量较高时,小麦对外源硒的利用率两年均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季硒的利用率最高值为33.7%,两年累积利用率最高值为34.7%。施硒在第二年对小麦各器官硒的含量、土壤硒含量仍有显著的增加效应,尤其在施硒量较高时,但其对小麦硒含量的影响大于对土壤有效硒、总硒含量的影响。在农业生产应用中应选择适宜的施硒用量,关注硒肥的后效,实现高效安全的小麦硒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施 利用率 残效 强化指数
下载PDF
Effect of Rice-Based Cropping System on Organic Matter Status in Soils 被引量:1
12
作者 XIAO YONGLAN ZHANG YANGZHU +3 位作者 HU RUIZHI HUANG YUNXIANG ZHOUQING YUAN ZHENGPING(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YANG DONGPING( Soil and Fertilizer Center of Northern District of Yueyang Municipali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49-354,共6页
A long-term simula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ice-based cropping system,green manure and ground-water level on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creased when upland soil wa... A long-term simula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ice-based cropping system,green manure and ground-water level on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creased when upland soil was puddled and cropped under submerged conditions. Among all treatments,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in the treatments of rice-rice-flooded fallow in winter (WF) were the highest, those in the treatments of rice-rice-astragalus (WG) came the second, and those in the treatments of rice-rice-rape (WR)were the lowest. At the same rate of green manure application, the degrees of organo-mineral complexing in soils of treatments WG and WR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reatment WF. After 9-year rice cultivation, the state of combination of humus in heavy fraction varied with treatments.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loosely bonded humu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WR > WG > WF, and it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Se avail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ree of organo-mineral complexing organic matter rice-based cropping system Se availabi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