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喷镁脱硫球化工艺技术改进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金建军 乔秀丽 +2 位作者 梁海宏 焦红现 赵永良 《河南冶金》 2009年第5期33-35,共3页
介绍了喷镁脱硫球化工艺技术设备的改进及应用情况。通过生产运行表明,球墨铁水质量明显提高,部分生产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比原来的喂丝球化法节约成本30元/t。
关键词 喷镁脱硫球 设备改进 应用
下载PDF
高硫球团矿链篦机回转窑烟气脱硫工程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赖志强 李朝阳 +1 位作者 李峰 艾华 《中国重型装备》 2018年第3期7-8,共2页
通过理论对比及实际应用分析,得出石灰石膏法脱硫工艺是一种较为适宜于脱除高硫球团矿烧结烟气中的SO_2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SO2_的排放。
关键词 硫球团矿 石膏湿法脱
下载PDF
中空硫球-MoS_(2)/rGO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彭琳 牛明鑫 +1 位作者 白羽 孙克宁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688-3698,共11页
锂硫电池凭借高理论能量密度和高理论比容量的优势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储能设备。然而,单质硫和硫化锂的绝缘性、放电过程中产生的体积膨胀及多硫化物溶解导致的“穿梭效应”等问题,限制其商业化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低温液相法合... 锂硫电池凭借高理论能量密度和高理论比容量的优势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储能设备。然而,单质硫和硫化锂的绝缘性、放电过程中产生的体积膨胀及多硫化物溶解导致的“穿梭效应”等问题,限制其商业化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低温液相法合成中空硫球(HS),通过水热法制备纳米花状MoS_(2)/还原氧化石墨烯(MoS_(2)/rGO),随后将MoS_(2)/rGO包覆在HS表面获得HS-MoS_(2)/rGO复合正极材料。利用XRD、SEM、TEM、XPS等对该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等性质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以及恒流充放电对复合正极进行电化学测试。研究表明,MoS_(2)/rGO对多硫化物具有强吸附能力和高催化活性,能够有效限制多硫化物的穿梭;同时硫球的中空结构能够缓解体积膨胀,保持正极结构稳定。HS-MoS_(2)/rGO正极展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吸附 催化 中空硫球 化钼 正极 电池
下载PDF
添加硫促进沥青球的不熔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植昌 凌立成 +1 位作者 乔文明 刘朗 《炭素技术》 CAS CSCD 1998年第3期8-11,共4页
制备了不同硫含量的各种粒级的添加硫沥青球,并且选择合适的工艺条件进行氧化稳定化处理。结果表明:硫的添加能有效地促进沥青球的不熔化,缩短不熔化时间。对于06~1.0mm的沥青球,添加硫后使其不熔化时间由原来的30h以上缩短到3.1h。
关键词 沥青 沥青 不熔化 炭化 活性炭 吸附
下载PDF
808 nm LD激发下高折射率差光纤锥-硫卤微球耦合系统的荧光回廊模 被引量:2
5
作者 路来伟 吴越豪 +5 位作者 李超然 吕社钦 张培晴 戴世勋 许银生 沈祥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1-165,共5页
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0.5wt.%掺杂Nd^3+:75GeS2-15Ga2S3-0CsI(0.5wt.%Nd-GGSI)硫卤玻璃.在此基础上以玻璃粉料漂浮熔融法制备出粒径为50-300μm高折射率(n≈2.1)玻璃微球,并在显微镜下选出表面质量高的硫卤微球用于后续实验.将火焰... 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0.5wt.%掺杂Nd^3+:75GeS2-15Ga2S3-0CsI(0.5wt.%Nd-GGSI)硫卤玻璃.在此基础上以玻璃粉料漂浮熔融法制备出粒径为50-300μm高折射率(n≈2.1)玻璃微球,并在显微镜下选出表面质量高的硫卤微球用于后续实验.将火焰法拉制出的直径1-2μm间的双锥形石英微纳光纤与硫系微球进行近场耦合.相位匹配条件下测试结果表明光纤锥倏逝场将激发球内径向高阶回音壁模式.实验测量了在808nm LD激光泵浦下直径110μm微球的荧光光谱特性,结果表明:掺Nd3+硫卤微球在输出端1 075nm波段附近产生了等间距分布的荧光回音壁模式的光学谐振,共振峰间隔为1.80nm.实验结果与微球腔回音壁模式谐振的理论模型有较高的符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器件 卤玻璃微 回音壁模式 Nd^3+掺杂 锥形光纤
下载PDF
添加硫沥青球炭化机理的研究
6
作者 刘植昌 凌立成 +1 位作者 乔文明 刘朗 《炭素技术》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6-18,共3页
通过元素分析、气相色谱(GC)及热重分析(TG-DTG)等方法,对不熔化添加硫沥青球的炭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且对比了不添加硫沥青球的炭化情况。结果表明:在450~550℃范围内,添加硫沥青球中的硫主要以H2S的形式脱除,同时生成部分... 通过元素分析、气相色谱(GC)及热重分析(TG-DTG)等方法,对不熔化添加硫沥青球的炭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并且对比了不添加硫沥青球的炭化情况。结果表明:在450~550℃范围内,添加硫沥青球中的硫主要以H2S的形式脱除,同时生成部分COS(400~550℃)及微量的CS2(400℃)。添加硫沥青球的炭化缩聚反应在400℃反应速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沥青 炭化 活性炭
下载PDF
球团烟气脱硫石膏制备α型高强石膏的研究
7
作者 李静波 石棋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39,共3页
以球团烟气脱硫石膏作主要原料,添加剂使用丁二酸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并使用加压盐溶液的方法研制出抗压强度能达到45 MPa以上的α型高强石膏。分析了球团烟气脱硫石膏的物理及化学性能,转晶剂的含量与种类以及工艺条件对制品性能的影响... 以球团烟气脱硫石膏作主要原料,添加剂使用丁二酸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并使用加压盐溶液的方法研制出抗压强度能达到45 MPa以上的α型高强石膏。分析了球团烟气脱硫石膏的物理及化学性能,转晶剂的含量与种类以及工艺条件对制品性能的影响,揭示了α型高强石膏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在使用加压盐溶液方法的前提下,温度、转晶剂用量、盐溶液浓度都会对制品的强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烟气脱石膏 α型高强石膏 工艺条件 制品性能
下载PDF
脱硫石膏料球的分解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旭何 张兆玉 周勇敏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6-110,共5页
为研究脱硫石膏在成球状态下的分解特性,根据石膏分解气固反应和固固反应机制,探索脱硫石膏料球分解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脱硫石膏料球很难在弱还原性气氛条件下分解;在掺入石油焦作为固体还原剂后,脱硫石膏能够... 为研究脱硫石膏在成球状态下的分解特性,根据石膏分解气固反应和固固反应机制,探索脱硫石膏料球分解反应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脱硫石膏料球很难在弱还原性气氛条件下分解;在掺入石油焦作为固体还原剂后,脱硫石膏能够较好地实现分解。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掺入石油焦的脱硫石膏料球较优的分解条件为:分解温度1 200℃、分解时间30 min、碳硫摩尔比n(C)/n(S)为1.0、料球粒径为5~7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粒 分解 分解率 石油焦
下载PDF
球团脱硫灰在湿法脱硫中的消溶特性 被引量:2
9
作者 贾明生 刘高珍 +1 位作者 张乾熙 郭明高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48-2151,共4页
球团脱硫灰含有大量碱性成分,可以部分替代石灰石用于湿法烟气脱硫,其消溶特性影响脱硫性能。球团脱硫灰消溶特性实验采用自动酸式滴定仪滴加盐酸控制溶液pH值恒定,pH值和温度分别控制在4.5~6.5,20~60℃范围内,实测pH值、温度、Cl^(-)... 球团脱硫灰含有大量碱性成分,可以部分替代石灰石用于湿法烟气脱硫,其消溶特性影响脱硫性能。球团脱硫灰消溶特性实验采用自动酸式滴定仪滴加盐酸控制溶液pH值恒定,pH值和温度分别控制在4.5~6.5,20~60℃范围内,实测pH值、温度、Cl^(-)浓度、脱硫灰在脱硫剂中占比对球团脱硫灰消溶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降低溶液pH值、适当增大脱硫灰添加比例有利于脱硫剂的溶解,Cl^(-)对脱硫剂的溶解起抑制作用,脱硫液温度对消溶特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脱 消溶特性 石灰石 湿法脱
下载PDF
球团脱硫灰中CaSO_(3)的氧化试验及应用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乾熙 刘高珍 +1 位作者 贾明生 何明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2-98,共7页
为探明CaSO_(3)在球团脱硫灰与石灰石粉混合脱硫剂浆液中的氧化特性,本文通过搭建氧化试验装置,模拟电厂湿法脱硫的反应条件,对不同氧化时间、氧气流量、球团脱硫灰占比、CaSO_(3)质量分数下的氧化率进行测定,并分析不同试验工况对CaSO_... 为探明CaSO_(3)在球团脱硫灰与石灰石粉混合脱硫剂浆液中的氧化特性,本文通过搭建氧化试验装置,模拟电厂湿法脱硫的反应条件,对不同氧化时间、氧气流量、球团脱硫灰占比、CaSO_(3)质量分数下的氧化率进行测定,并分析不同试验工况对CaSO_(3)氧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性环境下,氧化时间、氧气流量的增加将促进CaSO_(3)的氧化;延长氧化时间比增大氧气流量更有利于CaSO_(3)的氧化,而降低脱硫灰占比和CaSO_(3)质量分数有利于CaSO_(3)氧化率的提高;不同的球团脱硫灰,适宜的氧化时间、氧气流量不同。本文结论可为改善混合脱硫剂浆液中CaSO_(3)的氧化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以发挥球团脱硫灰在湿法脱硫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脱 CaSO_(3) 氧化率 湿法脱
下载PDF
球团脱硫灰中主要杂质组分对脱硫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明生 刘高珍 +1 位作者 张乾熙 何明 《当代化工》 CAS 2022年第4期882-886,共5页
球团脱硫灰因其碱性物质质量分数高可用作湿法脱硫剂,但其中所含杂质对脱硫活性有一定影响。采用间歇式硫酸消溶的方法,通过智能电位滴定仪控制浆液pH,分析球团脱硫灰常含杂质SiO_(2)、Al_(2)O_(3)、Fe_(2)O_(3)、MgO、CaSO_(3)对其脱... 球团脱硫灰因其碱性物质质量分数高可用作湿法脱硫剂,但其中所含杂质对脱硫活性有一定影响。采用间歇式硫酸消溶的方法,通过智能电位滴定仪控制浆液pH,分析球团脱硫灰常含杂质SiO_(2)、Al_(2)O_(3)、Fe_(2)O_(3)、MgO、CaSO_(3)对其脱硫活性的影响,并用拟合曲线的方法探究各种杂质成分的影响规律,比较杂质对石灰石脱硫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SiO_(2)、Al_(2)O_(3)、Fe_(2)O_(3)、CaSO_(3)质量分数能够促进脱硫灰的溶解,超过一定范围促进作用减弱,而MgO对脱硫灰脱硫促进作用显著,这与杂质对石灰石湿法脱硫的影响趋势大致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脱 石灰石 活性 杂质
下载PDF
嗜酸硫氧化细菌作用下元素硫化学形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何环 夏金兰 +2 位作者 彭安安 张成桂 邱冠周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43-1151,共9页
嗜酸硫氧化细菌是生物冶金过程中研究最为广泛的细菌,广泛分布在含硫和硫化物丰富的环境中。嗜酸硫氧化细菌作用下,单质硫及其它还原型硫化物(包括金属硫化矿)经过一系列形态转换使得硫在其细胞体内、体外和环境沉积物中存在着不同形态... 嗜酸硫氧化细菌是生物冶金过程中研究最为广泛的细菌,广泛分布在含硫和硫化物丰富的环境中。嗜酸硫氧化细菌作用下,单质硫及其它还原型硫化物(包括金属硫化矿)经过一系列形态转换使得硫在其细胞体内、体外和环境沉积物中存在着不同形态分布。单质硫经细菌细胞活化后在细胞体内以硫球形式积累;还原型硫化物可被细菌氧化至硫酸盐,其氧化中间态多为单质硫或连多硫酸盐等。有关嗜酸硫氧化细菌作用下硫的形态研究十分缺乏,进一步开展嗜酸硫氧化细菌作用下元素硫化学形态的研究可以为这类细菌的硫氧化机制及对硫化矿的浸出机理的阐明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氧化细菌 化学形态 元素 硫球 溶胶
下载PDF
球化处理过程中提高喷镁吸收率的途径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光弼 刘菲 《铸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194,共3页
在球墨铸铁生产中,随着喷吹钝化颗粒镁脱硫球化工艺的投产使用,如何提高镁的吸收率,是当前降本增效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对金属镁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认为:镁的吸收率与铁液的成分、温度、喷吹的载体以及喷枪气化室与铁液液面的高度等... 在球墨铸铁生产中,随着喷吹钝化颗粒镁脱硫球化工艺的投产使用,如何提高镁的吸收率,是当前降本增效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对金属镁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分析认为:镁的吸收率与铁液的成分、温度、喷吹的载体以及喷枪气化室与铁液液面的高度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吹 钝化镁 硫球
下载PDF
现代球墨铸铁的诞生、应用及技术发展趋势──20世纪材料科学最重大的技术进展之一 被引量:24
14
作者 房贵如 王云昭 《现代铸铁》 CAS 2000年第1期3-10,共8页
通过对现代球铁诞生及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人类探索创新的经验,并指出球铁研究和应用的趋势。
关键词 墨铸铁 铸铁 硫球 稀土镁
下载PDF
金伯利岩中“熔离小球”的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2
15
作者 路凤香 张宏福 +5 位作者 陈美华 郑建平 尹作为 任迎新 赵崇贺 叶德隆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1-246,共6页
在金伯利岩人工重砂中发现的“熔离小球”,直径多数〈1mm,除个别出现微晶外,均为非晶质,属于熔体淬火冷却产物。提供了29个小球的主元素分析和3件微量元素分析结果。“熔离小球”按成分可分为3种类型:(1)高铁钛小球;(2)硫铁... 在金伯利岩人工重砂中发现的“熔离小球”,直径多数〈1mm,除个别出现微晶外,均为非晶质,属于熔体淬火冷却产物。提供了29个小球的主元素分析和3件微量元素分析结果。“熔离小球”按成分可分为3种类型:(1)高铁钛小球;(2)硫铁镍小球;(3)浅色硅铝质小球。其中高铁小球W(FeO)高达99.39%,高钛小球W(TiO2)达45.90%,它们含MnO也偏高,最高达23.75%。Fe、Mn、Ti都属于高负电性元素,在熔体中与氧结合的键强度大,容易发生熔离。硫铁镍小球的埘(SO3)变化于38.27%~51.95%,w(FeO)为0.31%~23.10%,加(NiO)为25.24%~61.05%。浅色小球W(SiO2)变化范围为24.01%~52.64%,Al:O3、CaO含量高但变化范围大,总体成分接近基性一超基性硅酸盐熔浆。主元素、微量元素特征以及硫铁镍小球中发现了高镁(Fo=0.95)橄榄石捕虏晶表明,小球形成于金伯利岩岩浆的介质环境。此外高铁及硅铝质两种成分呈交生结构的两相小球的发现,暗示二者为熔离作用成因。小球的熔离作用可以应用SiO2-FeS—FeO的液态不混溶相图做出解释。认为小球形成于岩浆结晶的晚期阶段,相对富含CO2、SO3、FeO、MnO、TiO2,在岩浆快速上升、快速降温、降压、熔体中出现了多种局部有序区的条件下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离小 金伯利岩 高铁钛小 铁镍小 浅色硅铝质小 岩浆不混熔
下载PDF
纳米磁性微球对人血浆抗体的特异性分离过程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胜男 张莹雪 +1 位作者 林志勇 钱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2-15,共4页
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嗜硫磁性纳米微球,磁球粒径较小,具有灵敏的磁响应性。经嗜硫性配基(2-巯基噻唑啉)修饰后,在pH=4.0的低浓度柠檬酸缓冲液中可特异性吸附免疫球蛋白G,并实现了在较低盐浓度下被吸附抗体的有效脱附,在吸附过程中表... 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嗜硫磁性纳米微球,磁球粒径较小,具有灵敏的磁响应性。经嗜硫性配基(2-巯基噻唑啉)修饰后,在pH=4.0的低浓度柠檬酸缓冲液中可特异性吸附免疫球蛋白G,并实现了在较低盐浓度下被吸附抗体的有效脱附,在吸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单分子层吸附过程。在分离过程中几乎不损伤抗体的生物活性,所分离抗体的生物活性高于99%。磁性微球的平衡吸附量为53.04mg/g,相比于微米级磁性微球的平衡吸附量(3.1mg/g),提高了1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乳液聚合 纳米微 2-巯基噻唑啉 免疫蛋白G
下载PDF
超大比表面积硫铟锌的低温水浴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鑫 徐辉 陈顺生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20-26,共7页
在低温条件下通过水浴法合成了具有超大比表面积的硫铟锌纳米微球。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2吸附-脱附(BET)法及紫外-可见光漫反射(DRS)等手段对试样的晶体结构、显微结构及吸光特性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甲基橙降解实... 在低温条件下通过水浴法合成了具有超大比表面积的硫铟锌纳米微球。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2吸附-脱附(BET)法及紫外-可见光漫反射(DRS)等手段对试样的晶体结构、显微结构及吸光特性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甲基橙降解实验研究了其光催化性能。结果发现,硫铟锌微球的粒径随水浴温度升高而增大,比表面积随水浴温度升高而减小。经低温40℃合成的硫铟锌微球平均粒径为200 nm左右,比表面积为756. 78 m^2/g。甲基橙降解实验结果表明,40℃水浴法合成的硫铟锌样品光催化活性最高,其可能与水浴法制备的硫铟锌较小的颗粒尺寸和超大的比表面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浴法 比表面积 水热法 铟锌微 可见光催化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in producing hollow carbon spheres for use in sodium−sulfur and potassium−sulfur batteries
18
作者 QI Zi-xin LUO Sai-nan +4 位作者 RUAN Jia-feng YUAN Tao PANG Yue-peng YANG Jun-he ZHENG Shi-you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4-843,共20页
Sodium-sulfur(Na-S)and potassium-sulfur(K-S)batteries for use at room temperature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 abundance and low cost of their raw materials and their high energy density.However,t... Sodium-sulfur(Na-S)and potassium-sulfur(K-S)batteries for use at room temperature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 abundance and low cost of their raw materials and their high energy density.However,their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by the shuttling of polysulfides,large volume expansion and poor conductivity.To overcome these obstacles,an effective approach is to use carbon-based materials with abundant space for the sulfur that has sulfiphilic sites to immobilize it,and a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Hollow carbon spheres(HCSs)with a controllabl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are promising for this purpose.We consider recent progress in optimiz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Na-/K-S batteries by using these materials.First,the advantages of HCSs,their synthesis methods,and strategies for preparing HCSs/sulfur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reviewed.Second,the use of HCSs in Na-/K-S batteries,along with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sulting performance improvement,are discussed.Finally,prospect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CSs for metal−S batteries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low carbon sphere Sodium-sulfur batteries Shuttle effect Potassium-sulfur batterie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下载PDF
A novel method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intering dust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鸿鹄 孙伟 韩海生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4192-4200,共9页
A novel process aimed at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intering dust was developed by combining wetting grinding with sulfidization flotation. The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tering dust and products w... A novel process aimed at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intering dust was developed by combining wetting grinding with sulfidization flotation. The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tering dust and products were studied by powder wettability analysis, X-ray diffraction(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mineral liberation analyzer(MLA).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imary lead species was laurionite and most of the particles were overwrapped with KCl. Wetting grinding was shown to accelerate the dispersion of sintering dust and transform the KCl overlay to a leachate with 20.78 g/L of K+. A lead and silver concentrate consisting of 40.82% of Pb and 0.96 kg/t of Ag was achieved, while an iron concentrate with 60.89% of Fe was gained as tailings among sulfidization flotation. The recoveries of Pb, Ag and Fe were 89.57%, 87.85% and 88.58%,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method is a feasible and promising process for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intering d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tering dust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laurionite wetting grinding sulfidization flotation
下载PDF
Effect of Na_2CO_3 on reduction and melting separation of ludwigite/coal composite pellet and property of boron-rich slag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广 薛庆国 王静松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82-293,共12页
The effects of Na_2CO_3 on the reduction and melting separation behavior of ludwigite/coal composite pellet, the desulfurization ratio and the property of the separated boron-rich slag were investigated at laboratory ... The effects of Na_2CO_3 on the reduction and melting separation behavior of ludwigite/coal composite pellet, the desulfurization ratio and the property of the separated boron-rich slag were investigated at laboratory scale in the present work. Na_2CO_3 could improve the reduction rate of the composite pellet to some extent. The melting separation of the composite pellet becam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with the increase of Na_2CO_3 in the pellet due to the sharply increasing of the melting point of slag. The sulfur content of the iron nugget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0.27% to 0.084%(mass fraction) with the Na_2CO_3 content in the pellet increasing from 0 to 6%. The efficiency of extraction of boron(EEB) of the slow cooled boron-rich slag decreased from 86.46% to 59.52% synchronously. Na_2CO_3 had obviously negative effect on melting separation of the composite pellet and boron extraction of the boron-rich sl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DWIGITE carbon composite pellet reduction and melting separation DESULFURIZATION boron-rich slag boron extra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