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酸盐生物还原的温度效应及Fe^0的强化作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冯颖 康勇 +1 位作者 孔琦 范福洲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7-31,共5页
利用间歇式完全混合厌氧生物反应器对硫酸盐生物还原体系的温度效应进行了研究。分别在25~40℃之间的6个温度段上进行了实验,并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重点考察了不同温度下添加Fe0对硫酸盐还原反应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36℃是最适合... 利用间歇式完全混合厌氧生物反应器对硫酸盐生物还原体系的温度效应进行了研究。分别在25~40℃之间的6个温度段上进行了实验,并对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重点考察了不同温度下添加Fe0对硫酸盐还原反应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36℃是最适合硫酸盐还原反应的环境温度,温度升高或降低都不利于反应进行,导致延迟期延长,反应速率和最终SO24-去除量下降,且温度越低反应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强。Fe0对硫酸盐生物还原反应有强化作用,反应温度越低Fe0的强化效果越显著。25℃时加入Fe0,体系的平均反应速度、SO24-去除量和SO24-还原率比未加Fe0时分别提高了46.6%、76.5%和79.2%,另外可使溶液pH值提高,可溶性S2-浓度降低,反应过程中消耗的COD量减少,ΔCOD/ΔSO24-比值减小,其值为0.94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生物还原 硫酸盐还原 温度效应 单质铁 强化
下载PDF
硫酸盐生物还原中电子供体的选择 被引量:3
2
作者 姬玉欣 马春 +1 位作者 金仁村 周萍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593-2600,共8页
硫酸盐生物还原在含硫酸盐废水的处理中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富含硫酸盐的废水通常缺乏电子供体,因此电子供体的选择及添加就成了该工艺推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综述了用于硫酸盐生物还原的各种电子供体,包括氢、甲酸、甲醇、乙醇、乳... 硫酸盐生物还原在含硫酸盐废水的处理中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富含硫酸盐的废水通常缺乏电子供体,因此电子供体的选择及添加就成了该工艺推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综述了用于硫酸盐生物还原的各种电子供体,包括氢、甲酸、甲醇、乙醇、乳酸、挥发性脂肪酸、糖类、烃类和有机废物,讨论了适宜电子供体的选择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生物还原 硫酸盐还原 厌氧处理
下载PDF
硫酸盐生物还原的限制性生态因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唐红玲 严群 +1 位作者 邹华 阮文权 《四川环境》 2008年第2期32-34,42,共4页
利用厌氧颗粒污泥对烟气中SO2吸收生成的硫酸盐或亚硫酸盐废水进行处理,考察起始SO42-质量浓度、初始COD/SO42-、初始pH、接种污泥质量、亚铁离子等限制性生态因子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起始SO42-质量浓度800 mg/L,初始COD/SO... 利用厌氧颗粒污泥对烟气中SO2吸收生成的硫酸盐或亚硫酸盐废水进行处理,考察起始SO42-质量浓度、初始COD/SO42-、初始pH、接种污泥质量、亚铁离子等限制性生态因子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起始SO42-质量浓度800 mg/L,初始COD/SO42-为3.0,pH值为7.0,接种污泥质量为31.10 gVSS/L,添加亚铁离子的条件下,进行半连续试验,硫酸根去除率可达70%。表明在COD/SO42-较低的条件下,各生态因子综合作用下,硫酸盐还原可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生物还原 硫酸盐还原 厌氧颗粒污泥 限制性生态因子
下载PDF
硫酸盐还原菌对酸性废水中重金属的生物沉淀作用研究 被引量:26
4
作者 方迪 王方 +2 位作者 单红仙 赵阳国 张瑞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2-565,共4页
在小型连续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中,研究了持续低pH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沉淀作用对人工配制酸性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效果。试验设置反应器进水pH值依次为4.3,3.5和2.6三个处理,进水中Cu2+、Zn2+和Cr3+含量分别为65、36和10mg·L-... 在小型连续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中,研究了持续低pH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沉淀作用对人工配制酸性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效果。试验设置反应器进水pH值依次为4.3,3.5和2.6三个处理,进水中Cu2+、Zn2+和Cr3+含量分别为65、36和10mg·L-1,SO42-含量约为6200mg·L-1,接种物为经耐酸驯化的混合硫酸盐还原菌,试验时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36h,通过定期测定反应器出水pH、氧化还原电位(ORP)、碱度、SO42-、S2-以及重金属含量变化等指标来考察废水生物沉淀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进水pH值为2.6~4.3的酸性重金属废水,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物沉淀作用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处理后,反应器出水pH值大幅升至6.5~8.0,碱度由起始的300~2000mg·L-1增至7500~4600mg·L-1,废水中SO42-还原率达72%~80%,Cu2+和Zn2+的去除(沉淀)率达99.9%,Cr3+去除率达99.1%。此外,随着进水pH值由4.3降至2.6,反应器出水pH和碱度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而SO42-的生物还原和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变化不大。从反应器运行稳定性考虑,控制酸性重金属废水的进水pH值为3.5较适宜今后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生物还原 废水 低PH 重金属 生物沉淀
下载PDF
油田回注水中硫酸盐还原原核生物的快速检测和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曾景海 吴晓磊 +1 位作者 赵桂芳 钱易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72-976,共5页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采用荧光标记的rRNA探针及其组合对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回注水中硫酸盐还原原核生物(Sulfate reducing prokaryotes,SRPs,包括硫酸盐还原细菌和硫酸盐还原古菌)进行检测,...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 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采用荧光标记的rRNA探针及其组合对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回注水中硫酸盐还原原核生物(Sulfate reducing prokaryotes,SRPs,包括硫酸盐还原细菌和硫酸盐还原古菌)进行检测,分析了该回注水中SRPs群落结构.结果表明:SRPs在胜利油田回注水中具有极高的种群多样性,广泛分布于4个细菌门和1个古菌门;总数可达2.86×104个/mL,占回注水中总微生物细胞的20%左右;其中优势菌属为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和脱硫肠状菌属(Desulfotomaculum),分别占回注水微生物总细胞数的8.71%(±4.45%),和12.15%(±3.90%).Desulfobacterales和Syntrophobacterales这2个目中的SRPs,Thermodesulfobacteriales以及Thermodesulfovibro属的SRPs分别占样品微生物总量的7.59%(±2.92%),3.57%(±1.39%)和2.32%(±0.80%).除此之外,也检测到了占微生物总量4.29%(±1.75%)的Archaeoglobus属的SRPs,证明了古菌类SRPs是回注水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硫酸盐还原微生物种群.FISH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回注水中SRPs数量,解析SRPs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硫酸盐还原原核生物 基因探针 群落结构 绝迹稀释法
下载PDF
COD与Fe^0对硫酸盐还原菌还原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康勇 孔琦 +1 位作者 冯颖 范福洲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96-399,共4页
采用间歇实验方法,分别在不同底物浓度下,分析了影响硫酸盐还原的机理,并考察了加入Fe^0对反应体系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底物浓度不足会减缓反应速度并降低最终反应结果,但对其反应延迟期没有影响.Fe^0对酶活性有调节作用,可以减小底... 采用间歇实验方法,分别在不同底物浓度下,分析了影响硫酸盐还原的机理,并考察了加入Fe^0对反应体系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底物浓度不足会减缓反应速度并降低最终反应结果,但对其反应延迟期没有影响.Fe^0对酶活性有调节作用,可以减小底物浓度变化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提高对底物的利用率.体系最终pH值随c(COD)/ c(SO_4^(2-))增大逐渐提高,当c(COD)/c(SO_4^(2-))达到一定值后,最终pH值基本维持恒定.在相同底物浓度下,单质铁强化体系的最终pH值略高于空白体系.空白和单质铁强化两种体系的适宜c(COD)/c(SO_4^(2-))分别在5.1~6.9 和3.9~5.1之间.在相同处理能力下,单质铁强化体系所需底物浓度是空白体系的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生物还原 硫酸盐还原 单质铁 强化
下载PDF
EGSB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与重金属去除 被引量:14
7
作者 苏冰琴 李亚新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6-249,共4页
分析了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对含硫酸盐和重金属铁、锰、镍、锌、铜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采用小试规模的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研究了SO42-生物还原和重金属去除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SO42-生物还原生成硫化氢,可有效地促进重金属... 分析了利用硫酸盐还原菌对含硫酸盐和重金属铁、锰、镍、锌、铜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采用小试规模的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研究了SO42-生物还原和重金属去除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SO42-生物还原生成硫化氢,可有效地促进重金属转化为稳定的硫化物沉淀形态.当进水Fe3+,Mn2+,Ni2+,Zn2+,Cu2+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8,10,4,4 mg/L时,其相应的最大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5.3%,93.1%,98.2%,89.9%,95.6%;同时液体表面上升流速和pH值对重金属的去除产生影响,反应器上升流速vup<4.5 m/h时,金属离子的去除率随着上升流速vup的提高逐渐增大,vup>5.0 m/h时,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出现降低趋势;随着反应器出水pH值增大,金属去除率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 硫酸盐还原 硫酸盐生物还原 重金属去除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孔隙水硫酸盐的硫、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对硫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3
8
作者 谢智斌 宫尚桂 冯东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9-401,共13页
海洋沉积物中由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MSR)驱动的碳、硫耦合作用及甲烷消耗,是影响全球碳、硫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准确认识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代谢过程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是探究MSR驱动的碳、硫循环及生态环境效应的重... 海洋沉积物中由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MSR)驱动的碳、硫耦合作用及甲烷消耗,是影响全球碳、硫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准确认识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代谢过程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是探究MSR驱动的碳、硫循环及生态环境效应的重要基础。沉积物孔隙水中硫酸盐的硫、氧同位素组成是揭示MSR过程及其驱动的硫循环的重要方法。本文从细胞内代谢途径和胞外硫循环过程角度,厘清影响孔隙水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组成的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阐述其在示踪有机质驱动和甲烷驱动的硫酸盐还原过程类型及“隐秘”硫循环的意义,为探究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在地球表层环境演化中的作用提供新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 硫化物氧化 “隐秘”硫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
下载PDF
海底冷泉系统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沉积记录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冯东 宫尚桂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47-1056,I0001,共11页
地球表层甲烷的迁移转化与气候变化、全球碳硫循环、海底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现代海底冷泉是典型的富甲烷环境,冷泉系统中与甲烷厌氧氧化耦合的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AOM-MSR)是甲烷最主要的消耗方式。该过程导致了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表层甲烷的迁移转化与气候变化、全球碳硫循环、海底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现代海底冷泉是典型的富甲烷环境,冷泉系统中与甲烷厌氧氧化耦合的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AOM-MSR)是甲烷最主要的消耗方式。该过程导致了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并最终以元素含量和同位素异常的形式记录在相应的自生矿物(黄铁矿、碳酸盐、重晶石)等载体中。因此,冷泉系统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沉积记录的研究为探究甲烷在地球表层环境演化中的角色奠定了基础。本文围绕冷泉系统中硫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综述了其在确定甲烷渗漏通量和识别古冷泉活动(富甲烷环境)等研究中的进展,重点阐述了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应用“高维”稳定同位素(32 S/33 S/34 S/16 O/18 O)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目前已经建立了识别地质历史时期富甲烷环境的方法体系,但其在地史研究中的应用尚在起步阶段。同时,未来应开展富甲烷环境中碳硫循环与环境效应具体关联及其沉积记录的深入研究,以期深化对甲烷在调节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重大科学研究中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甲烷 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 硫同位素 碳酸盐岩 重晶石 生物地球化学
下载PDF
硫酸盐在偶氮染料厌氧生物脱色中的作用
10
作者 王兴祖 孙德智 程翔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221-2225,共5页
以沼泽红假单胞菌W1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厌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对活性黑5(Reactive Black 5,RB5)和直接黄11(Direct Yellow 11,DY11)生物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盐本身对2种染料脱色无明显影响,而硫酸盐的还原产物———硫化物能通过氧... 以沼泽红假单胞菌W1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厌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对活性黑5(Reactive Black 5,RB5)和直接黄11(Direct Yellow 11,DY11)生物脱色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盐本身对2种染料脱色无明显影响,而硫酸盐的还原产物———硫化物能通过氧化还原介体使2种染料化学脱色,其脱色过程能在3 min内迅速完成。在无介体加入的情况下,硫化物能够通过RB5自身产生的介体加速RB5的脱色;而对于不能产生氧化还原介体的DY11,硫化物对其脱色无明显影响。硫化物经染料氧化后形成的硫单质能够被菌株W1重新转化为硫化物,继续还原染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红假单胞菌 硫酸盐生物还原 氧化还原介体 脱色
原文传递
煤矿硫化氢气体成因类型探讨 被引量:78
11
作者 刘明举 李国旗 +3 位作者 HANI Mitri 刘彦伟 邓奇根 赵发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78-983,共6页
在对国内外硫化氢成因研究及同位素研究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硫化氢形成的硫酸盐生物还原(BSR)、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和岩浆作用三大成因类型及其识别特征。对煤层H2S生物化学降解及热解成因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煤层H2S的富集规... 在对国内外硫化氢成因研究及同位素研究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硫化氢形成的硫酸盐生物还原(BSR)、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和岩浆作用三大成因类型及其识别特征。对煤层H2S生物化学降解及热解成因进行了讨论,分析了煤层H2S的富集规律,并对国内外一些H2S矿井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归类,提出了煤岩层H2S气体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H2S 成因 硫酸盐生物还原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 岩浆活动
下载PDF
中国高含硫化氢天然气的形成及其分布 被引量:98
12
作者 朱光有 张水昌 +1 位作者 李剑 金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21,共4页
含硫化氢天然气是天然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硫磺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高含硫化氢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陆相地层的赵兰庄气田、罗家气田和四川盆地海相地层的渡口河、罗家寨、中坝、威远、卧龙河等气田。这些气田中... 含硫化氢天然气是天然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硫磺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高含硫化氢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陆相地层的赵兰庄气田、罗家气田和四川盆地海相地层的渡口河、罗家寨、中坝、威远、卧龙河等气田。这些气田中硫化氢含量一般为5%~92%左右,主要分布在富含膏盐层的油气区中,硫化氢主要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形成的,赵兰庄气田早期可能存在微生物还原作用形成的硫化氢;膏盐层的分布位置对硫化氢的生成量和形成条件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石膏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 TSR 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 BSR 天然气
下载PDF
彬长矿区低煤级烟煤H2S赋存条件及成因类型
13
作者 刘会彬 何万盈 姜波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6-33,共8页
彬长矿区北部雅店煤矿主采4号煤层,建矿期间H2S含量最高达到0.0014%左右,回采期间经常发生H2S超限问题,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分析认为,煤层顶底板致密围岩的封盖作用,导水裂隙带无法导通上覆含水层,煤的变质程度较低不利于H2S吸附等,是... 彬长矿区北部雅店煤矿主采4号煤层,建矿期间H2S含量最高达到0.0014%左右,回采期间经常发生H2S超限问题,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分析认为,煤层顶底板致密围岩的封盖作用,导水裂隙带无法导通上覆含水层,煤的变质程度较低不利于H2S吸附等,是导致研究区H2S异常超限的主要因素。通过对4号煤层原煤中硫的分布、硫酸盐类型、地下水、地温和不饱和烃等分析,认为研究区H2S形成的条件是:30~40℃的地温适宜硫酸盐还原菌(SRB)繁殖,硫酸盐提供了物质基础,C2-C8不饱和烃提供了能量和物质条件,弱碱性地下水为其提供了生存环境,适宜H2S气体硫酸盐生物还原(BSR)作用的发生,判断该矿H2S气体为BSR成因。通过优化通风、喷浆封堵、加强排水及喷洒碱性等措施,可有效防治H2S超限,保证了工人健康与矿井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彬长矿区 低煤级烟煤 H2S赋存条件 H2S成因类型 硫酸盐生物还原(BSR)成因
下载PDF
哈拉哈塘凹陷含硫化氢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14
作者 何大祥 李博偲 +2 位作者 胡锦杰 莫少武 唐友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4-52,共9页
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凹陷内含硫化氢气藏为研究对象研究天然气的组分、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成因及运移方向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凹陷含H_(2)S天然气干燥系数较低,分布在0.45~0.85,为湿气,且以原油伴生气为主,部分天然气具... 以塔里木盆地哈拉哈塘凹陷内含硫化氢气藏为研究对象研究天然气的组分、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成因及运移方向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哈拉哈塘凹陷含H_(2)S天然气干燥系数较低,分布在0.45~0.85,为湿气,且以原油伴生气为主,部分天然气具有生物气特征,成熟度较低;天然气干燥系数及成熟度由南向北降低,天然气可能由南向北运移;中—上奥陶统含硫碳酸盐岩及其沉积期间的海侵过程分别为天然气中H_(2)S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环境,天然气中H_(2)S质量分数与干燥系数和CO_(2)质量分数无明显相关性,但随δ^(13)C_(1)、δ^(13)C_(2)、δ^(13)C_(3)及δ^(13)C_(4)的减小H_(2)S质量分数增加,结合该地区原油的生物降解特征,认为天然气中H_(2)S为微生物硫酸盐还原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熟度 硫化氢 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 哈拉哈塘凹陷
下载PDF
玛湖致密油开发硫化氢产生原因 被引量:4
15
作者 石国新 王凤清 +2 位作者 曹强 罗强 田辉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5-152,共8页
玛湖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致密油开发过程中,62%的油井产硫化氢。为明确硫化氢产生原因,分别采用硫化氢定性评价和定量测定方法开展了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和酸岩反应生成硫化氢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50℃或含杀菌剂条件下,硫酸盐还原... 玛湖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油藏致密油开发过程中,62%的油井产硫化氢。为明确硫化氢产生原因,分别采用硫化氢定性评价和定量测定方法开展了微生物硫酸盐还原和酸岩反应生成硫化氢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50℃或含杀菌剂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不生长也不产生硫化氢;玛湖百口泉组油藏50.0 g岩芯粉与15%的盐酸完全反应可生成4.34×10^(−6) mol硫化氢。因此,储层矿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与盐酸反应是玛湖油田百口泉组油藏致密油开发过程中硫化氢产生的根本原因。该研究结果为预防硫化氢产生和保障玛湖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油田 致密油 硫化氢 生物硫酸盐还原 酸挥发性硫化物
下载PDF
铁新井田太原组煤层硫化氢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宇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37-1142,共6页
为研究铁新矿太原组煤系地层硫化氢成因,探讨从井田地质特征和地层沉积历史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地层沉积环境及典型矿物质研究硫化氢成因.铁新井田位于山西中隆起、沁水拗陷霍西向斜北部,灵石-富家滩复背斜北西翼,井田地层包括奥陶系、石... 为研究铁新矿太原组煤系地层硫化氢成因,探讨从井田地质特征和地层沉积历史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地层沉积环境及典型矿物质研究硫化氢成因.铁新井田位于山西中隆起、沁水拗陷霍西向斜北部,灵石-富家滩复背斜北西翼,井田地层包括奥陶系、石炭系、上第三系上新统和第四系,海陆交替沉积.主采煤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顶板海相灰岩沉积.10号煤富含黄铁矿结核,成煤过程中在硫酸盐还原菌作用下生成大量硫化氢.煤层底板奥陶系中统峰峰组富含石膏矿,裂隙水发育,地层沉积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生成大量硫化氢,通过地层岩体裂隙侵入煤系地层中,使煤层硫化氢含量增大.研究表明:铁新矿太原组煤层硫化氢成因主要为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和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成因 煤层 黄铁矿 石膏矿 生物硫酸盐还原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
下载PDF
沉积过程对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约束
17
作者 刘喜停 李安春 +4 位作者 马志鑫 董江 张凯棣 徐方建 王厚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4-137,共14页
自生黄铁矿是海洋沉积物中还原态硫的主要赋存形式,其形成过程与有机质矿化相关,影响全球的C⁃S⁃Fe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分馏主要受微生物硫酸盐还原的控制,但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局部沉积环境的改变也可以影响黄铁矿硫... 自生黄铁矿是海洋沉积物中还原态硫的主要赋存形式,其形成过程与有机质矿化相关,影响全球的C⁃S⁃Fe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分馏主要受微生物硫酸盐还原的控制,但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局部沉积环境的改变也可以影响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组成,特别是在浅海环境。在浅海非稳态沉积环境内,物理再改造和生物扰动作用,导致硫酸盐还原带内生成的硫化物被再氧化,进而影响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浅海沉积过程容易受到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引起沉积速率的剧烈波动,导致有机质和活性铁输入的不稳定,进而影响成岩系统的开放性和硫酸盐还原速率,最终影响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值。另外,沉积速率的改变还影响硫酸盐—甲烷转换带的迁移,造成有机质和甲烷厌氧氧化硫酸盐还原的相互转化,产生不同的硫同位素信号。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为研究沉积过程对自生黄铁矿的形成及其硫同位素组成的约束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该区域有很好的沉积学研究基础,自生黄铁矿丰富、并且个别层位有生物气(甲烷为主)存在,是研究边缘海C⁃S⁃Fe循环的理想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硫同位素 生物硫酸盐还原 沉积环境 东海
下载PDF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wit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zinc and sulfate ions from zinc pyrithione synthesis 被引量:1
18
作者 Zhi-xiong PENG Hui-jun HE +7 位作者 Chun-ping YANG Guang-ming ZENG Shan WEN Zhou YAN Hai-hong XIANG Yan CHENG Sheldon TARRE Michal GREEN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2481-2491,共11页
An enriched and domesticated bacteria consortium of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was used to treat wastewater from zinc pyrithione(ZPT)production,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eaction parameters on sulfate reduction ... An enriched and domesticated bacteria consortium of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was used to treat wastewater from zinc pyrithione(ZPT)production,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eaction parameters on sulfate reduction and zinc precipitation were evaluated.The single-facto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moval rates of Zn2+and24SO?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d ZPT concentration ranging from3.0to5.0mg/L.Zn2+and24SO?in wastewater were effectively remov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30?35°C,pH7?8and an inoculum concentration of10%?25%.The presence of Fe0in the SRB system enhanced Zn2+and24SO?removal and may increase the resistance of SRB to the toxicity of Zn2+and ZPT in wastewater.A Box?Behnken desig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main operating parameters on the removal rate of24SO?.The optimum parameter values were found to be pH7.45,33.61°C and ZPT concentration of0.62mg/L,and the removal rate of24SO?reached a maximum of91.62%under these optimum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ical treatment sulfate reduction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WASTEWATER zinc pyrithione ZINC
下载PDF
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沉积层状钡矿床成因机制研究
19
作者 彭不同 付山岭 +1 位作者 韩涛 路志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8-1328,共11页
为理清沉积层状重晶石、毒重石矿床成因机制及其差异成矿的控制因素,对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地层中不同成矿特征的钡矿床开展了矿物学和碳-硫-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内沉积钡矿床有以重晶石为主或以毒重石为主的... 为理清沉积层状重晶石、毒重石矿床成因机制及其差异成矿的控制因素,对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地层中不同成矿特征的钡矿床开展了矿物学和碳-硫-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内沉积钡矿床有以重晶石为主或以毒重石为主的类型;矿石中碳酸盐矿物具有负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_(Carb)为-26.1‰~-6.3‰),重晶石具有非常大的硫、氧同位素分馏(δ^(34)SBrt为25.1‰~62.2‰,δ^(18)O_(Brt)为12.2‰~18.9‰和δ^(18)O/δ^(34)S≈0.1),反映成矿时有强烈的甲烷驱动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毒重石等碳酸盐矿物和重晶石的锶同位素组成较为一致,都具有宽的^(87)Sr/^(86)Sr变化范围(0.7070~0.7103)和低的^(87)Sr/^(86)Sr值(~0.7070),指示成矿流体可能是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富金属热液,热液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与碎屑地层相互作用使其^(87)Sr/^(86)Sr值变大。综合研究认为,南秦岭-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沉积层状钡矿床的形成是富钡等热液流体引入缺氧盆地的结果,甲烷驱动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导致局部水体中硫酸根和碳酸根浓度的变化是钡离子以重晶石和/或毒重石形成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晶石 毒重石 寒武纪 南秦岭-大巴山地区 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
下载PDF
Microbial processes and factors controlling their activities in alkaline lakes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
20
作者 Zorigto B.NAMSARAEV Svetlana V.ZAITSEVA +2 位作者 Vladimir M.GORLENKO Ludmila P.KOZYREVA Bair B.NAMSARAEV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6期1391-1401,共11页
A striking feature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 is the wide range of air temperatures during a year, -30 to 30~C. High summer temperatures, atmospheric weathering and the arid climate lead to formation of numerous alkalin... A striking feature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 is the wide range of air temperatures during a year, -30 to 30~C. High summer temperatures, atmospheric weathering and the arid climate lead to formation of numerous alkaline soda lakes that are covered by ice during 6-7 months per year.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lakes had pH values between 8.1 to 10.4 and salinity between 1.8 and 360 g/L. According to chemical composition, the lakes belong to sodium carbonate, sodium chloride-carbonate and sodium sulfate-carbonate typ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ata on the water chemical composition, results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rates of microbial processes in microbial mats and sediments in the lakes studied, and the results of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microbial activity data. Temperatur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d both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icrobial activity, pH and salinity ar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microbial processes. Dark CO2 fixation is impacted mostly by salinity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lake water. Total photosynthesis and sulfate-reduction are impacted mostly by pH. Photosynthesis is the dominant process of primary production, but the highest rate (386 mg C/(L.d)) determined in the lakes studied were 2-3 times lower than in microbial mats of lakes located in tropical zones. Thi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relatively short warm period that lasts only 3-4 months per year. The highest measured rate of dark CO2 assimilation (59.8 mg C/(L·d)) was much lower than photosynthesis. The highest rate of sulfate reduction was 60 mg S/(L·d), while that of methanogenesis was 75.6 μL CH4/(L·d) in the alkaline lakes of Mongolian plateau. The rate of organic matter consumption during sulfate reduction was 3-4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at associated with methan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aline lakes microbial mats Mongolian plateau biogeochemical cycl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