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确保摧毁”:核武器数量、承诺可信度与核威慑原理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原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8,157,共37页
现有几乎所有关于核威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都认为,核武器数量是否达到确保摧毁门槛对核威慑有效性有决定性影响。这种"确保摧毁"原则对学界的影响已达到范式级程度,以至于学者们在争论中国核武器数量够不够这个政策问题时,均... 现有几乎所有关于核威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都认为,核武器数量是否达到确保摧毁门槛对核威慑有效性有决定性影响。这种"确保摧毁"原则对学界的影响已达到范式级程度,以至于学者们在争论中国核武器数量够不够这个政策问题时,均自发地从该原则出发论证各自的主张。本文认为,"确保摧毁"范式忽视了承诺可信度在核威慑生效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特别是未能充分意识到核武器数量变化对承诺可信度的反向影响以及这种反向影响对核威慑生效机制的影响,因而错将是否具备确保摧毁能力作为判断核威慑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通过剖析核武器数量、承诺可信度与核威慑有效性三者的作用关系,充分说明,"确保摧毁"既不是核威慑有效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未达到确保摧毁门槛时无需增加核武器同样有可能实现有效核威慑,而达到该门槛后为确保威慑有效反而应当(继续)增加核武器。超越"确保摧毁"范式有助于更准确、更完整地理解核威慑生效的全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边缘 核威慑 核战略 确保摧毁 战略稳定性
下载PDF
美国对华政策的合作与冲突策略——另一种“相互确保摧毁”成立之后 被引量:3
2
作者 庞中英 《国际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0,共10页
在美国和中国的相互依存深入到可以"相互确保摧毁"的条件下,美国对华政策的合作与冲突策略可以概括为:再合作、再平衡、再保证和再冲突。
关键词 相互依存 相互确保摧毁 美国对华战略
原文传递
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演变 被引量:2
3
作者 卿文辉 《国际论坛》 2003年第3期14-21,共8页
198 0年代以前 ,美国主要推行被动防御战略———即通过“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防止来自苏联的攻击。里根时期推出“星球大战”计划 ,实现了从消极防御到积极防御的转变。冷战结束后 ,美国出于建立单极世界的需要 ,对安全形势进行了... 198 0年代以前 ,美国主要推行被动防御战略———即通过“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防止来自苏联的攻击。里根时期推出“星球大战”计划 ,实现了从消极防御到积极防御的转变。冷战结束后 ,美国出于建立单极世界的需要 ,对安全形势进行了新的评估 ,对“星球大战”计划进行了变革 ,抛弃了其中过于理想的部分 ,提出并开始建立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以对付所谓“无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防御 相互确保摧毁 积极防御 确保生存 导弹防御
下载PDF
战略稳定概念对美国安全战略的影响及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波尔特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49,80,共6页
诞生于冷战时期的战略稳定概念包括危机稳定性和军备竞赛稳定性两个组成部分,其直接目的是为了从军备结构上消除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该理论对于同时期美国的核战略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直接指导了"确保摧毁"... 诞生于冷战时期的战略稳定概念包括危机稳定性和军备竞赛稳定性两个组成部分,其直接目的是为了从军备结构上消除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该理论对于同时期美国的核战略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直接指导了"确保摧毁"战略的提出。这种战略最后成了美苏两国核战略的主要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几十年美国战略核力量的发展。战略稳定概念在后冷战时代虽然遇到了一定的挑战,但这一概念仍然是影响国际战略力量平衡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稳定 核战略 确保摧毁
下载PDF
高技术与海军战略思想转变
5
作者 徐得琮 《政工学刊》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2-22,共1页
高技术与海军战略思想转变徐得琮高技术武器的发明发展,推动海军战略思想不断转变。1945年8月美军在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标志着核时代和现代战争的开始。1946年开始产生“核威慑战略”思想。1955年美研制出核潜艇... 高技术与海军战略思想转变徐得琮高技术武器的发明发展,推动海军战略思想不断转变。1945年8月美军在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标志着核时代和现代战争的开始。1946年开始产生“核威慑战略”思想。1955年美研制出核潜艇,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由于核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军战略思想 高技术武器 高技术局部战争 海上局部战争 思想转变 战略防御倡议 相互确保摧毁 维护海洋权益 核潜艇 威慑战略
下载PDF
从俄乌冲突看网络威慑理论的创新发展
6
作者 赵子鹏 张光迎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22年第11期45-51,共7页
俄乌冲突进一步凸显网络既是手段也是被保护对象的特殊属性,这决定了网络威慑与传统威慑的巨大差异。传统威慑是强者游戏,因此追逐实力基础上的优势地位成为大多数国家推行威慑战略的先决条件。由于网络空间的“玻璃房”特征,基于互毁... 俄乌冲突进一步凸显网络既是手段也是被保护对象的特殊属性,这决定了网络威慑与传统威慑的巨大差异。传统威慑是强者游戏,因此追逐实力基础上的优势地位成为大多数国家推行威慑战略的先决条件。由于网络空间的“玻璃房”特征,基于互毁关系的网络威慑不会使一国更安全,只会使各国更脆弱。基于质押关系的网络威慑将是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该威慑模式源自中国古代“纳质为押”制度,并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均势体系中得到多次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国竞争 网络威慑 相互确保摧毁 纳质为押
下载PDF
论《孙子兵法》对欧美的影响
7
作者 吴荣政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20-24,共5页
关键词 《孙子兵法》 《孙子》 “不战而屈人之兵” 利德尔·哈特 相互确保摧毁 克劳塞维茨 尼克松 战略思想 大战略 军事院校
下载PDF
从进攻到防御:里根时期美国核战略的演变及其影响论析
8
作者 王浩 宋天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107,共7页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冷战结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一直处于"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均势中,这也是国际关系学界认为自古巴导弹危机后冷战整体上趋于缓和的原因。然而事实上,美国曾在此期间做出过重新确立自身核优势的一次努力,即从198...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冷战结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一直处于"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均势中,这也是国际关系学界认为自古巴导弹危机后冷战整体上趋于缓和的原因。然而事实上,美国曾在此期间做出过重新确立自身核优势的一次努力,即从1980年到1983年制定并推行的一项极具进攻性的核战略——"抵消战略"。不过,该战略非但没有使美国达到威慑苏联的目的,反而使苏联陷入紧张,并导致美苏关系在80年代初急剧恶化。1983年底,北约在这一战略指导下进行的代号为"Able Archer 83"的核军事演习,更是险些使高度恐慌的苏联"先发制人",引爆美苏核战争。该事件成为冷战史上最具危险性的一个片段。此后,里根政府在短时间内迅速扭转了"抵消战略",回归到维持核均势的防御性轨道中,从而为80年代中后期美苏关系的缓和及冷战的和平终结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苏关系 相互确保摧毁 抵消战略 “Able Archer 83”事件
原文传递
麦克纳马拉与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核战略的调整
9
作者 刘磊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5年第2期295-315,共21页
肯尼迪执政后,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主持修改美国核战略,将战略打击的优先目标由敌人的城市转向其军事力量,重视第二次打击力量的威慑作用,注重以'可控和灵活反应'的方式应对与苏联的非核冲突;同时提出和发展了'确保摧毁'... 肯尼迪执政后,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主持修改美国核战略,将战略打击的优先目标由敌人的城市转向其军事力量,重视第二次打击力量的威慑作用,注重以'可控和灵活反应'的方式应对与苏联的非核冲突;同时提出和发展了'确保摧毁'理论,以确保摧毁苏联的城市工业和人口为威慑手段来避免美苏核战争的发生,但在实际核战争计划中,依然坚持优先打击军事力量的原则。这两种政策作为一个整体的威慑战略使得麦克纳马拉时代成为美国核战略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纳马拉 反击军事力量 第二次打击 确保摧毁 灵活反应
原文传递
公共信息委员会档案选译 一、编者说明(Editorial Note)
10
作者 翟韬 王一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6年第2期215-218,共4页
本文是《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17—1972:公共外交,第一次世界大战》(2014)的编者说明,是一篇关于公共信息委员会的总括性文章。主要谈了该委员会创立的目的、对外宣传的必要性、对外宣传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等内容。
关键词 麦克纳马拉 反击军事力量 第二次打击 确保摧毁 灵活反应
原文传递
把苏联军火运往世界各地——为外军服务的安-12
11
《兵器》 2021年第S01期62-75,共14页
严格来说,苏联推出安-12军用运输机的首要目的,是在西欧同北约开战时“出奇制胜”,发挥“空中铁骑”的作用。可是,苏美“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均势,让这场“最终对决”的作战始终没有发生。安-12的能耐只好在別的地方显露一番了。
关键词 军用运输机 相互确保摧毁 核均势 出奇制胜 苏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