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拉宁灶火地区纳赤台群碎屑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靳立杰 周汉文 +5 位作者 刘伟 李春稼 王继林 武志敬 赵前 田明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0-1292,共13页
纳赤台群碎屑岩组合在东昆仑地区广泛出露,对恢复东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对拉宁灶火沟地区的纳赤台群碎屑岩进行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风化作用条件、大地构造背景和物源特征。研究表明,... 纳赤台群碎屑岩组合在东昆仑地区广泛出露,对恢复东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对拉宁灶火沟地区的纳赤台群碎屑岩进行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风化作用条件、大地构造背景和物源特征。研究表明,拉宁灶火沟地区的纳赤台群碎屑岩主要由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的杂砂岩和岩屑砂岩组成,SiO_(2)含量为54.34%~76.06%,TFe_(2)O_(3)+MgO含量为3.25%~13.82%,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的右倾模式,具有负δEu异常,无δCe异常。其较低的CIA值(53~74)和较高的ICV值(0.96~1.18)指示纳赤台群碎屑岩为干旱—温暖湿润气候下物源区母岩弱风化—中等风化的产物。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显示,其主要物源应来自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环境的石英质沉积物源区和长英质火成物源区,且存在古老沉积组分的加入。经对比分析认为,新元古代中酸性岩浆岩、早古生代弧花岗岩以及白沙河岩组、小庙岩群、万宝沟群为其主要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赤台群组合 风化作用 构造背景 物源 东昆仑
下载PDF
大别山区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层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2
作者 汤加富 钱存超 高天山 《安徽地质》 1995年第2期29-36,共8页
大别山区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一碎屑岩层组合,及其中相当于震旦晚期孢粉组合的发现,为确定大别山区表壳岩的时代,及其与邻区的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区内标志岩层组合的系统追索,所确定的构造变形特征,对正确认识该造山... 大别山区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一碎屑岩层组合,及其中相当于震旦晚期孢粉组合的发现,为确定大别山区表壳岩的时代,及其与邻区的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区内标志岩层组合的系统追索,所确定的构造变形特征,对正确认识该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榴辉岩带 火山岩层组合 震旦晚期
下载PDF
安徽大别山区榴辉岩带内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层组合的发现
3
《安徽地质》 1995年第1期79-79,共1页
安徽大别山区榴辉岩带内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层组合的发现安徽省区调所钱存超、汤加富等在大别山腹地进行1:5万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中,大榴辉岩带内发现一套变质很浅的火山—碎屑岩层组合。主要岩石类型有:变火山砾岩、片状白云母长... 安徽大别山区榴辉岩带内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层组合的发现安徽省区调所钱存超、汤加富等在大别山腹地进行1:5万地质填图和专题研究中,大榴辉岩带内发现一套变质很浅的火山—碎屑岩层组合。主要岩石类型有:变火山砾岩、片状白云母长石石英岩—白云母长石石英片岩、绢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变质火山—岩层组合 安徽大别山区 榴辉岩带 未定种 植物 斜长角闪岩 地质意义 变形特征 震旦晚期 花岗闪长岩
下载PDF
东海东北部陆架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分布及其物源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宁泽 徐磊 +4 位作者 林学辉 密蓓蓓 丛静艺 张勇 毕世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69,共12页
为深入了解东海外陆架表层沉积物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特征,运用粒度和矿物学研究手段,对济州岛西南海域18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沉积物类型和碎屑矿物组成分析,探讨了矿物分布特征与沉积环境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明确表层沉积物的输运模式... 为深入了解东海外陆架表层沉积物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特征,运用粒度和矿物学研究手段,对济州岛西南海域18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沉积物类型和碎屑矿物组成分析,探讨了矿物分布特征与沉积环境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明确表层沉积物的输运模式、物质来源及环流系统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重矿物共34种,以普通角闪石、绿帘石和钛铁氧化物类矿物为主,橄榄石和变质岩矿物是区别内陆架沉积的标志性矿物。轻矿物共13种,以普遍发育的海绿石为特征。根据碎屑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分为Ⅰ、Ⅱ两个矿物组合区,并进一步将Ⅱ区划分为两个矿物组合亚区。中部现代沉积区(Ⅰ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自生黄铁矿-钛铁氧化物类矿物-片状矿物,表现为现代陆源沉积特征,物质来源以黄河为主,生物沉积和自生沉积也是该区重要的沉积方式。外围残留沉积区(Ⅱ区)为沉积作用缓慢的弱还原环境,Ⅱ-1亚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钛铁氧化物类矿物-石榴石-橄榄石,认为是以古长江的残留前积沉积为基底,受到Ⅰ区影响,接受了少量悬浮再悬浮的现代陆源沉积,同时又具有区域独特性。Ⅱ-2亚区矿物组合为绿帘石-普通角闪石-钛铁氧化物类矿物-石榴石,认为是古长江的残留沉积,在中部冷涡作用下,很少有现代物质的加入,区内不排除在当地环境生长的生物体作用下与Ⅰ区互相调整的物质。本研究为今后在东海外陆架深入开展沉积学、矿物学及环境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组合 物源分析 输运模式 沉积环境 东海陆架
下载PDF
大别山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碎屑岩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被引量:8
5
作者 钱存超 《安徽地质》 1996年第2期15-20,共6页
大别山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层组合及其震旦纪孢粉组合的发现,为确定大别山表壳岩的时代,及其与邻区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区内主要沉积特征识别,确立大别山浊积岩与浊流沉积序列及大地构造背景,正确认识该造山带的形... 大别山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层组合及其震旦纪孢粉组合的发现,为确定大别山表壳岩的时代,及其与邻区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区内主要沉积特征识别,确立大别山浊积岩与浊流沉积序列及大地构造背景,正确认识该造山带的形成环境、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浅变质火山—岩层组合 震旦纪 浊流沉积 活动大陆边缘
下载PDF
晚新生代天山隆升与库车坳陷构造转换的沉积约束 被引量:60
6
作者 李忠 王清晨 +1 位作者 王道轩 林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8-45,共8页
对库车坳陷库车河剖面不同尺度沉积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发现 ,晚第三纪以来类磨拉石及其中不稳定碎屑矿物组合开始发育 ,并在中新世后发生显著增加。沉积体系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自白垩纪以来粗粒冲积体系前锋、沉积中心逐步向南迁移 ;但... 对库车坳陷库车河剖面不同尺度沉积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发现 ,晚第三纪以来类磨拉石及其中不稳定碎屑矿物组合开始发育 ,并在中新世后发生显著增加。沉积体系研究表明 ,库车坳陷自白垩纪以来粗粒冲积体系前锋、沉积中心逐步向南迁移 ;但该规律自上新世开始发生了明显转变 ,表现为上新世库车组、上 -更新世西域组冲积体系整体大尺度南移 ,而沉积中心则相对北移 ,盆地北部沉积边界与现存盆山边界大致可以对比 ,并受到南倾同沉积正断裂的控制。对比天山区域构造、古气候演变资料 ,认为上述沉积记录是晚新生代强烈挤压应力作用下天山构造隆升加剧 ,并在上新世以后由于重力作用诱发库车坳陷 -天山浅部构造层伸展、坍塌的结果。对这一构造转换的认识修订了库车坳陷新生代构造调整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隆升 库车坳陷 冲积体系 碎屑组合 构造转换 晚新生代 沉积记录
下载PDF
Serpulids and their paleoecology of the Paleogene Kalatar Formation in southwest Tarim Basin of China 被引量:1
7
作者 YANG HaiJun SHEN JianWei +3 位作者 ZHANG LiJuan LI Meng HUANG ZhiBin WANG Yu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7期1087-1100,共14页
Polychaete serpulids are globally distributed tubeworms mostly in marine environments from Late Triassic to modem time. These calcareous tubeworms could be rock-forming, reef-building, or a principal fouling organism ... Polychaete serpulids are globally distributed tubeworms mostly in marine environments from Late Triassic to modem time. These calcareous tubeworms could be rock-forming, reef-building, or a principal fouling organism in harbor and bays. Car- bonates of the Paleogene Kalatar Formation in southwest Tarim Basin yield abundant serpulid fossils, which, together with oyster fossils, constitute the characteristic fossil assemblage of the Kalatar Formation. Other common fossils include bivalves, gastropods, ostracods, echinoderms, and bryozoans. Lithologies that yielded serpulid fossils are characterized by micritic bio- clastic limestone, sandy limestone, and shelly limestone, indicating a semi-restricted to open 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 with medium to low water energy. The research data about serpulids and their fossil materials from China are relatively rare.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tbssils taxonomy, community palaeoecology, and fossil taphonomy,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types, occurrence,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rpulids and their palaeoec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Kalatar For- mation. Two serpulid community compositions were recognized in the Kalatar Formation, including a rock-forming Ditrupa community and a cluster-growth Propomatoceros community. The Ditrupa community was distributed in coastal environment of the west Kunlun piedmont, lived on sandy hard substrates with little mud, and rarely occurred in lagoon and tidal settings. The Propomatoceros community occurred in offshore middle carbonate ramp in the piedmont of the south Tianshan Moun- tains and in offshore shelf in the piedmont of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host-rock litholo- gies, preservation and symbionts, it is inferred that serpulids in the Kalatar Formation grew on the oyster shell or other hard substrate, and they did not form reefs or biohe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rpulids PALAEOECOLOGY Kalatar Formation PALEOGENE southwest Tarim B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