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文凤碑派隶书浅析
1
《书画世界》 2024年第2期80-81,共2页
民国时期思想的开放使得女性有了更多参与教育与艺术交流的机会,在碑学时风的影响下南方地区涌现出一批碑派女书家,如冯文凤、萧娴。其中,冯文凤是碑派隶书的代表人物之一。冯文凤自幼受家学影响,因而对书法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基... 民国时期思想的开放使得女性有了更多参与教育与艺术交流的机会,在碑学时风的影响下南方地区涌现出一批碑派女书家,如冯文凤、萧娴。其中,冯文凤是碑派隶书的代表人物之一。冯文凤自幼受家学影响,因而对书法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编写、筹办书法学校的活动。本文以三个小节进行阐述,以分析家学、清代碑学对其书风形成的影响为基础,通过搜集冯文凤隶书书法作品,重点分析冯文凤隶书书法风格特点,对比同时期其他女书家隶书书法作品的风格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文凤 民国女书家 碑派隶书
下载PDF
碑派书风在赵之谦绘画中的表现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明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5-226,共2页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书画兼善的艺术家,在赵之谦的绘画作品中,书画印得到了巧妙的融合,他的艺术实践为书画艺术之间的融通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赵之谦碑派书风的形成,不仅使得碑派书法技法体系进一步完善,而且对其碑派书风入画的形成起...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书画兼善的艺术家,在赵之谦的绘画作品中,书画印得到了巧妙的融合,他的艺术实践为书画艺术之间的融通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赵之谦碑派书风的形成,不仅使得碑派书法技法体系进一步完善,而且对其碑派书风入画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之谦 碑派书风 绘画风格 用笔 章法与布局 用墨与用色
下载PDF
包世臣碑派笔法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阳洪 《理论与创作》 2004年第6期125-126,128,共3页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包氏一生,关注现实,注重实践.他在《再与杨季子书》中,叙述了自己怎样学兵家、农家、寻求治疗社会疾病的办法.他十分用功于书法,自叙好书廿余年不改.其书学理论著作《艺舟双...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包氏一生,关注现实,注重实践.他在《再与杨季子书》中,叙述了自己怎样学兵家、农家、寻求治疗社会疾病的办法.他十分用功于书法,自叙好书廿余年不改.其书学理论著作《艺舟双楫》历来被认为是碑派书学理论的重镇.他在论书法时,亦十分务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世臣 碑派书学理论 书法艺术 评书标准 审美取向 笔法
下载PDF
沈曾植的碑派书风及其书法批评的再认识——以《沈曾植寐叟题跋》书法为例
4
作者 王守民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92-98,共7页
沈曾植作为清末民初碑派书法的中坚,在碑体融合的书法创作道路上的贡献是很明显的。传统的沈曾植书学研究,对于沈氏题跋墨迹很少集中梳理、比对分析。通过新出版沈曾植的《寐叟题跋》墨迹的分析,结合其现存的作品,对其碑派书风的风格类... 沈曾植作为清末民初碑派书法的中坚,在碑体融合的书法创作道路上的贡献是很明显的。传统的沈曾植书学研究,对于沈氏题跋墨迹很少集中梳理、比对分析。通过新出版沈曾植的《寐叟题跋》墨迹的分析,结合其现存的作品,对其碑派书风的风格类型及渊源、书学思想形成原因进行再分析,进一步涉及沈氏书法批评方面,以求获得对沈曾植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勾勒沈曾植书风的类型、分期,寻找碑派书风在诸字体中的融通现象,理出其创作中碑帖派书风之间的关系,并从书法批评的角度重新认识沈氏碑派书法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曾植 《寐叟题跋》 碑派书风 学思想 书法批评
下载PDF
沈曾植书法碑派来源考论
5
作者 王谦 《人文天下》 2022年第7期81-87,共7页
晚清学术通人沈曾植为书界名宿,其书学理论、书法造诣在书法史上均占重要地位。沈氏早年取法帖派作品,中年兼习碑派,晚年乃综合一生学养,吸收新出土简牍墨迹中的章草元素,以浑厚的碑帖融合基础,创出章草新格,并开启民国章草高潮。其晚... 晚清学术通人沈曾植为书界名宿,其书学理论、书法造诣在书法史上均占重要地位。沈氏早年取法帖派作品,中年兼习碑派,晚年乃综合一生学养,吸收新出土简牍墨迹中的章草元素,以浑厚的碑帖融合基础,创出章草新格,并开启民国章草高潮。其晚年书风的形成过程中,取于碑派者,主要有汉隶、魏碑、“二爨”三大来源。沈氏取法碑、帖的实践与其治学理念相契合,不偏重一隅,而将一切古法皆置于为我所取的位置,最终形成浑融厚重与灵活机动相融汇的大气象,其中所蕴涵意义,当代书法研究与创作亦可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曾植 近代书法 碑派 帖融合
下载PDF
浅析赵之谦碑派书风形成过程
6
作者 庞嘉婧 《神州》 2020年第3期38-38,共1页
清代崇碑思潮兴盛,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赵之谦作为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不仅自身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并对晚清碑派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其帖学向碑学的转变过程,以及其后期碑派书风的形成... 清代崇碑思潮兴盛,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赵之谦作为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不仅自身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并对晚清碑派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其帖学向碑学的转变过程,以及其后期碑派书风的形成过程,对书者临习古帖与实践创新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之谦 碑派书法 帖学
下载PDF
金石时尚与碑派书风的先声
7
作者 林春衍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1年第5期113-114,共2页
晚明社会兴起了一股“自由、浪漫”的书风,许多书家开始了对书法形式和笔法的新探索。“丑拙、狂怪”的书法审美逐渐蔓延在精英文人的圈子里,秦汉以来的篆隶也重新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当中。由明入清的遗民书家开启了一种书法时尚——对金... 晚明社会兴起了一股“自由、浪漫”的书风,许多书家开始了对书法形式和笔法的新探索。“丑拙、狂怪”的书法审美逐渐蔓延在精英文人的圈子里,秦汉以来的篆隶也重新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当中。由明入清的遗民书家开启了一种书法时尚——对金石味、碑刻感的追求,这成为后期声势浩大的碑派书法之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金石 碑派
下载PDF
沈曾植“碑派章草”的成功之美及其示范意义
8
作者 王谦 《艺术博物馆》 2024年第3期38-42,共5页
晚清学术通人、书法家沈曾植在其晚年倾力取法汉隶、魏碑、“二爨”等名碑,以超迈的艺术创造力融合章草,创造出震古烁今的“碑派章草”。探讨沈氏浑融厚重与灵便流动气息兼具的碑派章草的取法路径,对帮助当代章草创作走出新路具有重要... 晚清学术通人、书法家沈曾植在其晚年倾力取法汉隶、魏碑、“二爨”等名碑,以超迈的艺术创造力融合章草,创造出震古烁今的“碑派章草”。探讨沈氏浑融厚重与灵便流动气息兼具的碑派章草的取法路径,对帮助当代章草创作走出新路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以帖为主的当代草书创作相比,碑派章草对凸显传统书法的博大气象、传达雄浑的文化精神尤其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派 章草 沈曾植 寐草 书法创作
原文传递
“碑派”的概念化书写与笔法生成——以张裕钊“内圆外方”笔法为例
9
作者 孔令情 《书法》 2024年第4期72-76,共5页
“内圆外方”本是阮元解读唐楷遗存的隶法用笔时提出的一个笔法描述,张裕钊将其可操作化,成为“张体”书风的标志。这被康有为等看作北碑书风中具有突破性的笔法成就。而事实上,此种笔法更多的是一种概念化的书写,而非来源于北碑本身。... “内圆外方”本是阮元解读唐楷遗存的隶法用笔时提出的一个笔法描述,张裕钊将其可操作化,成为“张体”书风的标志。这被康有为等看作北碑书风中具有突破性的笔法成就。而事实上,此种笔法更多的是一种概念化的书写,而非来源于北碑本身。康有为的推崇已是一种个人化的再解读。“内圆外方”由观念到实践,经过层层的解读和阐释,与晚清“碑学”互动,呈现了“碑派”笔法和风格形成的一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圆外方 张裕钊 笔法 概念化书写 碑派
原文传递
碑派书法“稚拙美”对儿童书法美育的启示
10
作者 杜少含 《青少年书法(少年版)》 2024年第3期36-38,共3页
清初碑派书法家以其雄强、坦率、稚拙的面目颠覆了书法史上一千多年来的帖学传统审美。到二十世纪初期,书法家则直接取法碑派书法中的稚拙美,追求儿童天真烂漫的书写状态。当今大部分儿童书法教学仍然不能摆脱均等、整齐的实用型审美,... 清初碑派书法家以其雄强、坦率、稚拙的面目颠覆了书法史上一千多年来的帖学传统审美。到二十世纪初期,书法家则直接取法碑派书法中的稚拙美,追求儿童天真烂漫的书写状态。当今大部分儿童书法教学仍然不能摆脱均等、整齐的实用型审美,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书法美育的缺失。虽然书法不能完全脱离实用功能,但是既然上升到文化、艺术层面,就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技法的训练上。儿童书法美育面临着空前的时代紧迫性,碑派书法的“稚拙美”与儿童书法的“稚拙美”或许可以为儿童书法美育带来诸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稚拙美 书法美育 碑派书法
原文传递
碑派书法的概念清理、审美价值及当代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立士 《书法》 2019年第5期51-56,共6页
对碑学与帖学、碑版与刻帖、碑派与帖派等概念作了清理。概括了碑派书法的审美特质,即点画形态的雄浑恣肆、字势结构的开张纵拔、审美境界的拙朴奇峻。提出碑派书法的价值不是在帖学之外另起炉灶进行体系重建,而是在帖学审美风格之外拓... 对碑学与帖学、碑版与刻帖、碑派与帖派等概念作了清理。概括了碑派书法的审美特质,即点画形态的雄浑恣肆、字势结构的开张纵拔、审美境界的拙朴奇峻。提出碑派书法的价值不是在帖学之外另起炉灶进行体系重建,而是在帖学审美风格之外拓展了书法的审美形态,碑帖二派书法审美各具特质,辩证存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审美形态之大格局。对当代碑派书法创作的特征作了总结,认为当代碑派书法缺失了应有的审美特性,有帖学化的倾向。当代碑派书法的发展既要立足技术理性,又要突破理性限制,立足自身审美特性去创作符合时代特征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派 书法 审美价值 当代碑派
原文传递
何绍基碑派书风的形成与演变
12
作者 向彬 李蓉 《中华书画家》 2022年第12期76-83,共8页
何绍基(1799-873)是清代碑派书法大家,其书法溯源秦汉,深涉南北朝碑版,取法甚广,而自立一家。本文试从何绍基对碑版的收集、临写、融会入手,探讨何绍基书风的形成过程及艺术特征。一、前期访碑何绍基早年不断寻访金石碑版的经历为他后... 何绍基(1799-873)是清代碑派书法大家,其书法溯源秦汉,深涉南北朝碑版,取法甚广,而自立一家。本文试从何绍基对碑版的收集、临写、融会入手,探讨何绍基书风的形成过程及艺术特征。一、前期访碑何绍基早年不断寻访金石碑版的经历为他后期学书奠定了基础。他在《题十八学士图卷》中提到:“却忆旧游增古思,昭陵风雪访碑时。昭陵访碑,乙卯冬日事也。”(1)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绍基 十八学士 书风 形成与演变 碑派 书法大家 昭陵
原文传递
包世臣碑派笔法探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阳洪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05年第2期17-19,共3页
包世臣的书法理论历来被看作是碑派书学理论的重镇,本文对包氏的碑派笔法理论进行分析,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力到毫端、铺毫与始艮终乾、墨到处皆有笔、用曲、“行处皆留,留处皆行”与用涩。
关键词 笔法 碑派 包世臣 书法
原文传递
书家本色是诗人--从沈延毅的论书诗看其碑学思想的生成轨迹
14
作者 杨宝林 《书画艺术》 2023年第6期60-69,F0002,共11页
沈延毅是中国现当代碑派书法大家,影响甚巨,就连启功先生都对他赞赏有加,曾赋诗云:“白山黑水气葱茏,振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龙门擅伊洛,如今魏法在辽东。”魏碑出自洛阳,《龙门二十品》在伊水岸边,“伊洛”,魏碑诞生之地。而如今魏碑的... 沈延毅是中国现当代碑派书法大家,影响甚巨,就连启功先生都对他赞赏有加,曾赋诗云:“白山黑水气葱茏,振古人文大地同。不使龙门擅伊洛,如今魏法在辽东。”魏碑出自洛阳,《龙门二十品》在伊水岸边,“伊洛”,魏碑诞生之地。而如今魏碑的传承人却在辽东,是白山黑水孕育了一代巨匠沈延毅。沈延毅是书法大家,更是一位杰出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延毅 启功先生 论书诗 书法大家 《龙门二十品》 碑派 学思想
下载PDF
学书自叙
15
作者 冯其庸 《大学书法》 2023年第5期4-11,I0001,F0003,F0004,共11页
冯其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对红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治学余暇,先生在书画方面也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书画创作、理论和鉴赏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先生的书法从欧体入手,曾师从著名书法家王蘧常,并受到了沈尹默、白蕉等... 冯其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对红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治学余暇,先生在书画方面也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在书画创作、理论和鉴赏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先生的书法从欧体入手,曾师从著名书法家王蘧常,并受到了沈尹默、白蕉等人的深刻影响。先生书法以行书见长,在追摹“二王”书法洒脱纵逸的同时,又兼顾碑派书法的质朴凝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面貌。鉴于冯其庸先生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取得的成绩,本刊特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李一先生筹措时代名师专题,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蘧常 冯其庸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 书画创作 沈尹默 书法艺术 白蕉 碑派
下载PDF
练中国书法,承传统文化
16
作者 陈清华 《南腔北调》 2023年第9期2-24,共23页
河南已成为全国公认的书法大省,涌现出众多书法名家。书法在河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河南有深厚的传统,有丰厚的碑刻资源,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书法艺术是深入人心的,民间基础很扎实。江南书法典雅,以帖派见长。按阮元的说法:... 河南已成为全国公认的书法大省,涌现出众多书法名家。书法在河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河南有深厚的传统,有丰厚的碑刻资源,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书法艺术是深入人心的,民间基础很扎实。江南书法典雅,以帖派见长。按阮元的说法:“江左风流,碑派长于碑榜,拘谨拙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历史遗存 文化遗产 书法名家 碑派
下载PDF
百川入海——二十世纪海上书坛散论(下)
17
作者 韩天衡 《书画艺术》 2022年第2期57-77,共21页
(三)碑帖兼融,别出机杼清末民初的海上书家大多沿袭着碑派的时风,虽然在个人成就上体现出较强烈的碑体面目,但习书经历或起步于帖而后续于碑,或以碑立本补给于帖,如沈寐叟的以碑入帖,李瑞清的以帖法入碑,其实碑帖互济一直是不废的潜流... (三)碑帖兼融,别出机杼清末民初的海上书家大多沿袭着碑派的时风,虽然在个人成就上体现出较强烈的碑体面目,但习书经历或起步于帖而后续于碑,或以碑立本补给于帖,如沈寐叟的以碑入帖,李瑞清的以帖法入碑,其实碑帖互济一直是不废的潜流。到民国中期,碑帖之争的影响已逐渐消弭,书家们走出“碑学笼罩”,以完全开放的眼光审视碑帖的各自优劣,将两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如春在花,如盐在水”,形成琢物无痕的全新游艺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瑞清 个人成就 民国中期 碑派 清末民初
下载PDF
清理与超越
18
作者 黄惇 《书画世界》 2006年第2期56-63,封2,共9页
这是是黄惇先生关于书法教学理念的一次课堂讲录,他的很多观念不与人同。从创作方面看,他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临习篆隶和北碑,此后又完全转向帖,这是为什么?90年代初,当人们热衷于时风、热衷于创新的时候, 他又提出要超越清代。当代书... 这是是黄惇先生关于书法教学理念的一次课堂讲录,他的很多观念不与人同。从创作方面看,他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临习篆隶和北碑,此后又完全转向帖,这是为什么?90年代初,当人们热衷于时风、热衷于创新的时候, 他又提出要超越清代。当代书法是不是还在清人的笼罩之下呢?他的想法和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对于书法教育,黄惇先生多次感慨:有这样一些人,他在大学里或者社会上教书法,却没有理念,头脑混乱,这种现象很普遍。他在想这个问题,拿什么理念教给学生,这些教学思想会达到什么效果?关于创作,他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清代延续至今的碑派是当今书坛非常重要的力量,甚至有不少作者水准超过清代。然而,也因此当代很多创作观念都受清代碑学观念的制约,在审美和技法方面有意无意地在碑派范畴中打转转,这既是时代的烙印,也成为当代书坛的弊端。黄惇先生跨越清人的书法观和突破时弊的教学理念,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实际上,每一个时代的书法,在初期均是前一个时代书风的延续,要有创造并建立起自己时代的书法艺术风格,就必须突破前一个时代书风的笼罩,我们在读书法史的时候便可以看得很清楚。清代我们离开已经很久了,如果说民国时期是清代碑学延续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还不能从清人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呢?当下的书法有很多是在把清代碑学的缺点无限放大,放大到恶俗的地步。黄惇先生将目光放在传统帖学经典上是有远见的,当以常见的关键词是“个性”,黄惇先生却提出“共性”,这不是一个唱反调的问题, 当下最需要的是不丢失传统,然后才谈得上发展,才谈得上“个性”。黄惇先生的书法理念亦新亦旧,说他新,他已与当下的书法观念分出很大界限来,说他旧,这不是他的发明,而是千年来的书法传统。这实际上也是基于当下书法发展中传统丢失情形下的一种呼唤。 (整理者:金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派 书法传统 书法观念 帖学 帖结合 时代书风 笔笔中锋 金石气
下载PDF
白蕉书法探究
19
作者 刘军 《书画世界》 2017年第8期80-81,共2页
清末民初碑派书风虽占据书坛的主流地位,白蕉却依然坚守着帖学之道,以"二王"书法为依归,其书风则主要体现在"古、淡、雅"三字上,保持着纯粹的帖学思想。
关键词 “二王”书法 白蕉 碑派书风
下载PDF
一笔两面:康有为手稿书写风格中的“传统”与“新变”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春雨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223-227,共5页
本文考察了康有为的碑学理念,确定康氏碑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框架根植于传统书学,而康氏典型碑派书法风格和手稿书写是其碑学理念的反映;进而分析康氏典型碑派书法和手稿书写的风格样式。文章避开"碑学"与"帖学"... 本文考察了康有为的碑学理念,确定康氏碑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框架根植于传统书学,而康氏典型碑派书法风格和手稿书写是其碑学理念的反映;进而分析康氏典型碑派书法和手稿书写的风格样式。文章避开"碑学"与"帖学"概念的对立,不以"方"、"圆"、"碑"、"帖"等抽象的形式描述词语对康有为手稿书写风格进行简单标注。认为康有为手稿书写风格与其典型书写风格基本保持一致,符合其所倡导的"碑学"审美品质,同是书学传统中产生的新风格,具有"新变"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艺术 康有为 传统文化 求新 笔意 手稿书写 碑派风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