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碘乙酰胺和罗丹明对不结球白菜子叶原生质体线粒体失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侯喜林 曹寿椿 +1 位作者 佘建明 陆维忠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8-19,共2页
以 91H秋 - 2 1(矮脚黄 )不结球白菜为试材 ,研究了碘乙酰胺 (IOA)和罗丹明 (R 6G)对子叶原生质体线粒体失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0 .5mmol·L-1的IOA ,在 2 5℃条件下处理 2 0min(分 ) ,就能将植板率从 15 .0 %降到 6 .6 % ;1.0m... 以 91H秋 - 2 1(矮脚黄 )不结球白菜为试材 ,研究了碘乙酰胺 (IOA)和罗丹明 (R 6G)对子叶原生质体线粒体失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0 .5mmol·L-1的IOA ,在 2 5℃条件下处理 2 0min(分 ) ,就能将植板率从 15 .0 %降到 6 .6 % ;1.0mmol·L-1的IOA ,在 2 5℃条件下处理 10min(分 )可使不结球白菜子叶原生质体失活。 40 μg·mL-1的R 6G ,在 2 5℃条件下处理 30min(分 ) ,可有效地抑制不结球白菜子叶原生质体的分裂和愈伤组织的形成。利用R 6G使原生质体线粒体失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乙酰胺 罗丹明 不结球白菜 子叶 原生质体线粒体 失活效果
下载PDF
碘乙酰胺诱导成纤维细胞水通道蛋白1的表达具有能量依赖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尔然 洪欣 +5 位作者 刘霞 尚俊依 王波 王昆 王秋月 康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旨在观察细胞的能量代谢状态是否会影响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Balb/c 3T3小鼠成纤维细胞株,用肌酸激酶抑制剂碘乙酰胺(IA)作用于该细胞,应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在0、4、6 h时AQP1的表达。结果细... 目的旨在观察细胞的能量代谢状态是否会影响水通道蛋白1(AQP1)的表达。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Balb/c 3T3小鼠成纤维细胞株,用肌酸激酶抑制剂碘乙酰胺(IA)作用于该细胞,应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在0、4、6 h时AQP1的表达。结果细胞与IA作用4 h后,AQP1表达开始增加,至6 h时AQP1表达大量增加,同时伴有细胞死亡;RT-PCR发现AQP1 mRNA显著增加,干扰线粒体功能的微管抑制剂及呼吸链细胞色素c氧化酶阻断剂同样诱导了AQP1的表达。结论 IA诱导Balb/c 3T3小鼠成纤维细胞AQP1的大量表达存在着转录前的调节,并且具有线粒体相关的能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1 碘乙酰胺 成纤维细胞 线粒体
下载PDF
碘乙酰胺对Aβ海马注射AD模型大鼠认知及生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倩华 罗玉敏 +1 位作者 周玢 洪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090-2093,共4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降解酶激动剂碘乙酰胺对AD模型大鼠认知、病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海马CA3区注射Aβ42建立AD大鼠模型,外周皮下注射碘乙酰胺干预,观察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的变化,同时进行Aβ免疫... 目的:探讨胰岛素降解酶激动剂碘乙酰胺对AD模型大鼠认知、病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海马CA3区注射Aβ42建立AD大鼠模型,外周皮下注射碘乙酰胺干预,观察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的变化,同时进行Aβ免疫组化和ELISA定量测定。结果:Aβ+碘乙酰胺组海马Aβ沉积明显少于Aβ组(23.9%),Aβ含量亦少(24%),水迷宫认知测试表现优于Aβ组。结论:碘乙酰胺可显著减少AD模型大鼠的脑内Aβ沉积,改善其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Β蛋白 碘乙酰胺 胰岛素降解酶 模型 大鼠
下载PDF
碘乙酰胺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慧 张英起 颜真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6期384-387,共4页
将碘乙酰胺引入SDS-PAGE样品处理,可以保证蛋白质样品完全变性并保持还原状态。碘乙酰胺作为蛋白酶抑制剂、巯基封闭试剂用于生物质谱分析、蛋白质分子结构分析和双向凝胶电泳样品制备等。在还原SDS-PAGE中,用6 mol/L的盐酸胍使蛋白质... 将碘乙酰胺引入SDS-PAGE样品处理,可以保证蛋白质样品完全变性并保持还原状态。碘乙酰胺作为蛋白酶抑制剂、巯基封闭试剂用于生物质谱分析、蛋白质分子结构分析和双向凝胶电泳样品制备等。在还原SDS-PAGE中,用6 mol/L的盐酸胍使蛋白质分子完全变性.用高浓度β-巯基乙醇还原分子中的二硫键.在加入碘乙酰胺至终浓度为0.1mol/L,于37℃反应2 h,加还原SDS-PAGE样品缓冲液100℃,3 min,然后进行SDS-PAGE分析。盐酸胍和碘乙酰胺可保证含二硫键的蛋白质分子完全变性并维持还原状态,在应用SDS-PAGE分析蛋白质样品的分子量和纯度中有一定意义,并且该方法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S-聚丙烯凝胶电泳 碘乙酰胺 烷基化 二硫键
下载PDF
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碘乙酰胺、罗丹明6G失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何亚文 李耿光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11-115,共5页
马铃薯生产种和野生种叶肉原生质体碘乙酰胺和罗丹明6G的失活浓度以及影响其失活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种(或品种)其碘乙酰胺和罗丹明6G失活浓度不一样,野生种失活浓度普遍较生产品种高。影响失活的主要因素包括:材料的基因型... 马铃薯生产种和野生种叶肉原生质体碘乙酰胺和罗丹明6G的失活浓度以及影响其失活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种(或品种)其碘乙酰胺和罗丹明6G失活浓度不一样,野生种失活浓度普遍较生产品种高。影响失活的主要因素包括:材料的基因型,失活剂处理时间,处理液的pH和成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叶肉原生质体 碘乙酰胺 罗丹明6G
下载PDF
碘乙酰胺和若丹明对植物原生质体存活率和植板车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文品 吴琴生 刘大钧 《生物技术》 CAS CSCD 1994年第6期12-15,共4页
本试验以普通小麦(Ta)、多花黑麦草(Lm)和多年生黑麦草(Lp)细胞悬浮系来源的原生质体为材料研究了碘乙酰胺(IOA)和若丹明(R—6G)对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休的失活效果。Ta、Lm和LP原生质体经1mmol/LIO... 本试验以普通小麦(Ta)、多花黑麦草(Lm)和多年生黑麦草(Lp)细胞悬浮系来源的原生质体为材料研究了碘乙酰胺(IOA)和若丹明(R—6G)对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休的失活效果。Ta、Lm和LP原生质体经1mmol/LIOA处理后存活率分另为34%。17%和0%,而对照的存活率分别为78%、68%和71%。使Ta和Lm原生质体全部失活的IOA浓度需2mmol/L。Ta、Lm和Lp原生质体经40μg/mlR—6G处理后的存活率分别为60%、6%和63%,而对照的存活率分别为70%、61%和87%。经40μg/mlR—6G处理后,Lm和LP原生质体植板率分别为0和13细胞团/皿而对照的植板率分别为598和399细胞团/皿。以上结果表明,IOA和R—6G都是有效的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失活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 碘乙酰胺 若丹明 组织培养 细胞工程
下载PDF
碘乙酰胺和紫外线对烟草原生质体的钝化作用
7
作者 聂琼 朱俊 +1 位作者 徐如宏 刘仁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107,共7页
【目的】探索烟草原生质体钝化的临界处理剂量,为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改良和创新烟草种质奠定基础。【方法】以不同碘乙酰胺(IOA)浓度(0.1,0.25,0.5,0.75,1.0mmol/L)和3种处理方法(不静置直接700r/min离心5min,静置5min后700r/min离心5... 【目的】探索烟草原生质体钝化的临界处理剂量,为不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改良和创新烟草种质奠定基础。【方法】以不同碘乙酰胺(IOA)浓度(0.1,0.25,0.5,0.75,1.0mmol/L)和3种处理方法(不静置直接700r/min离心5min,静置5min后700r/min离心5min,静置3min后700r/min离心2min),以及紫外线(UV)照射(2根15W紫外灯,距灯管25cm处照射0.5,1,4,5,7,10,15min)处理烟草原生质体,并进行融合培养,研究烟草原生质体钝化的临界处理条件。【结果】烟草原生质体对IOA十分敏感,以0.1mmol/L IOA静置3min后700r/min离心2min可使烟草原生质体钝化停止分裂,临界状态原生质体比例最高为92.9%;UV连续照射15min的烟草叶肉原生质体失活,但大多数原生质体处于临界状态,比例为91.4%;2种临界处理后的原生质体融合后形成杂种细胞,能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结论】0.1mmol/L IOA静置3min后700r/min离心2min或2根15W紫外灯连续照射25cm处的烟草原生质体15min,是烟草原生质体钝化的临界处理,2种临界处理后的原生质体融合体由于生理代谢上得到互补形成杂种细胞,恢复了分裂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原生质体 钝化作用 碘乙酰胺 紫外线
下载PDF
碘乙酰胺及胰岛素对AD模型大鼠作用的初步研究
8
作者 赵倩华 洪震 +1 位作者 罗玉敏 周玢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5年第4期215-218,225,共5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降解酶激动剂碘乙酰胺及胰岛素对AD模型大鼠认知、病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双侧海马CA3区注射Aβ42的方法建立Aβ损伤AD模型。观察碘乙酰胺、胰岛素在AD模型大鼠中的作用。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Aβ组、Aβ... 目的探讨胰岛素降解酶激动剂碘乙酰胺及胰岛素对AD模型大鼠认知、病理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双侧海马CA3区注射Aβ42的方法建立Aβ损伤AD模型。观察碘乙酰胺、胰岛素在AD模型大鼠中的作用。实验大鼠随机分为6组:Aβ组、Aβ+碘乙酰胺组、Aβ+胰岛素组、碘乙酰胺组、胰岛素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各组分别接受Aβ42海马注射和碘乙酰胺皮下注射。各组大鼠于立体定向术后28d测评认知水平后处死,进行Aβ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以及海马AβELISA定量。结果1、与Aβ组相比,Aβ+碘乙酰胺组海马Aβ沉积明显减少(23.9%),Aβ含量亦减少(24%)。此外,该组大鼠的水迷宫测试表现也优于Aβ组,具有较低的逃避潜伏期和较高的穿越平台次数。2、Aβ+胰岛素组与Aβ组比较,前者具有较多的海马Aβ沉积(增加35.7%),Aβ含量也增加(23.6%)。胰岛素干预还使大鼠的水迷宫测试表现下降: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显著下降。结论1、碘乙酰胺可显著减少AD模型大鼠的Aβ沉积和认知损害程度;2、胰岛素可明显加重AD模型大鼠的Aβ沉积及认知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Β蛋白 碘乙酰胺 胰岛素 疾病模型 动物 胰岛素酶 大鼠
下载PDF
碘乙酰胺在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建锋 谢胜 +7 位作者 陈广文 刘礼剑 黄晓燕 杨成宁 李娟 谢洁如 戴文杰 陈明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3-539,共7页
碘乙酰胺是蛋白组学中半胱氨酸和组氨酸的烷基化试剂,可抑制蛋白酶活力下降甚至消失而不使蛋白变性,具有诱导细胞缺氧、黏膜损伤、焦虑和抑郁等作用,可基本模拟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生理机制,故... 碘乙酰胺是蛋白组学中半胱氨酸和组氨酸的烷基化试剂,可抑制蛋白酶活力下降甚至消失而不使蛋白变性,具有诱导细胞缺氧、黏膜损伤、焦虑和抑郁等作用,可基本模拟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生理机制,故目前广泛应用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研究。现就对其在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建立中的作用机制、造模方法等研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乙酰胺 动物模型 慢性胃炎 功能性消化不良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碘乙酰胺改性溶菌酶抑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金茜 智秀娟 +1 位作者 姜怀玺 仝其根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50-754,共5页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正交分析,优化碘乙酰胺改性溶菌酶的条件,并测定此改性条件下溶菌酶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0.06 mol/L碘乙酰胺与5 mg/mL溶菌酶改性时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在45℃,反应时间30 min...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正交分析,优化碘乙酰胺改性溶菌酶的条件,并测定此改性条件下溶菌酶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0.06 mol/L碘乙酰胺与5 mg/mL溶菌酶改性时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在45℃,反应时间30 min,pH=5的条件下改性后的溶菌酶,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5.7 mm,是改性前抑菌圈的2.7倍。在55℃,反应时间70 min,pH=6的条件下改性后的溶菌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24.1 mm,是改性前抑菌圈的2.6倍。这充分说明蛋清溶菌酶经过碘乙酰胺改性后,可以用于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K12、沙门氏菌)抑菌,而且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清溶菌酶 碘乙酰胺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抑菌
下载PDF
造模因素对碘乙酰胺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师英 孙博云 +2 位作者 袁建业 林江 胡鸿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995-1999,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造模因素对碘乙酰胺(IA)诱导SD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影响。方法:(1)采用正交设计,以4种造模方案观察大鼠体质量和IA剂量对UC模型大鼠死亡率和结肠病变的影响,即A组:大鼠160~170 g,6%IA0.3 mL;B组:大鼠160~170 g,6%IA... 目的:探讨不同造模因素对碘乙酰胺(IA)诱导SD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影响。方法:(1)采用正交设计,以4种造模方案观察大鼠体质量和IA剂量对UC模型大鼠死亡率和结肠病变的影响,即A组:大鼠160~170 g,6%IA0.3 mL;B组:大鼠160~170 g,6%IA0.1 mL;C组:大鼠200~210 g,6%IA0.3 mL;D组:大鼠200~210 g,6%IA0.1 mL。实验周期均为7 d。(2)观察实验周期对IA诱导UC模型大鼠死亡率和结肠病变的影响:SD大鼠,200~210 g,6%IA0.3 mL,实验周期为7 d和14 d。(3)观察麻醉对IA诱导UC模型大鼠死亡率和结肠病变的影响:D1组SD大鼠200~210 g,2%戊巴比妥钠(0.15 mL/100 g)腹腔注射麻醉,6%IA0.1 mL;D组大鼠200~210 g,生理盐水(0.15 mL/100 g)腹腔注射,6%IA0.1 mL,实验周期为7 d。结果:(1)A、B、C、D 4种方案的大鼠死亡率分别为100%、50%、25%和12.5%,结肠肉眼观察评分分别为6.0、5.4、4.5和3.1(P<0.05),结肠病理评分分别为8.000、7.125、6.389和6.000(P<0.05)。(2)实验周期7 d组(C组)和14 d组(C1组)的大鼠死亡率分别为25.0%和37.5%,结肠肉眼观察评分分别为4.5和5.6(P<0.05),结肠病理评分分别为6.389和5.750(P>0.05)。(3)麻醉组(D1组)和非麻醉组(D1)的死亡率分别为87.5%和12.5%(P),结肠肉眼观察评分分别为5.9和3.1(P<0.05),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6.778和6.000(P<0.05)。结论:大鼠的体质量、IA剂量、实验周期以及是否采用麻醉等都是IA诱导UC模型的影响因素。推荐造模方案为SD大鼠体质量200~210 g,非麻醉状态下,6%IA剂量0.1 mL灌肠。7 d周期表现为急性病变,7~14 d周期表现为急性向慢性转变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动物模型 碘乙酰胺
下载PDF
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应激诱导大鼠FD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18
12
作者 吴震宇 张声生 +4 位作者 李培彩 卢小芳 汪正芳 王佳佳 李晓玲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462-466,共5页
[目的]采用碘乙酰胺(iodoacetamide,IA)灌胃刺激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18只10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和模型组(9只)。正常组大鼠每只给予2%蔗糖溶液0.2... [目的]采用碘乙酰胺(iodoacetamide,IA)灌胃刺激联合夹尾应激法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18只10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9只)和模型组(9只)。正常组大鼠每只给予2%蔗糖溶液0.2ml/d灌胃,持续6d;模型组大鼠每只给予0.1%的碘乙酰胺与2%蔗糖的混合液0.2ml/d灌胃,持续6d。灌胃结束后各组大鼠正常饲养至7周龄,7周龄起以郭氏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大鼠刺激1周,正常组不予任何干预,直至大鼠8周龄。大鼠8周龄时检测大鼠胃敏感性(以胃扩张刺激时大鼠颈斜方肌肌电均方根变化率为评价指标)及顺应性(以胃扩张刺激时大鼠胃内球囊容积/压力为评价指标),并于术后第二天检测各组大鼠3h摄食量及胃排空率。[结果]在IA灌胃期间(大鼠10日龄至15日龄),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大鼠7周龄时,各组大鼠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7周龄开始予夹尾刺激1周后(大鼠8周龄),模型组大鼠体重较正常组显著降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8周龄时胃敏感性及顺应性检测结果显示:在胃内球囊压力为40-60mmHg时,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较,颈斜方肌肌电均方根变化率显著升高(P<0.05),胃顺应性显著降低(P<0.05)。胃排空率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较正常组大鼠显著降低(P<0.05)。[结论]采用IA灌胃法与夹尾应激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FD大鼠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FD的临床症状及内脏高敏感、胃顺应性降低、胃排空延缓等病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碘乙酰胺灌胃 夹尾应激 内脏敏感性 胃顺应性 胃排空率
原文传递
5-甲氧基乙酰胺基-2,4,6-三碘异酞酰氯的合成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敏浩 罗世能 +2 位作者 何拥军 刘娅灵 邹霈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4-135,共2页
以间苯二甲酸为原料 ,经硝化、还原、碘化、酰氯化、酰胺化制得碘普胺中间体 5 -甲氧基乙酰胺基 - 2 ,4,6 -三碘异酞酰氯 ,总收率为 41.9%。
关键词 普胺 中间体 合成 5-甲氯基乙酰胺基-2 4 6-三异酞酰氯 X线造影剂
下载PDF
胃乃安新制剂对碘代乙酰胺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传权 陈娟 +4 位作者 李茹柳 詹若挺 苏碧茹 赖晓明 陈蔚文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46-150,共5页
目的:观察胃乃安新制剂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作用。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胃乃安新制剂高、中、低剂量(9.10,2.87,0.91 g·kg-1)组和胃乃安胶囊(9.10 g·kg-1)组(每组各15只),予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大... 目的:观察胃乃安新制剂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作用。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胃乃安新制剂高、中、低剂量(9.10,2.87,0.91 g·kg-1)组和胃乃安胶囊(9.10 g·kg-1)组(每组各15只),予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大鼠自由饮用0.1%碘代乙酰胺3周构建慢性浅表性胃炎模型的同时,各给药组予相应药物干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予等量自来水灌胃;3周后取胃组织从肉眼观察、病理切片、透射电镜3个层面评价胃乃安新制剂抗碘代乙酰胺致胃黏膜损伤作用,并检测胃组织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正常组胃组织未见明显损伤,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组织肉眼可见明显充血水肿,甚至糜烂,镜下见大量炎细胞浸润(P<0.01);由肉眼、病理评分结果,胃乃安新制剂高剂量组、胃乃安胶囊组均有抗胃黏膜损伤作用(与模型组比较P<0.01),且新制剂抗溃疡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关系;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新制剂可明显逆转主细胞、壁细胞的超微结构损伤性改变;新制剂可降低胃组织MDA含量,提升SOD活性,可明显降低胃黏膜的自由基水平(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胃乃安新制剂对碘代乙酰胺所致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显著抗损伤作用,可能通过清除胃黏膜自由基水平的途径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乃安 乙酰胺 慢性浅表性胃炎 自由基
原文传递
酶切过程中肽段过烷基化对蛋白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继峰 赵新元 +4 位作者 赵焱 马成 钟儒刚 钱小红 应万涛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27-933,共7页
蛋白质的还原-烷基化是蛋白质酶切中的重要步骤,常用的烷基化试剂是碘乙酰胺(IAA),但是IAA除了和半胱氨酸发生反应,也可能和其他多种氨基酸发生副反应。我们模拟常规的酶切条件,系统地研究了蛋白质真实酶切时所有酶切肽段发生烷基化的... 蛋白质的还原-烷基化是蛋白质酶切中的重要步骤,常用的烷基化试剂是碘乙酰胺(IAA),但是IAA除了和半胱氨酸发生反应,也可能和其他多种氨基酸发生副反应。我们模拟常规的酶切条件,系统地研究了蛋白质真实酶切时所有酶切肽段发生烷基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多种氨基酸可以发生烷基化,其趋势为:半胱氨酸>肽段N端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天冬酰胺>赖氨酸>酪氨酸,同时也发现同一肽段上的氨基酸烷基化具有排他性和聚集性。根据定性结果,采用质谱多反应监测(MRM)技术对多个肽段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估了过烷基化对蛋白质定量分析的影响。该研究结果表明,过量的烷基化修饰对蛋白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都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在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样本处理流程中,应避免样本的过烷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 质谱 多反应监测 蛋白质组学 烷基化 碘乙酰胺
下载PDF
N-苄氧羰基-L-高丝氨酸内酯的合成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小林 高艳 胡延雷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03-605,608,共4页
以L-蛋氨酸(Ⅰ)为原料,氯甲酸苄酯为氨基保护试剂,与碘乙酰胺(I2微量)内酯化反应,合成N-苄氧羰基-L-高丝氨酸内酯(Ⅲ)。确定反应的最佳工艺为:Na2CO3-NaHCO3为碱性物质,30℃反应22 h,得到N-苄氧羰基-L-蛋氨酸(Ⅱ);n(Ⅱ)∶n(碘乙酰胺)=1... 以L-蛋氨酸(Ⅰ)为原料,氯甲酸苄酯为氨基保护试剂,与碘乙酰胺(I2微量)内酯化反应,合成N-苄氧羰基-L-高丝氨酸内酯(Ⅲ)。确定反应的最佳工艺为:Na2CO3-NaHCO3为碱性物质,30℃反应22 h,得到N-苄氧羰基-L-蛋氨酸(Ⅱ);n(Ⅱ)∶n(碘乙酰胺)=1∶1,并加入I2微量,50℃反应72 h,再于105℃回流4 h,得到Ⅲ,总收率70.3%,纯度98.1%,结构经IR与1H NMR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蛋氨酸 氨基保护 碘乙酰胺 合成
下载PDF
慢性胃炎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建立方法研究简况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艺 秦琦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年第12期181-183,共3页
有效建立动物模型可为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及后期科研提供研究基础。慢性胃炎大鼠模型造模方法主要有脱氧胆酸钠、感染幽门螺杆菌、乙醇、碘乙酰胺、水杨酸钠等,不同方法造模侧重点和病理方向不同,可根据不同需要,采取不同方法;现临床多... 有效建立动物模型可为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及后期科研提供研究基础。慢性胃炎大鼠模型造模方法主要有脱氧胆酸钠、感染幽门螺杆菌、乙醇、碘乙酰胺、水杨酸钠等,不同方法造模侧重点和病理方向不同,可根据不同需要,采取不同方法;现临床多采取联合化学刺激法,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造模效果稳定,且模拟了多因素造成的胃炎,在实验中越来越受青睐。中医动物模型是根据中医理论,对人类疾病和证型的某些特征进行模拟;慢性胃炎临床中脾虚证及脾胃湿热证较为常见,尽量选择符合中医病因造模因子,使造模病因病机设计与临床相符,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和创新方法,使复制出的动物模型更加接近于脾胃湿热和脾胃虚弱证型。分析不同致病因素对大鼠模型的影响,将西医诊疗和中医辨证有机结合起来,对进一步分析中西医的内在联系及中药、方剂的作用机理有着重要意义,建立病证结合模型意义重要可体现在两个方面:1病证结合模型在中医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之间起着桥梁作用,且随着病证结合模型的发展和深化,其对于深层次探讨中西医理论的内在联系亦有重要意义;2成功的病证结合模型有助于中药、方剂作用机制的研究并满足新药开发的需要,同时也使临床病理、药理得到了直接明确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模型 慢性胃炎 脱氧胆酸钠 幽门螺杆菌 乙醇 碘乙酰胺 水杨酸钠 病证结合
下载PDF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20
18
作者 刘成全 邓青 +3 位作者 谭志超 杨华 姜德建 曾贵荣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1-315,共5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比较。方法分别采用碘乙酰以及复合小平台站立或复合游泳法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动物一般状态、体重及摄食量变化,检测血清胃动素、胆囊收缩素、乳酸、胃泌素的含量...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比较。方法分别采用碘乙酰以及复合小平台站立或复合游泳法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动物一般状态、体重及摄食量变化,检测血清胃动素、胆囊收缩素、乳酸、胃泌素的含量、尿D-木糖排泄率来评价成模效果。结果碘乙酰胺单因素组大鼠体重增长减缓、摄食量减少;复合因素组大鼠出现消瘦、毛发枯涩、腹泻等脾虚症状,且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胃动素、胃泌素含量明显降低,而血清胆囊收缩素、乳酸含量明显升高。结论三种造模方法均能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症状,但复合因素处理组脾虚症状更明显,碘乙酰胺复合小平台站立法成模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脾虚症 碘乙酰胺 大鼠
下载PDF
十二烷基硫酸钠毛细管电泳法分析非还原单克隆抗体药物纯度的前处理条件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振东 高铁 +3 位作者 徐玲丽 杨勇 王庆民 陈泓序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6-670,共5页
十二烷基硫酸钠毛细管电泳法因具有快速、分辨率高的优势,已成为单克隆抗体纯度分析的主流方法。在非还原单克隆抗体纯度检测中,其样品前处理过程对于结果有显著影响。为优化样品前处理,考察了以碘乙酰胺和N-乙基马来酰亚胺为巯基封闭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毛细管电泳法因具有快速、分辨率高的优势,已成为单克隆抗体纯度分析的主流方法。在非还原单克隆抗体纯度检测中,其样品前处理过程对于结果有显著影响。为优化样品前处理,考察了以碘乙酰胺和N-乙基马来酰亚胺为巯基封闭剂,在pH 6.0~9.0的样品缓冲液条件下,不同种类和批次的单抗的纯度。发现在两种巯基封闭剂中,高pH的样品缓冲液会影响巯基封闭的效果,产生较多的抗体片段;而在低pH条件下,抗体片段较少,单抗的纯度更高。因此在进行非还原单抗的纯度检测中,pH 6.0的样品缓冲液为最佳的前处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非还原 十二烷基硫酸钠 毛细管电泳法 碘乙酰胺 N 乙基马来酰亚胺
下载PD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rats:Bacterial and chemical interaction 被引量:2
20
作者 Inaya Abdallah Hajj Hussein Rania Tohme +5 位作者 Kassem Barada Mostafa Hassan Mostafa Jean-Noel Freund Rosalyn A Jurjus Walid Karam Abdo Jurju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5期4028-4039,共12页
AIM: To develop a novel model of colitis in rat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iodoacetamide and 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 and to elucidate the pathophysiologic processes i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lcerative c... AIM: To develop a novel model of colitis in rat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iodoacetamide and enteropathogenic E. coli (EPEC), and to elucidate the pathophysiologic processes implic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UC). METHODS: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n = 158) were inoculated intrarectally on a weekly basis with 4 different combinations: (a) 1% methylcellulose (MC), (b) 100 μL of 6% iodoacetamide (IA) in 1% MC, (c) 200 μL containing 4 × 108 colony factor units (CFU) of EPEC, and (d) combined treatment of (IA) followed by bacteria (B) after 2 d. Thirty days post treatment, each of the four groups was divided into two subgroups; the inoculation was stopped for one subgroup and the other subgroup continued with biweekly inoculation until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Colitis was evaluated by the clinical course of the disease,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alterations, activity of myeloperoxidase (MPO), and by TNF-α gene expression. RESULTS: Findings indicative of UC were seen i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IA + B) as well as the IA conti-nued treatment groups: the animals showed slow rate of increase in body weight, diarrhea, bloody stools, high colonic ulcer score, as well as histological altera- tions characteristic of UC, with an extensive inflamma- tory reac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experiment, the MPO activity was consistently elevated and the TNF-α gene expression was upregulated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animals. CONCLUSION: The experimental ulcerative colitis model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resembles, to a great extent, the human disease. It is reproducible with characteristics indicative of chron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肠疾病 临床表现 碘乙酰胺 化学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