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小病毒/人细胞系统检测理化因素致突性的应用前景
1
作者 罗祖玉 杨英姿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1990年第1期53-56,共4页
历史回顾 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系统被用来进行环境致突物的检测,但各系统均有其局限性,本文介绍的是一种80年代发展起来的低剂量环境致突物检测手段——细小病毒/人细胞系统。 环境理化因素的致畸、致突、致癌(以下简称“三致”)是理化... 历史回顾 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系统被用来进行环境致突物的检测,但各系统均有其局限性,本文介绍的是一种80年代发展起来的低剂量环境致突物检测手段——细小病毒/人细胞系统。 环境理化因素的致畸、致突、致癌(以下简称“三致”)是理化因子作用于生物细胞的主要遗传物质——DNA,造成DNA的各种损伤,引起突变、畸变、癌变的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小病毒 理化因素 细胞系统 理化因子 DNA 三致 致畸 原核生物 易错修复 碱基取代
下载PDF
猕猴属五个种mtDNA多态性研究
2
作者 张亚平 施立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1991年第1期64-65,共2页
快速进化并呈母系遗传方式的线粒体DNA(mtDNA)已被证明是研究近缘种间及种内种群间类缘关系十分有效的遗传标记。本文以10种限制性内切酶研究猕猴属5个种:恒河猴(Macaca mulatta)、平顶猴(M.nemestrina)、熊猴(M.assamensis),藏酋猴(M.t... 快速进化并呈母系遗传方式的线粒体DNA(mtDNA)已被证明是研究近缘种间及种内种群间类缘关系十分有效的遗传标记。本文以10种限制性内切酶研究猕猴属5个种:恒河猴(Macaca mulatta)、平顶猴(M.nemestrina)、熊猴(M.assamensis),藏酋猴(M.thibetana)、和红面猴(M.arctoides)mtDNA的进化。在13个个体中,共检出8种限制性类型。恒河猴种内存在广泛的mt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6只恒河猴分属4种限制性类型,其种内每核苷酸位点的平均碱基取代值为0.012。结合日本猴(M.fusc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属 mtDNA多态性 恒河猴 碱基取代 红面猴 MACACA 多态性研究 熊猴 母系遗传 平顶猴
下载PDF
以DNA重组技术进行定点诱变(二)
3
作者 王武 《江苏食品与发酵》 1992年第4期18-22,共5页
二、个别碱基取代法(三)任意错配取代法上述介绍的例子只能把某一种特定的碱基变异为另一种碱基,变异的灵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八十年代初,随着一类新的核苷酸类似物——α-硫代三磷酸核苷酸的出现,这一类化合物可用来进行碱基任意取代.... 二、个别碱基取代法(三)任意错配取代法上述介绍的例子只能把某一种特定的碱基变异为另一种碱基,变异的灵活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八十年代初,随着一类新的核苷酸类似物——α-硫代三磷酸核苷酸的出现,这一类化合物可用来进行碱基任意取代.这一方法的原理是,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点诱变 多聚酶 分子 变异型 八十年代 碱基配对 取代 碱基取代 单链 大肠杆菌
下载PDF
SOS修复和突变生产 被引量:3
4
作者 林良斌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3期92-97,共6页
突变产生和修复的机制是遗传学中 个最其本的问题,许多学者正在为之而奋斗.如果这个问题弄清楚了,那将对诱变育种和人类遗传病的治疗起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突变的修复和突变的产生是相互矛盾的.但SOS修复是一种特殊的修复,在修... 突变产生和修复的机制是遗传学中 个最其本的问题,许多学者正在为之而奋斗.如果这个问题弄清楚了,那将对诱变育种和人类遗传病的治疗起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突变的修复和突变的产生是相互矛盾的.但SOS修复是一种特殊的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突变.本文着重谈谈这个问题.1 SOS修复 1.1 SOS修复的发现 SOS修复现象是四十年代发现的,但对它的机制以及功能的研究在七十年代中期才兴起.Witkin是研究SOS修复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A蛋白 SOS系统 修复酶 变生 阻遏物 重组修复 SOS反应 碱基取代 修复过程 DNA复制
下载PDF
Two Novel Hydroperoxylated Lycopodium Alkaloids from Huperzia serrata 被引量:3
5
作者 谭昌恒 马晓强 +2 位作者 周慧 蒋山好 朱大元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1期118-121,共4页
Two novel hydroperoxylated Lycopodium alkaloids, 11alpha-hydroperoxyphlegmariurine B (1) and 7-hydroperoxyphlegmariurine B (2), along with a known compound, phlegmanurine B (3), were isolated from the total alkaloid f... Two novel hydroperoxylated Lycopodium alkaloids, 11alpha-hydroperoxyphlegmariurine B (1) and 7-hydroperoxyphlegmariurine B (2), along with a known compound, phlegmanurine B (3), were isolated from the total alkaloid frac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al herb Huperzia serrata (Thunb.) Trev. Their structures and relative configuration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analy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perzia serrata Lycopodium alkaloids 11 alpha-hydroperoxyphlegmariurine B 7-hydroperoxyphlegmaniurine B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