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免疫分型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万楚成 刘瑜 +5 位作者 周培一 夏云金 姜铧 章正华 杨华强 郭仁慈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5-386,共2页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 免疫分型 急性白血病 临床意义
下载PDF
检测骨碱性磷酸酶方法诊断小儿佝偻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伟研 邵莫 《医疗装备》 2016年第6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骨碱性磷酸酶法检测在小儿佝偻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12月收治的临床患儿1941例,均为免疫法检测,临床初筛发现有多汗、夜惊等症状,分别以BALP≥300及BALP≥250U/L为诊断界限值,与免疫检测法检测结果进... 目的探讨骨碱性磷酸酶法检测在小儿佝偻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12月收治的临床患儿1941例,均为免疫法检测,临床初筛发现有多汗、夜惊等症状,分别以BALP≥300及BALP≥250U/L为诊断界限值,与免疫检测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简易诊断符合率为25.4%,骨碱性磷酸酶方法符合率为84.1%,差异明显(P<0.05);简易方法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73.1%、7.8%,骨碱性磷酸酶法漏诊率及误诊率分别为16.3%、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碱性磷酸酶法检测小儿佝偻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均较低,有助于小儿佝偻病的早期发现,可为早期防治及诊治提供有价值依据,可当做诊治小儿佝偻病的灵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法 小儿 佝偻病 灵敏指标
下载PDF
碱性磷酸酶钙-钴显示法测定冻融蟾蜍皮肤活性
3
作者 原德新 王淑贤 +2 位作者 秦士武 王杰 秦飞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年第6期94-95,共2页
关于组织器官的保存和移植国内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报道。但是,对皮肤的保存以及最佳的温度观察组织细胞的活性还未见报道。本实验采用Olympus ALPase钙-钴测定皮肤酶的活性,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钙-钴 皮肤 蟾蜍 显微镜
下载PDF
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寡核苷酸探针不同显色方法对结核患者痰标本的检测
4
作者 张灵霞 庄玉辉 +2 位作者 杨华卫 李邦印 夏湘萱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26,共2页
目的 评价 16S~ 2 3SrDNA间隔区序列寡核苷酸探针碱性磷酸酶显色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化学发光法对结核患者痰标本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生物素标记 5′端 18bp的寡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的碱性磷酸酶显色反应及辣根过氧化物酶化学发光... 目的 评价 16S~ 2 3SrDNA间隔区序列寡核苷酸探针碱性磷酸酶显色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化学发光法对结核患者痰标本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生物素标记 5′端 18bp的寡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的碱性磷酸酶显色反应及辣根过氧化物酶化学发光检测 90例结核患者和 30例非结核患者痰标本。结果 痰标本基因组DNA直接与探针杂交 ,碱性磷酸酶显色反应检测阳性率为 2 2 2 % ,辣根过氧化物酶化学发光检测阳性率为 33 3% ;痰标本经引物PL1、PL2扩增 (扩增产物 35 0bp ,)与寡核苷酸探针杂交 ,碱性磷酸酶显色反应检测阳性率为 77 8% ,辣根过氧化物酶化学发光检测阳性率为 83 3% ;痰标本经引物b扩增 (扩增产物 2 5 0bp)与探针杂交 ,碱性磷酸酶显色和化学发光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75 6 %、80 0 % ,检测的敏感性高于痰涂片。寡核苷酸探针与 30例非结核患者痰标本DNA杂交则全为阴性。结论 寡核苷酸探针和 2 5 0bpPCR扩增产物相结合 ,经化学发光显色是分枝杆菌检测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23rDNA间隔区 寡核苷酸探针 斑点杂交 化学杂光 碱性磷酸酶显色
下载PDF
海人酸致痫大鼠的海马微血管构筑的改变 被引量:1
5
作者 宫瑾 于胜波 +2 位作者 杨文波 高海斌 隋鸿锦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9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观察海人酸(KA)癫痫模型中海马微血管构筑的改变。方法采用KA癫痫模型,在造模后第7天应用碱性磷酸酶法显示海马脑片的微血管,光镜观察,定量分析。结果海马内的微血管呈层分布,构筑模式与神经元的构筑模式相一致;KA组的微血管数目明... 目的观察海人酸(KA)癫痫模型中海马微血管构筑的改变。方法采用KA癫痫模型,在造模后第7天应用碱性磷酸酶法显示海马脑片的微血管,光镜观察,定量分析。结果海马内的微血管呈层分布,构筑模式与神经元的构筑模式相一致;KA组的微血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1),血管平均直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0),血管总长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血管的平均长度略高于对照组(P=0.085)。结论癫痫大鼠海马微血管构筑的改变是癫痫发病的形态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海人酸 海马 微血管 碱性磷酸酶法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糖皮质激素受体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久宏 李萍 +3 位作者 李波 刘继峰 翟宁 宋方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5年第6期419-421,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用放射性配基结合一点分析法及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测定30例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用放射性配基结合一点分析法及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测定30例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为3654±459结合位点细胞,与正常对照组(4839±575结合位点细胞)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SLE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4+CD8+比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CD8+T细胞亦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LE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的紊乱,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降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免疫调节紊乱,从而参与了SLE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亚群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 CD4^+/CD8^+比值 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法 SLE患者 正常对照组 CD3^+T细胞 CD4^+T细胞 CD8^+T细胞 放射性配基结合 外周血淋巴细胞 免疫调节功能 免疫调节紊乱
下载PDF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附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傅晓雅 《贵州医药》 CAS 2003年第9期836-837,共2页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T细胞亚群 免疫功能 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法
下载PDF
幼儿基底神经节微血管构筑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民 洛树东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0-632,F0003,共4页
目的:观察幼儿基底神经节微血管构筑的形态学特点。方法: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显示幼儿基底神经节的微血管形态及吻合。结果:本实验成功地显示出微静脉,且观察到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吻合。基底神经节各核团内的微动脉有两种类型... 目的:观察幼儿基底神经节微血管构筑的形态学特点。方法: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显示幼儿基底神经节的微血管形态及吻合。结果:本实验成功地显示出微静脉,且观察到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吻合。基底神经节各核团内的微动脉有两种类型即长微动脉和短微动脉。其走行迂曲,多为树根状、树藤状和弓状,分支以大锐角发出多见,但也可见直角和钝角发出者,经1~4级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基底节区内各核团和内囊微血管密度高低不等,其由高到低依次为壳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核、苍白球、内囊。结论:基底神经节各核团内微动脉的走行迂曲、形态各异,可能是该区易发生出血的形态学基础。各核团间微血管密度的差异,说明各部神经细胞的需氧量和代谢的活跃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基底神经节 微血管构筑 改良碱性磷酸酶显色
下载PDF
呼吸道病毒感染诱导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有志 陈小东 +1 位作者 张静 陈臻 《临床肺科杂志》 2005年第6期746-747,共2页
目的观察临床缓解期哮喘患者并发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简称上感)后哮喘发作的比例及特点.提出'呼吸道病毒感染诱导哮喘发作窗'的新概念.方法哮喘患者并发上感后1天内即来我院诊治,于2003年8月~2004年8月对上述来诊患者110例进行... 目的观察临床缓解期哮喘患者并发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简称上感)后哮喘发作的比例及特点.提出'呼吸道病毒感染诱导哮喘发作窗'的新概念.方法哮喘患者并发上感后1天内即来我院诊治,于2003年8月~2004年8月对上述来诊患者110例进行临床观察.当天均行血常规,胸片,肺功能及取鼻咽分泌物以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检测病毒抗原等检查.每例观察7天,记录上感及哮喘症状.结果 110例并发上感68例有哮喘发作,第1天哮喘发作4例,第2天为6例,第3天为27例,第4天为29例,第5天为2例,第6天和第7天均为0例.哮喘发作程度:轻度为24例,中度为36例,重度为8例.哮喘发作患者病毒检测阳性为59例,鼻病毒为23例,流感病毒A和B为18例.结论临床缓解期患者并发上感后哮喘发作的比例为61.8%,3天后发作比例约为85.3%.病毒感染诱导哮喘发作窗初步设定在3天,在此窗内及时给予干预措施可能避免大部分哮喘患者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哮喘 急性发作 哮喘急性发作 感染诱导 临床分析 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 哮喘发作 哮喘患者 临床缓解期
下载PDF
脑囊虫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宏秀 邵国林 +1 位作者 孔庆安 霍海英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291-292,共2页
目的 研究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采用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检测治疗前、后该病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脑囊虫病患者CD_3^+、CD_4^+、CD_8^+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_4/CD_8比值分别为58.12±... 目的 研究脑囊虫病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采用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检测治疗前、后该病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脑囊虫病患者CD_3^+、CD_4^+、CD_8^+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_4/CD_8比值分别为58.12±6.03、33.23±4.09、28.01±2.32、1.31±0.19,显示CD_3^+、CD_4^+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CD_4/CD_8比值亦降低。治疗后分别为68.32±6.03、38.07±5.89、27.91±3.02、1.42±0.28,均已趋于正常。结论 囊尾蚴感染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呈免疫抑制状态。当脑囊尾蚴感染患者接受合理有效的抗囊虫病治疗后,随着体内囊尾蚴的逐渐死亡,患者免疫功能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囊虫病 淋巴细胞亚群 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巨核酶标染色对血液病鉴别的意义
11
作者 李楠 许议丹 刘锰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巨核细胞链霉卵白素-碱性磷酸酶(SAP)法染色对于相关血液病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正常骨髓象及多种血液病共6,286例的骨髓涂片进行SAP法染色。结果恶性血液病组、良性血液病组及正常对照组的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数量及淋巴样... 目的:探讨巨核细胞链霉卵白素-碱性磷酸酶(SAP)法染色对于相关血液病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正常骨髓象及多种血液病共6,286例的骨髓涂片进行SAP法染色。结果恶性血液病组、良性血液病组及正常对照组的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数量及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恶性血液组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组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数量及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检出率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组、急性白血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AP法染色出现的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更多见于CML、MDS和急性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有助于与其他贫血性良性血液病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卵白素-碱性磷酸酶(SAP)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淋巴样小巨核细胞
下载PDF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潘永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735-4736,共2页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5月收治的3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采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法)进行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同时以同期于医...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5月收治的3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采用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法)进行急性期和恢复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同时以同期于医院健康体检的32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健康者比较,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外周血急性期、恢复期CD4+分别为(36.25±5.10)%、(35.97±5.42)%,明显降低,CD8+分别为(30.91±1.14)%、(30.98±1.20)%,明显增高,CD4+/CD8+分别为(1.41±0.42)%、(1.40±0.39)%,也明显下降,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外周血CD4+明显降低,CD8+明显增高,CD4+/CD8+也明显下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能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T淋巴细胞亚群 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