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碱聚乙烯醇设备及其工艺探讨
1
作者 梁建秀 杨连兵 《维纶通讯》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在原装置、工艺尽可能不改动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改造关键设备,减少了不必要停车时间;通过完善重要工艺指标的控制,聚乙烯醇日产量可提高到30余吨。
关键词 聚乙烯醇 设备 工艺 混合机切换 压榨 碱摩尔比
下载PDF
提高低碱法醇解聚乙烯醇质量的工艺探讨
2
作者 林成汉 《维纶通讯》 1998年第1期21-25,共5页
论述了低碱法醇解Ⅱ列生产的原理,工艺流程,主要工艺改进,重要控制指标及方法,如如何提高低碱醇解聚乙烯醇系列产品的质量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 醇解 碱摩尔比 聚乙烯醇纤维 质量 工艺
下载PDF
原位生成聚甲基丙烯酸钠增强锡偶联溶聚丁苯橡胶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高轶 赵素合 《橡塑资源利用》 2005年第2期9-12,共4页
本文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与氢氧化钠原位反应增强锡偶联的溶聚丁苯橡胶。在研究中,发现了混炼工艺、DCP用量、酸碱摩尔比和甲基丙烯酸钠的用量对Sn-SSBR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影响很大。当混炼工艺采用酸碱交替加料、酸碱摩尔比为1.25,DCP为... 本文研究了甲基丙烯酸与氢氧化钠原位反应增强锡偶联的溶聚丁苯橡胶。在研究中,发现了混炼工艺、DCP用量、酸碱摩尔比和甲基丙烯酸钠的用量对Sn-SSBR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影响很大。当混炼工艺采用酸碱交替加料、酸碱摩尔比为1.25,DCP为1.2份,甲基丙烯酸钠为20份时,硫化胶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 氢氧化钠 原位反应 锡偶联溶聚丁苯橡胶 混炼工艺 DCP用量 碱摩尔比 甲基丙烯酸钠 物理机械性能
下载PDF
花形纳米氧化锌粉的水热制备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庆春 刘晓东 邓慧宇 《粉末冶金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26,共4页
以六水硝酸锌为锌源,氢氧化四丙基铵(TPAOH)和氢氧化四甲铵(TMAOH)分别为碱源,进行了氧化锌粉末的水热制备.实验结果表明,当水热温度为180℃,体系中碱源(OH^-)和锌源(Zn^2+)的摩尔比为8,水热反应时间为18 h时,样品经粉末X射线... 以六水硝酸锌为锌源,氢氧化四丙基铵(TPAOH)和氢氧化四甲铵(TMAOH)分别为碱源,进行了氧化锌粉末的水热制备.实验结果表明,当水热温度为180℃,体系中碱源(OH^-)和锌源(Zn^2+)的摩尔比为8,水热反应时间为18 h时,样品经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是较为纯净的氧化锌,扫描电镜观察样品,形貌为短柱状组成的花形,其中短柱状的氧化锌的直径在150~250 nm,长度在250~600 nm,短柱的顶端为六角锥形.讨论认为,碱源以及碱源(OH^-)和锌源(Zn^2+)的摩尔比是决定花形纳米氧化锌制备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形纳米氧化锌 水热制备 氢氧化四丙基铵 氢氧化四甲铵 源和锌源的摩尔比
下载PDF
聚乙酸乙烯酯醇解反应及其稳定控制 被引量:1
5
作者 秦庆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2-166,共5页
聚乙酸乙烯酯的醇解度显著影响其性能和运用,本文研究了NaOH/PVAc摩尔比、NaOH浓度、PVAc聚合液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聚乙酸乙烯酯醇解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醇解度最重要的因素是碱/PVAc摩尔比,其次是反应时间,碱/PVAc... 聚乙酸乙烯酯的醇解度显著影响其性能和运用,本文研究了NaOH/PVAc摩尔比、NaOH浓度、PVAc聚合液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聚乙酸乙烯酯醇解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醇解度最重要的因素是碱/PVAc摩尔比,其次是反应时间,碱/PVAc摩尔比和反应时间有协同作用,反应温度是反应中的次要影响因子。结合均匀设计方法,优化PVAc醇解工艺,提出了以控制碱/PVAc摩尔比和反应时间达到调控PVA醇解度的稳定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醇解反应 /PVAc摩尔比 反应时间 稳定控制
下载PDF
聚乙烯醇醇解度影响因素浅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荣梅 王爱青 崔晓芳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第16期24-25,共2页
聚乙烯醇是一种性能优良、用途广泛的通用高分子材料,在国民经济和高科技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醇解度是衡量聚乙烯醇分子中亲水性羟基和疏水性乙酰基多寡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PVA的产品性能有重要影响。文章介绍了聚乙烯醇生产的醇解机理,... 聚乙烯醇是一种性能优良、用途广泛的通用高分子材料,在国民经济和高科技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醇解度是衡量聚乙烯醇分子中亲水性羟基和疏水性乙酰基多寡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对PVA的产品性能有重要影响。文章介绍了聚乙烯醇生产的醇解机理,分析了聚醋酸乙烯甲醇溶液的浓度、醇解温度、系统含水量、碱摩尔比、醇解时间等对醇解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解度 醇解反应 碱摩尔比 含水率
下载PDF
Copper partitioning between granitic silicate melt and coexisting aqueous fluid at 850°C and 100 MPa 被引量:3
7
作者 Shuilong Wang Hui Li +3 位作者 Linbo Shang Xianwu Bi Xinsong Wang Wenlin Fan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81-390,共10页
Experiments on the partitioning of Cu between different granitic silicate melts and the respective coexisting aqueous fluids have been performed under conditions of 850 ℃, 100 MPa and oxygen fugacity (fO2) buffered... Experiments on the partitioning of Cu between different granitic silicate melts and the respective coexisting aqueous fluids have been performed under conditions of 850 ℃, 100 MPa and oxygen fugacity (fO2) buffered at approaching Ni-NiO (NNO). Partition coefficients of Cu (Dcu = Cfluid/Cmelt) were varied with different alumina/alkali mole ratios [Al2O3/(Na2O + K2O), abbreviated as Al/ Alk], Na/K mole ratios, and SiO2 mole contents. The DCu increased from 1.28 ± 0.01 to 22.18 ±0.22 with the increase of Al/Alk mole ratios (ranging from 0.64 to 1.20) and Na/K mole ratios (ranging from 0.58 to 2.56).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Dcu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HCl concentration of the starting fluid. The Dcu was independent of the SiO2 mole content in the range of SiO2 content considered. No Dcu value was less than 1 in our experiments at 850 ℃ and 100 MPa, indicating that Cu preferred to enter the fluid phase rather than the coexisting melt phase under most conditions in the melt-fluid system, and thus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Cu could be transported in the fluid phase in the magmatichydrothermal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u favored partitioning into the aqueous fluid rather than the melt phase if there was a high Na/K ratio, Na-rich, peraluminous granitic melt coexisting with the high Cl^- flu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Experimental study Partition coefficient Granitic silicate melt - Aqueous flui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