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碳中和发展绩效及其内在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爱军 张入川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124,共13页
针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问题,党和国家提出了参与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明晰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然而,2021年多个省份出现了“拉闸限电”现象,暴露出一些地方存在诸多认知短... 针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问题,党和国家提出了参与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明晰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然而,2021年多个省份出现了“拉闸限电”现象,暴露出一些地方存在诸多认知短板和执行不力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应对中国各个省份的碳中和发展绩效进行定量评估,同时,要区分技术进步因素和效率改进因素对碳中和发展绩效的影响,并对阻碍技术传播的内在驱动因素进一步展开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碳中和发展绩效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且区域、省际之间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绩效差异;技术进步因素和效率改进因素,均是提升碳中和发展绩效的重要因素,并且可以弥补一些省份在低碳资源上的禀赋劣势;此外,西部地区内部的技术差异,是重要的技术传播障碍。因此,促进区域内部的技术传播和效率改进是提升碳中和发展绩效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发展绩效 优势赋权模型 评估绩效 方向距离函数 泰尔指数
下载PDF
全球碳中和形势盘点与发展指数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士宁 谭新 +2 位作者 侯方心 杨方 任宏涛 《全球能源互联网》 CSCD 2021年第3期264-272,共9页
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陆续提出碳中和目标,中国在2020年提出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远期目标。首先梳理了全球碳中和形势,并分析了各国自主贡献目标雄心、具体履约情况以及2020年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其次,从应对气候变化&qu... 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陆续提出碳中和目标,中国在2020年提出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远期目标。首先梳理了全球碳中和形势,并分析了各国自主贡献目标雄心、具体履约情况以及2020年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其次,从应对气候变化"责任心"、"行动力"、"承压力"3个维度构建了全球碳中和发展指数,旨在评估各国碳中和进程及绩效。最后,对覆盖全球85%以上碳排放总量且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共50个国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欧盟各国在责任心、行动力和承压力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引领全球碳中和形势;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在首位,为努力实现全球碳中和做出了榜样;超过3/4的国家在近期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履约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实现碳中和亟需强化自主贡献目标,并严格落实完成减排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和 碳中和发展指数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综合评估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煤炭行业颠覆式变革技术路径的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苏洪宇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22年第16期139-141,共3页
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各类行业加快发展,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推动。在能源体系不断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煤炭资源大量减少,导致新能源更加重要。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而大多数行业的初始发展都与煤炭... 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各类行业加快发展,工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推动。在能源体系不断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煤炭资源大量减少,导致新能源更加重要。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而大多数行业的初始发展都与煤炭行业存在联系,即煤炭行业影响着绝大多数行业的发展进程。在煤炭行业不断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及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遭到了很大的污染,一系列生态问题接踵而至。同时,人们的生命健康也在不断地接受挑战。煤炭燃烧形成的二氧化碳等废气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全球气候的大幅度变暖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预示着污染已经破坏了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绿色环保势在必行,对新能源的使用需求大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发展 煤炭行业技术变革 新能源的发展 中和技术的探索
下载PDF
我国煤炭主体能源安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技术思考 被引量:72
4
作者 袁亮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2,共12页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和压舱石,为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大力支持煤炭行业的创新发展。文章系统总结了我国在煤炭资源勘探技术、煤与瓦斯共采理论和技术、典型动力灾害风险判识和监控预警技术、综合采掘和智能开...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保障和压舱石,为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大力支持煤炭行业的创新发展。文章系统总结了我国在煤炭资源勘探技术、煤与瓦斯共采理论和技术、典型动力灾害风险判识和监控预警技术、综合采掘和智能开采技术与成套装备、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和煤基清洁能源高效转化技术、煤与新能源多能协同技术6个方面的创新成就,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在深部煤炭安全开采、煤矿智能化安全开采、环境安全、粉尘防控与职业健康、煤与共伴生资源单独开采的矛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6个方面面临的挑战。基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详细阐明了我国在煤炭智能化绿色安全开采理论与技术、环境安全防护与职业健康理论与技术、煤及共伴生资源精准协同开发理论与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碳中和科学发展理论与技术4个方面的未来创新发展方向。以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创新发展方向为抓手,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煤炭智能安全精准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助力我国主体能源科技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安全 煤炭智能精准开采 清洁高效利用 中和科学发展
原文传递
Supportive Technologies and Roadmap for China’s Carbon Neutrality 被引量:29
5
作者 Wang Can Sun Ruoshui Zhang Jiutian 《China Economist》 2021年第5期32-70,共39页
The vision of carbon neutrality is a climate ambition of milestone significance for China and a key step for China’s transition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realization of carbon neutra... The vision of carbon neutrality is a climate ambition of milestone significance for China and a key step for China’s transition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realization of carbon neutrality requires profound changes in China’s techn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systems involving zero-carbon electric power,lowcarbon and zero-carbon end-use energy consumption,and negative emission technologies.Achievement of carbon neutrality is subject to the choice of pathways for various sectors,especially the electric power,industrial,transportation and construction sectors with significant carbon emissions and decarbonization difficulties.The goal of carbon neutrality will influence China’s economic and industry systems,resource and industrial layou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profound ways.Hence,China’s future policymaking on carbon neutrality needs to consider environmental,techn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s,establish a correlation between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identify climate-friendly clean technology innovations in real earnest,and put carbon neutrality into the overall plan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eutrality low-carbon technology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