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效泥质油源岩有机碳丰度评价标准研究——以东营凹陷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志明 关德范 +4 位作者 徐旭辉 秦建中 郑伦举 刘文斌 伍校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9-383,共5页
烃源岩的孔隙度为其成烃空间,当烃源岩孔隙空间充满油时才能发生有效排油。依据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有效泥质油源岩孔隙度与成熟度和密度之间关系模式,结合不同类型烃源岩热演化生油气过程中有机碳转化率,对东营凹陷有效泥质油源岩有机... 烃源岩的孔隙度为其成烃空间,当烃源岩孔隙空间充满油时才能发生有效排油。依据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有效泥质油源岩孔隙度与成熟度和密度之间关系模式,结合不同类型烃源岩热演化生油气过程中有机碳转化率,对东营凹陷有效泥质油源岩有机碳丰度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不同成熟阶段的有效泥质油源岩,其有机碳丰度评价标准差异很大,其中Ⅰ,Ⅱ型有效泥质油源岩的总有机碳丰度最低下限值分别为2.01%和3.51%,残余有机碳丰度最低下限值分别为0.57%和2.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泥质油源岩 孔隙 有限空间生油 残余有机碳丰度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十万大山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烃源岩中铁元素丰度与有机碳丰度相关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何中发 边立曾 +4 位作者 陈建平 张水昌 魏宝东 卢桂军 张宝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47,共3页
海相烃源岩中铁的来源受气候、时代、海水中生物量、海水性质、海洋基底等多因素影响。在稳定的浅海陆棚环境发育的泥岩中,铁元素丰度主要受控于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有机质丰度,铁元素丰度与有机碳丰度呈正相关关系。十万大山盆地的三化、... 海相烃源岩中铁的来源受气候、时代、海水中生物量、海水性质、海洋基底等多因素影响。在稳定的浅海陆棚环境发育的泥岩中,铁元素丰度主要受控于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有机质丰度,铁元素丰度与有机碳丰度呈正相关关系。十万大山盆地的三化、大寺、旧城、油隘4个研究区域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陆棚泥岩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烃源岩中的铁元素丰度与有机碳丰度存在正相关性。深入研究铁元素丰度与有机碳丰度的相关性,可为地层对比以及判识沉积环境提供一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万大山 铁元素 有机碳丰度 烃源岩
下载PDF
雨水中碳丰度季节性特征及对酸雨形成的贡献 被引量:3
3
作者 许涛 宋之光 +1 位作者 刘君峰 王翠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22-326,共5页
针对广州市连续1 a内降雨展开碳丰度的研究,通过对雨水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颗粒物有机碳(POC)和颗粒物元素碳(PEC)的测定,进一步探讨雨水中碳丰度的季节性特征及其对酸雨形成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TOC年均含量7.10 mg/L... 针对广州市连续1 a内降雨展开碳丰度的研究,通过对雨水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颗粒物有机碳(POC)和颗粒物元素碳(PEC)的测定,进一步探讨雨水中碳丰度的季节性特征及其对酸雨形成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TOC年均含量7.10 mg/L,DOC年均含量3.58 mg/L,POC年均含量3.60 mg/L,PEC年均含量0.72 mg/L,证明广州市污染物排放对降雨影响较严重.雨水中碳丰度具有一定季节性特征,TOC和DOC含量春季最高,夏季较低,表明广州市春季的总污染物排放量相对大于其它季节;POC对TOC的贡献率夏季要明显高于其它季节,说明固体颗粒物的排放量在夏季达到最高;干季POC相对含量要明显高于湿季,表明由机动车尾气排放导致的有机污染物排放量在秋冬季节要明显高于其它季节.TOC、DOC含量与pH值具有一定负相关性.这些特征从碳丰度角度证明机动车尾气等有机污染物排放对酸雨形成有一定的贡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碳丰度 TOC DOC 季节性特征
下载PDF
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庆令 李清彩 +3 位作者 李元仲 姬永红 庞成宝 申涛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5年第5期505-511,共7页
济宁市南部区域是著名的国家商品粮、优质大蒜、优质稻米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由于土壤有机碳作为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在土壤改良、作物质量和产量提高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有... 济宁市南部区域是著名的国家商品粮、优质大蒜、优质稻米和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由于土壤有机碳作为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在土壤改良、作物质量和产量提高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济宁南部煤田地区作为典型区域,以耕作层土壤(0~20cm)为研究对象,采集了79件耕作层土壤样品,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土壤样品中有机碳含量。经统计分析发现,各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92~4.83kg/m2之间,有机碳密度的加权平均值为4.03kg/m2,高于中国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平均值2.97kg/m2;通过壤质类型分类而估算的有机碳总储量为4.57×109 kg,通过土壤利用方式分类而估算的有机碳总储量为4.53×109 kg,二者基本吻合;济宁南部区域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富集程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耕作层土壤中氮含量与有机碳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24 9;另外,有机碳富集程度与秸秆返田规模也有着一定的关联。研究结果不仅为研究区今后开展耕作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也为区域生态平衡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有机储量 有机碳丰度指数 耕作层 济宁
下载PDF
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3
5
作者 倪九派 袁道先 +1 位作者 谢德体 魏朝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292-6301,共10页
基于重庆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的1412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重庆岩溶区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 基于重庆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的1412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重庆岩溶区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有机碳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景观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岩溶区20cm和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43×1011kg和3.29×1011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不均匀,2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26~7.20kgm-2之间,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43~25.72kgm-2之间。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库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景观中的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20cm深度的土壤和景观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在0.73~1.74和0.39~1.20之间,100cm深度的土壤和景观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在0.32~3.00和0.46~1.70之间。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单位面积上20cm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重庆岩溶区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单位面积上100cm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重庆岩溶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总体而言,重庆岩溶区是土壤有机碳储量相对贫乏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有机储量 有机碳丰度指数 重庆岩溶区
下载PDF
江西森林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6
作者 宋满珍 刘琪璟 +1 位作者 吴自荣 欧阳勋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6-421,共6页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碳库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江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十五”期间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江西省森林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同...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碳库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根据江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十五”期间江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江西省森林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有机碳在不同土壤和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森林土壤在20cm和100cm深度的总有机碳储量分别为401.04×10^6t和1025.73×10^6t;2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89—10.92kg/m^2,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2.71—35.61kg/m^2;100cm深度的土壤和区域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为0.3—3.57和0.96~1.03,与气候、植被、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有机 有机储量 GIS 有机碳丰度指数
下载PDF
开放体系下有机质与有机碳、氢、氮损失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辉 彭平安 +3 位作者 刘大永 张善文 秦艳 侯林慧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0-720,共11页
本文对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有机质、有机碳、氢、氮的损失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获得了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总量、有机碳、氢以及氮质量损失动力学参数。此动力学参数可用于烃源灶的有机质总量,有机碳、氢、氮质量的恢复研究。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有机质、有机碳、氢、氮的损失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获得了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总量、有机碳、氢以及氮质量损失动力学参数。此动力学参数可用于烃源灶的有机质总量,有机碳、氢、氮质量的恢复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用Kinetics软件,将此动力学参数应用于干酪根有机碳丰度、氢/碳和氮/碳原子比恢复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在Ro介于0.47%~3.05%之间Ⅰ型干酪根有机碳丰度,碳、氢、氮总丰度,氢/碳和氮/碳原子比的恢复系数依次为1~1.89、1~1.96、1~2.13和1~0.56;Ⅱ型干酪根依次为0.98~1.05、1~1.06、1~1.89和1~0.66。Ⅲ型干酪根依次为1~0.82、1~0.83、1~1.59和1~0.56。因此在对高成熟—过成熟干酪根进行生烃评价时,Ⅰ、Ⅲ型干酪根残余有机碳丰度需要进行恢复,而Ⅱ型干酪根残余有机碳丰度不需要进行恢复。3种类型干酪根的H/C原子比均需要进行恢复。本文建立的Ⅰ、Ⅱ、Ⅲ型干酪根恢复动力学可用于计算开放体系热演化过程中残留干酪根或有机碳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着重考虑生出烃类演化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体系 有机质、有机、氢、氮质量损失 干酪根有机碳丰度、氢/原子比恢复 残留有机质演化动力学
下载PDF
封闭体系有机质与有机碳氢氮恢复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彭平安 秦艳 +5 位作者 张辉 刘大永 张善文 隋风贵 李钜源 李政 《海相油气地质》 2008年第2期27-36,共10页
在封闭体系的条件下,对典型的Ⅰ、Ⅱ、Ⅲ型干酪根在热演化过程中的损失进行生烃动力学研究,获得了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总量、有机碳、氢以及氮质量损失动力学参数。用Kinetics软件计算了封闭体系干酪根有机碳丰度、氢碳原子比和氮碳原... 在封闭体系的条件下,对典型的Ⅰ、Ⅱ、Ⅲ型干酪根在热演化过程中的损失进行生烃动力学研究,获得了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总量、有机碳、氢以及氮质量损失动力学参数。用Kinetics软件计算了封闭体系干酪根有机碳丰度、氢碳原子比和氮碳原子比的恢复系数。认为在对高成熟—过成熟干酪根进行生烃评价时,Ⅰ、Ⅲ型干酪根残余有机碳丰度需要进行恢复,而Ⅱ型干酪根残余有机碳丰度不需要恢复。三种类型干酪根的氢碳原子比均需要进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生烃动力学 封闭体系 有机质恢复 有机碳丰度 残留干酪根 原子比
下载PDF
广西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与全国部分省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陈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47-1253,共7页
以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剖面数据为基础,结合广西1:50万的土壤图以及相关的地形DEM图和行政区划图,在GIS平台下对广西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进行了估算,对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与全国... 以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剖面数据为基础,结合广西1:50万的土壤图以及相关的地形DEM图和行政区划图,在GIS平台下对广西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进行了估算,对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广西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不均,呈现桂北高,桂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中等海拔地区高,低海拔地区低;黄壤高,砖红壤低。有机碳密度均值为3.33 kg/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70 kg/m2;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为6.42×1011kg,占全国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储量 土壤有机碳丰度指数 储量估算 空间分布 广西
下载PDF
氮素富集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迁移和累积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林森 程淑兰 +5 位作者 方华军 于贵瑞 徐敏杰 王永生 党旭升 李英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3-193,共11页
为深入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理,基于海北高寒草甸多形态(NH4Cl、(NH4)2SO4、KNO3)、低剂量(N 0、10、20、40 kg hm-2a-1)的增氮控制试验平台,采集各处理水平下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利用颗粒分组法分离测定总土... 为深入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碳固定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理,基于海北高寒草甸多形态(NH4Cl、(NH4)2SO4、KNO3)、低剂量(N 0、10、20、40 kg hm-2a-1)的增氮控制试验平台,采集各处理水平下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利用颗粒分组法分离测定总土壤有机碳(SOC)以及各粒径组分的碳含量和δ13C值。研究结果表明:低氮显著增加了土壤粗颗粒态有机碳(Macro POC)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AOC)的含量,而高氮处理正好相反。施氮一致降低土壤细颗粒态有机碳(Micro POC)含量。此外,添加硝态氮肥对SOC各组分含量和δ13C值的影响显著高于铵态氮肥。总体而言,低氮导致地表30 cm层SOC储量增加了4.5%,而中氮和高氮导致SOC储量分别下降了5.4%和8.8%。低氮处理时新增的碳以Macro POC为主,而高氮处理时损失的碳主要是Micro POC。连续5 a施氮促进了颗粒态有机碳(POC)组分的分解,进而导致SOC稳定组分的比例增加。可以认为,大气氮沉降或低剂量施氮(10 kg hm-2a-1)短期内有利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碳截留,硝态氮较铵态氮输入对土壤碳储量增加更为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颗粒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稳定性 稳定性同位素 高寒草甸
下载PDF
生物质炭施加对新成水稻土碳组分及其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庄硕 陈鸿洋 +2 位作者 张明 崔军 方长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10-1018,共9页
将玉米芯热解炭化的生物质炭施加于长江沉积物新成土上发育的稻田土壤中,1 a后采集土壤并进行土壤碳分组及土壤培养;基于生物质炭与土壤的碳同位素丰度差异,量化生物质炭来源的有机质在土壤组分中的分布,分析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碳组分... 将玉米芯热解炭化的生物质炭施加于长江沉积物新成土上发育的稻田土壤中,1 a后采集土壤并进行土壤碳分组及土壤培养;基于生物质炭与土壤的碳同位素丰度差异,量化生物质炭来源的有机质在土壤组分中的分布,分析施用生物质炭对土壤碳组分及其培养过程中分解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可显著增加各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大部分(76%~90%)生物质炭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于大团聚体(>250μm)和微团聚体(>50~250μm)外,少部分与微团聚体或<20μm土壤矿质较紧密地结合。添加的生物质炭未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土壤中生物质炭自身的分解很弱,但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原有土壤碳的分解。该试验初步证实,生物质炭单独施用未明显促进新成土上发育的稻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反之短期内可能加速土壤原有有机碳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分组 团聚体 稳定机制 稳定性同位素
下载PDF
长期垄作稻田腐殖质稳定碳同位素丰度(δ^(13)C)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唐晓红 罗友进 +2 位作者 任振江 吕家恪 魏朝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85-991,共7页
研究了四川盆地丘陵区连续16年垄(宽垄)作稻田土壤稳定碳库腐殖质组分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宽垄作>垄作>水旱轮作.腐殖质碳以胡敏素为主,占土壤碳含量的21%~30%,提取碳以胡敏酸为主,分... 研究了四川盆地丘陵区连续16年垄(宽垄)作稻田土壤稳定碳库腐殖质组分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宽垄作>垄作>水旱轮作.腐殖质碳以胡敏素为主,占土壤碳含量的21%~30%,提取碳以胡敏酸为主,分别占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的17%~21%和38%~65%.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介于-27.9‰~-25.6‰,20~40 cm和0~5 cm土壤有机碳δ13 C值之差约为1.9‰.土壤胡敏酸δ13 C值比土壤有机碳低1‰~2‰,更接近于油菜和水稻秸秆及根系的δ13C值.土壤富里酸δ13C值分别较土壤有机碳和胡敏酸高2‰和4‰.耕作层和犁底层胡敏素δ13C值分别介于-23.7‰~-24.9‰和-22.6‰~-24.2‰,δ13C值的变化反映了耕层中腐殖质的新老混合现象.各有机组分δ13C值递减顺序为:胡敏素>富里酸>土壤有机碳>稻草(油菜)残体>胡敏酸.长期水稻种植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同时,耕作方式影响土壤腐殖质δ13C在耕作层和犁底层中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作 有机质 腐殖质 稳定同位素( δ13C) 稻田
原文传递
英台断陷深层的气源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4
13
作者 卢双舫 胡慧婷 +6 位作者 刘海英 邵明礼 王立武 张世广 黄文彪 仲维维 吴高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2-920,共9页
为了评价和认识天然气勘探已获重大突破的松辽盆地深层中部断陷带之外断陷的勘探潜力,利用龙深1井风险探井的分析资料,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的结合上,对英台断陷的气源条件和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英台断陷深层营城组、沙... 为了评价和认识天然气勘探已获重大突破的松辽盆地深层中部断陷带之外断陷的勘探潜力,利用龙深1井风险探井的分析资料,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的结合上,对英台断陷的气源条件和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英台断陷深层营城组、沙河子组不仅暗色泥岩较为发育、残余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普遍处于有利于大量成气的高—过成熟阶段,而且有机质类型并不像前人认为的那样以III型有机质为主,而是以绝对成气潜力更高的Ⅱ1、Ⅱ2型为主,这进一步提高了深层断陷的成气潜力;恢复之后的有机质原始丰度和原始生烃潜力更高,体现了恢复对客观评价高—过成熟源岩的重要意义;初步的定量评价表明,英台断陷的天然气资源量为(938~3758)×108m3,具有形成大中型气田(群)的气源条件。这也可能意味着松辽盆地除了中部的徐家围子和长岭断陷之外,其它断陷也具备值得重视、探索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台断陷 气源条件 勘探潜力 有机原始 原始生烃潜力
下载PDF
现代土壤有机质研究中新的量化指标概述 被引量:49
14
作者 王晶 张旭东 +2 位作者 解宏图 朱平 姜桂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1809-1812,共4页
随着土壤质量评价研究的深化,在现代土壤有机质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量化指标和相应的测定方法,如溶性有机质(DOC)、土壤水溶性有机质(WSOC)、热溶性有机质(HWC)、易氧化有机质(ROC)、土壤微生物碳(MBC)和土壤微生物氮(MBN)、潜在可矿化... 随着土壤质量评价研究的深化,在现代土壤有机质研究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量化指标和相应的测定方法,如溶性有机质(DOC)、土壤水溶性有机质(WSOC)、热溶性有机质(HWC)、易氧化有机质(ROC)、土壤微生物碳(MBC)和土壤微生物氮(MBN)、潜在可矿化碳(PMC)和潜在可矿化氮(PMN)、氨基葡萄糖(Glu)、氨基半乳糖(Gla)、氨基甘露糖(Man)、胞壁酸(Mur)、碳同位素丰度(δ13C)、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等等.为了澄清和了解这些指标,从其由来、概念、应用和测定方法几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概述.这对在土壤有机质研究中掌握此方面知识,尤其是对现代土壤研究中新观念、新指标和新方法的运用,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指标 土壤有机质 溶性有机质 同位素 氨基糖 土壤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黄陵二号煤矿上隅角瓦斯来源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廖清发 《山西焦煤科技》 2019年第6期43-45,共3页
为准确反映黄陵二号煤矿207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本煤层2^#煤层、临近层3^#煤层的瓦斯涌出规律,掌握采空区混合瓦斯来源,通过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各个煤层瓦斯,判定出2^#煤层、3^#煤层瓦斯气体属于热成因气,并计算出工作面上隅角... 为准确反映黄陵二号煤矿207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本煤层2^#煤层、临近层3^#煤层的瓦斯涌出规律,掌握采空区混合瓦斯来源,通过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各个煤层瓦斯,判定出2^#煤层、3^#煤层瓦斯气体属于热成因气,并计算出工作面上隅角混合气体2^#煤层解析瓦斯占75%,底板3^#煤层瓦斯占25%.根据该占比结果,建议对2^#煤层瓦斯进行采前预抽,对3^#煤层瓦斯先进行前探,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抽查,以实现工作面瓦斯的分源、分重点、分区域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本气样 同位素 热成因气 瓦斯占比
下载PDF
成都经济区不同地貌景观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储量估算 被引量:6
16
作者 阚泽忠 金立新 +3 位作者 李忠惠 杨振鸿 张华 包雨函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26-1133,共8页
利用四川省成都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数据,探讨了成都经济区不同地貌景观区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山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SOC)最高(22 g/kg左右),较平原区、丘陵区高一倍以上,丘陵区最低(9.49 g/kg)。成... 利用四川省成都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数据,探讨了成都经济区不同地貌景观区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山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SOC)最高(22 g/kg左右),较平原区、丘陵区高一倍以上,丘陵区最低(9.49 g/kg)。成都平原区和东部丘陵区深层土壤碳含量相差不大,且均低于研究区深层土壤碳含量均值(6.99 g/kg)。利用指数模型对单位土壤平均碳量(USCATOC)、有机碳储量(USCATOC,h)、有机碳丰度指数(R)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各地貌单元土壤碳含量、单位土壤平均碳量、有机碳储量、有机碳丰度指数(R)分布具有山区高于平原区、丘陵区最低的一致性特征。龙门山区、西南山区面积约占全区的42%,土壤有机碳储量约占全区的59%;成都平原区、丘陵区面积占58%,土壤有机碳储量约占全区的41%。单位土壤平均碳量、有机碳储量在不同地貌单元中分布的差异主要与不同地貌单元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有关,此外还可能与成土母质、植被发育情况、土地利用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景观区 土壤有机含量 单位土壤平均 有机储量 有机碳丰度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