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协同效益的蓝碳增汇融资机制与路径研究
1
作者 严欣恬 李杨帆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8期200-205,共6页
为实现向可持续、净零排放和韧性社会过渡,亟需探索新的蓝碳融资路径,构建更加丰富的蓝碳融资模式,吸引更多潜在的投资者。梳理国内外蓝碳增汇的融资实践发现,目前蓝碳融资存在收益高度依赖碳交易、融资路径单一、蓝碳项目协同效益融资... 为实现向可持续、净零排放和韧性社会过渡,亟需探索新的蓝碳融资路径,构建更加丰富的蓝碳融资模式,吸引更多潜在的投资者。梳理国内外蓝碳增汇的融资实践发现,目前蓝碳融资存在收益高度依赖碳交易、融资路径单一、蓝碳项目协同效益融资潜力长期被忽视等问题,严重阻碍蓝碳增汇项目的发展。从蓝碳生态系统的协同效益出发,分析蓝碳项目在海岸防护、生物多样性、渔业栖息地、休闲娱乐方面的协同效益及国际上对蓝碳协同效益融资的前沿探索,提出将蓝碳协同效益纳入融资框架的新思路。建议开发“碳+协同效益”信用额的混合融资模式、结合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反哺蓝碳项目,以及建立基于协同效益的蓝碳融资机制网络来推动环境资源和效益的市场化,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增汇 融资 协同效益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双”目标
下载PDF
基于生态修复的滨海蓝碳增汇研究
2
作者 蔡悦荫 洪杉杉 +3 位作者 张广帅 郝彦菊 孙家文 杨玉成 《环境影响评价》 2023年第5期11-16,共6页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是蓝碳增汇的有效手段。文章总结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措施及其增汇作用,在回顾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政策发展历程和总结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概况的基础上,以2021—2022年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例,...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是蓝碳增汇的有效手段。文章总结了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措施及其增汇作用,在回顾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政策发展历程和总结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概况的基础上,以2021—2022年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例,评估了34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后可能增加的滨海蓝碳。最后从基础调查、增汇技术、工程实施和蓝碳市场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海洋生态修复 碳增汇
下载PDF
服务双碳目标的中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增汇途径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晓曼 王超 +4 位作者 高吉喜 袁静芳 黄艳 王斌 彭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662-5673,共12页
中国在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国是全球人工林面积最多的国家,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贡献者是人工林,是中国陆地碳汇的主要来源,具有较高的碳汇增长潜... 中国在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国是全球人工林面积最多的国家,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贡献者是人工林,是中国陆地碳汇的主要来源,具有较高的碳汇增长潜力,加强人工林碳增汇方案研究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梳理了中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的主要因子和环节,分别从增加碳汇强度型增汇、保护修复型增汇、减少碳排放型增汇、技术提高型增汇和市场引领型增汇5个方面提出了12条人工林碳增汇途径,以期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 人工林 碳增汇
下载PDF
让“蓝碳增汇”助力江苏实现“双碳”目标
4
作者 吴胜兴 胡刚 唐伯平 《群众》 2023年第14期48-50,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须从减少二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须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双向发力。增加生态系统碳汇的路径主要有陆地碳汇和海洋碳汇,分别称之为“绿碳”和“蓝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生态系统 二氧化排放 碳增汇 海洋 助力
下载PDF
基于固碳增汇的日本落叶松经营技术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高鼎淇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1期149-159,共11页
全球碳排放一直是大众关注的重点。近几年随着我国不断出台的碳排放政策,配套的相关研究也出现很高的热度。以日本落叶松林为对象,为探究日本落叶松林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最优碳汇增长模式,以固碳增汇模式规划其抚育方式,设计了经营方案。... 全球碳排放一直是大众关注的重点。近几年随着我国不断出台的碳排放政策,配套的相关研究也出现很高的热度。以日本落叶松林为对象,为探究日本落叶松林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最优碳汇增长模式,以固碳增汇模式规划其抚育方式,设计了经营方案。采用划分林分生长阶段,在固碳增汇经营目标指导下,规划出不同林龄、不同林分应该对应的不同固碳增汇经营方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根据现有林分特征从林木类型划分、目标直径确定、目标树密度确定、目标林相预期、抚育采伐、林下更新与植物保护等方面探讨了日本落叶松林固碳增汇经营技术要素;②基于固碳增汇技术与理论,结合日本落叶松林木生长规律,将其划分为4个固碳增汇经营阶段,并将4个阶段与普通森林群体的生长发育阶段相结合,针对不同立地条件,给出适用于不同阶段的经营措施;③提出日本落叶松林固碳增汇经营技术,该技术能有效改善林分碳汇增长量,实现碳汇价值,通过阶段性抚育作业,实现单调的用材目标向碳汇用材双目标的转变;④通过调查不同初植密度下10年生日本落叶松单株碳汇量,发现当初值密度为2400~2500株/hm 2时10年单株碳汇量最高,公顷碳汇量也是最高值,所以初植密度应选2400~2500株/hm 2;⑤当抚育间伐株数强度为20%,幼龄林间伐后郁闭度为0.7,中龄林间伐后郁闭度为0.6时,每木碳汇量、全林碳汇量提升最快;⑥修枝及林地土壤管理后的林地每木碳汇量提升速度均高于未进行对照样地,两种经营方式对每木碳汇量提升均有很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落叶松 碳增汇经营 经营方式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 被引量:34
6
作者 韩道瑞 曹广民 +6 位作者 郭小伟 张法伟 李以康 林丽 李婧 唐艳鸿 古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408-7417,共10页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原生矮嵩草草甸、退化草甸、人工草地以及农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该4种不同土地格局下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现状。以原生矮嵩草草甸土壤碳储量为基准对不同类型高寒生态系统...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原生矮嵩草草甸、退化草甸、人工草地以及农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该4种不同土地格局下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现状。以原生矮嵩草草甸土壤碳储量为基准对不同类型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增汇潜力有很大差异,在0—40cm土层中,(1)原生草甸碳储量最高,达到17098 g C/m2,退化草甸、人工草地和农田的有机碳汇增加潜力分别为:5637、3823、1567 g C/m2。(2)对于退化草甸和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明显低于原生草甸和农田。(3)地下生物量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20cm,且原生草甸地下生物量的碳储量比其他3个植被类型高3.6—5倍。总体上,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存在巨大的碳增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草地 退化草甸 碳增汇潜力 土壤有机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增汇潜力估测方法 被引量:26
7
作者 曹广民 龙瑞军 +5 位作者 张法伟 李以康 林丽 郭小伟 韩道瑞 李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591-6597,共7页
以广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草甸碳储存的场所、碳库容量随草甸演替的变化过程及其碳增汇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探讨了高寒草甸碳增汇潜力估测的困惑与解决方法。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空间分... 以广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草甸碳储存的场所、碳库容量随草甸演替的变化过程及其碳增汇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探讨了高寒草甸碳增汇潜力估测的困惑与解决方法。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极大,主要受到土层厚度和草地演化进程的影响。高寒草甸碳主要贮存于草毡表层,其增汇潜力在于退化草地草毡表层的恢复与重建。保持适宜厚度的草毡表层是协调高寒草甸生产与碳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随着退化高寒草甸的恢复,土壤容重呈现下降趋势,计算其系统碳增汇潜力,需要用根土体积比进行土层深度的校正。高寒草甸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但其潜力的发挥受到气候和草地恢复与管理措施的影响,比较漫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增汇潜力 高寒草甸 草毡表层 演替
下载PDF
碳增汇目标下县域生态空间的分区及管控策略——以京津冀地区县域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赫 贺晶 +1 位作者 杨兴源 彭千芮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40,共9页
在“双碳”目标下,如何从碳汇视角识别并管控生态空间已成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县域作为生态空间用途管理的基础层级,更具备实践意义。文章以京津冀地区的县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并探测区域碳汇总量的时空分异特征,筛选出碳增... 在“双碳”目标下,如何从碳汇视角识别并管控生态空间已成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县域作为生态空间用途管理的基础层级,更具备实践意义。文章以京津冀地区的县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并探测区域碳汇总量的时空分异特征,筛选出碳增汇目标下的生态空间识别指标,并根据生态空间的碳汇能力差异分为核心型、辅助型、底线型三类生态空间;在此基础上,基于区域协同的目标,对京津冀地区进行生态空间碳增汇目标下的县域分类并制定差异化的管控策略,以期回应县域国土空间的低碳职能要求,同时助力京津冀地区县域生态空间格局的优化并实现碳增汇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增汇 县域生态空间 区域协同 分区 管控 京津冀地区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分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福军 郭英 李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1期64-66,共3页
[目的]使我国生态系统尽可能地适应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方法]对陆地植被固碳增汇的区域差异管理进行分区,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分区进行研究。[结果]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3个... [目的]使我国生态系统尽可能地适应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方法]对陆地植被固碳增汇的区域差异管理进行分区,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分区进行研究。[结果]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3个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固碳增汇区域。Ⅰ气候暖湿化驱动型区,包括华北、华南及西北等大部分区域;Ⅱ气候暖干化驱动型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亚寒带地区、青藏高原高寒区域大部、天山、祁连山及横断山脉等高海拔地区;Ⅲ气候冷湿化驱动型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及北部沙漠化严重地区、长江流域下游水稻主产区及西藏林芝热带半湿润地区。[结论]以县级行政界线为基本划分单元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分区,可为生态系统区域差异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增汇 NDVI 气候因子 分区
下载PDF
中国耕地固碳增汇潜力与建议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文平 潘影 +1 位作者 肖玉 郧文聚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2年第5期6-10,共5页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研究我国耕地固碳增汇潜力与路径对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目前,我国耕地土壤有机碳库占表层土壤有机碳库比例较低,耕地有机碳密度相比自然土壤有机碳密度水平...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研究我国耕地固碳增汇潜力与路径对实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目前,我国耕地土壤有机碳库占表层土壤有机碳库比例较低,耕地有机碳密度相比自然土壤有机碳密度水平也较低,耕地土壤碳汇潜力巨大。本文提出,增强我国耕地固碳增汇能力应结合各大农区不同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推行少耕免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农田管理措施,结合面源污染、土壤重金属、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治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提升耕地固碳增汇能力。应加强耕地碳汇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完善中国耕地土壤碳汇监测台站体系与标准化碳汇数据产出,研制中国耕地碳汇核算标准体系和绿色农田建设标准,逐步构建耕地土壤碳交易政策与运行机制,完善耕地固碳增汇政策机制保障,以期对中国耕地固碳增汇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耕地固碳增汇 潜力 中和 农田管理
下载PDF
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研究
11
作者 董彬 石佳妍 +4 位作者 杨天明 史舒琪 王泽宇 冯少娣 尉海东 《绿色科技》 2022年第22期45-50,共6页
植硅体碳(PhytOC)是土壤碳稳定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生态系统长期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为精确评价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以山东省临沂市典型农作物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法提取小麦秸秆植硅体,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小麦秸秆植... 植硅体碳(PhytOC)是土壤碳稳定存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生态系统长期碳增汇具有重要意义。为精确评价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以山东省临沂市典型农作物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波消解法提取小麦秸秆植硅体,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小麦秸秆植硅体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小麦秸秆植硅体含量和秸秆植硅体碳含量分别为19.86~37.78 g/kg和1.38~1.70g/kg;小麦秸秆PhytOC储量、碳封存潜力、碳增汇潜力分别为8.30~12.18 kgC/hm^(2)、31.89~44.65 kgCO_(2)/hm^(2)、0.17~2.01 t CO_(2)/a,南部平原地区高于北部山地丘陵地区,土壤养分是影响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封存的重要因素。据估算,1984~2020年,随着小麦单产量的提高,临沂市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封存潜力明显升高(15.75~41.14 kg CO_(2)/hm^(2)),小麦秸秆植硅体碳增汇潜力明显增加(7.05~14.43 t CO_(2)/a),36年临沂市总计固定411.52 t CO_(2),小麦秸秆植硅体碳汇效应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小麦碳增汇的精确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植硅体 封存 植硅体 碳增汇
下载PDF
重大森林恢复计划下的碳增汇效应——基于石柱县两次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的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廖明蓉 邵景安 +2 位作者 郭跃 黄志霖 吴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4707-4719,共13页
利用两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林业工程数据,运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基于林分(小班)尺度测定森林含碳量,估算2002—2012年的10年间样区恢复计划实现的碳增汇贡献。结果表明:(1)近10年样区森林资源碳贮量和碳密度均获得较大程度的增加... 利用两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林业工程数据,运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基于林分(小班)尺度测定森林含碳量,估算2002—2012年的10年间样区恢复计划实现的碳增汇贡献。结果表明:(1)近10年样区森林资源碳贮量和碳密度均获得较大程度的增加,碳贮量增加1.00TgC,平均碳密度增加2.13MgC/hm2;(2)森林碳贮量和碳密度的增加因重大森林恢复计划实施的非均衡性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尤其方斗-七曜所夹槽谷区和七曜山南部中山区增幅较快;(3)关键林分因子,碳增汇能力最强的是松、杉、柏及针阔混,累计达1.36TgC,且主要集中于中、幼龄林阶段,累计碳增量0.94TgC;(4)近10年样区重大森林恢复计划共实现碳增汇0.97TgC,占同期森林碳增量的97.66%;平均碳密度增量7.64MgC/hm2,明显高于恢复计划未覆盖范围的森林碳密度增加值,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碳增量最大,占恢复计划实现碳增汇总量的85.57%;(5)更为重要的,因碳增汇主要发生在中、幼龄林阶段,在中、幼龄林向近、成熟林演化过程中,伴随森林碳密度的增加,仍会展现出较大的碳增汇潜力;(6)研究有助于丰富人们对现已开展的重大森林恢复计划成效的理解和认识,为未来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性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森林恢复计划 碳增汇效应 关键林分因子 森林资源二类清查 石柱县
下载PDF
基于低碳经济的伊春林区森林碳增汇问题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丽娜 《中国林业经济》 2013年第1期54-57,共4页
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对伊春林区森林资源进行现状与预测分析,结合森林碳汇理论与实践,提出森林碳增汇量计算的理论模式,对伊春林区未来一段时间的森林固碳增汇量进行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森林碳增汇理论的新观点、新思维。探索从林... 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对伊春林区森林资源进行现状与预测分析,结合森林碳汇理论与实践,提出森林碳增汇量计算的理论模式,对伊春林区未来一段时间的森林固碳增汇量进行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森林碳增汇理论的新观点、新思维。探索从林地的有限性考虑、从森林的可再生性考虑、从森林碳汇的延续性考虑、从长期的时间跨度考量,应该如何更好地对森林资源进行积极培育、合理抚育、合理轮伐,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最终达到提高森林蓄积量、提高木材产出量,最大限度地实现森林碳增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 林业 碳增汇
下载PDF
秸秆还田固碳增汇效果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罗龙皂 李渝 蒋太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238-2241,共4页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同时也是重要的固碳措施。从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秸秆还田净减排能力等方面阐述了秸秆还田的固碳增汇效果,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同时也是重要的固碳措施。从中国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秸秆还田净减排能力等方面阐述了秸秆还田的固碳增汇效果,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目前对于秸秆还田的固碳增汇效果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今后的研究应以县域为单元,将秸秆还田对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总排放的影响有机结合起来,计算净减排能力。同时开展秸秆还田的温室效应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探讨如何减少秸秆还田的温室效应,从而提高秸秆还田的净减排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潜力 温室气体 碳增汇 有机
下载PDF
张广才岭天然林生长抚育固碳增汇计量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思特 李峰 靳文斌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第1期52-52,共1页
黑龙江省为林业大省,森林资源中天然林占的比重较大。天然林通过科学的抚育经营能够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分质量,同时也能够提高林分的固碳增汇功能。黑龙江省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张广才岭天然林固碳增汇经营技术推广与示... 黑龙江省为林业大省,森林资源中天然林占的比重较大。天然林通过科学的抚育经营能够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分质量,同时也能够提高林分的固碳增汇功能。黑龙江省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张广才岭天然林固碳增汇经营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2015年正式立项,经过4年的推广实践,初步总结出天然林实施生长抚育技术方法以及固碳增汇的计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楸 林木生物量 碳增汇 平均胸径 生长抚育 张广才岭
下载PDF
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实现粮食安全与固碳增汇协同发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发东 岳泽伟 《中国发展》 2021年第6期66-70,共5页
我国东北地区作为北半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对维护我国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和种子安全密切相关,但由于长期连作、单作、过度开垦,农田黑... 我国东北地区作为北半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对维护我国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和种子安全密切相关,但由于长期连作、单作、过度开垦,农田黑土肥力下降,土壤结构恶化,土壤耕层变薄、有机质含量降低,黑土区耕地出现长期透支,导致黑土"变薄、变瘦、变硬"。本文主要介绍东北黑土地保护现状、农业生产情况、黑土地固碳增汇的情况和前景,围绕粮食安全与固碳增汇协同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为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实现粮食安全与固碳增汇协同发展提出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保护 粮食安全 碳增汇
下载PDF
城市绿地建设中碳减排和碳增汇的实施路径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修康 邓建忠 《广东园林》 2022年第2期7-10,共4页
城市绿地建设具有工程建设“碳排放”和植物光合“固碳”双重特征,是实现“碳减排、碳增汇”的主要途径。传统绿地的建设注重景观而忽略生态,植物配置不合理,追求快速成景,改造频繁且未妥当处理园林绿化废弃物,不但降低了植物光合固碳,... 城市绿地建设具有工程建设“碳排放”和植物光合“固碳”双重特征,是实现“碳减排、碳增汇”的主要途径。传统绿地的建设注重景观而忽略生态,植物配置不合理,追求快速成景,改造频繁且未妥当处理园林绿化废弃物,不但降低了植物光合固碳,而且增加了建设碳排放。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地建设应综合考虑碳减排、碳增汇,减少硬景工程、增加绿量,优化植物配置,优选本地低碳材料和适龄苗木,利用自然塑造地形,精细施工,避免频繁改造,并推进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建设 减排 碳增汇 平衡过程
下载PDF
林草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增长潜力及交易机制
18
作者 陈文汇 李华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102,共10页
巩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行动。分析了中国林草生态系统碳储量现状和核算方法,运用固碳速率法对林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进行计算,并采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草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和总面... 巩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行动。分析了中国林草生态系统碳储量现状和核算方法,运用固碳速率法对林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进行计算,并采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草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和总面积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合理增加森林和草原面积有利于提高林草资源固碳量,预计到2030年中国林草生态系统固碳量将增加至8.549亿t,总面积将增加至6.467亿hm^(2)。结合中国林草碳汇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和制约瓶颈,提出了合理规划林草面积、完善碳汇支持体系、加快建设碳汇交易市场、完善碳汇法律法制建设4个方面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增汇 林草潜力 灰色预测模型 交易机制
原文传递
京津冀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碳增汇潜力及贡献预估
19
作者 马寅秋 李佳慧 +2 位作者 曹巍 尹川 黄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2-746,共15页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GGP)是中国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修复项目,也是国土变绿和陆地碳增汇的主要驱动力,然而对其碳增汇潜力及其对碳中和目标的可能贡献仍缺少系统性评估。本文在回溯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GGP碳...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GGP)是中国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修复项目,也是国土变绿和陆地碳增汇的主要驱动力,然而对其碳增汇潜力及其对碳中和目标的可能贡献仍缺少系统性评估。本文在回溯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GGP碳增汇作用基础上,设置由不同气候变化、经济社会、生态规划组合而成的可持续发展、基准、区域竞争3种未来情景,预测双碳目标年(2030年和2060年)GGP的碳增汇潜力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GGP的碳汇增量超过48.03 Tg C,其中面积占比23.9%的退耕还林碳增汇能力达123.7%。(2) 2030年京津冀地区GGP年碳汇增量可达5.33~6.20 Tg C a^(-1),与2020年相比增加95.8%~127.7%,仅能抵消全地区近0.3%的碳排放总量,但对于抵消县域尺度碳排放量的贡献率可达30%。(3) 2060年GGP年碳汇增量约4.35~4.88 Tg C a^(-1),与2020年相比增加59.7%~79.3%,能抵消全地区5.1%~7.2%的碳排放总量,且在县域尺度上对碳排放量的抵消可达到8倍。综上所述,需要正确认识生态修复对京津冀地区双碳目标的作用,特别是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县域可将GGP作为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碳增汇潜力 目标 贡献率 京津冀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多退耕情景的吉林省中部黑土区固碳潜力与增汇格局研究
20
作者 胡冰清 李文博 祝元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0-238,246,共10页
[目的]以农业固碳增汇为目的,结合耕地资源稳定性识别需开展生态退耕的地块,探究典型黑土区未来多梯度退耕情景下的固碳潜力与增汇格局,为优化黑土区耕地空间适宜性和丰富东北地区农业减排固碳理论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中部黑土区... [目的]以农业固碳增汇为目的,结合耕地资源稳定性识别需开展生态退耕的地块,探究典型黑土区未来多梯度退耕情景下的固碳潜力与增汇格局,为优化黑土区耕地空间适宜性和丰富东北地区农业减排固碳理论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中部黑土区2005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PLUS-Markov耦合模型和InVEST模型模拟多梯度退耕情景,并对研究区碳储量及因生态退耕所引起的固碳潜力变化及增汇情况进行测算。[结果](1)设定自然发展情景及A,B,C共3类退耕情景,模拟强度递增。在A,B,C情景下需要退掉的耕地面积分别为1.5×10^(4) hm^(2),2.65×10^(4) hm^(2),3.8×10^(4) hm^(2),主要受社会经济因子驱动较强,约占总贡献度的30%。从退耕类型上看,退耕还林范围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四平市、东辽县和长春市等地,退耕还草规模较小但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多在双辽市和农安县等地;(2)随模拟退耕强度增大,研究区碳储量呈上升趋势,在退耕情景A,B,C下预计分别达到7.26×10^(6) Mg, 7.27×10^(6) Mg和7.27×10^(6) Mg,整体呈现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分布特征,其中高碳汇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舒兰市、永吉县和桦甸市等地。(3)不同退耕情景下,研究区增汇格局相对稳定,多集中在研究区东部和南部。综合权衡粮食安全因素和农业固碳需求,建议参考退耕情景B开展生态退耕,四平市、东辽县和长春市将成为吉林省中部黑土区重点农业固碳增汇单元,预计可增加碳储量分别达到1 963.4 Mg, 806.48 Mg与703.06 Mg。[结论]吉林省中部黑土区农业固碳减排依赖于漫川漫岗区的边际不稳定耕地退耕还林,应科学权衡耕地的产能状况和生态效应布局退耕工程、制定退耕时序,同时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调节粮食产能,以达到提升黑土区耕地空间适宜性和农业系统可持续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耕 储存 InVEST模型 碳增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